古道探寻
风流篇:元稹的古道情结
说起中唐诗人元稹来,总是让人想起《西厢记》中始乱终弃的薄情郎张生。这出以崔张爱情故事为主题的《西厢记》,正是取材于元稹所写的唐传奇《莺莺传》的情节改编而成。它通过张生邂逅惊艳、一见钟情、英雄救美、白马退兵、诗柬传话、小婢通融、花前月下、幽会西厢、海誓山盟、私定终身、长亭送别、劳燕分飞等情节,将张生的感情世界描写得淋漓尽致。其实这也正是元稹个人爱情经历的充分再现。后来张生与莺莺分手后,又分别再娶、再嫁。时过境迁,几年以后当张生路过表妹莺莺婆家,欲再见一面昔日情人莺莺时,被已为他人妇的莺莺坚决回绝。莺莺写诗一首略通款曲。诗云:
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
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
后来,张生要走了,莺莺又写五言诗以告诫他:
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此后,俩人彻底地断绝了音信。从两首诗中看,崔莺莺确是一位多才多艺又多情的痴情女子,她并不回避自己对张生一往情深的一片真情,然而,她以坚决的态度回绝张生,维护了自己作为一位知识女性的自尊,并谴责了张生的薄情与负义,批评他不要像花蝴蝶一样,见一个爱一个,应该把自己的真情交付现在的老婆,好好爱她。也许这段爱情跌宕起伏冲击太大令人撕心裂肺,使荒唐的元稹一直念念不忘,直到元和四年(809年),已过而立之年的元稹所写的《嘉陵驿》一诗,仍写得刻骨铭心:
墙外花枝压短墙,月明还照半张床。
无人会得此时意,一夜独眠西畔廊。
到了元和十四年(819年),已年逾不惑41岁的元稹写下《春晓》,又将近二十年前在寺庙西厢发生的那段缠绵悱恻的爱情、那段二人夜宿双栖的岁月,重新展现在自己的诗中。诗云:
半是天明天未明,睡闻花气醉闻莺。
风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看来元稹确属一位货真价实多才多艺的才子。他和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所写诗作多被付于管弦,传播于宫禁之中,谱成歌曲传唱,特别受女性的崇拜,连皇帝亦大为赞赏,宫中呼为“元才子”。他的诗作分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艳情六种。元稹曾自评“九岁学诗,少经贫贱,十年流宦,及备凄惶”,凡所为文多感慨,其诗多清俊精警之作。所作传奇《莺莺传》,为后来《西厢记》所取材,著作有《元氏长庆集》。白居易称赞他“海内升华并在身,箧中文字绝无伦”。当时六宫粉黛,两郡士子,以及八方民众,乃至偏僻的南蛮、东夷之地,都在传诵他的诗歌,以至于“每一章一句出,无胫而走,疾于珠玉”。可见元稹的影响力何其之大也。
元稹与蓝关古道也有几段情缘。诗人先后数次经过蓝田,取道蓝关道、商山路,写下了大量的诗句。元稹与蓝关古道第一次相会,当数元和五年的江陵之贬。就在元稹这此被贬前不久,一位监察御史官奉诏回京住在敷水驿。半夜时分,宦官仇士良经过此处,亦宿敷水驿,仇士良要求这位御史官让出所有房间,御史官不肯,结果被仇士良四处追打,打得血流满面。这位监察御史正是书生意气十足的元稹。回京后按说受处罚应是宦官仇士良,然而,此时的大唐王朝已是风雨飘摇,百孔千疮,“甘露之变”后,宦官势力已气焰熏天,炙手可热,他们完全把持了朝政。结果倒霉的事儿就发生在这位监察御史身上。宰相认为他“年少轻威,失宪臣体”,于是就将他贬往江陵任江陵府士曹参军。这位倒霉的监察御史,就是年已而立的才子元稹。究其被贬的根本原因,是元稹“敢言直谏,不避权贵”,得罪了不少的达官显贵,遭贬成为必然的结果。
这是元稹仕途上最为黯淡的日子。元和五年(810年)元稹被贬江陵,取道蓝田。他先经过灞陵以东、灞水之滨的化感寺。当时高僧慧远驻锡在化感寺,见元稹面含英气,知是俊逸之才,赠元稹竹杖一支。但是,此时的元稹已心灰意冷。出京时,按唐例,贬官应立即离京赴任,他将5岁的女儿保子留在家中托丫鬟秋菊照看,然后就匆匆登上行程。第二天,元稹来到了蓝田辋川境内的清源寺。他想到自己半生直行,落得如此遭遇,感到十分伤心,觉得实在不配使用化感寺方丈所使用的竹杖,于是他在自己的《山竹杖》诗中写道:
深院虎溪竹,远公身自栽。多惭折君节,扶我出山来。
贵宅安危步,难将混俗材。还投辋川水,从作老龙回。
他将竹杖轻轻地投放到辋川河的水中,希望竹杖像老龙一样能重新回到化感寺住持的手中。
这年阳春三月,春寒料峭,大秦岭仍未脱去臃肿的冬装,仍然是“千峰笋石千珠玉,万树松罗万朵银”的寒冷季节。这时的元稹心情郁闷到了极致,心中的寒冷几乎也接近了冰点。他望着长流不息的辋水,写下了《辋川》一诗,诗云:
世累为身累,闲忙不自由,殷勤辋川水,何事出山流?
这是诗人自怨自卑心态的真实流露。他对宦海的波诡云谲,表示了一种既愤懑又无可奈何的心理。他借辋川之水,暗喻自己为何不安分守己,非要像辋川水流到山外,去红尘惹一身的烦恼。他就是抱着这样一种自惩自怨的心,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江陵。
江陵几载,几经沉浮。元稹于元和九年(814年)秋,作为淮蔡招讨使严绶麾下幕僚参与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叛乱集团的军事行动。元稹代严绶亲自作了征伐藩镇吴元济的檄文《代谕淮西书》,此文写得理正辞严,极具说服力和威慑力,对吴元济震动很大。后来元稹又参加了征讨淮西蔡州的军事行动。正当元稹踌躇满志,准备建业立功、报效朝廷的时机,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朝廷又诏令元稹奉调回京,另行委任。
元稹由唐州从事任上返江陵,然后入京。入陕后又夜宿在商南的层峰驿。这时距元和五年的贬行,已经5个年头,当年的嫩枝已变成了大树,去时的乌发已变得花白,他满怀感慨,写下了又一首七绝:
去时桐花半桐叶,别来桐树老桐孙。
城中过尽无穷事,白发满头归故园。
翌日,元稹入武关,过蓝关,到达蓝桥驿。此时正是大雪封山,寒风凛冽。元稹骑马在风雪中穿越,乌骓马蹄不断地荡起阵阵雪尘。此时归途中,元稹想起好友刘禹锡、柳宗元、李景俭,他写下了《留呈梦得、子厚、致用-题·蓝桥驿》的七律一首,诗云:
泉溜才通疑夜磬,烧烟余暖有春泥。
千层玉帐铺松盖,五出银区印虎蹄。
暗落金乌山渐黑,深埋粉堠路浑迷。
心知魏阙无多地,十二琼楼百里西。
这首诗写的是早春二月初的情景。诗人骑马踏雪而行,冰雪覆盖的泉边向阳之地,已开始消融,马蹄得得之声如寒磬在鸣,路人烧柴取暖的余烬尚在,由于柴湿火小四处冒烟,将冻土烧成了春泥,雪压青松如层层军帐,诗人走过五个地区到处地面都留下了虎豹的足迹,记载路程的土堆——堠深埋在雪下,让人无法辨认,几乎到了迷路的地步。自己日夜想念的京城,已悄然在望,距此不足百里之地。因此,元稹将诗留在蓝桥驿留呈三人,将自己的行程告知这三位知音好友。
翌日,诗人元稹从蓝桥驿出发,又写下了《西归绝句十二首》,今摘录其中四首,诗云:
双堠频频减去程,渐知身得近京城。
春来爰有归乡梦,一半犹疑梦里行。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云覆蓝桥雪满溪,须臾便与碧峰齐。
风回面市连天合,冻压花枝著水低。
寒花带雪满山腰,著柳冰珠满碧条。
天色渐明回一望,玉尘随马度蓝桥。
从诗中看,诗人奉诏还京,心情矛盾而复杂。他既为结束贬谪生活而欣慰,又为离开了刀光剑影的淮西平叛战场、失去了报效朝廷的机会而惋惜。诗的基调平实而沉郁,愈近京城,这种心情越发矛盾与复杂。
回到京都,一个春季尚未度完,昏聩的唐宪宗和宦官吐突承璀等守旧的官僚,策划着一场新的迫害。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李建、崔诏等一一被贬出京城。政敌们自然也不放过元稹。元和十年(815年)三月,朝廷诏令元稹立即赴任烟瘴之地——地域偏僻的通州。通州之后,诗人的命运方路转峰回,逐渐出现一帆风顺的转机。
但是综观元稹的一生,江陵之贬一直是元稹人生的分水岭。此前,元稹一直是一位锋芒毕露的正直贤臣。刘禹锡十分钦佩元稹的斗争精神,同情他的不幸遭遇,曾写诗《赠元九侍御史文石枕以诗奖之》,诗云:
文章似锦气如虹,宜荐华簪绿殿中。
纵使良飙生旦夕,犹堪拂拭愈头风。
然而,江陵贬后,元稹在宦海沉浮中,开始了政治上的变节,逐渐收敛锋芒,依附了当时任江陵尹荆南节度使的严绶和监军使宦官崔潭峻。后来元稹显达,是与宦官崔潭峻的援引是有直接关系的。元和十四年(819年),元稹任膳部员外郎,靠崔潭峻的推荐,擢司部郎中,知制诰,后来迁中书舍人,又入阁拜相,任朝廷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又任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武昌军节度使等高官。尽管此时的元稹已成为精于世故、吏道纯熟的政客,但是综观元稹一生,他对朋友之谊一直十分看重。他对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等不同政见的朋友,仍一直十分眷顾他们之间的友情。而且作为性情中人,元稹一生的情感世界十分丰富。无论对与之姐弟之恋的蜀中才女冰雪聪明的薛涛,还是对夫人苇丛、小妾安仙嫔及后来的夫人裴淑,元稹对她们都能一往情深。从其所作《离思五首》可见一斑,诗曰: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诗写得那样的深情,作为一位风流才子,的确难能可贵。现在有些文章总是指责元稹像花蝴蝶,对女子不能守一而终,见一个爱一个,其实大可不必用现在的标准要求古人。“是真名士自风流”,这也正是元稹真实的感情世界。
元稹对朋友之间的感情,特别看重,是位真诚的谦谦君子。元稹与白居易的挚友之情,经过数十年风雨的锤炼与洗礼,当白居易贬谪江州后,元稹的那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写得催人泪下,让人唏嘘不已。诗云: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从诗中可看出元白之间真挚的友谊,相互默契、心灵感应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最后,二人相约晚年弃官不做,归隐田园,共度余生。
然而,元白的梦想终难实现。后来元稹死于武昌任上,终年53岁,白居易为好友写下墓志铭。从此元白这段让人惊叹而羡慕的友谊成为历史中的一个传奇、一个神话。
元稹作为中唐时期风流倜傥的才子,为中国文坛留下许多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诗句。特别是对蓝关古道,元稹将自己丰富的感情世界,通过灵感勃发涌动出如潮水般的情感波澜,留在了古道的山水之中。是古道的灵山秀水激发出诗人如万顷大海般的思绪,而产生出诗人的万丈豪情,讴歌了古道山川之壮美、物华之灵秀。元稹那流芳百世的华丽篇章和旷古绝唱,成为古道文化永远的芯片,至今仍放射出诱人的魅力。
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
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
后来,张生要走了,莺莺又写五言诗以告诫他:
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此后,俩人彻底地断绝了音信。从两首诗中看,崔莺莺确是一位多才多艺又多情的痴情女子,她并不回避自己对张生一往情深的一片真情,然而,她以坚决的态度回绝张生,维护了自己作为一位知识女性的自尊,并谴责了张生的薄情与负义,批评他不要像花蝴蝶一样,见一个爱一个,应该把自己的真情交付现在的老婆,好好爱她。也许这段爱情跌宕起伏冲击太大令人撕心裂肺,使荒唐的元稹一直念念不忘,直到元和四年(809年),已过而立之年的元稹所写的《嘉陵驿》一诗,仍写得刻骨铭心:
墙外花枝压短墙,月明还照半张床。
无人会得此时意,一夜独眠西畔廊。
到了元和十四年(819年),已年逾不惑41岁的元稹写下《春晓》,又将近二十年前在寺庙西厢发生的那段缠绵悱恻的爱情、那段二人夜宿双栖的岁月,重新展现在自己的诗中。诗云:
半是天明天未明,睡闻花气醉闻莺。
风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看来元稹确属一位货真价实多才多艺的才子。他和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所写诗作多被付于管弦,传播于宫禁之中,谱成歌曲传唱,特别受女性的崇拜,连皇帝亦大为赞赏,宫中呼为“元才子”。他的诗作分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艳情六种。元稹曾自评“九岁学诗,少经贫贱,十年流宦,及备凄惶”,凡所为文多感慨,其诗多清俊精警之作。所作传奇《莺莺传》,为后来《西厢记》所取材,著作有《元氏长庆集》。白居易称赞他“海内升华并在身,箧中文字绝无伦”。当时六宫粉黛,两郡士子,以及八方民众,乃至偏僻的南蛮、东夷之地,都在传诵他的诗歌,以至于“每一章一句出,无胫而走,疾于珠玉”。可见元稹的影响力何其之大也。
元稹与蓝关古道也有几段情缘。诗人先后数次经过蓝田,取道蓝关道、商山路,写下了大量的诗句。元稹与蓝关古道第一次相会,当数元和五年的江陵之贬。就在元稹这此被贬前不久,一位监察御史官奉诏回京住在敷水驿。半夜时分,宦官仇士良经过此处,亦宿敷水驿,仇士良要求这位御史官让出所有房间,御史官不肯,结果被仇士良四处追打,打得血流满面。这位监察御史正是书生意气十足的元稹。回京后按说受处罚应是宦官仇士良,然而,此时的大唐王朝已是风雨飘摇,百孔千疮,“甘露之变”后,宦官势力已气焰熏天,炙手可热,他们完全把持了朝政。结果倒霉的事儿就发生在这位监察御史身上。宰相认为他“年少轻威,失宪臣体”,于是就将他贬往江陵任江陵府士曹参军。这位倒霉的监察御史,就是年已而立的才子元稹。究其被贬的根本原因,是元稹“敢言直谏,不避权贵”,得罪了不少的达官显贵,遭贬成为必然的结果。
这是元稹仕途上最为黯淡的日子。元和五年(810年)元稹被贬江陵,取道蓝田。他先经过灞陵以东、灞水之滨的化感寺。当时高僧慧远驻锡在化感寺,见元稹面含英气,知是俊逸之才,赠元稹竹杖一支。但是,此时的元稹已心灰意冷。出京时,按唐例,贬官应立即离京赴任,他将5岁的女儿保子留在家中托丫鬟秋菊照看,然后就匆匆登上行程。第二天,元稹来到了蓝田辋川境内的清源寺。他想到自己半生直行,落得如此遭遇,感到十分伤心,觉得实在不配使用化感寺方丈所使用的竹杖,于是他在自己的《山竹杖》诗中写道:
深院虎溪竹,远公身自栽。多惭折君节,扶我出山来。
贵宅安危步,难将混俗材。还投辋川水,从作老龙回。
他将竹杖轻轻地投放到辋川河的水中,希望竹杖像老龙一样能重新回到化感寺住持的手中。
这年阳春三月,春寒料峭,大秦岭仍未脱去臃肿的冬装,仍然是“千峰笋石千珠玉,万树松罗万朵银”的寒冷季节。这时的元稹心情郁闷到了极致,心中的寒冷几乎也接近了冰点。他望着长流不息的辋水,写下了《辋川》一诗,诗云:
世累为身累,闲忙不自由,殷勤辋川水,何事出山流?
这是诗人自怨自卑心态的真实流露。他对宦海的波诡云谲,表示了一种既愤懑又无可奈何的心理。他借辋川之水,暗喻自己为何不安分守己,非要像辋川水流到山外,去红尘惹一身的烦恼。他就是抱着这样一种自惩自怨的心,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江陵。
江陵几载,几经沉浮。元稹于元和九年(814年)秋,作为淮蔡招讨使严绶麾下幕僚参与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叛乱集团的军事行动。元稹代严绶亲自作了征伐藩镇吴元济的檄文《代谕淮西书》,此文写得理正辞严,极具说服力和威慑力,对吴元济震动很大。后来元稹又参加了征讨淮西蔡州的军事行动。正当元稹踌躇满志,准备建业立功、报效朝廷的时机,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朝廷又诏令元稹奉调回京,另行委任。
元稹由唐州从事任上返江陵,然后入京。入陕后又夜宿在商南的层峰驿。这时距元和五年的贬行,已经5个年头,当年的嫩枝已变成了大树,去时的乌发已变得花白,他满怀感慨,写下了又一首七绝:
去时桐花半桐叶,别来桐树老桐孙。
城中过尽无穷事,白发满头归故园。
翌日,元稹入武关,过蓝关,到达蓝桥驿。此时正是大雪封山,寒风凛冽。元稹骑马在风雪中穿越,乌骓马蹄不断地荡起阵阵雪尘。此时归途中,元稹想起好友刘禹锡、柳宗元、李景俭,他写下了《留呈梦得、子厚、致用-题·蓝桥驿》的七律一首,诗云:
泉溜才通疑夜磬,烧烟余暖有春泥。
千层玉帐铺松盖,五出银区印虎蹄。
暗落金乌山渐黑,深埋粉堠路浑迷。
心知魏阙无多地,十二琼楼百里西。
这首诗写的是早春二月初的情景。诗人骑马踏雪而行,冰雪覆盖的泉边向阳之地,已开始消融,马蹄得得之声如寒磬在鸣,路人烧柴取暖的余烬尚在,由于柴湿火小四处冒烟,将冻土烧成了春泥,雪压青松如层层军帐,诗人走过五个地区到处地面都留下了虎豹的足迹,记载路程的土堆——堠深埋在雪下,让人无法辨认,几乎到了迷路的地步。自己日夜想念的京城,已悄然在望,距此不足百里之地。因此,元稹将诗留在蓝桥驿留呈三人,将自己的行程告知这三位知音好友。
翌日,诗人元稹从蓝桥驿出发,又写下了《西归绝句十二首》,今摘录其中四首,诗云:
双堠频频减去程,渐知身得近京城。
春来爰有归乡梦,一半犹疑梦里行。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云覆蓝桥雪满溪,须臾便与碧峰齐。
风回面市连天合,冻压花枝著水低。
寒花带雪满山腰,著柳冰珠满碧条。
天色渐明回一望,玉尘随马度蓝桥。
从诗中看,诗人奉诏还京,心情矛盾而复杂。他既为结束贬谪生活而欣慰,又为离开了刀光剑影的淮西平叛战场、失去了报效朝廷的机会而惋惜。诗的基调平实而沉郁,愈近京城,这种心情越发矛盾与复杂。
回到京都,一个春季尚未度完,昏聩的唐宪宗和宦官吐突承璀等守旧的官僚,策划着一场新的迫害。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李建、崔诏等一一被贬出京城。政敌们自然也不放过元稹。元和十年(815年)三月,朝廷诏令元稹立即赴任烟瘴之地——地域偏僻的通州。通州之后,诗人的命运方路转峰回,逐渐出现一帆风顺的转机。
但是综观元稹的一生,江陵之贬一直是元稹人生的分水岭。此前,元稹一直是一位锋芒毕露的正直贤臣。刘禹锡十分钦佩元稹的斗争精神,同情他的不幸遭遇,曾写诗《赠元九侍御史文石枕以诗奖之》,诗云:
文章似锦气如虹,宜荐华簪绿殿中。
纵使良飙生旦夕,犹堪拂拭愈头风。
然而,江陵贬后,元稹在宦海沉浮中,开始了政治上的变节,逐渐收敛锋芒,依附了当时任江陵尹荆南节度使的严绶和监军使宦官崔潭峻。后来元稹显达,是与宦官崔潭峻的援引是有直接关系的。元和十四年(819年),元稹任膳部员外郎,靠崔潭峻的推荐,擢司部郎中,知制诰,后来迁中书舍人,又入阁拜相,任朝廷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又任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武昌军节度使等高官。尽管此时的元稹已成为精于世故、吏道纯熟的政客,但是综观元稹一生,他对朋友之谊一直十分看重。他对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等不同政见的朋友,仍一直十分眷顾他们之间的友情。而且作为性情中人,元稹一生的情感世界十分丰富。无论对与之姐弟之恋的蜀中才女冰雪聪明的薛涛,还是对夫人苇丛、小妾安仙嫔及后来的夫人裴淑,元稹对她们都能一往情深。从其所作《离思五首》可见一斑,诗曰: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诗写得那样的深情,作为一位风流才子,的确难能可贵。现在有些文章总是指责元稹像花蝴蝶,对女子不能守一而终,见一个爱一个,其实大可不必用现在的标准要求古人。“是真名士自风流”,这也正是元稹真实的感情世界。
元稹对朋友之间的感情,特别看重,是位真诚的谦谦君子。元稹与白居易的挚友之情,经过数十年风雨的锤炼与洗礼,当白居易贬谪江州后,元稹的那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写得催人泪下,让人唏嘘不已。诗云: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从诗中可看出元白之间真挚的友谊,相互默契、心灵感应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最后,二人相约晚年弃官不做,归隐田园,共度余生。
然而,元白的梦想终难实现。后来元稹死于武昌任上,终年53岁,白居易为好友写下墓志铭。从此元白这段让人惊叹而羡慕的友谊成为历史中的一个传奇、一个神话。
元稹作为中唐时期风流倜傥的才子,为中国文坛留下许多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诗句。特别是对蓝关古道,元稹将自己丰富的感情世界,通过灵感勃发涌动出如潮水般的情感波澜,留在了古道的山水之中。是古道的灵山秀水激发出诗人如万顷大海般的思绪,而产生出诗人的万丈豪情,讴歌了古道山川之壮美、物华之灵秀。元稹那流芳百世的华丽篇章和旷古绝唱,成为古道文化永远的芯片,至今仍放射出诱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