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探寻
史海钩沉篇 雄关辑录:竹林关
竹林关是陕、鄂、豫三省结合部的重要关隘,是汉水最大支流丹江流域著名的“四大码头”之一(其余三者为龙驹寨、河南荆紫关、湖北老河口),有“一鸣听三县,两河汇一关”之称谓(三县即商县、商南、山阳,两河即指丹江与银华河交汇于竹林关)。竹林关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虽然北限于河,南限于山,是方圆亦不过数里的弹丸之地,然而,它却是一个有名的水旱码头,并修建有东西长150米、南北宽70米的关城作为防守之所。它与漫川关、荆紫关形成了遥相对应之势,极具军事利用价值。其关隘城垣明以前建置无考。明朱元璋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在关城设有巡检司,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置千总。现遗存关城遗址,东起东巷西(尚有灌浆石堤一段,深淤于地下许,并遗存有石城墩二、石门槛一),西至娘娘庙巷东(有位于城西北隅明万历年间刘姓九女坟可稽),南起霍姓南墙根,北至城隍庙后墙。关城狭长,东关延至邢家村,西关由娘娘庙渐次延至老爷庙、魁星楼(为过风楼,稍东有盐店巷)。刘家村有宽一丈许的街道,全长约3里许,城内建筑多具南国风韵。1954年关城被丹江大洪水淹没。现仅存基础较高的城隍庙,今街道俗称后街,为新街。1949年建竹岗区公所。1997年,建竹林关镇,总面积148.77平方公里。
竹林关属古丹江水邑,秦汉之际因王陵出兵应汉而闻名。这里属凉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区,气候湿润温和,鱼跃蛙鸣鹤翔,一派南国风光。四周峰峦翠秀,竹林茂密,柑桔遍山,有“小江南”、“鱼米之乡”之称。竹林关作为长江水系地域,水运舟航码头经济成为南国经济的支撑点,特别是丹江流域至竹林关之后,由于银华河的汇入,丹江水量陡然巨增,使竹林关成为盛极一时的商埠码头。它的重要位置在陕西境内仅次于龙驹寨。
从前的竹林关码头,在洪水季节和平时正常的水量时,它是龙驹寨港埠与荆紫关乃至老河口、襄阳、汉口等商业城市往来货物的中继站,枯水季节,竹林关又往往取代龙驹寨而成为货物的储存地和水挽陆转中心。西北的食盐、皮毛、烟草、桐油、生漆、木耳、核桃、药材等货物由竹林关而东下,东南之绸缎、布匹、青瓷、茶、糖、煤油、火柴等日用百货,经由竹林关码头源源西上。实在水浅不能行舟时,竹林关码头亦成为货物的集散地,靠旱路骡马驮运货物,使这里成为商山道有名的“陕西间道,马骡商货,不让潼关道中”(《徐霞客游记》)。
竹林关水陆交通的发达带来了码头经济的繁荣,明清达到鼎盛时期。竹林关城内外,店铺林立,行业众多,到了民国时仍有许多服务性的“三产”行业遍布城内外,其中有骡马店、客栈、银铺、商号、绸缎庄、百货店、中药店、山货店、斗行、油坊、烧锅(酿酒)、肉架、饭店等。货栈之多,反映了竹林关码头的繁荣,码头货累山积,货源丰溢。为了流通快捷,周转方便,竹林关商号“万源长”、“永兴正”、“得记厚”等字号,自制布票流通券以代替现银、现金在市面流通。这种流通券用长约5寸、宽3寸的白布做成,顶端为商号名称,左上填题缝,下附地址;右上填年、月、日及编号;中下方有“凭票照付XX钱XX串”,加盖章后涂上桐油,以防水湿涂抹。1941年抗日战争时,当地白青云(后任国民党军师长)把持了当地经济,曾自设一元、五角、二角、一角的石印币在当地流通。税收机关亦分常管、厘金、烟酒等专卡管理解决,由此可见竹林关旧时经济的繁荣。
明、清时竹林关“南船北马,五方杂处”,船漕陆转十分繁盛,各地客商(主要为船帮和客帮)均建有帮会,以维护本帮会众的利益,并调和帮内外的各种矛盾。船帮是参与丹江水运众多船户组成的帮会,竹林关船帮初于关城东门外修建有“杨洄庙”。到了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又另择银花河南岸(城市基址),修建了新的船帮会馆。会馆内有正殿、南殿、厢房、门额、乐楼等整套建筑,整个建筑体现了清时的建筑风格,构思精巧,重重飞檐,角角翘翼,建筑宏伟。它的大气与宏伟代表了船帮会众的心愿。每年农历六月六日即在会馆内举行大型庙会。
竹林关人的文化娱乐生活以及极具地方特色的贸易活动,就是一年一度的帮会盛大祭祀活动和各种庙会活动,每年六月六日除船帮庙会唱大戏外,尚有每年正月初七的火神会、正月十五游城隍,每次都唱戏三天四夜,规模浩大,声势夺人。另外还有每年三月十八日的娘娘会、二十日财神会、二十一日的关帝会、二十二日药王会。四会相连唱戏六天,日夜管弦音乐不息,大戏唱个不停,此处还有路灯会等活动。戏剧与文艺演出除客串的剧社外,当地的剧种有汉剧(土二簧)班、花鼓、线胡、皮影、武术、杂技等。这些活动不仅引来商洛等县客商前来赶会,豫、鄂、川、晋等省际间客商也骆驿不绝前来赶会,场面极为壮观。这个庙会活动的中心会场,就是娘娘庙。娘娘庙前有一硕大的古柏植于三庙之中,形成“一柏担三庙”之胜景,还有外地客商所捐献的玉石石匾,上面镌刻着“慈航普度”等字样,悬于古柏之下,这个“斗大玉石匾”又成为庙会中的又一靓点。
由于竹林关地理位置特殊,处于陕、豫、鄂三省的结合部,故陆路常在这里设关置卡,与荆紫关、漫川关相呼应。水路过往船只,亦需到竹林关中转歇息,船主常在此关让船工饱餐一顿,以壮行色。
到了民国时,竹林关又由商县、山阳、商南三县共管,形成了“五方杂处”三不管之地,这样在管理上常常出现“真空”,成为国民党统治中的薄弱地域。“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这种地域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造成了极为有利的形势。1932年徐向前率领红四方面军、贺龙率领红三军先后转战竹林关,司令部均驻扎于船帮会馆内。1946年李先念率中原军区突围,从豫西杀出一条血路,千里跃进商洛,并在商洛、蓝田建立了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在竹林关也建立过山商、商山等红色政权,从而使竹林关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革命老区。
20世纪30年代陇海铁路建成后,丹江航运日渐衰落,特别是在1931年,竹林关经历了“李长有”之乱,乱匪袭劫竹林关,从此,竹林关元气大伤,生意逐渐萧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竹林关这座古老关隘焕发出勃勃生机。现经贸繁荣,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现已成为岭南小城建设的明珠。它抖落一身风尘,正在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秦岭山中商山道上。
竹林关属古丹江水邑,秦汉之际因王陵出兵应汉而闻名。这里属凉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区,气候湿润温和,鱼跃蛙鸣鹤翔,一派南国风光。四周峰峦翠秀,竹林茂密,柑桔遍山,有“小江南”、“鱼米之乡”之称。竹林关作为长江水系地域,水运舟航码头经济成为南国经济的支撑点,特别是丹江流域至竹林关之后,由于银华河的汇入,丹江水量陡然巨增,使竹林关成为盛极一时的商埠码头。它的重要位置在陕西境内仅次于龙驹寨。
从前的竹林关码头,在洪水季节和平时正常的水量时,它是龙驹寨港埠与荆紫关乃至老河口、襄阳、汉口等商业城市往来货物的中继站,枯水季节,竹林关又往往取代龙驹寨而成为货物的储存地和水挽陆转中心。西北的食盐、皮毛、烟草、桐油、生漆、木耳、核桃、药材等货物由竹林关而东下,东南之绸缎、布匹、青瓷、茶、糖、煤油、火柴等日用百货,经由竹林关码头源源西上。实在水浅不能行舟时,竹林关码头亦成为货物的集散地,靠旱路骡马驮运货物,使这里成为商山道有名的“陕西间道,马骡商货,不让潼关道中”(《徐霞客游记》)。
竹林关水陆交通的发达带来了码头经济的繁荣,明清达到鼎盛时期。竹林关城内外,店铺林立,行业众多,到了民国时仍有许多服务性的“三产”行业遍布城内外,其中有骡马店、客栈、银铺、商号、绸缎庄、百货店、中药店、山货店、斗行、油坊、烧锅(酿酒)、肉架、饭店等。货栈之多,反映了竹林关码头的繁荣,码头货累山积,货源丰溢。为了流通快捷,周转方便,竹林关商号“万源长”、“永兴正”、“得记厚”等字号,自制布票流通券以代替现银、现金在市面流通。这种流通券用长约5寸、宽3寸的白布做成,顶端为商号名称,左上填题缝,下附地址;右上填年、月、日及编号;中下方有“凭票照付XX钱XX串”,加盖章后涂上桐油,以防水湿涂抹。1941年抗日战争时,当地白青云(后任国民党军师长)把持了当地经济,曾自设一元、五角、二角、一角的石印币在当地流通。税收机关亦分常管、厘金、烟酒等专卡管理解决,由此可见竹林关旧时经济的繁荣。
明、清时竹林关“南船北马,五方杂处”,船漕陆转十分繁盛,各地客商(主要为船帮和客帮)均建有帮会,以维护本帮会众的利益,并调和帮内外的各种矛盾。船帮是参与丹江水运众多船户组成的帮会,竹林关船帮初于关城东门外修建有“杨洄庙”。到了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又另择银花河南岸(城市基址),修建了新的船帮会馆。会馆内有正殿、南殿、厢房、门额、乐楼等整套建筑,整个建筑体现了清时的建筑风格,构思精巧,重重飞檐,角角翘翼,建筑宏伟。它的大气与宏伟代表了船帮会众的心愿。每年农历六月六日即在会馆内举行大型庙会。
竹林关人的文化娱乐生活以及极具地方特色的贸易活动,就是一年一度的帮会盛大祭祀活动和各种庙会活动,每年六月六日除船帮庙会唱大戏外,尚有每年正月初七的火神会、正月十五游城隍,每次都唱戏三天四夜,规模浩大,声势夺人。另外还有每年三月十八日的娘娘会、二十日财神会、二十一日的关帝会、二十二日药王会。四会相连唱戏六天,日夜管弦音乐不息,大戏唱个不停,此处还有路灯会等活动。戏剧与文艺演出除客串的剧社外,当地的剧种有汉剧(土二簧)班、花鼓、线胡、皮影、武术、杂技等。这些活动不仅引来商洛等县客商前来赶会,豫、鄂、川、晋等省际间客商也骆驿不绝前来赶会,场面极为壮观。这个庙会活动的中心会场,就是娘娘庙。娘娘庙前有一硕大的古柏植于三庙之中,形成“一柏担三庙”之胜景,还有外地客商所捐献的玉石石匾,上面镌刻着“慈航普度”等字样,悬于古柏之下,这个“斗大玉石匾”又成为庙会中的又一靓点。
由于竹林关地理位置特殊,处于陕、豫、鄂三省的结合部,故陆路常在这里设关置卡,与荆紫关、漫川关相呼应。水路过往船只,亦需到竹林关中转歇息,船主常在此关让船工饱餐一顿,以壮行色。
到了民国时,竹林关又由商县、山阳、商南三县共管,形成了“五方杂处”三不管之地,这样在管理上常常出现“真空”,成为国民党统治中的薄弱地域。“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这种地域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造成了极为有利的形势。1932年徐向前率领红四方面军、贺龙率领红三军先后转战竹林关,司令部均驻扎于船帮会馆内。1946年李先念率中原军区突围,从豫西杀出一条血路,千里跃进商洛,并在商洛、蓝田建立了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在竹林关也建立过山商、商山等红色政权,从而使竹林关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革命老区。
20世纪30年代陇海铁路建成后,丹江航运日渐衰落,特别是在1931年,竹林关经历了“李长有”之乱,乱匪袭劫竹林关,从此,竹林关元气大伤,生意逐渐萧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竹林关这座古老关隘焕发出勃勃生机。现经贸繁荣,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现已成为岭南小城建设的明珠。它抖落一身风尘,正在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秦岭山中商山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