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古道探寻

古道探寻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史海钩沉篇 雄关辑录:石门关


当年浪迹江湖考察秦直道时,在渭北高原的子午岭上,邂逅了名闻遐迩的石门关。当我顺着向导指引的路线,绕过一道斜伸于眼前的小石梁,两座山峰突兀般直逼眼前。这里似乎如两扇永远没有合拢的大门,天设地造般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关隘,关门两边是刀削斧劈般的峭壁。然而正是两边峭立的悬崖,形成了一条狭长的谷道,而将盛夏滚滚的暑气热浪阻隔于石门之外,凉爽的夏风裹着山峦雾气,使毫无遮拦的阳光经过狭长的山道之后,变得清凉而柔和起来。这个险塞之地就是秦始皇长公子扶苏把自己纯洁的心意和凛然的身躯交给的石门关。
  蓝田境内也有两个以石门谷命名的地方。一是位于蓝田以东道沟峪中所谓的石门。灞水上游即源出此谷,谷内通商州、上洛等县界,道沟峪水在谷口与峒峪河、流峪河、清峪河相汇,以下河段方始称灞河。作家陈忠实在他《青玉案》写灞河的一词中,曾写道:“涌出石门归无路,反向西,倒着流。”即指此石门谷。倒回峪口曾修建有一座石门将门庙,向人们诠释着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而另一石门谷,即位于蓝田县西南四十里的石门谷中。据宋敏求《长安志》载:“石门谷水自秦岭出,北流三十里入万年县界。”这个石门谷就是位于汤泉湖上端的水尽处。两边群山到了这里,山势突然收缩,对峙而立,狭窄处仅数十丈许,亦犹如两扇开合的石门,雄峙湖头。这里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石门关,是古代通往巴蜀、豫、鄂的交通要道之一。石门谷附近的山上原遗留有堡垒,为历代屯兵之所。出汤峪湖后,东西两峰又隔湖相望,犹如哼哈二将侍立湖边。东峰山作为石门谷右侧大门,山高峻而挺拔,林木秀美而葱郁。山顶上原修建有佛家寺院,自唐时起每年这里香客云集,香烟袅袅,钟声悠扬。西峰山顶原有道观一座,是石门关另一制高点,军事利用价值极高,解放前道观毁于战乱。西峰山紧邻“青浦”、“翠微”、“锦茵”、“绣虎”四小山峰,山峰岭脊相连,山势奇伟,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凭的军事要地。
  石门山上遗存有“黄巢营”,传为唐末农民军黄巢率军屯兵的石门关。现石门关上残存的栈道石孔与石桩,就是当年黄巢行军与屯兵的遗址。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也曾在石门关驻军屯兵休养生息,后兵出武关,逐鹿中原,夺取了大明政权。1932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千里跃进,进入了塘子村。他们占领石门关,张贴标语,进行讲演活动,取消苛捐杂税,宣传红军打富济贫、反对贪官污吏等革命主张。他们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在蓝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石门关东通豫鄂,南抵兴安(历史上亦称为金州即今安康市)。自唐中宗景龙年间襄州刺史崔湜主持开辟山南新路之后,于此,唐廷曾一度废止了蓝田—七盘坡—蓝田旧道,新路即成为连接丹江、灞河二水,翻越秦岭的另一新道。当时石门关前商贾如云,马帮驮队经年不歇。至今石门峪的山道上,还留有许多残存的古栈道遗址。道旁的山岩上有不少修栈道时开凿的方形柱孔,还有密密麻麻的石窝石孔,这些窝孔如一条弯曲的长蛇蜷伏于山脚下。残存的古道遗址,似乎在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古道那荒远莫征的历史,还有那刀光剑影的峥嵘岁月。尽管历史已是风烟散尽,然而遗址犹存。今天,当我们站在这些历史的交汇点,似乎更证明了石门关这座雄关的古老与神奇。
  唐时在石门关的附近有一座石门镇。唐昭宗乾元二年(895年),盘踞在凤翔、华州、邠州等地的藩镇李茂贞、韩建、王行瑜等擅自发兵入京师,擅杀宰相、大臣,并谋劫持昭宗去凤翔。昭宗仓皇出逃,经莎城镇入南山,避难于石门镇的佛寺之中,将佛寺作为皇家临时行宫之所。唐昭宗选择石门作为栖身之所,正是由于石门雄险,可作为一道天然屏障阻击来犯的叛军,这才阻止了李茂贞藩镇乱军的进攻,保护了岌岌可危的大唐王朝。石门关的军事价值由此可见。庚寅年初春,为了寻访石门的遗迹,我约同石门出生的崔义民董事长,这位热心于社会公益,同时对文化事业也有浓厚的兴趣的社会活动家,我们一行专程来到石门村。这个位于八里原上的古老村镇约有数百户人家,村正中道路边过去元君庙的旧址上,至今尚存有一个明代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竖立的一块碑石。这块碑石高约60~70厘米,宽40~50厘米,整石古朴未凿浑然成趣,石碑正面镌刻着几个遒劲古朴的大字,横写着“石门镇”等字样。以下的小字已漫漶不清。据野史记载,明末时石门村曾作为李闯王屯兵的前哨阵地,这里也是闯军刘宗敏铁匠营的兵工厂,还有许多手工作坊,亦称为石门坊。当年闯王的游骑经常出没于此。
  石门谷口今汤泉湖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蓝田八景之一——石门汤泉。据《长安志》《旧图经》载:“唐初有异僧止于此,见其地雪融不积,僧曰:‘必温泉也。’掘之,果有温泉涌出。遂置舍而居,凡有病者浴多痊,后有白鱼之瑞,复神女步天降,遂立玉女堂于汤侧,明皇时赐名大兴汤院。”又辟塘凡五有:玉女、融雪、连珠、漱玉、濯缨等池最负盛名。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塘子村的领头雁、省市劳模、陕西省新农村建设的优秀带头人宋军民,招商引资,投资5.8亿元建设了汤峪温泉商贸开发区、南山汤院、大唐风情园、汤泉水镇、御宾苑等项目,创建国际化汤泉旅游名镇,打造天下第一名汤,使这里成为古老石门关前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
  石门关口的汤泉湖这个清波荡漾的高峡平湖,是一颗徜徉在青山怀抱中的璀璨明珠。这里千顷碧波,一碧澄澄,白沙细细,石光水滑,湖边岸柳成帷,景色秀美。不仅成为人们享受生活、寻求刺激的一个情感平台,而且将许许多多历史典故和民间流传的故事,同自然风光山水园林结合在一起,使自然山水平添了许多人文的符号,更增添了山水的凝重。湖边半山腰的刘秀洞、刘秀榻,将西汉末年王莽追杀刘秀的历史,诠释得淋漓尽致。当年莽军追杀刘秀,刘秀慌不择路先爬进石穴中,后在石窝内,竟两次躲过了莽军的搜捕。与刘秀有关的典故在蓝田还有王扒岭、误饭村、水泉子、龙头松等。这些历史典故,更说明了石门关作为军事通道战略位置的重要。
  石门关尽管作为历史的军事要隘,随着时代风雨已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然而,作为一个人文遗址,作为历史的交汇点,它仍然深藏在民族永久的记忆中。随着汤泉湖国际化汤泉旅游名镇的崛起,它必将重新揭开古老雄关在新的时期崭新的一页,成为人们观光旅游、凭吊拜膜的感情释放的平台。
  靓哉,汤泉湖!雄哉,石门关!
蓝关古道/曾宏根.-西安: 西安出版社, 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