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古道探寻

古道探寻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史海钩沉篇 雄关辑录:武关

武关,春秋时称少习关,战国时改称为武关。作为蓝关道上的重要关隘,它以雄险名闻三秦。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武关曾发挥过重要的政治军事与经济作用。它作为秦汉时期长安的东南大门,与函谷关、大散关、萧关并称为关中四塞。
  武关依山傍水,雄峙于少习山下,“山环水绕,险阻天成”。它北依少习山之岩险,东、西、南临武关河谷之绝涧,雄险之势浑然天成,历史上有“秦楚咽喉”、“三辅锁钥”之美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武关城池为长方形,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500米,城墙高8.2米,厚3.4米,全用夯土打成,并在东、西、南方向修建有砖石结构的城门楼,设有重门吊桥。东门门额用青石刻有“武关”二字,南门额刻有“古少习关”四字,西门门额刻有“三秦要塞”四个大字。
  沿武关崎岖山路东行五华里处,有一岭险峻而陡峭,此即为四道岭中的第四岭,即吊桥岭,古时出入武关仅此一条路。其路十分险要,崎岖难行,仄处道不容骑。司马迁《史记》中称:“秦关百二,势如建瓴”。可见武关道何其雄险。
  登吊桥岭上,有“秦楚分界墙”一段,长3.5千米,由片石砌成。南北走向,势如游龙。秦楚墙底部宽2米,顶宽1米,高3.5米。系春秋战国时秦楚两国之界墙,西秦东楚,疆界划分十分明显。其跨道处建有城楼,砌有拱形门洞,高3.4米,宽2.7米,入深3.4米,上面修有箭楼三间,城门前设有吊桥。墙东南修建有烽火台两座,高出界墙30米,后台高出前台15米。一遇战事,烽火台狼烟四起,与铁峪铺、资峪岭、龙驹寨、商山、棣花等烽火台遥相呼应,为战争时期传递消息的主要设施。秦楚分界墙始建于战国,经历代屡修屡废,现存之界墙系明代所建。墙西原修有“四龙宫”(喻四岭为四条青龙)。该宫建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1403年),总面积为500平方米,有大殿、乐楼、道房、茶斋、钟鼓楼共八间。惜“文革”间毁于一旦,现仅存“重修龙宫碑”碑石一座。
  武关西边的新开岭,即武关道的西大门,地理位置亦十分险要。新开岭与武关、吊桥岭,三点成为犄角之势。全长5公里,东西相望,遥相呼应,为武关雄地,东西两边之屏障。在秦岭岭南的山区中,崇山环复,峻岭叠嶂,连绵起伏,直至伏牛山,古称六百里商于路。武关作为中心之地,东有富水关,西有牧护关,南有白阳关、竹林关、荆紫关、漫川关,北有铁锁关、鸡头关,关关呼应,联防成阵,故古时有“武关一掌闭关中,襄郧江淮路不通”之说。清人顾祖禹对武关定位:“扼秦楚之交,据山川之险,道南阳而东方动,入蓝田则关右危,武关巨防,一举而轻重分焉。”由此可见武关战略位置之重要。
  武关城自春秋时即驰名于多次的历史军事争战中,雄关塞地,当时已具有规模,后经历代不断修葺,更加雄奇壮观。昔日武关城中殿宇毗连,楼台勾心斗角,更兼庙宇林立,香火旺盛。自春秋起,这里就设官驻守,每关东战乱发生,各争战方多破关而进,攻占要隘,守方则森严壁垒,严阵以待,争战十分激烈。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7年)朝廷迁弘农都尉于武关。西汉末新莽时期,刘玄更始元年(23年),武关都尉朱萌驻防武关。隋炀帝时,武关属上洛郡以置关防。唐贞观元年(628年)由于潼关道之鼎盛,武关道地位下降,朝廷定之为次路驿。明洪武年间(1393年),武关设巡检司。大清乾隆二年(1737年)添设营房。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重修武关城守营衙门,修建门庭5间,大庭5间,班房10余间,门侧悬商州州官书丹的“古少习关”巨碑,迄今尚保存完好。
  武关作为商山道上的雄关险阻,大山长谷,长达千里,争夺天下出奇制胜者多出武关。历史上战争频仍,每遇天下大乱,则狼烟四起,号角连天。春秋时,秦穆公沿古道出武关而攻灭鄀国。楚怀王几次经武关略秦而败北,最后被诱骗而执于武关。秦末沛公刘邦入武关而灭秦,后又出武关垓下一战逼死霸王。周亚夫经武关而平定“七国之乱”。东晋桓温入武关讨伐前秦。刘裕入武关灭后秦。郭子仪破吐蕃,黄巢李闯等农民起义军,多次往返武关而争天下。据不完全史料记载,历史上武关道上发生的大小争战有百余起,它在军事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位置。历代诗人游览涉足武关,留下了许多惊叹赞美之语。诗人杜牧在《题武关》一诗中发出了“山墙古堑依旧在,弱吐强吞尽已空”的感叹。诗人狄敏以一首五言诗“武关扼楚咽,峣篑当楚喉。河洛阻北渡,襄汉限南浮”,更是把武关的“三秦锁钥,吴楚咽喉”的战略位置写得十分到位。还有产生于元末明初的志怪小说《封神演义》,以余化龙阻周兵为商纣尽忠,守武关战死于桃花铺,更使武关在人们心目中产生出扑朔迷离的色彩。是耶?非耶!,当地仅留下了“御化寨”、“御化街”、“化庙子”等地名,在诉说着历史的苍凉与无奈。
  武关除在军事上的显赫位置之外,它的经济上的作用也十分明显。武关作为秦楚之间的咽喉要道,是陕西通向豫、鄂及南下两湖至广东福建的重要商业通道,水运陆运都十分方便,是山货、土产、日用杂货的集散地与交汇点,鼎盛时期每天上市的山民络绎不绝,万头攒动,仅每天进出武关的骡马驮队牲口不下200头,实为秦豫鄂之间重要关隘与水旱码头。后来武关经历了1918年的跑“马二营”和1931年的“李长有之乱”,元气大伤,经济萧条。后来随着陇海铁路的贯通,武关道整个战略位置下降,从此一蹶不振。
  但是,武关作为“雄关险塞”旅游胜地,其深厚的文化遗存,如一罐珍藏千年的陈酿老酒,始终散发着醉人之香味。随着改革开放,它必将绽放出绚丽的花朵,使封存久远的灿烂历史文化,再次喷泻而出,涌动起新的琼浆玉液来。
蓝关古道/曾宏根.-西安: 西安出版社, 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