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古道探寻

古道探寻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史海钩沉篇 园林与寺庙:隋唐名刹悟真寺




悟真寺始建于隋开皇初年,是大秦岭终南山宗教文化圣山中一座中外驰名的千年古刹。悟真寺始建前,佛教刚刚经历了两次法难,即魏太武帝和周武帝“二武灭佛”事件,经过两次劫难后,浮屠湮灭,元气大伤,跌入了最为衰落的“低谷”时期。隋文帝杨坚代北周登上皇帝宝座,幼年时杨坚曾寄养于尼庵之中达13年,登基后他一心向佛,他鼓吹“君权神授”号令天下的同时,又自诩以佛行事,借助佛教以收取人心。受禅登基后,又大兴浮屠,诏令在五岳中建立寺庙。开皇十三年(593年)又下诏“于诸州名山之下,各置僧寺一所,并赐庄田”。因之,隋初成为佛教复兴与寺院的重建时期,名僧净业成为悟真寺重兴的首位建设者。
  悟真寺修建于环境优雅的蓝谷之中,取“顿悟真说”之意取名悟真寺。寺院依山抱水,规模宏大,庙垣回廊,楼阁台殿,绵延十数里。其建筑物有藏经阁、千佛殿、观音堂、三宝堂、弥勒阁、石龛和进香阁,并有竹林,山北和禅坡从寺。当时容僧逾千,有庙房四千余间。名僧慧超、净土宗二祖善导曾驻锡悟真寺,讲经授法,使悟真寺信徒云集,梵音四起,香火极盛,成为胜冠秦雍古长安的著名佛寺道场。隋仁寿年间,文帝又下诏建舍利灵塔,悟真寺作为著名寺庙,也承担了奉藏佛骨舍利建造灵塔的重任。仁寿二年(602年),净业与慧超即在悟真寺龙岗建造了规模宏伟的多宝佛塔,恭迎佛舍利入寺供养。
  唐继隋后,佛教更步入了辉煌时期。唐帝国的国策是以儒学为本,释道为辅。唐时,蓝田的寺庙、尼庵、道观四处林立,达百余座之多。武德年间,悟真寺又在寺南蓝岭堙山填谷,修建了前对重峦、右临斜谷、吐纳云雾、下瞰雷霆的华严堂。并在华严堂前树立了石幢,建立了石刻金刚座,竖释迦牟尼佛像供奉。同时,又在西北修建了南塔,东北修建了钟楼,形成了悟真寺上方南院庙宇群落的雏形。名僧慧远圆寂后,善导继任悟真寺首座。善导作为净土宗二代祖师,着手于净土宗的创建。他利用自己在佛教界多年的影响,多次出入长安城化缘募捐,并将化缘所得的资金,全部投入到悟真寺的扩建之中。是时寺庙规模不断扩大,善导大师在寺院北侧再修别院,建立净土堂。又重修了山门殿、接引殿,修建了净土堂法坛、玉像殿、迎宾阁。同时又新建了位于蓝岭和碥口梁头的幡竿,设立了上院修习、上院弘法的两院体制,从而使悟真寺成为殿堂严整、气势恢宏、秀甲终南的净土宗祖庭的名刹。净业作为一代名僧,在佛教界影响很大,他曾受诏入长安教授日本、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学僧。善导作为净土宗二祖也曾教授过日本、新罗来唐求学的学僧。因此,日本佛教界以悟真寺作为祖庭圣地,多次遣团来华,到悟真寺拜瞻祖庭。其中2002年6月,日本净土宗访中团来蓝田寻踪探祖,并将两块纪念碑竖立于悟真寺龙岗南侧,树碑者是日本净土宗广岛教区终南山悟真寺。一样的寺名,一样的山名,令人惊诧,由此也可见悟真寺对国际佛教界的影响之大。同时,由于悟真寺名声远播,引来无数文人墨客青睐与流连。唐初书法圣手褚遂良曾在寺殿内挥毫泼墨,唐代画圣吴道子又留丹青于殿壁之上。元和年间诗人白居易游览悟真寺,写下了一首一百三十余韵的长诗《游悟真寺》以飨世人,这首诗更是把悟真寺描绘得淋漓尽致,许多史书中都记载了白居易游寺之情景。
  唐元和九年(814年)秋,年逾不惑的大诗人白居易离渭南故居携带友人一行,来到蓝田县悟真峪,游览了京都名刹——悟真寺。唐时悟真寺,已绵延数十里,其地有茂林修竹、断岩危石、碧潭飞瀑,环境静幽。白居易一行寄情于山水之间,如稚气未脱的顽童,亦似“野麋断羁,池鱼如海”。他们攀悬崖,入仄径,时而步入竹林,时而跃上危石,“扪椤踏缪木,下逐饮涧猿”,时而走入殿堂听经说法,欣赏粉墙上的吴道子绘画,领略素笺上墨色如新的褚遂良书法。或登玉像殿、观音堂,瞻仰巧夺天工、栩栩如生的佛像、状似金丹的舍利子,或上褐仙祠,登晒药台,寻画龙堂,攀多宝塔。风景秀丽的蓝田山水,琳琅满目的佛国艺术宝库,使大诗人白居易流连忘返,激动不已,他“一游五昼夜,欲返仍盘桓”。游后诗人深思勃发,如长鲸喷虹,笔走龙蛇,一气呵成,写下了130余句的抒情长诗《游悟真寺》,至今仍为人传咏。
  由于白居易诗句太长,此处不一一列举。但诗人在山上一游五昼夜,仍恋恋不舍,不愿离去,可见当时寺庙的规模何等的宏伟。长诗将悟真寺周围的山貌、寺容、殿堂、诸宝、灵境、异迹一一详实记载。尽管这些景观至今早已灰飞烟灭、荡然无存,但是从白诗的字里行间仍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遐想的空间。而且接待白居易的名僧宏泉上人,看到白居易长诗,认为必将给寺庙带来名人效应,于是,白居易游后,宏泉上人将白居易《游悟真寺》长诗立碑刻石立于寺门之外。二百余年过去,当北宋诗人苏舜钦再游悟真寺时,曾写诗一首,诗中有“殷勤更向碑前读”句,由此可见到北宋时,白诗石碑仍遗留寺前。何时白碑毁去,已不得而知了。现遗址空空荡荡,只留下千载的秋风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与无奈。
  据有关资料记载,初唐及中唐前是悟真寺的鼎盛时期,当时寺院群落从蓝水湾到峪内橡湾,绵延数十里。全寺分为上下两院,殿宇庭房四千余间,僧侣千余人。下院包括禅坡玉泉院、河湾华严堂和山北水陆道场。上院又分为上方北院和上方南院。上方北院即悟真寺之所在,南院为蓝岭北侧包括华严堂在内的南塔院。此外,还有橡湾重建的竹林圣寺。当时寺院有山场河谷田产5000余亩,悟真寺的规模当时堪称盛唐时最大的寺庙之一。唐后,悟真寺逐渐衰落。五代十国时,后周世宗柴荣灭佛,佛教跌入了自六朝以来最为衰落的“低谷”。直到宋时,佛教方重新复兴,宋太宗为悟真寺御笔赐额,敕改悟真寺为崇法寺,其名一直沿用到宋室南迁。悟真寺上院多宝佛塔,毁于唐武宗会昌灭佛的劫难之中,宋时,仅留下塔基遗址尚存。寺僧募化重修,并于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重新建成了多宝佛塔。时多宝塔坐北向南,巍然耸峙,十分壮观。塔分为上下数层,塑有千佛图像,内藏佛骨舍利。铭文称曰:“四方名震,万国皆钦,焚香礼拜,请福如林。”这些禅院景观成为悟真寺佛事活动的一大亮点。
  景祐元年(1034年)诗人苏舜钦游学长安时,春游悟真寺,在碥口的石龛中留下了摩崖石刻20余字,八月初,再游悟真寺,写下了《蓝田悟真寺作》的名诗,诗云:
  旅食长安城,回遑奔走无停行。
  清怀壮抱失素向,胸中填集尘土生。
  偷闲得至玉峰下,为闻悟真之寺之佳名。
  杖筇赤脚渡蓝水,细流激激心骨清。
  仰看苍山高峰旁,白云明灭藏日光。
  行人遥指置寺处,正在白云之中央。
  逡巡缘栈更险绝,攀萝扪壁随低昂。
  明行咫尺乃相失,已与云雾相翱翔。
  时闻啼鸟入吹竹,数步一休还纵目。
  行行未知高则危,下视昏烟复平陆。
  满崖佳树光朴樕,赫赤如霞间浓绿。
  是时八月初,路旁已见芬芳菊。
  贪奇恋景不知倦,侧睥又复心瑟缩。
  神魂飞下大壑幽,定省移时进双足。
  寺门高开朝日晖,丹青黯淡唐时屋。
  老僧引我周游看,且云白氏之诗乃实录。
  此诗畴昔余所闻,殷勤更向碑前读……
  这是自唐代诗人白居易之后,又一个文坛大腕诗词圣手给我们留下的又一篇脍炙人口的纪实名诗,对我们更多地了解宋时悟真寺的情形,已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
  北宋灭亡后,金人占领陕西长安,悟真寺又恢复原名,由崇法寺更名为悟真寺。上悟真寺在近数百年间,虽有宋、元尊法,明、清敬佛,也曾殿宇屡修,但后来因兵燹战乱,岁月更迭,寺院庙宇多已萧条破败,建筑群落也多毁坏湮没,流传至今唯藏经楼与大殿保存尚好,寺院龙岗上尚保存有元、明、清历代高僧安息的塔林8座,并有唐代摩崖造像一处、宋代大诗人苏子美摩崖题名一处,宋太宗赵光义御笔“多佛宝塔”题字,亦为稀世珍品遗存下来。近年来,蓝田县人民政府为发展旅游事业,为上悟真寺重修山门,修葺殿堂,先后重塑释迦牟尼、观音、文殊、普贤等菩萨造像和十八罗汉造像以及八仙蜡像等,使上悟真寺这个古老的旅游景点再添异彩,重放光辉。
蓝关古道/曾宏根.-西安: 西安出版社, 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