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探寻
史海钩沉篇 古迹与陵墓:古道上的金字塔——秦昭襄王陵
在风景秀丽的骊山南麓,位于蓝关古道旁今蓝田华胥镇老冢湾村南的一小山头上,有一座占地10亩、覆斗状的封土陵墓,它就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太祖父秦昭襄王百年之后的陵寝之地——秦昭襄王墓。据《史记·秦本纪》载:“襄王享国五十六年,葬芷阳。”又据民国牛兆濂《续修蓝田县志》记:“秦昭襄王陵在县西三十里,今其地名为老冢湾。”而《史记·索隐》又载:“秦始皇父庄襄王享国三年,亦葬芷阳。”《旧志》同时又载:“昭襄、秦皇诸母后俱葬芷阳。”从秦始皇太祖父及始皇父亲嬴异人后改名子楚,这些秦代诸王及他们的后妃何以情有独钟地选择骊山所在地芷阳作为他们的墓地?这是因为骊山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据《汉旧仪》记,骊山之阳产玉,即盛产蓝田美玉,其阴出产黄金,这座金玉生辉的阴阳山,是一个难得的纯阳之地。这里北临渭水,南依灞河白鹿原,周围又山峦起伏,宛似游龙戏水,这样的宝地作为皇家陵寝、百年之后的长眠之地,实在是求之不得的。秦昭襄王又是一个有作为的君王,他继承了上太祖父秦孝公、祖父秦惠文王、父武王之余烈,遵循孝公利用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富强的改革政策,南取汉中,西攻巴蜀,东割诸侯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使诸侯恐惧,闻秦尽皆丧胆。秦昭王将秦国多年来的既定国策远交近攻连横之术玩得更加纯熟。六国合纵缔交相与为一,率百万大军,兵临函谷关而进攻秦国。秦兵开关迎敌,六国之师俱逃而不敢进。后各国诸侯争先恐后割让土地讨好秦国。而秦国则利用其弊,全力攻取各国失败逃亡的军人,杀死的士卒有百万之多,流的血可以把盾牌漂浮起来。公元前294年,秦昭襄王重用盖世英雄白起为将,伊阙一战全歼韩魏联军,斩首24万。攻打楚国,灭楚军数十万。公元前260年长平一战,昭襄王任用宿将白起为上将军,射杀纸上谈兵的赵军元帅赵括,并坑杀赵卒40万。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中,打败了所有的强大敌手,为秦统一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又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使六国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在秦国内,昭襄王重用谋臣魏人范雎,废掉权臣穰侯,驱逐贵戚权臣华阳君,强化了中央集权,并限制私家利益,吞并诸侯,以建成大秦帝业。他成为了一个政治上成熟、谋略上成功、事业上蒸蒸日上的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
同昭襄王一起埋葬在芷阳的还有庄襄王(秦始皇之父)、宣太后、唐太后、帝太后,其陵墓皆为覆斗形高冢。这个陵区被后代称为芷阳陵区,也称为秦东陵。这个陵区比起秦代其他帝陵,如西陲陵区、雍城陵区、栎阳陵区、毕陌陵、骊山园陵区来,要幸运得多。其他陵区多次遭遇兵燹战乱,尽被发掘暴露,而芷阳陵区由于地域偏僻,多次幸免,这实在是昭襄王睿目慧眼见识独到之处。昭襄王将古华胥国所在地,骊山南簏作为他的寝陵长眠之地,实在是一个十分英明的举措。也许是华胥氏、女娲、伏羲的灵光福佑,保护了这位沉睡了两千两百多年的帝王和他的子孙后妃们。
“秦中自古帝王州”。陕西是13个王朝的建都之地,也是我国古代帝王陵墓保存最多的一个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共有帝王陵70座,其中帝陵61座、追尊帝陵9座,以西安附近最为密集。仅东西长32.7公里、南北长1.05公里的咸阳北原(又称五陵原、洪渎原、始平原)就有帝王陵10多座。这些帝王陵和它们的陪葬墓就有500多座,堪称世界之最。帝王陵墓的主人都是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这些陵墓的主人生前奢侈淫逸,举全国财力修筑陵墓,用大量的金银珠宝、奇珍异物陪葬自己。他们认为阴间生活是阳间生活的再现,因此,墓内实物充盈,应有尽有。陵墓的殉葬物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权势和豪华程度,也成为研究墓主人所在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人文的重要资料。它们是一座座地下的博物馆和文物宝库。但是,此厚葬之风不是有史以来就有,而是从春秋之后逐渐演变并愈演愈烈而形成的。
春秋之前,“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臧(藏)之中野,不封不树”。所谓“不封”,就是没有坟冢;“不树”,就是不种树木,不留地面标志。当时风俗之所以如此,按照《礼记》的解释:“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意思是不愿意或避免让人发现。秦昭襄王在秦未统一六国之前,尚是一个诸侯王。春秋前期,秦尚是一个受东方诸侯国欺凌的弱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国力增强,秦帝国虎视眈眈,以横扫六合之势而逼凌其他诸侯国。所以秦在长达563年的历史长河中,他们列祖列宗的陵墓逐步地向东迁徙。其历代帝王秦惠文王、武、昭、严、襄五王皆大作丘垅,多其“臧”以作大冢,以显声威,以扬名声,使帝王陵墓冢逐渐趋于高大。
而秦芷阳陵是一处仅早于秦始皇陵的诸侯王陵。它气魄宏大,距秦始皇陵仅10公里,计有大型墓冢7座。专家研究和出土文物表明,在今临潼区韩峪乡油王村、老牛坡一带,出土了大量秦代龙虎纹空心砖、瓦当和各种陶器,其中许多陶片上有“芷”字。学者蒋纪新先生认为,这就是湮没已久的秦芷阳陵区,上圆下方的秦代墓冢和散落周围村落的秦代云纹、绳纹、树叶纹和夔纹瓦当,都在告诉人们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是声名远播的秦芷阳陵区。
今天,当我们在萧瑟的秋声中,登上老冢湾秦昭襄王陵这个中国金字塔的塔顶,只见塔顶有一圆形平台,由四条斜边形成梯形的四个面上,已密布着重重叠叠的料礓石(料礓石为当地人俗称)实质上是一种石类钙质结核石。金字塔的斜面上早已长出了灌木和其他树木,杂草丛生,使这座巨大的陵墓更像一座自然形成的小山头。我站在陵上,望着日渐变黄的衰草,望着陵周围那绵亘如浪、宛如游龙的丘陵,还有那远在天幕下诱人的地平线,一股悲凉的思古情绪暗从心头升起。时空无限,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我想,历史的法则实在严峻。它不挽留任何一个伟人,哪怕是历史为之斑斓、江山为之动容、叱咤风云的英雄。秦昭襄王陵也是如此。它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用它沉默和凝固了的语言向每位中国人诉说着历史的无奈与辉煌,诉说着华夏大地五千年的文明史。我想,三秦大地上,正是因了这些灿若明珠的文物古迹,秦地就成了庄严的历史舞台,秦人就成为了受丰厚的历史文化滋养的文化人。正是有许许多多的文化人,才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层结构中一种超稳的亚细亚的文化结构。
秦昭襄王陵是一张研究秦文化的历史名片,愿它随三秦大地上其他文物古迹一样,长留天地间,让后人去游览凭吊。
同昭襄王一起埋葬在芷阳的还有庄襄王(秦始皇之父)、宣太后、唐太后、帝太后,其陵墓皆为覆斗形高冢。这个陵区被后代称为芷阳陵区,也称为秦东陵。这个陵区比起秦代其他帝陵,如西陲陵区、雍城陵区、栎阳陵区、毕陌陵、骊山园陵区来,要幸运得多。其他陵区多次遭遇兵燹战乱,尽被发掘暴露,而芷阳陵区由于地域偏僻,多次幸免,这实在是昭襄王睿目慧眼见识独到之处。昭襄王将古华胥国所在地,骊山南簏作为他的寝陵长眠之地,实在是一个十分英明的举措。也许是华胥氏、女娲、伏羲的灵光福佑,保护了这位沉睡了两千两百多年的帝王和他的子孙后妃们。
“秦中自古帝王州”。陕西是13个王朝的建都之地,也是我国古代帝王陵墓保存最多的一个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共有帝王陵70座,其中帝陵61座、追尊帝陵9座,以西安附近最为密集。仅东西长32.7公里、南北长1.05公里的咸阳北原(又称五陵原、洪渎原、始平原)就有帝王陵10多座。这些帝王陵和它们的陪葬墓就有500多座,堪称世界之最。帝王陵墓的主人都是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这些陵墓的主人生前奢侈淫逸,举全国财力修筑陵墓,用大量的金银珠宝、奇珍异物陪葬自己。他们认为阴间生活是阳间生活的再现,因此,墓内实物充盈,应有尽有。陵墓的殉葬物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权势和豪华程度,也成为研究墓主人所在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人文的重要资料。它们是一座座地下的博物馆和文物宝库。但是,此厚葬之风不是有史以来就有,而是从春秋之后逐渐演变并愈演愈烈而形成的。
春秋之前,“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臧(藏)之中野,不封不树”。所谓“不封”,就是没有坟冢;“不树”,就是不种树木,不留地面标志。当时风俗之所以如此,按照《礼记》的解释:“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意思是不愿意或避免让人发现。秦昭襄王在秦未统一六国之前,尚是一个诸侯王。春秋前期,秦尚是一个受东方诸侯国欺凌的弱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国力增强,秦帝国虎视眈眈,以横扫六合之势而逼凌其他诸侯国。所以秦在长达563年的历史长河中,他们列祖列宗的陵墓逐步地向东迁徙。其历代帝王秦惠文王、武、昭、严、襄五王皆大作丘垅,多其“臧”以作大冢,以显声威,以扬名声,使帝王陵墓冢逐渐趋于高大。
而秦芷阳陵是一处仅早于秦始皇陵的诸侯王陵。它气魄宏大,距秦始皇陵仅10公里,计有大型墓冢7座。专家研究和出土文物表明,在今临潼区韩峪乡油王村、老牛坡一带,出土了大量秦代龙虎纹空心砖、瓦当和各种陶器,其中许多陶片上有“芷”字。学者蒋纪新先生认为,这就是湮没已久的秦芷阳陵区,上圆下方的秦代墓冢和散落周围村落的秦代云纹、绳纹、树叶纹和夔纹瓦当,都在告诉人们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是声名远播的秦芷阳陵区。
今天,当我们在萧瑟的秋声中,登上老冢湾秦昭襄王陵这个中国金字塔的塔顶,只见塔顶有一圆形平台,由四条斜边形成梯形的四个面上,已密布着重重叠叠的料礓石(料礓石为当地人俗称)实质上是一种石类钙质结核石。金字塔的斜面上早已长出了灌木和其他树木,杂草丛生,使这座巨大的陵墓更像一座自然形成的小山头。我站在陵上,望着日渐变黄的衰草,望着陵周围那绵亘如浪、宛如游龙的丘陵,还有那远在天幕下诱人的地平线,一股悲凉的思古情绪暗从心头升起。时空无限,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我想,历史的法则实在严峻。它不挽留任何一个伟人,哪怕是历史为之斑斓、江山为之动容、叱咤风云的英雄。秦昭襄王陵也是如此。它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用它沉默和凝固了的语言向每位中国人诉说着历史的无奈与辉煌,诉说着华夏大地五千年的文明史。我想,三秦大地上,正是因了这些灿若明珠的文物古迹,秦地就成了庄严的历史舞台,秦人就成为了受丰厚的历史文化滋养的文化人。正是有许许多多的文化人,才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层结构中一种超稳的亚细亚的文化结构。
秦昭襄王陵是一张研究秦文化的历史名片,愿它随三秦大地上其他文物古迹一样,长留天地间,让后人去游览凭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