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探寻
史海钩沉篇 古迹与陵墓:千古英风荆轲墓
庚寅初冬,正是小雪季节,我冒着严寒,再次考察了位于华胥镇支家沟的荆轲墓。从蓝田县城出发,桑塔纳风驰电掣地沿长坪公路飞驰,越过熙熙攘攘的华胥镇,来到了位于红河子西侧的支家沟,这个位于灞水二阶地上的小村庄。枯黄的茅草和萧萧而下的落叶,正在显示出深秋的萧瑟与初冬的凛冽。走下车来,我们一行穿过羊肠小道,踏着柔软的麦田,来到位于支家沟西北约几十米的荆轲墓前。这里没有甬道,没有墓碑,甚至没有与陵墓身份相符合的标志性建筑或树木,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土堆。如果不是向导的指点、史书的佐证,谁能想到这样的一堆黄土之下,竟掩埋着两千多年前一位叱咜风云、名垂千古的英雄?
荆轲刺秦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荡气回肠,的极其悲壮的一幕,是一场英雄的悲剧。一位哲人说过:“历史就是政治家手中的棋盘。”当荆轲受聘于燕太子丹入秦廷行刺,当时的天下形势,已是强秦亡韩灭魏凌赵的危急存亡关头,作为虎狼之国的秦国,已开始了扫灭六国的咄咄逼人的战略进攻态势。此前,秦始皇的太祖父秦昭襄王,已完成了统一六国军事上的前期基础工作。他在位的五十六年中,穷兵黩武,雄才大略,打了许许多多的漂亮仗。六国联合聚集百万大军而攻秦,结果又被秦军杀得落花流水,望风而逃。秦军所向披靡,使六国军队丧魂落魄,慌惶如惊弓之鸟。燕太子丹明知军事上不能胜秦,于是孤注一掷,采取刺杀秦王的下策,妄图借此遏止秦军东略六国的步伐。
荆轲(?—前227),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卫国人,齐国贵族庆氏的后代,喜读书击剑,卫人称为庆卿。秦灭卫后,荆轲逃亡到燕。燕太子丹用重金相聘,尊为上卿。
荆轲明知入秦廷行刺九死一生,几乎无任何生还的可能性,但是,他仍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只身入秦,这充分体现了弱国人民抗击强暴、重义轻生的英雄气概。然而,刺杀秦王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荆轲为此做了周密的准备。他首先得到了秦叛将樊于期的首级,后又得到秦国垂涎三尺的燕国最富庶的督亢地区的地图。正当刺秦计划紧锣密鼓地进行,荆轲正耐心地等待着一位剑术精湛的助手一同前往之际,太子丹疑其有变,催促荆轲立即入秦。荆轲在准备不足、助手未到的情况下,仓促出发。易水送别,成为荆轲刺秦中最为悲壮的一幕。史载:“太子丹及宾客知事者,皆白色(身着丧服)衣冠以送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士皆垂泪瞠目。”易水岸边唱起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曲,悲壮的歌声与萧萧秋声合成了气壮山河的旋律。高渐离的筑声更是高亢激昂,宾客们都眼含怒火与悲泪,依依惜别。荆轲义无反顾地登车,踏上了入秦的征程。
秦廷行刺是刺秦计划最为激烈而又悲壮的一幕。由于荆轲的随行者秦舞阳一到秦廷就吓得“色变震恐颤抖不已”,引起了秦王君臣极大的疑惑。亏得荆轲神态自若,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震恐”的话语,化解了秦舞阳由于慌乱而带来的危机,秦舞阳被秦王当殿叱退。荆轲在缺少助手的情况下,仍然镇定自若,从容不迫,最后终因图穷匕现行刺失败而功败垂成,但是,荆轲在身受八处重伤、左腿被砍断的情况下,仍“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死得是那样的从容,是那样的气壮山河!
秦攻灭六国尽管代表着不可遏制的统一趋势,但是,秦国以暴凌弱,以横欺顺,在六国人民的心灵上,涂上了一层被欺凌奴役的阴影。荆轲毅然地站在弱小的六国一方,以弱抗强,奋勇抗暴,杀身成仁,以死报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正义的方向。荆轲扶弱抗强、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和英雄气概,千百年来不断受到人们的讴歌与赞颂,这种不屈不挠不畏强暴前赴后继的斗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荆轲被秦王嬴政肢解身首异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荆轲的凛凛正气、枭雄气概,在他死后依然令秦王心悸不已,日夜惊慌。
蓝田华胥的百姓,本来就是崇尚正义、敬慕英雄的民众,他们十分敬仰荆轲这位气壮山河的英雄,因此,荆轲死后,百姓收拾尸骨怜而葬之,仅蓝田境内就埋了两处,其中一处据《蓝田县志》载,“在县西北三十里”,今位于华胥乡支家沟30米处,另一处“在县城北关西北方向”,今北关中学校园内。
今天,当我站在这个孤零零的墓冢前,凛冽的寒风拂面而过,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我想,一个民族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这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凝聚的精神支柱。荆轲刺秦,以斩杀国家元首的办法而削弱对方,这种方法实际上并不可取。然而,荆轲那种大义凛然、舍身报国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正是后来中华民族在每次民族的危难存亡关头,不断吸取的精神源泉。荆轲刺秦并没有达到弱秦之目的,反而加快了六国灭亡的步伐。然而,有趣的是作为胜利者的强秦,并没有长治久安,更没有千代万代地将皇帝位传下去。秦统一六国后,仍然继续推行虐民暴政,焚书坑儒,集天下丁壮苦力修筑万里长城,闹得天怒人怨,其结果是“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正是不读书的刘邦、项羽,做了秦王朝的掘墓人,秦朝仅两世而终。悲哉!荆轲的匕首长剑未能消灭强敌,而秦国的迅速灭亡原因正来源于自己,是大秦他们自己消灭了自己。
“秦坑儒耶?儒坑秦耶?”这成为历史上一个莫大的讽刺。“史家是非置无论,中华千秋豪气存。”荆轲这位历史为之斑斓、江河为之动容的英雄,他埋葬于华胥后,使华胥这块神奇的土地平添了英雄的情结,他的英名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重。至今,每年清明节前后,仍有不少文人墨客来到华胥支家沟寻幽凭吊,永远纪念着这位风风火火、叱咤风云的千古英雄人物。
荆轲刺秦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荡气回肠,的极其悲壮的一幕,是一场英雄的悲剧。一位哲人说过:“历史就是政治家手中的棋盘。”当荆轲受聘于燕太子丹入秦廷行刺,当时的天下形势,已是强秦亡韩灭魏凌赵的危急存亡关头,作为虎狼之国的秦国,已开始了扫灭六国的咄咄逼人的战略进攻态势。此前,秦始皇的太祖父秦昭襄王,已完成了统一六国军事上的前期基础工作。他在位的五十六年中,穷兵黩武,雄才大略,打了许许多多的漂亮仗。六国联合聚集百万大军而攻秦,结果又被秦军杀得落花流水,望风而逃。秦军所向披靡,使六国军队丧魂落魄,慌惶如惊弓之鸟。燕太子丹明知军事上不能胜秦,于是孤注一掷,采取刺杀秦王的下策,妄图借此遏止秦军东略六国的步伐。
荆轲(?—前227),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卫国人,齐国贵族庆氏的后代,喜读书击剑,卫人称为庆卿。秦灭卫后,荆轲逃亡到燕。燕太子丹用重金相聘,尊为上卿。
荆轲明知入秦廷行刺九死一生,几乎无任何生还的可能性,但是,他仍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只身入秦,这充分体现了弱国人民抗击强暴、重义轻生的英雄气概。然而,刺杀秦王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荆轲为此做了周密的准备。他首先得到了秦叛将樊于期的首级,后又得到秦国垂涎三尺的燕国最富庶的督亢地区的地图。正当刺秦计划紧锣密鼓地进行,荆轲正耐心地等待着一位剑术精湛的助手一同前往之际,太子丹疑其有变,催促荆轲立即入秦。荆轲在准备不足、助手未到的情况下,仓促出发。易水送别,成为荆轲刺秦中最为悲壮的一幕。史载:“太子丹及宾客知事者,皆白色(身着丧服)衣冠以送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士皆垂泪瞠目。”易水岸边唱起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曲,悲壮的歌声与萧萧秋声合成了气壮山河的旋律。高渐离的筑声更是高亢激昂,宾客们都眼含怒火与悲泪,依依惜别。荆轲义无反顾地登车,踏上了入秦的征程。
秦廷行刺是刺秦计划最为激烈而又悲壮的一幕。由于荆轲的随行者秦舞阳一到秦廷就吓得“色变震恐颤抖不已”,引起了秦王君臣极大的疑惑。亏得荆轲神态自若,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震恐”的话语,化解了秦舞阳由于慌乱而带来的危机,秦舞阳被秦王当殿叱退。荆轲在缺少助手的情况下,仍然镇定自若,从容不迫,最后终因图穷匕现行刺失败而功败垂成,但是,荆轲在身受八处重伤、左腿被砍断的情况下,仍“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死得是那样的从容,是那样的气壮山河!
秦攻灭六国尽管代表着不可遏制的统一趋势,但是,秦国以暴凌弱,以横欺顺,在六国人民的心灵上,涂上了一层被欺凌奴役的阴影。荆轲毅然地站在弱小的六国一方,以弱抗强,奋勇抗暴,杀身成仁,以死报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正义的方向。荆轲扶弱抗强、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和英雄气概,千百年来不断受到人们的讴歌与赞颂,这种不屈不挠不畏强暴前赴后继的斗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荆轲被秦王嬴政肢解身首异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荆轲的凛凛正气、枭雄气概,在他死后依然令秦王心悸不已,日夜惊慌。
蓝田华胥的百姓,本来就是崇尚正义、敬慕英雄的民众,他们十分敬仰荆轲这位气壮山河的英雄,因此,荆轲死后,百姓收拾尸骨怜而葬之,仅蓝田境内就埋了两处,其中一处据《蓝田县志》载,“在县西北三十里”,今位于华胥乡支家沟30米处,另一处“在县城北关西北方向”,今北关中学校园内。
今天,当我站在这个孤零零的墓冢前,凛冽的寒风拂面而过,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我想,一个民族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这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凝聚的精神支柱。荆轲刺秦,以斩杀国家元首的办法而削弱对方,这种方法实际上并不可取。然而,荆轲那种大义凛然、舍身报国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正是后来中华民族在每次民族的危难存亡关头,不断吸取的精神源泉。荆轲刺秦并没有达到弱秦之目的,反而加快了六国灭亡的步伐。然而,有趣的是作为胜利者的强秦,并没有长治久安,更没有千代万代地将皇帝位传下去。秦统一六国后,仍然继续推行虐民暴政,焚书坑儒,集天下丁壮苦力修筑万里长城,闹得天怒人怨,其结果是“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正是不读书的刘邦、项羽,做了秦王朝的掘墓人,秦朝仅两世而终。悲哉!荆轲的匕首长剑未能消灭强敌,而秦国的迅速灭亡原因正来源于自己,是大秦他们自己消灭了自己。
“秦坑儒耶?儒坑秦耶?”这成为历史上一个莫大的讽刺。“史家是非置无论,中华千秋豪气存。”荆轲这位历史为之斑斓、江河为之动容的英雄,他埋葬于华胥后,使华胥这块神奇的土地平添了英雄的情结,他的英名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重。至今,每年清明节前后,仍有不少文人墨客来到华胥支家沟寻幽凭吊,永远纪念着这位风风火火、叱咤风云的千古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