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二、周边景点
(一)太白山
太白山,又称惇物山、太乙山,为秦岭主峰,山体横贯眉县东、中部,海拔3767.2米,为我国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一高峰。书法名家于右任在其《太白山记游歌》中曾写道:“高峙西北雄且尊……太华少华如儿孙”,山势之高由此可见一斑。该山以其垂直分明的生态、变化多端的气候、卓尔不群的地形地貌、珍奇丰富的物产及独特优美的景点、历史传说构成了气势不凡、秀美壮丽的风景旅游区。
高峻的山势使南北气候迥异,昼夜温差加大,由山底至山顶形成了五个分布明显的气候带。海拔800~1500米,属暖温带、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无霜期150~190天,年降水量650~800毫米,积雪与土壤结冻期3个月以上。海拔1500~3000米,属中山寒温带气候,全年无夏,春秋短促,冬季漫长,气候湿冷,多雨雾,年平均气温6℃,无霜期140天左右,年降水量多达750~1000毫米,雨季多出现雨凇、雾凇,构成多种奇特景致。唐代书法家张旭在《山形留客》诗中“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一句,十分贴切地道出了该山多雨雾、湿度大的情景。海拔3000~3500米,属高山亚寒带气候,寒冷湿润,年平均气温2℃~1℃,年降水量800~900毫米,土壤结冻期长达7~8个月,全年9个月时间为冬季,由此往上,再无森林。海拔3500米以上,属高山寒带气候,全年无秋,冬季漫长,天气变化急骤,阴晴风雨,瞬息而变,常年雾气蒸腾,云霞飘忽缭绕,山顶忽隐忽现,极尽神奇。自10月至翌年4月,平均气温均在0℃以下,日温差极大,常刮东南风,年降水量750~800毫米,8月份降霜,9月份降雪,大太白海坚冰一般至翌年7月方消,若遇异常寒冷多雪之年,则山之绝顶——八仙台积雪终年不化。盛夏登山,沿途之上可领略春夏秋冬四季风光,初时山外赤日炎炎,至山脚凉风习习,到山腰渐感冷气飕飕,及达山顶则寒气逼人。
太白山之所以从上古时便称“惇物山”,主要因其物产丰厚之故,迄今仍作为我国大片原始森林保护完整的区域之一,素有天然生物宝库和亚洲植物园之称,动、植物种类极为繁多。据统计,太白山林区生长着我国从南方至北方的各类植物2300多种,其中种子植物1500余种、苔藓植物300多种、药用植物510多种,人称太白山上无闲草,漫山遍野都是宝。自下而上依次为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带等垂直林带。如此鲜明地将植物带垂直分布于一座山上,堪称自然界造化的杰作。在层次分明的植物垂直带里,现存有稀世树种——连香树和举世罕见的原始孑遗植物——独叶草及稀有珍贵药材太白花、太白米、太白茶、太白三七、太白贝母、太白黄连、太白鹿角、太白黄精、太白艾、灵芝、猪苓、太子参、手儿参等。
在太白原始森林里还存在大量的珍禽异兽和罕见的昆虫,其中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羚羊等,属于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的有红腹角雉,属于国家三类保护动物的有林麝、鹿羚、青羊、金钱豹、锦鸡、血雉等。
太白山中奇景颇多,主要有八景,其中尤以四景更为奇绝:
斗母奇峰 从大殿向南,奇峰怪石林立的松梁上,巍然屹立着一块白色巨石,俗称“麦垛石”。该石系一巨大的花岗岩麻片断块,高约60米,方圆30米,呈圆柱体。每遇晴日傍晚,夕阳遍洒,则晚山含黛,石体通红。沿此行经“五台”(诵经台、梳妆台、别娘台、滴泪台、望乡台)和“一堵墙”,其间峰回路转,幽奇险绝。至斗母宫,三座孤立花岗片麻岩柱峰拔地而起,突兀云霄,巍然壮观!这些柱峰像撑天的巨柱,高耸入云,峥嵘巍峨。三座柱峰顶巅,从前建有小庙宇,分别称为三皇台、玉皇台、药王台,历经风雨侵蚀,今已颓然无存。
高山奇湖 太白山主峰之八仙台南北,分布有六个冰斗、冰蚀湖泊,分别称做大爷海、二爷海、三爷海、玉皇池、佛池、三清池。大爷海(大太白湖)在八仙台北侧,面积近5000平方米,是我国内地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湖面海拔3590米,周围无植被,湖水终年上翻外溢,水面清澈碧蓝,纤尘不染。日出日落之时,可见银波闪动,似万千星光摇落其间,令人目不暇接。若遇阴雨时节,湖水荡溢,沿谷下泻,似悬空飞练,驭风而下,势若奔雷。其间气候异常,变幻无穷,忽雾气弥漫,虽咫尺亦不见物;忽雾散晴明,则青山绿水依旧,故此民间呼雾为“神帐子”。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在湖边,常见一种黑背、胸腹红褐、头顶一白斑纹的小鸟,如蜻蜓点水般不时飞掠过水面,捕捉水面杂物,世传其为“净池神鸟”、“净水童子”。该鸟真名白顶溪鸲,专以捕食水中浮游生物或小树叶为生。二太白海、三太白海位于八仙台南侧,二太白海形似朝笏,三太白海形似玉如意。最大的玉皇池位于八仙台南坡凹地凌霄殿北侧,方圆约50亩,呈圆形。佛池、三清池一在山西凹,一在下南方,规模较小。这几个高山冰蚀湖,犹如镶嵌在山顶的翡翠宝石,又好像一串熠熠生辉的明珠,点缀着太白山绮丽的景色。
八仙绝顶 八仙台是太白山最顶峰。相传姜子牙在此发榜封神,又传以后“八仙”常在此聚会,故又称“八仙台”。八仙台系冰山刨蚀形成的岩壁陡立的金字塔形山峰,峰顶平坦,为一东窄西宽、东高西低的三角形平台,面积约8万平方米。仰望八仙台,峰顶庙宇凌空,山巅直刺青天,虽已直上天外,但仍有烟波浩渺、静影沉璧的水国景致。登上八仙台,确有“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之感。春和景明之时,远眺东南,天山一色,林壑优美,风景如画;北瞰秦川,渭水如带,阡陌纵横,村舍星罗棋布。如若晴夜,则月光融融,山峰含黛,群星隐隐,凉风习习,每每置身此景,常有“高处不胜寒”之感。若遇阴云密布之时,则雾塞云滞,苍鹰翱翔,群峰若海中礁石,时隐时现。古书记载:“山下军行不得鼓角,鼓角,则疾风雨至。”民间相传在山顶不能大声呼喊,否则骤雨即至。尽管现已经科学论证,太白山顶之所以易降雨雪,主要因高空寒冷,云层密集,但有关传说却进一步增加了太白山的神秘色彩。
平安云海 在太白山中山地段,常可看到极其壮观的云海,尤以平安寺为最。平安寺地处海拔2700米的山梁上,周围群峰拱卫,势若围屏;峰峦之间沟大涧宽,深不可测。早晚之际,站立平安寺,但见红霞满天,云团翻卷似波浪奔涌,气象变化万千,时而万壑藏云,千峰竞秀,时而云迷雾漫,扑朔迷离,使人有置身仙境美不胜收之感,给太白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二)汤峪温泉
汤峪温泉位于县城东南25公里的汤峪沟口,处龙凤山和凤凰山的夹峙之中,西傍汤峪河,温泉常年水温60℃以上,为旅游、疗养胜地。汤峪温泉,历史上即负盛名,郦道元《水经注》中说:“距渭河南13里之汤峪温泉,沸涌如汤,可医百病。”隋开皇十五年(595),隋文帝在此建造了凤泉宫,以昭示胜迹并备避暑、沐浴之用。唐时将凤泉宫改为凤泉汤,高宗、玄宗等屡临凤泉汤沐浴游览,玄宗作诗称“阴谷含神爨,汤泉养圣功。益龄仙井合,愈疾醴源通”,对凤泉汤有很高评价。当时温泉的发展极为兴盛。当地百姓称汤峪温泉为“神泉”、“塘子”。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眉县乡土志》载:“温泉,在汤峪口,有五泉凉热多异,旧传沐浴可疗病,即唐代所谓凤泉汤者也。”温泉内泉眼甚多,小如珠,大如拳,其中较大的泉眼有三处,相距5~15米,流量充沛,年出水量约20万立方米。经科学检测,水中含钾、钠、镁、钙、碘、锰、砷、铵、氟等多种化学元素。沐浴后不仅可以消污去垢,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帮助消化,而且可以达到治疗疾病、强身健体的功效。尤其对牛皮癣、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痒疹具有显著的疗效,对于胃溃疡、气管炎、肥胖病、糖尿病、心血管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清雍正《眉县志》中所列之八景之一“凤泉神泽”即指汤峪温泉而言。在温泉南数里有另一处胜迹曰鱼洞,旧志载:“其源通蜀江,谷雨前后二三日之间,鱼必出洞,人往候取,但听八音齐奏,仙乐飘飘,声应山谷。其鱼之出,先小后大,难可记等,鱼鳃吹浪,银甲射日,唫喁游泳,顺流而下于渭,得而烹之,味极鲜美,不亚江南之鲜鲥。”这就是八景之一的“鱼洞仙音”。今鱼洞犹在,但因铺筑公路,此地环境大变,谷雨捕鱼已成旧日史话。傍依汤峪河之凤凰山巅,有一座今人称之为“塘子城”的城墙遗迹,据传即为隋文帝所建“凤泉宫”旧址。龙凤山有一老君洞,俗称牛窑。相传老子李聃当年骑青牛曾从汤峪经过,并在龙凤山上牧牛观景,于是后人便在窑洞内塑一卧状青牛,老君端坐牛背,栩栩如生。凡来此沐浴游览者大都要顶礼膜拜,尤以农村老年人至为虔诚。温泉院内餐厅之南有一巨石,孤傲独秀,形似帽盔,周围树木丛立,别具情致。沿温泉南行一公里,有一巨石屹立汤河东岸,巨石之上又有一石,俗曰磊磊石,又称神功石,此石奇异之处在于一人撼则动,数人撼则不动。
汤峪温泉,处钟灵毓秀之地,绮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远近游客。民国二十五年(1936),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返回南京,一次问到眉县汤峪,此话传至陕西,当时西安警备区司令徐某以为蒋介石在临潼华清池遇险,若再入陕,必不去华清池,眉县汤峪或可成停留之地。民国三十一年(1942)遂派陕西保安第十团和眉县政府募捐、集资,先后修了双人池五个、五人池一个、一座大池、一座群众池(内设男女池各一个)、三间免费池(内设男女大池各一个),并成立汤峪温泉管理处。
(三)诸葛亮庙
诸葛亮庙始建于唐代,庙宇坐南朝北,耸峙原头,雄伟壮观。进入金碧辉煌的大门,依次是高大的献殿、正殿、八卦亭,屋檐脊兽,千姿百态,墙壁彩绘,绚丽夺目。献殿两侧的墙壁上,镶嵌着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碑刻,由40块二尺见方的青石连缀而成,表文语出肺腑,文笔出众;笔法奔放苍劲,流利酣畅;镌技高超,形同真迹,人称“三绝”碑。后院是柏林竹园,草坪花坛,四季如春,清爽洁净。诸葛亮衣冠冢幽居柏林之中,精巧美观的落星亭耸立于后院的中央,碑廊环揽后院,文臣武将廊分居两侧,曲径通幽,环境幽雅。
进入山门,东西两侧有钟、鼓楼对峙。再往里,中间是献殿,殿内两侧墙壁上有一幅幅三国故事画,如古城会、空城计、三英战吕布等。壁画下镶嵌着40块青石,石刻岳飞手书《出师表》,字迹苍劲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赞颂岳飞的石刻:“纯正不曲,文如其人。”献殿后是正殿,内有泥塑诸葛亮像,身穿蓝八卦衣,手执鹅毛扇,神态庄重自如。两殿之间有八卦亭,八角飞檐,顶端有八卦图样,梁柱五彩缤纷。此庙规模不大,建筑古朴庄重,古树点缀院落,十分幽静。
景区内还有著名三国古遗迹20余处,如蜀国中军帐遗迹壑落城、蜀军大本营九龙山、蜀军下原取水的古道十三盘、取水之泉诸葛泉、司马懿拜将台、妇孺皆知的葫芦峪等。
《三国志》等史书记载,蜀汉建兴十二年(234)春,诸葛亮改变了前四次伐魏的路线,率领10万大军从汉中出发,沿着秦汉时代的古栈道,披荆斩棘,踏艰历险,一举攻下秦蜀通道的咽喉要塞斜峪关。随即挥锋西向,占据五丈原,安营扎寨,分兵屯田,佯作持久战。“据险先收五丈原,驻军分辟渭南田”,就是当时的真切写照。足智多谋的蜀汉丞相常有高招,胸藏城府的曹魏元帅却知己知彼。当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率军北上,取道斜峪关,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因武功以东,川宽野阔,适宜大兵团作战,那儿又地肥粮丰,给养容易得到补充。司马懿担心的地盘,诸葛亮没去攻占,他自然感到欣慰。至于诸葛亮屯田军垦,做长久计,他更是付之一笑。他是深知“兵不厌诈”这一道理的。他洞悉诸葛亮前几次伐魏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军粮不济。这一次虽改变战略,用木牛流马运粮,但毕竟有限。屯田等粮,倒也可取,但五丈原下,渭河南岸的少许土地,即便是季季丰稔,也不足以维持十万余大军之屯田常驻,不过是掩人耳目。因此,司马懿针对蜀军缺粮,利在速战,来了个深沟高垒,闭门不出。孔明数次派人下战书,他甘愿示弱。急得孔明无法,送给他一身女人衣服想激怒他。谁料,这个老谋深算的魏国元帅忍辱受侮绝不上当。诸葛亮纵有满腹筹策,遇着如此顽敌,也无法施展,加上军务浩繁,终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帐中,时年54岁。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忠贞不贰的蜀汉良相,在五丈原北端建庙筑祠,凭吊怀念。从元代起,后人就开始在五丈原为诸葛亮建祠立庙。经历代修建,已是庙宇轩昂,碑石丛生,古柏挺拔,老槐苍劲。祠庙的门楼为砖木结构,四角翘起,古色古香。门楣中央刻着“汉室孤忠”四个大字,笔锋遒劲而飘洒。门外西侧,竖立着一座一人多高的青石巨碑,为清光绪年间岐山知县胡升猷所立。上面雕刻着他撰写的《重修五丈原武侯庙碑记》。
(四)葫芦峪
葫芦峪位于眉县县城西三公里处,渭水南岸边,为东、西两个台塬之间形成的洼地,洼地径流在入渭口冲刷形成一条深谷,形状像个葫芦,故得名“葫芦峪”。《三国演义》中,火烧葫芦峪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葫芦峪由此而名扬四海。今天这里已成为三国遗踪黄金旅游线路上的重要景点,被宝鸡市政府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并列为古迹旅游重点开发项目。
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统领精兵10万,出师伐魏,占据五丈原。魏明帝派司马懿率兵40万,集结于渭水北岸和斜水(今石头河)东岸,两军对垒,严阵以待。蜀魏两军以渭、斜二河为界。蜀军远征,供给困难,急于速战;魏军针锋相对,坚壁据守,以逸待劳。两军对垒三个多月,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不予应战。诸葛亮发现葫芦峪沟深谷长,有利于火攻,便制订了诱敌深入、火烧葫芦峪的作战计划。然后命马岱截断葫芦峪北端的后路,在峪中暗伏精兵,同时,命魏延去魏营讨战,只许诈败,不可取胜,以诱敌深入,引往七星旗处,等司马懿入峪,即刻引火燃烧。
司马懿从不少被俘蜀军口中得知,诸葛亮亲督粮草,驻于葫芦峪西5公里,以为他久等的战机到了,便断然决定,分兵一路直奔五丈原夺取蜀军大营,自己与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率精兵进攻葫芦峪。途遇魏延挑战,短兵相接,魏延稍战即诈败,魏军趁势追入葫芦峪,一心想夺蜀军粮草,恰中诸葛亮伏兵火攻之计。霎时,峪中烈火燃烧,魏军处于进无路、退受阻的地步,司马懿仰天长叹,束手待毙。正在危急关头,突然天降大雨,火势渐灭,司马父子趁机夺路出峪,途遇部将张虎、乐琳引兵接应,才逃回渭北大营。诸葛亮功亏一篑,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民间由此而有一说“人算不如天算”。这就是历史上发生的“诸葛火烧葫芦峪,魏延纵擒司马懿”的故事。
(五)道教圣地钟吕坪
钟吕坪位于眉县汤峪口以西4公里的浅山区,与汤峪口龙山相连,顶连太白山,北临关中平原,东西两侧依傍“涝仓”、“野峪”两大峡谷,海拔高度1200多米,东西横贯1公里,景区纵深5公里,面积约2平方公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钟吕坪是道教全真教派道祖王玄甫修道的地方,也是八仙中汉钟离、吕洞宾、韩湘子修道成仙的地方。昔日八仙经常一起谈经论道娱乐显技,故而起名“钟吕坪”,是关中道教活动的胜地。千百年来钟吕坪因道祖的仙影、八仙的足迹、神秘离奇的传说、优雅秀美的自然环境,吸引着众多的游人香客寻幽访闲祈祷平安。
钟吕坪始建于唐代,有坪三座。它地貌奇特,四季有景,以幽静清雅而远近闻名。在东坪的周围生长橡树500余亩,中坪、西坪周围生长青冈树1500余亩,橡树、青冈树界限分明,端直参天,枝丫交错,遮天蔽日。钟吕坪被遮罩得微露微隐,有“仙家居地”之称。后山有成片的松树,春暖花开之际,满山翠绿,山花烂漫,争奇斗艳,蜂鸣鸟语,清香宜人,有“仙家花园”之称。
(六)佛骨圣地法门寺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东距西安市110公里,西距宝鸡市90公里,距眉县30公里。始建于东汉末年桓灵年间,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
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84000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有19处,法门寺为第五处。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扩建法门寺。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改称“成实道场”,仁寿二年(602)右内史李敏二次开塔瞻礼。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624)敕建并改名“法门寺”。唐贞观年间曾三次开塔就地瞻礼舍利。原塔俗名“圣冢”,后改建成四级木塔。高宗显庆年间修成瑰琳宫二十四院,建筑极为壮观。
唐代28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每次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据史载“三十年一开,则岁丰人和”,可干戈平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咸通十五年(874)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后一次送还佛骨时,按照佛教仪轨,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用唐密曼荼罗结坛供养。唐代皇帝笃信佛法,对舍利虔诚供养,寺院大小乘并弘,显密圆融,使法门寺成为皇家寺院及举世仰望的佛教圣地。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
宋代法门寺承袭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阔气势,被恢复到最大规模,当时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宋徽宗曾手书“皇帝佛国”四字于山门之上。金元之际,法门寺仍是关中名刹,藏经碑中有寺僧抄写大藏经5000卷之记载。金人也刻诗碑盛赞其寺塔:“三级风檐压鲁地,九盘轮相壮秦川。”明清以后,法门寺逐渐衰落。明隆庆三年(1569),历经数百年历史的唐代四级木塔崩塌。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地方绅士杨禹臣、党万良等捐资修塔,历时30年建成八棱十三级砖塔,高47米,极为壮观。清顺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体倾斜裂缝。民国二十八年(1939),在爱国志士朱子桥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晚明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文革”期间,红卫兵欲挖地开塔,良卿法师点火自焚,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塔下珍宝。
1981年8月24日,宝塔半边倒塌。1986年政府决定重建,1987年2月底重修宝塔。适逢四月初八佛诞日,“从地涌出多宝龛,照古腾今无与并”,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2499件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地宫内出土的稀世珍宝,不论在中国社会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术史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1988年,法门寺正式开放并举办了国际性的佛指舍利瞻礼法会。海内外诸山长老及各界代表共300余人参加了法会。
1994年应泰国僧王邀请,佛指舍利在泰国瞻礼供奉。2002年应台湾星云大师等邀请,佛指舍利到台湾瞻礼供奉。2004年应香港佛教领袖觉光长老等邀请,佛指舍利在香港瞻礼供奉。盛况空前,影响极大。法门寺开放以来,先后接待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驻华大使及诸多佛教团体前来瞻仰礼拜。
2004年1月16日,法门寺两序大众礼请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大和尚荣膺住持。2005年5月15日(农历四月初八)在法门寺举行了合十舍利塔开工奠基仪式。历时三年建成的法门寺合十舍利塔高148米,造型如同合十的双手,代表最虔诚的祈愿,合十的双手与佛祖的指骨舍利刚好合在一起。此塔于2009年5月9日落成。当日上午9时许,佛指舍利在法乐融融之中顺利安放其内,以供世人瞻礼。
众多高僧参加的佛指舍利安奉大典在法门寺举行,海内外有两万多名高僧大德、社会贤达、企业家、八方信众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司马义·铁力瓦尔地、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陕西省省长袁纯清等人参加了合十舍利塔的落成典礼。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对舍利塔的落成表示祝贺,并转达了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等人的祝贺。
法门寺正在展现昔日“皇家寺院”的风采,同时也为世界佛教“朝圣中心”这一宏伟的目标而精进不懈。
(七)张载祠与张载墓
张载(1020—1077),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创始人,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因长期在横渠讲学,创立关中学派,人们称他为“横渠先生”。祖籍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生于陕西长安,后定居眉县横渠镇。
他在横渠讲学著书,创立“关学”。张载的主要著作有《正蒙》《孟子解》《语录》《易说》《诗传》等。张载死后葬于眉县城东南约30公里的大振谷口迷狐岭上。墓地约40亩,内葬有父亲张迪、弟弟张戬及张氏后人多人。在横渠镇上建有张载祠,占地15亩,建有山门、陈列室、学圣殿、精讲堂、碑廊、张载青铜塑像等。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远门口唐九省十三宫
远门口称“潭谷”,又称“南峪”,位于秦岭主峰太白山脚下,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和红河谷森林公园之间,是关中道教活动的圣地之一。
从唐代到民国,民间相继在远门口建起了13座宫观庙宇,占地面积200余亩,建房160余间,塑像130余尊。构建风格独特,规模宏大,排列有序,成为关中道教活动的一方圣地。庙宇建筑依山傍水,自南向北分三级而建。河川傍水而建有“三清宫”、“山西宫”、“福应宫”;中阶台地建有“万圣宫”、“保安宫”、“药王宫”、“新圣宫”、“紫阳宫”、“九阳宫”、“通天宫”、“北圣宫”;上阶依山建有“斗姆宫”、“玉皇宫”。庙宇建设来自省内外各地,故又称“九省十三宫”。
(九)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
太白山横卧在宝鸡眉县、太白、西安周至三县境内。因山顶终年积雪,银光四射,故称太白。它是横贯陕西省的秦岭山脉的主峰,海拔3767米,也是秦岭的最高峰。旧历七月一日为太白山庙会,每逢此时,山上山下,游人不绝。
太白山的主体由规模庞大的花岗岩体组成,地质学家称其为“太白花岗岩”。太白花岗岩在漫长的地质发展史上,几经构造变动、断层,节理十分发育,它们在各种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塑造了今日太白山奇峰林立、山势峥嵘的险、奇景色。太白山高山区至今还保留着完整的、千姿百态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一个个高山湖泊,碧波荡漾,湖光山色,令人陶醉,古人及当地老人都称其为“神湖”,实则为“冰蚀湖”。这些冰蚀湖自古就有“太白池光”、“高山明珠”之称。在八仙台、跑马梁一带,石河、石海望之浩然,似有翻滚奔腾之势,令人眼花缭乱。由八仙台环眺四周,角峰、槽谷、冰斗、冰坎、冰阶所特有的地貌形态历历在目。因此,太白山可谓是研究第四纪冰川最好的天然博物馆。
太白山风景秀丽,景色迷人。“太白积雪六月天”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过去气温比现在略低,太白山顶峰终年积雪,每当盛夏,从关中平原眺望,白雪皑皑,银光四射,蔚为奇景。
太白山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一座中华名山。夏商时称“物山”,周代称“太乙山”,至魏晋始称“太白山”。文人墨客的足迹遍及太白山的山山岭岭,留下了大量赞美太白山的绝妙诗篇。自隋唐以来,眉县汤峪便是关中著名的疗养旅游胜地,先后建有凤泉宫、凤泉汤、唐子城等行宫。李白、杜甫、韩愈、苏轼等名人学士也曾多次登临太白山,吟诗作画,“太白泼墨山”便传说为李太白游历作诗之处。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人称“药王”,长年隐居太白山中,研究太白山中草药,为民治病,太白山中至今还遗留有他采药走过的栈道和捣药的碓窝。而药王的传说故事,也在当地广为流传。
(十)红河谷
红河谷森林公园位于南北气候分水岭秦岭主峰太白山北麓,面积2314公顷,因其典型的地貌特征,形成了从公园入口海拔800米到3767米高度动植物繁多、森林植被丰富、气候植物垂直分布带谱明显、奇峰林立、碧潭飞瀑遍布的奇特景观。以“幽、奇、峻、秀”而著称。
红河谷原名赤峪、赤峪河,源出太白湫,因太白八景之一的“红河丹崖”而得名。自古是登太白山古道之一。民间传说“红河”因太白山神怒斩恶龙,河流被血水染红而得名。相传很早以前,关中连续三年大旱,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一日,县令带百姓进山求雨,在通往太白山神的山路上,有二龙把守在云仙门,县令、百姓苦苦相求,苦等数日而不得入门,在苦无良策之下,县令招贴募集宝球送与两龙,才得以进山。在八仙台,县令向太白山神诉说原委后,山神让县令率百姓下山回家,中途天降大雨,山外甘露济民。而山里却流出血色红水,原来太白山神将这两条恶龙斩首,其因有二:一曰司职把守山门,知民情而不报当斩;二曰县令率百姓进山求雨,本应该赶快报告,却千般阻拦,吃拿卡要、贪赃枉法,罪该万死。
秦岭神奇第一谷——红河谷,山、谷、石、林、水诸景皆备,山体依蓝天则巍峨,河谷依山体而深邃,岩石依山体而奇特,林木依山体而苍翠,溪水依山体而曲折,高耸山峰与深切峡谷相依,悬崖峭壁与岩石造型并存,第四纪冰川、石河、石海气势壮观,林木茂密,满目苍翠、秀色欲滴,景观随四季变化而异:阳春,山花烂漫,姹紫嫣红;仲夏,绿叶浓荫,苍翠欲滴;金秋,霜叶似火,层林尽染;隆冬,银装素裹,冰雕玉砌。
红河谷,镶嵌于秦岭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一个无暑无尘的清凉净地,是人们远离喧嚣都市,回归自然,休闲度假的胜地。有诗为证:
烟景烟情赤峪关,
丹青醉写园中园。
宫观林立香弥远,
赤水逶迤秀可餐。
双洞仙贤同聚首,
单龟时仰太公船。
穿林欲上福泽地,
隔断红尘蟠龙湾。
(十一)石头河水库
石头河以石为美,山石如鬼斧神工雕砌一般,突兀林立,溪水在山石之中或一泻千里,奔腾咆哮;或温柔恬静,波澜不惊。山水互辉互映相得益彰,应验了古人“山因水而活,水得山而媚”的佳句。
石头河水库位于深惠交界处惠州境内塘埔村,如一池湖水静静地被群山环绕,水库边上的青草地洋溢着盛夏的绿,置身其间恍若回到故乡的草原,行走在草地上,每个人踩着前一个人的脚印,都不忍破坏这美丽的风景。
沿石头河溯源而上,溪流宛转,山石如鬼斧神工雕砌一般,突兀林立,与溪水共同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背着背包在岩石上跳跃,在溪水中跋涉,为山水画增添一抹更亮丽的色彩。因为线路难度并不大,一路可以保持闲情逸致尽享美景。景由心生,心因景美。看重峦叠翠,听溪水絮语,置身其中,心中悄然而起的是一种自然之子的惬意,它使我们变得更纯净、更真实、更懂得珍惜、更容易感悟欢乐,这也许就是户外的魅力。
沿飞瀑边的崖壁攀登而上,溪谷两侧风景如画。溯溪而上约一小时,一处清潭幽幽呈现,水深三米,清可见底。
石头河水库位于岐山、眉县、太白县三县交界处,在渭河南岸支流石头河上的斜峪关上游1.5公里处,北距蔡家坡20公里。工程以灌溉为主,兼具发电和防洪效益。坝为亚洲第一高黏土心墙土石坝,最大坝高114米,水库总库容1.47亿立方米。水电站装机容量4.95万千瓦,设计灌溉面积8.5万公顷。工程于1971年10月开工,1989年10月完工。
枢纽主要由拦河坝、溢洪道、泄洪隧洞、引水隧洞和水电站组成。
拦河坝。河床段采用黏土心墙砂卵石坝壳的土石混合坝,两岸阶地逐渐扩大心墙过渡为均质土坝。坝顶宽10米,坝长约590米,体积835万立方米。
溢洪建筑物。溢洪道布置在右岸,基岩为绿泥石云母石英片岩。进口采用实用堰,共3孔,每孔净宽为11.5米,设11.5米×17米弧形闸门。堰后接陡坡泄槽,采用挑流消能,最大泄量为7150立方米/秒。泄洪隧洞布置于左岸,由导流隧洞7.2米×8.36米改建而成,用以泄洪兼放空水库;首部设进水塔,隧洞断面为圆拱直墙式,洞内为明流,最大泄量859立方米/秒。在反弧段起点上游9.3米和反弧段下游2.2米处在底板上设有两道通气槽,断面尺寸为0.8米×0.8米,挑坎高15厘米,坡度1∶10。
引水建筑物。引水隧洞布置在右岸,围岩全为绿泥石云母石英片岩,为圆形有压隧洞,直径4米,下游接直径2.5米的灌溉支洞(支洞出口设有2米×2米的弧形闸门控制,门后有突跌35厘米的渗气槽,下接消力池和灌溉总干渠)和一条直径2米的压力钢管引水发电。水电站布置在右岸,为地面厂房,安装3台容量为1.65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年发电量5070万立方米/秒,电站尾水引入灌溉总干渠。灌溉和发电总引水量不少于70立方米/秒。
(十二)西部兰花生态园
西部兰花生态园位于陕西省眉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北5公里,2000年3月开始建设,总面积4100亩。西部兰花是在陕西省苗木繁育中心基础上建成的生态园,已建成水上娱乐垂钓园、高科奇观园、珍稀树种观赏园、百果采摘园、花卉盆景园、疏林休闲娱乐园和科普教育基地7个园区79个观光景点。有国内一流的全自动电脑控制温室2万平方米和植物组培楼2300平方米,每年可“克隆”植物6000万株;水上垂钓娱乐园35000平方米。目前已引进繁育世界各国名优树种420多种2100万株,蝴蝶兰、大花蕙兰、红掌等名贵珍稀花卉160余种100万余盆。580余种名优花卉苗木品种使园内四季常青,三季有花;草地水塘与亭台轩榭等建筑小品相映成趣,将生态园装扮得清新秀丽,质朴自然,被誉为“中国西部的绿色明珠”。西部兰花生态园是在“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号召中,打造的大型现代化林业生态园。是集科研、引进、试验、示范、繁育、推广为一体,融观光、旅游、科普教育于一身的多功能、生态型高科技林业园区与旅游观光区。西部兰花生态园头枕秦岭,脚踏渭河,环境优美。西宝高速公路、法汤旅游专线沿园而过,交通极为便利。西部兰花生态园建成以来,先后有来自荷兰、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7个国家的330位专家来此参观、交流。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回良玉等中央及省、部级领导60多人亲临视察,对生态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十三)道教圣地——楼观台
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秦岭西部北麓陕西省周至县境内。西距眉县50公里,与陇海铁路、西宝高速公路、108国道相接。它是老子李耳著书立说、传道讲经之道教发祥地,已有3000余年历史,素有“天下第一福地”、“洞天之冠”的美誉,道教史称“仙都”。
楼观台得名于西周,相传西周大夫函谷关令尹喜结草为楼夜观天象,见紫气东来,知道是有真人从此经过,后来果然老子西游入关,被尹喜迎入草楼。老子在这里著《道德经》五千言,并在楼南高岗筑台授经,留下楼观台这一名称。老子开创了深远的道家哲学思想流派。他的本体论思想,包含极为深刻的哲学道理,至今仍受到重视。东汉之后,老子被依托为道教开山祖师,楼观台由此成为道教祖庭圣地。相传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晋惠帝曾来此或游乐,或建宫、庙、祠,或求拜神仙;南北朝时期,北方著名道士大多集中在这里,形成颇有影响的“楼观派”;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亦曾与楼观台结下不解之缘。楼观台别称草楼观、紫云楼,因唐代的统治者以老子为其李氏宗祠的祖先,故又曾易名为宗圣宫、宗圣观,而以后的人们仍习惯称其为楼观台。楼观台最为著名的景点要数老子说经台了。此处为传说中老子面授弟子之地,又有炼丹炉、八卦井、老子墓等多处景观。现在楼观台既有周秦遗迹、汉唐古迹,又有幽壑园林,也是历代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唐代的王维、李白、白居易、李商隐,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都在这里留下了墨迹。
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始建于1982年,是林业部最早批准建设的全国12个森林公园之一,也是西北地区首家森林公园。园内森林繁茂,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文物古迹众多,生物资源丰富,地热温泉富集,民俗风情浓郁,构成了闻名遐迩“古、秀、幽、奇”的风景特色。1992年被林业部定为国家级风景区,1997年被评为“西安市十大景观之一”。古人云:“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佳”,真实地反映了楼观台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众多的人文景观价值。公园总面积2.75万公顷。规划为东楼观、西楼观、田峪观、首阳山四个游园,共12个景区200余处景点,是人文、自然、森林景观俱佳的旅游胜地。主要有我国北方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竹类品种园;有繁育号称国宝的大熊猫、金丝猴、金毛扭角羚等珍稀野生动物的珍兽馆;有40里峡一线天、野牛河高山瀑布、旺子沟古溶洞、首阳山五彩壁石及仰天池、洞宾泉、龙王潭等自然景观;有光头山草甸、高山云冷杉、杜鹃天然林及数千亩人工竹林等森林景观,垂直带谱明显,季相变化万千;有说经台、炼丹峰、大陵山、吾老洞、红孩洞、龙王庙、铁庙等诸多人文景点。
(十四)周公庙
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城西北7.5公里的凤凰山南麓,即《诗经》记载的“凤凰鸣矣,于彼高岗”处,唐武德元年(618)为纪念西周政治家周公姬旦修建。占地面积900亩,庙内古树参天,殿堂成群,除了周公正殿外,还有召公、太公等周人先祖及功臣勋将的配殿,汉白玉武将像等古迹名胜。《诗经》名篇《卷阿》中的“有卷者阿,飘风自南”的“卷阿”指的是位于今天陕西省岐山县城西北方的凤凰山南麓,由于此地背靠凤鸣岗,东、西、北三面环山,唯南边与平地相接,形似簸箕状,故称卷阿。古卷阿所在,即今天陕西岐山周公庙的位置。
周公庙,始建于唐武德元年(618),距今已1380多年,是专门为纪念祭祀周公而建的。庙区现存古建筑30余座,占地约7公顷,整体建筑对称布局,殿宇雄伟,亭阁玲珑。庙内现存碑与石刻众多,并有汉、唐、宋、元、明古木多株。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他生于岐邑,死于丰都(今西安市西),曾辅佐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是周王朝的开国勋臣。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少不更事,由周公摄政。在此期间,周公率军东征,平定了管蔡之乱,稳定了周初政局。同时,他还制定礼乐,建立朝纲制度,为巩固新兴的周王朝作出了卓越贡献。所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一直为人们所乐道,周公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还制定了一套君臣、父子、夫妇、上下、尊卑、贵贱等典章制度和礼节法规,为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奠定了牢固基础。这对健全国家机构、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繁荣,达到天下大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法家的创始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追封周公为“文宪王”。
“岐邑多胜迹”,此话一点不假。如果你到“人文荟萃,史迹昭然”的周公庙旅游览胜,就会对此话有更深刻的体会。周公庙门前古柏参天,院内绿荫蔽日,花草遍地,清泉如镜。庙区殿宇众多,主要有周三公(周公、召公、姜太公)殿,以及后稷殿,并有亭榭楼阁等。其建筑艺术具有浓郁的民族传统风格。
1957年周公庙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6年5月25日,周公庙作为明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十五)钓鱼台
位于宝鸡县天王镇溪河山谷内,南依秦岭,北邻渭水。这里古柏叠翠,山水辉映,环境清幽。“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是名扬古今的历史名胜和游览胜地,也是中国史籍记载中最早的钓鱼台,有“中国第一钓台”之称。
钓鱼台是3000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姜尚(字子牙)的隐居地。姜子牙为避商纣王的暴虐,同时仰慕周文王的贤明,隐居于渭水的支流磻溪之滨,结庐垂钓,以待明君。后遇周文王访贤而出山,被尊为太师、太公,辅佐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受封于齐国。
太公钓鱼台位于溪右崖畔,崖上翠柏若盖,基部一独石突出,即郦道元《水经注》“太公投竿跪饵,两膝遗迹犹存”的太公跪钓处。钓鱼台下为一丈余深潭,台后崖石上刻有“钓鱼台”三个大字。河床中有一块高约5米的巨石,上大下小,古称“璜石”,上刻“孕璜遗璞”四个楷书大字。河两岸的太公庙、文王庙及三清庙等古代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璜石再上为钓鱼台水库,坝高近50米,回水数公里。河水由大坝漫下,水雾飞腾,涛声震耳。坝上高峡平湖,青峰倒映,两岸怪石林立,瀑泉时现。水库上游的依崖傍水处,有一内凹外凸的平台,传说为太公静修处,古称静室。静室上方的山有一组巨石,酷似一个老人临风而立,长袖拂拂,白髯飘飘,被人称为太公出山图。沿河谷而上的鸡架梁景区,石壁深高,林障秀阴,景色宜人。
钓鱼台历史久远。唐代初年,姜太公被封为武成王,与孔子并列为文、武二圣,其时钓鱼台已建庙祭祀。近年来,台湾、东南亚等姜姓后裔不断到钓鱼台来寻根追源,追思先祖,游览名胜。
(十六)炎帝陵
宝鸡是炎帝故里。史载,炎帝生于宝鸡姜水,以姜为姓。民间传说,炎帝生于今宝鸡市南郊的山蒙峪,长于瓦峪,沐于九龙泉,殁于天台山,葬于常羊山。炎帝陵就位于市区南郊的常羊山上。陵周围翠柏苍松环绕,陵前为庄严肃穆、规模宏伟的炎帝祭祀大殿和牌坊,钟、鼓楼,炎帝史迹陈列馆等建筑。由炎帝祭殿到陵区,有百米长阶,两侧肃立着百代帝王石刻像。常羊山前为依山而建的炎帝陵公园,绿树环绕,繁花似锦。每年清明节和农历七月初七炎帝忌日(逝世纪念日),民间常在此举行有地方特色的祭祀活动。炎帝陵现已成为华裔祭祀先祖的圣地。
太白山,又称惇物山、太乙山,为秦岭主峰,山体横贯眉县东、中部,海拔3767.2米,为我国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一高峰。书法名家于右任在其《太白山记游歌》中曾写道:“高峙西北雄且尊……太华少华如儿孙”,山势之高由此可见一斑。该山以其垂直分明的生态、变化多端的气候、卓尔不群的地形地貌、珍奇丰富的物产及独特优美的景点、历史传说构成了气势不凡、秀美壮丽的风景旅游区。
高峻的山势使南北气候迥异,昼夜温差加大,由山底至山顶形成了五个分布明显的气候带。海拔800~1500米,属暖温带、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无霜期150~190天,年降水量650~800毫米,积雪与土壤结冻期3个月以上。海拔1500~3000米,属中山寒温带气候,全年无夏,春秋短促,冬季漫长,气候湿冷,多雨雾,年平均气温6℃,无霜期140天左右,年降水量多达750~1000毫米,雨季多出现雨凇、雾凇,构成多种奇特景致。唐代书法家张旭在《山形留客》诗中“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一句,十分贴切地道出了该山多雨雾、湿度大的情景。海拔3000~3500米,属高山亚寒带气候,寒冷湿润,年平均气温2℃~1℃,年降水量800~900毫米,土壤结冻期长达7~8个月,全年9个月时间为冬季,由此往上,再无森林。海拔3500米以上,属高山寒带气候,全年无秋,冬季漫长,天气变化急骤,阴晴风雨,瞬息而变,常年雾气蒸腾,云霞飘忽缭绕,山顶忽隐忽现,极尽神奇。自10月至翌年4月,平均气温均在0℃以下,日温差极大,常刮东南风,年降水量750~800毫米,8月份降霜,9月份降雪,大太白海坚冰一般至翌年7月方消,若遇异常寒冷多雪之年,则山之绝顶——八仙台积雪终年不化。盛夏登山,沿途之上可领略春夏秋冬四季风光,初时山外赤日炎炎,至山脚凉风习习,到山腰渐感冷气飕飕,及达山顶则寒气逼人。
太白山之所以从上古时便称“惇物山”,主要因其物产丰厚之故,迄今仍作为我国大片原始森林保护完整的区域之一,素有天然生物宝库和亚洲植物园之称,动、植物种类极为繁多。据统计,太白山林区生长着我国从南方至北方的各类植物2300多种,其中种子植物1500余种、苔藓植物300多种、药用植物510多种,人称太白山上无闲草,漫山遍野都是宝。自下而上依次为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带等垂直林带。如此鲜明地将植物带垂直分布于一座山上,堪称自然界造化的杰作。在层次分明的植物垂直带里,现存有稀世树种——连香树和举世罕见的原始孑遗植物——独叶草及稀有珍贵药材太白花、太白米、太白茶、太白三七、太白贝母、太白黄连、太白鹿角、太白黄精、太白艾、灵芝、猪苓、太子参、手儿参等。
在太白原始森林里还存在大量的珍禽异兽和罕见的昆虫,其中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羚羊等,属于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的有红腹角雉,属于国家三类保护动物的有林麝、鹿羚、青羊、金钱豹、锦鸡、血雉等。
太白山中奇景颇多,主要有八景,其中尤以四景更为奇绝:
斗母奇峰 从大殿向南,奇峰怪石林立的松梁上,巍然屹立着一块白色巨石,俗称“麦垛石”。该石系一巨大的花岗岩麻片断块,高约60米,方圆30米,呈圆柱体。每遇晴日傍晚,夕阳遍洒,则晚山含黛,石体通红。沿此行经“五台”(诵经台、梳妆台、别娘台、滴泪台、望乡台)和“一堵墙”,其间峰回路转,幽奇险绝。至斗母宫,三座孤立花岗片麻岩柱峰拔地而起,突兀云霄,巍然壮观!这些柱峰像撑天的巨柱,高耸入云,峥嵘巍峨。三座柱峰顶巅,从前建有小庙宇,分别称为三皇台、玉皇台、药王台,历经风雨侵蚀,今已颓然无存。
高山奇湖 太白山主峰之八仙台南北,分布有六个冰斗、冰蚀湖泊,分别称做大爷海、二爷海、三爷海、玉皇池、佛池、三清池。大爷海(大太白湖)在八仙台北侧,面积近5000平方米,是我国内地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湖面海拔3590米,周围无植被,湖水终年上翻外溢,水面清澈碧蓝,纤尘不染。日出日落之时,可见银波闪动,似万千星光摇落其间,令人目不暇接。若遇阴雨时节,湖水荡溢,沿谷下泻,似悬空飞练,驭风而下,势若奔雷。其间气候异常,变幻无穷,忽雾气弥漫,虽咫尺亦不见物;忽雾散晴明,则青山绿水依旧,故此民间呼雾为“神帐子”。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在湖边,常见一种黑背、胸腹红褐、头顶一白斑纹的小鸟,如蜻蜓点水般不时飞掠过水面,捕捉水面杂物,世传其为“净池神鸟”、“净水童子”。该鸟真名白顶溪鸲,专以捕食水中浮游生物或小树叶为生。二太白海、三太白海位于八仙台南侧,二太白海形似朝笏,三太白海形似玉如意。最大的玉皇池位于八仙台南坡凹地凌霄殿北侧,方圆约50亩,呈圆形。佛池、三清池一在山西凹,一在下南方,规模较小。这几个高山冰蚀湖,犹如镶嵌在山顶的翡翠宝石,又好像一串熠熠生辉的明珠,点缀着太白山绮丽的景色。
八仙绝顶 八仙台是太白山最顶峰。相传姜子牙在此发榜封神,又传以后“八仙”常在此聚会,故又称“八仙台”。八仙台系冰山刨蚀形成的岩壁陡立的金字塔形山峰,峰顶平坦,为一东窄西宽、东高西低的三角形平台,面积约8万平方米。仰望八仙台,峰顶庙宇凌空,山巅直刺青天,虽已直上天外,但仍有烟波浩渺、静影沉璧的水国景致。登上八仙台,确有“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之感。春和景明之时,远眺东南,天山一色,林壑优美,风景如画;北瞰秦川,渭水如带,阡陌纵横,村舍星罗棋布。如若晴夜,则月光融融,山峰含黛,群星隐隐,凉风习习,每每置身此景,常有“高处不胜寒”之感。若遇阴云密布之时,则雾塞云滞,苍鹰翱翔,群峰若海中礁石,时隐时现。古书记载:“山下军行不得鼓角,鼓角,则疾风雨至。”民间相传在山顶不能大声呼喊,否则骤雨即至。尽管现已经科学论证,太白山顶之所以易降雨雪,主要因高空寒冷,云层密集,但有关传说却进一步增加了太白山的神秘色彩。
平安云海 在太白山中山地段,常可看到极其壮观的云海,尤以平安寺为最。平安寺地处海拔2700米的山梁上,周围群峰拱卫,势若围屏;峰峦之间沟大涧宽,深不可测。早晚之际,站立平安寺,但见红霞满天,云团翻卷似波浪奔涌,气象变化万千,时而万壑藏云,千峰竞秀,时而云迷雾漫,扑朔迷离,使人有置身仙境美不胜收之感,给太白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二)汤峪温泉
汤峪温泉位于县城东南25公里的汤峪沟口,处龙凤山和凤凰山的夹峙之中,西傍汤峪河,温泉常年水温60℃以上,为旅游、疗养胜地。汤峪温泉,历史上即负盛名,郦道元《水经注》中说:“距渭河南13里之汤峪温泉,沸涌如汤,可医百病。”隋开皇十五年(595),隋文帝在此建造了凤泉宫,以昭示胜迹并备避暑、沐浴之用。唐时将凤泉宫改为凤泉汤,高宗、玄宗等屡临凤泉汤沐浴游览,玄宗作诗称“阴谷含神爨,汤泉养圣功。益龄仙井合,愈疾醴源通”,对凤泉汤有很高评价。当时温泉的发展极为兴盛。当地百姓称汤峪温泉为“神泉”、“塘子”。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眉县乡土志》载:“温泉,在汤峪口,有五泉凉热多异,旧传沐浴可疗病,即唐代所谓凤泉汤者也。”温泉内泉眼甚多,小如珠,大如拳,其中较大的泉眼有三处,相距5~15米,流量充沛,年出水量约20万立方米。经科学检测,水中含钾、钠、镁、钙、碘、锰、砷、铵、氟等多种化学元素。沐浴后不仅可以消污去垢,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帮助消化,而且可以达到治疗疾病、强身健体的功效。尤其对牛皮癣、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痒疹具有显著的疗效,对于胃溃疡、气管炎、肥胖病、糖尿病、心血管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清雍正《眉县志》中所列之八景之一“凤泉神泽”即指汤峪温泉而言。在温泉南数里有另一处胜迹曰鱼洞,旧志载:“其源通蜀江,谷雨前后二三日之间,鱼必出洞,人往候取,但听八音齐奏,仙乐飘飘,声应山谷。其鱼之出,先小后大,难可记等,鱼鳃吹浪,银甲射日,唫喁游泳,顺流而下于渭,得而烹之,味极鲜美,不亚江南之鲜鲥。”这就是八景之一的“鱼洞仙音”。今鱼洞犹在,但因铺筑公路,此地环境大变,谷雨捕鱼已成旧日史话。傍依汤峪河之凤凰山巅,有一座今人称之为“塘子城”的城墙遗迹,据传即为隋文帝所建“凤泉宫”旧址。龙凤山有一老君洞,俗称牛窑。相传老子李聃当年骑青牛曾从汤峪经过,并在龙凤山上牧牛观景,于是后人便在窑洞内塑一卧状青牛,老君端坐牛背,栩栩如生。凡来此沐浴游览者大都要顶礼膜拜,尤以农村老年人至为虔诚。温泉院内餐厅之南有一巨石,孤傲独秀,形似帽盔,周围树木丛立,别具情致。沿温泉南行一公里,有一巨石屹立汤河东岸,巨石之上又有一石,俗曰磊磊石,又称神功石,此石奇异之处在于一人撼则动,数人撼则不动。
汤峪温泉,处钟灵毓秀之地,绮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远近游客。民国二十五年(1936),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返回南京,一次问到眉县汤峪,此话传至陕西,当时西安警备区司令徐某以为蒋介石在临潼华清池遇险,若再入陕,必不去华清池,眉县汤峪或可成停留之地。民国三十一年(1942)遂派陕西保安第十团和眉县政府募捐、集资,先后修了双人池五个、五人池一个、一座大池、一座群众池(内设男女池各一个)、三间免费池(内设男女大池各一个),并成立汤峪温泉管理处。
(三)诸葛亮庙
诸葛亮庙始建于唐代,庙宇坐南朝北,耸峙原头,雄伟壮观。进入金碧辉煌的大门,依次是高大的献殿、正殿、八卦亭,屋檐脊兽,千姿百态,墙壁彩绘,绚丽夺目。献殿两侧的墙壁上,镶嵌着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碑刻,由40块二尺见方的青石连缀而成,表文语出肺腑,文笔出众;笔法奔放苍劲,流利酣畅;镌技高超,形同真迹,人称“三绝”碑。后院是柏林竹园,草坪花坛,四季如春,清爽洁净。诸葛亮衣冠冢幽居柏林之中,精巧美观的落星亭耸立于后院的中央,碑廊环揽后院,文臣武将廊分居两侧,曲径通幽,环境幽雅。
进入山门,东西两侧有钟、鼓楼对峙。再往里,中间是献殿,殿内两侧墙壁上有一幅幅三国故事画,如古城会、空城计、三英战吕布等。壁画下镶嵌着40块青石,石刻岳飞手书《出师表》,字迹苍劲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赞颂岳飞的石刻:“纯正不曲,文如其人。”献殿后是正殿,内有泥塑诸葛亮像,身穿蓝八卦衣,手执鹅毛扇,神态庄重自如。两殿之间有八卦亭,八角飞檐,顶端有八卦图样,梁柱五彩缤纷。此庙规模不大,建筑古朴庄重,古树点缀院落,十分幽静。
景区内还有著名三国古遗迹20余处,如蜀国中军帐遗迹壑落城、蜀军大本营九龙山、蜀军下原取水的古道十三盘、取水之泉诸葛泉、司马懿拜将台、妇孺皆知的葫芦峪等。
《三国志》等史书记载,蜀汉建兴十二年(234)春,诸葛亮改变了前四次伐魏的路线,率领10万大军从汉中出发,沿着秦汉时代的古栈道,披荆斩棘,踏艰历险,一举攻下秦蜀通道的咽喉要塞斜峪关。随即挥锋西向,占据五丈原,安营扎寨,分兵屯田,佯作持久战。“据险先收五丈原,驻军分辟渭南田”,就是当时的真切写照。足智多谋的蜀汉丞相常有高招,胸藏城府的曹魏元帅却知己知彼。当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率军北上,取道斜峪关,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因武功以东,川宽野阔,适宜大兵团作战,那儿又地肥粮丰,给养容易得到补充。司马懿担心的地盘,诸葛亮没去攻占,他自然感到欣慰。至于诸葛亮屯田军垦,做长久计,他更是付之一笑。他是深知“兵不厌诈”这一道理的。他洞悉诸葛亮前几次伐魏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军粮不济。这一次虽改变战略,用木牛流马运粮,但毕竟有限。屯田等粮,倒也可取,但五丈原下,渭河南岸的少许土地,即便是季季丰稔,也不足以维持十万余大军之屯田常驻,不过是掩人耳目。因此,司马懿针对蜀军缺粮,利在速战,来了个深沟高垒,闭门不出。孔明数次派人下战书,他甘愿示弱。急得孔明无法,送给他一身女人衣服想激怒他。谁料,这个老谋深算的魏国元帅忍辱受侮绝不上当。诸葛亮纵有满腹筹策,遇着如此顽敌,也无法施展,加上军务浩繁,终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帐中,时年54岁。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忠贞不贰的蜀汉良相,在五丈原北端建庙筑祠,凭吊怀念。从元代起,后人就开始在五丈原为诸葛亮建祠立庙。经历代修建,已是庙宇轩昂,碑石丛生,古柏挺拔,老槐苍劲。祠庙的门楼为砖木结构,四角翘起,古色古香。门楣中央刻着“汉室孤忠”四个大字,笔锋遒劲而飘洒。门外西侧,竖立着一座一人多高的青石巨碑,为清光绪年间岐山知县胡升猷所立。上面雕刻着他撰写的《重修五丈原武侯庙碑记》。
(四)葫芦峪
葫芦峪位于眉县县城西三公里处,渭水南岸边,为东、西两个台塬之间形成的洼地,洼地径流在入渭口冲刷形成一条深谷,形状像个葫芦,故得名“葫芦峪”。《三国演义》中,火烧葫芦峪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葫芦峪由此而名扬四海。今天这里已成为三国遗踪黄金旅游线路上的重要景点,被宝鸡市政府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并列为古迹旅游重点开发项目。
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统领精兵10万,出师伐魏,占据五丈原。魏明帝派司马懿率兵40万,集结于渭水北岸和斜水(今石头河)东岸,两军对垒,严阵以待。蜀魏两军以渭、斜二河为界。蜀军远征,供给困难,急于速战;魏军针锋相对,坚壁据守,以逸待劳。两军对垒三个多月,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不予应战。诸葛亮发现葫芦峪沟深谷长,有利于火攻,便制订了诱敌深入、火烧葫芦峪的作战计划。然后命马岱截断葫芦峪北端的后路,在峪中暗伏精兵,同时,命魏延去魏营讨战,只许诈败,不可取胜,以诱敌深入,引往七星旗处,等司马懿入峪,即刻引火燃烧。
司马懿从不少被俘蜀军口中得知,诸葛亮亲督粮草,驻于葫芦峪西5公里,以为他久等的战机到了,便断然决定,分兵一路直奔五丈原夺取蜀军大营,自己与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率精兵进攻葫芦峪。途遇魏延挑战,短兵相接,魏延稍战即诈败,魏军趁势追入葫芦峪,一心想夺蜀军粮草,恰中诸葛亮伏兵火攻之计。霎时,峪中烈火燃烧,魏军处于进无路、退受阻的地步,司马懿仰天长叹,束手待毙。正在危急关头,突然天降大雨,火势渐灭,司马父子趁机夺路出峪,途遇部将张虎、乐琳引兵接应,才逃回渭北大营。诸葛亮功亏一篑,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民间由此而有一说“人算不如天算”。这就是历史上发生的“诸葛火烧葫芦峪,魏延纵擒司马懿”的故事。
(五)道教圣地钟吕坪
钟吕坪位于眉县汤峪口以西4公里的浅山区,与汤峪口龙山相连,顶连太白山,北临关中平原,东西两侧依傍“涝仓”、“野峪”两大峡谷,海拔高度1200多米,东西横贯1公里,景区纵深5公里,面积约2平方公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钟吕坪是道教全真教派道祖王玄甫修道的地方,也是八仙中汉钟离、吕洞宾、韩湘子修道成仙的地方。昔日八仙经常一起谈经论道娱乐显技,故而起名“钟吕坪”,是关中道教活动的胜地。千百年来钟吕坪因道祖的仙影、八仙的足迹、神秘离奇的传说、优雅秀美的自然环境,吸引着众多的游人香客寻幽访闲祈祷平安。
钟吕坪始建于唐代,有坪三座。它地貌奇特,四季有景,以幽静清雅而远近闻名。在东坪的周围生长橡树500余亩,中坪、西坪周围生长青冈树1500余亩,橡树、青冈树界限分明,端直参天,枝丫交错,遮天蔽日。钟吕坪被遮罩得微露微隐,有“仙家居地”之称。后山有成片的松树,春暖花开之际,满山翠绿,山花烂漫,争奇斗艳,蜂鸣鸟语,清香宜人,有“仙家花园”之称。
(六)佛骨圣地法门寺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东距西安市110公里,西距宝鸡市90公里,距眉县30公里。始建于东汉末年桓灵年间,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
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84000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有19处,法门寺为第五处。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扩建法门寺。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改称“成实道场”,仁寿二年(602)右内史李敏二次开塔瞻礼。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624)敕建并改名“法门寺”。唐贞观年间曾三次开塔就地瞻礼舍利。原塔俗名“圣冢”,后改建成四级木塔。高宗显庆年间修成瑰琳宫二十四院,建筑极为壮观。
唐代28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每次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据史载“三十年一开,则岁丰人和”,可干戈平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咸通十五年(874)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后一次送还佛骨时,按照佛教仪轨,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用唐密曼荼罗结坛供养。唐代皇帝笃信佛法,对舍利虔诚供养,寺院大小乘并弘,显密圆融,使法门寺成为皇家寺院及举世仰望的佛教圣地。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
宋代法门寺承袭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阔气势,被恢复到最大规模,当时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宋徽宗曾手书“皇帝佛国”四字于山门之上。金元之际,法门寺仍是关中名刹,藏经碑中有寺僧抄写大藏经5000卷之记载。金人也刻诗碑盛赞其寺塔:“三级风檐压鲁地,九盘轮相壮秦川。”明清以后,法门寺逐渐衰落。明隆庆三年(1569),历经数百年历史的唐代四级木塔崩塌。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地方绅士杨禹臣、党万良等捐资修塔,历时30年建成八棱十三级砖塔,高47米,极为壮观。清顺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体倾斜裂缝。民国二十八年(1939),在爱国志士朱子桥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晚明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文革”期间,红卫兵欲挖地开塔,良卿法师点火自焚,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塔下珍宝。
1981年8月24日,宝塔半边倒塌。1986年政府决定重建,1987年2月底重修宝塔。适逢四月初八佛诞日,“从地涌出多宝龛,照古腾今无与并”,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2499件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地宫内出土的稀世珍宝,不论在中国社会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术史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1988年,法门寺正式开放并举办了国际性的佛指舍利瞻礼法会。海内外诸山长老及各界代表共300余人参加了法会。
1994年应泰国僧王邀请,佛指舍利在泰国瞻礼供奉。2002年应台湾星云大师等邀请,佛指舍利到台湾瞻礼供奉。2004年应香港佛教领袖觉光长老等邀请,佛指舍利在香港瞻礼供奉。盛况空前,影响极大。法门寺开放以来,先后接待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驻华大使及诸多佛教团体前来瞻仰礼拜。
2004年1月16日,法门寺两序大众礼请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大和尚荣膺住持。2005年5月15日(农历四月初八)在法门寺举行了合十舍利塔开工奠基仪式。历时三年建成的法门寺合十舍利塔高148米,造型如同合十的双手,代表最虔诚的祈愿,合十的双手与佛祖的指骨舍利刚好合在一起。此塔于2009年5月9日落成。当日上午9时许,佛指舍利在法乐融融之中顺利安放其内,以供世人瞻礼。
众多高僧参加的佛指舍利安奉大典在法门寺举行,海内外有两万多名高僧大德、社会贤达、企业家、八方信众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司马义·铁力瓦尔地、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陕西省省长袁纯清等人参加了合十舍利塔的落成典礼。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对舍利塔的落成表示祝贺,并转达了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等人的祝贺。
法门寺正在展现昔日“皇家寺院”的风采,同时也为世界佛教“朝圣中心”这一宏伟的目标而精进不懈。
(七)张载祠与张载墓
张载(1020—1077),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创始人,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因长期在横渠讲学,创立关中学派,人们称他为“横渠先生”。祖籍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生于陕西长安,后定居眉县横渠镇。
他在横渠讲学著书,创立“关学”。张载的主要著作有《正蒙》《孟子解》《语录》《易说》《诗传》等。张载死后葬于眉县城东南约30公里的大振谷口迷狐岭上。墓地约40亩,内葬有父亲张迪、弟弟张戬及张氏后人多人。在横渠镇上建有张载祠,占地15亩,建有山门、陈列室、学圣殿、精讲堂、碑廊、张载青铜塑像等。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远门口唐九省十三宫
远门口称“潭谷”,又称“南峪”,位于秦岭主峰太白山脚下,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和红河谷森林公园之间,是关中道教活动的圣地之一。
从唐代到民国,民间相继在远门口建起了13座宫观庙宇,占地面积200余亩,建房160余间,塑像130余尊。构建风格独特,规模宏大,排列有序,成为关中道教活动的一方圣地。庙宇建筑依山傍水,自南向北分三级而建。河川傍水而建有“三清宫”、“山西宫”、“福应宫”;中阶台地建有“万圣宫”、“保安宫”、“药王宫”、“新圣宫”、“紫阳宫”、“九阳宫”、“通天宫”、“北圣宫”;上阶依山建有“斗姆宫”、“玉皇宫”。庙宇建设来自省内外各地,故又称“九省十三宫”。
(九)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
太白山横卧在宝鸡眉县、太白、西安周至三县境内。因山顶终年积雪,银光四射,故称太白。它是横贯陕西省的秦岭山脉的主峰,海拔3767米,也是秦岭的最高峰。旧历七月一日为太白山庙会,每逢此时,山上山下,游人不绝。
太白山的主体由规模庞大的花岗岩体组成,地质学家称其为“太白花岗岩”。太白花岗岩在漫长的地质发展史上,几经构造变动、断层,节理十分发育,它们在各种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塑造了今日太白山奇峰林立、山势峥嵘的险、奇景色。太白山高山区至今还保留着完整的、千姿百态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一个个高山湖泊,碧波荡漾,湖光山色,令人陶醉,古人及当地老人都称其为“神湖”,实则为“冰蚀湖”。这些冰蚀湖自古就有“太白池光”、“高山明珠”之称。在八仙台、跑马梁一带,石河、石海望之浩然,似有翻滚奔腾之势,令人眼花缭乱。由八仙台环眺四周,角峰、槽谷、冰斗、冰坎、冰阶所特有的地貌形态历历在目。因此,太白山可谓是研究第四纪冰川最好的天然博物馆。
太白山风景秀丽,景色迷人。“太白积雪六月天”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过去气温比现在略低,太白山顶峰终年积雪,每当盛夏,从关中平原眺望,白雪皑皑,银光四射,蔚为奇景。
太白山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一座中华名山。夏商时称“物山”,周代称“太乙山”,至魏晋始称“太白山”。文人墨客的足迹遍及太白山的山山岭岭,留下了大量赞美太白山的绝妙诗篇。自隋唐以来,眉县汤峪便是关中著名的疗养旅游胜地,先后建有凤泉宫、凤泉汤、唐子城等行宫。李白、杜甫、韩愈、苏轼等名人学士也曾多次登临太白山,吟诗作画,“太白泼墨山”便传说为李太白游历作诗之处。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人称“药王”,长年隐居太白山中,研究太白山中草药,为民治病,太白山中至今还遗留有他采药走过的栈道和捣药的碓窝。而药王的传说故事,也在当地广为流传。
(十)红河谷
红河谷森林公园位于南北气候分水岭秦岭主峰太白山北麓,面积2314公顷,因其典型的地貌特征,形成了从公园入口海拔800米到3767米高度动植物繁多、森林植被丰富、气候植物垂直分布带谱明显、奇峰林立、碧潭飞瀑遍布的奇特景观。以“幽、奇、峻、秀”而著称。
红河谷原名赤峪、赤峪河,源出太白湫,因太白八景之一的“红河丹崖”而得名。自古是登太白山古道之一。民间传说“红河”因太白山神怒斩恶龙,河流被血水染红而得名。相传很早以前,关中连续三年大旱,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一日,县令带百姓进山求雨,在通往太白山神的山路上,有二龙把守在云仙门,县令、百姓苦苦相求,苦等数日而不得入门,在苦无良策之下,县令招贴募集宝球送与两龙,才得以进山。在八仙台,县令向太白山神诉说原委后,山神让县令率百姓下山回家,中途天降大雨,山外甘露济民。而山里却流出血色红水,原来太白山神将这两条恶龙斩首,其因有二:一曰司职把守山门,知民情而不报当斩;二曰县令率百姓进山求雨,本应该赶快报告,却千般阻拦,吃拿卡要、贪赃枉法,罪该万死。
秦岭神奇第一谷——红河谷,山、谷、石、林、水诸景皆备,山体依蓝天则巍峨,河谷依山体而深邃,岩石依山体而奇特,林木依山体而苍翠,溪水依山体而曲折,高耸山峰与深切峡谷相依,悬崖峭壁与岩石造型并存,第四纪冰川、石河、石海气势壮观,林木茂密,满目苍翠、秀色欲滴,景观随四季变化而异:阳春,山花烂漫,姹紫嫣红;仲夏,绿叶浓荫,苍翠欲滴;金秋,霜叶似火,层林尽染;隆冬,银装素裹,冰雕玉砌。
红河谷,镶嵌于秦岭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一个无暑无尘的清凉净地,是人们远离喧嚣都市,回归自然,休闲度假的胜地。有诗为证:
烟景烟情赤峪关,
丹青醉写园中园。
宫观林立香弥远,
赤水逶迤秀可餐。
双洞仙贤同聚首,
单龟时仰太公船。
穿林欲上福泽地,
隔断红尘蟠龙湾。
(十一)石头河水库
石头河以石为美,山石如鬼斧神工雕砌一般,突兀林立,溪水在山石之中或一泻千里,奔腾咆哮;或温柔恬静,波澜不惊。山水互辉互映相得益彰,应验了古人“山因水而活,水得山而媚”的佳句。
石头河水库位于深惠交界处惠州境内塘埔村,如一池湖水静静地被群山环绕,水库边上的青草地洋溢着盛夏的绿,置身其间恍若回到故乡的草原,行走在草地上,每个人踩着前一个人的脚印,都不忍破坏这美丽的风景。
沿石头河溯源而上,溪流宛转,山石如鬼斧神工雕砌一般,突兀林立,与溪水共同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背着背包在岩石上跳跃,在溪水中跋涉,为山水画增添一抹更亮丽的色彩。因为线路难度并不大,一路可以保持闲情逸致尽享美景。景由心生,心因景美。看重峦叠翠,听溪水絮语,置身其中,心中悄然而起的是一种自然之子的惬意,它使我们变得更纯净、更真实、更懂得珍惜、更容易感悟欢乐,这也许就是户外的魅力。
沿飞瀑边的崖壁攀登而上,溪谷两侧风景如画。溯溪而上约一小时,一处清潭幽幽呈现,水深三米,清可见底。
石头河水库位于岐山、眉县、太白县三县交界处,在渭河南岸支流石头河上的斜峪关上游1.5公里处,北距蔡家坡20公里。工程以灌溉为主,兼具发电和防洪效益。坝为亚洲第一高黏土心墙土石坝,最大坝高114米,水库总库容1.47亿立方米。水电站装机容量4.95万千瓦,设计灌溉面积8.5万公顷。工程于1971年10月开工,1989年10月完工。
枢纽主要由拦河坝、溢洪道、泄洪隧洞、引水隧洞和水电站组成。
拦河坝。河床段采用黏土心墙砂卵石坝壳的土石混合坝,两岸阶地逐渐扩大心墙过渡为均质土坝。坝顶宽10米,坝长约590米,体积835万立方米。
溢洪建筑物。溢洪道布置在右岸,基岩为绿泥石云母石英片岩。进口采用实用堰,共3孔,每孔净宽为11.5米,设11.5米×17米弧形闸门。堰后接陡坡泄槽,采用挑流消能,最大泄量为7150立方米/秒。泄洪隧洞布置于左岸,由导流隧洞7.2米×8.36米改建而成,用以泄洪兼放空水库;首部设进水塔,隧洞断面为圆拱直墙式,洞内为明流,最大泄量859立方米/秒。在反弧段起点上游9.3米和反弧段下游2.2米处在底板上设有两道通气槽,断面尺寸为0.8米×0.8米,挑坎高15厘米,坡度1∶10。
引水建筑物。引水隧洞布置在右岸,围岩全为绿泥石云母石英片岩,为圆形有压隧洞,直径4米,下游接直径2.5米的灌溉支洞(支洞出口设有2米×2米的弧形闸门控制,门后有突跌35厘米的渗气槽,下接消力池和灌溉总干渠)和一条直径2米的压力钢管引水发电。水电站布置在右岸,为地面厂房,安装3台容量为1.65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年发电量5070万立方米/秒,电站尾水引入灌溉总干渠。灌溉和发电总引水量不少于70立方米/秒。
(十二)西部兰花生态园
西部兰花生态园位于陕西省眉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北5公里,2000年3月开始建设,总面积4100亩。西部兰花是在陕西省苗木繁育中心基础上建成的生态园,已建成水上娱乐垂钓园、高科奇观园、珍稀树种观赏园、百果采摘园、花卉盆景园、疏林休闲娱乐园和科普教育基地7个园区79个观光景点。有国内一流的全自动电脑控制温室2万平方米和植物组培楼2300平方米,每年可“克隆”植物6000万株;水上垂钓娱乐园35000平方米。目前已引进繁育世界各国名优树种420多种2100万株,蝴蝶兰、大花蕙兰、红掌等名贵珍稀花卉160余种100万余盆。580余种名优花卉苗木品种使园内四季常青,三季有花;草地水塘与亭台轩榭等建筑小品相映成趣,将生态园装扮得清新秀丽,质朴自然,被誉为“中国西部的绿色明珠”。西部兰花生态园是在“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号召中,打造的大型现代化林业生态园。是集科研、引进、试验、示范、繁育、推广为一体,融观光、旅游、科普教育于一身的多功能、生态型高科技林业园区与旅游观光区。西部兰花生态园头枕秦岭,脚踏渭河,环境优美。西宝高速公路、法汤旅游专线沿园而过,交通极为便利。西部兰花生态园建成以来,先后有来自荷兰、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7个国家的330位专家来此参观、交流。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回良玉等中央及省、部级领导60多人亲临视察,对生态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十三)道教圣地——楼观台
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秦岭西部北麓陕西省周至县境内。西距眉县50公里,与陇海铁路、西宝高速公路、108国道相接。它是老子李耳著书立说、传道讲经之道教发祥地,已有3000余年历史,素有“天下第一福地”、“洞天之冠”的美誉,道教史称“仙都”。
楼观台得名于西周,相传西周大夫函谷关令尹喜结草为楼夜观天象,见紫气东来,知道是有真人从此经过,后来果然老子西游入关,被尹喜迎入草楼。老子在这里著《道德经》五千言,并在楼南高岗筑台授经,留下楼观台这一名称。老子开创了深远的道家哲学思想流派。他的本体论思想,包含极为深刻的哲学道理,至今仍受到重视。东汉之后,老子被依托为道教开山祖师,楼观台由此成为道教祖庭圣地。相传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晋惠帝曾来此或游乐,或建宫、庙、祠,或求拜神仙;南北朝时期,北方著名道士大多集中在这里,形成颇有影响的“楼观派”;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亦曾与楼观台结下不解之缘。楼观台别称草楼观、紫云楼,因唐代的统治者以老子为其李氏宗祠的祖先,故又曾易名为宗圣宫、宗圣观,而以后的人们仍习惯称其为楼观台。楼观台最为著名的景点要数老子说经台了。此处为传说中老子面授弟子之地,又有炼丹炉、八卦井、老子墓等多处景观。现在楼观台既有周秦遗迹、汉唐古迹,又有幽壑园林,也是历代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唐代的王维、李白、白居易、李商隐,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都在这里留下了墨迹。
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始建于1982年,是林业部最早批准建设的全国12个森林公园之一,也是西北地区首家森林公园。园内森林繁茂,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文物古迹众多,生物资源丰富,地热温泉富集,民俗风情浓郁,构成了闻名遐迩“古、秀、幽、奇”的风景特色。1992年被林业部定为国家级风景区,1997年被评为“西安市十大景观之一”。古人云:“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佳”,真实地反映了楼观台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众多的人文景观价值。公园总面积2.75万公顷。规划为东楼观、西楼观、田峪观、首阳山四个游园,共12个景区200余处景点,是人文、自然、森林景观俱佳的旅游胜地。主要有我国北方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竹类品种园;有繁育号称国宝的大熊猫、金丝猴、金毛扭角羚等珍稀野生动物的珍兽馆;有40里峡一线天、野牛河高山瀑布、旺子沟古溶洞、首阳山五彩壁石及仰天池、洞宾泉、龙王潭等自然景观;有光头山草甸、高山云冷杉、杜鹃天然林及数千亩人工竹林等森林景观,垂直带谱明显,季相变化万千;有说经台、炼丹峰、大陵山、吾老洞、红孩洞、龙王庙、铁庙等诸多人文景点。
(十四)周公庙
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城西北7.5公里的凤凰山南麓,即《诗经》记载的“凤凰鸣矣,于彼高岗”处,唐武德元年(618)为纪念西周政治家周公姬旦修建。占地面积900亩,庙内古树参天,殿堂成群,除了周公正殿外,还有召公、太公等周人先祖及功臣勋将的配殿,汉白玉武将像等古迹名胜。《诗经》名篇《卷阿》中的“有卷者阿,飘风自南”的“卷阿”指的是位于今天陕西省岐山县城西北方的凤凰山南麓,由于此地背靠凤鸣岗,东、西、北三面环山,唯南边与平地相接,形似簸箕状,故称卷阿。古卷阿所在,即今天陕西岐山周公庙的位置。
周公庙,始建于唐武德元年(618),距今已1380多年,是专门为纪念祭祀周公而建的。庙区现存古建筑30余座,占地约7公顷,整体建筑对称布局,殿宇雄伟,亭阁玲珑。庙内现存碑与石刻众多,并有汉、唐、宋、元、明古木多株。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他生于岐邑,死于丰都(今西安市西),曾辅佐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是周王朝的开国勋臣。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少不更事,由周公摄政。在此期间,周公率军东征,平定了管蔡之乱,稳定了周初政局。同时,他还制定礼乐,建立朝纲制度,为巩固新兴的周王朝作出了卓越贡献。所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一直为人们所乐道,周公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还制定了一套君臣、父子、夫妇、上下、尊卑、贵贱等典章制度和礼节法规,为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奠定了牢固基础。这对健全国家机构、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繁荣,达到天下大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法家的创始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追封周公为“文宪王”。
“岐邑多胜迹”,此话一点不假。如果你到“人文荟萃,史迹昭然”的周公庙旅游览胜,就会对此话有更深刻的体会。周公庙门前古柏参天,院内绿荫蔽日,花草遍地,清泉如镜。庙区殿宇众多,主要有周三公(周公、召公、姜太公)殿,以及后稷殿,并有亭榭楼阁等。其建筑艺术具有浓郁的民族传统风格。
1957年周公庙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6年5月25日,周公庙作为明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十五)钓鱼台
位于宝鸡县天王镇溪河山谷内,南依秦岭,北邻渭水。这里古柏叠翠,山水辉映,环境清幽。“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是名扬古今的历史名胜和游览胜地,也是中国史籍记载中最早的钓鱼台,有“中国第一钓台”之称。
钓鱼台是3000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姜尚(字子牙)的隐居地。姜子牙为避商纣王的暴虐,同时仰慕周文王的贤明,隐居于渭水的支流磻溪之滨,结庐垂钓,以待明君。后遇周文王访贤而出山,被尊为太师、太公,辅佐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受封于齐国。
太公钓鱼台位于溪右崖畔,崖上翠柏若盖,基部一独石突出,即郦道元《水经注》“太公投竿跪饵,两膝遗迹犹存”的太公跪钓处。钓鱼台下为一丈余深潭,台后崖石上刻有“钓鱼台”三个大字。河床中有一块高约5米的巨石,上大下小,古称“璜石”,上刻“孕璜遗璞”四个楷书大字。河两岸的太公庙、文王庙及三清庙等古代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璜石再上为钓鱼台水库,坝高近50米,回水数公里。河水由大坝漫下,水雾飞腾,涛声震耳。坝上高峡平湖,青峰倒映,两岸怪石林立,瀑泉时现。水库上游的依崖傍水处,有一内凹外凸的平台,传说为太公静修处,古称静室。静室上方的山有一组巨石,酷似一个老人临风而立,长袖拂拂,白髯飘飘,被人称为太公出山图。沿河谷而上的鸡架梁景区,石壁深高,林障秀阴,景色宜人。
钓鱼台历史久远。唐代初年,姜太公被封为武成王,与孔子并列为文、武二圣,其时钓鱼台已建庙祭祀。近年来,台湾、东南亚等姜姓后裔不断到钓鱼台来寻根追源,追思先祖,游览名胜。
(十六)炎帝陵
宝鸡是炎帝故里。史载,炎帝生于宝鸡姜水,以姜为姓。民间传说,炎帝生于今宝鸡市南郊的山蒙峪,长于瓦峪,沐于九龙泉,殁于天台山,葬于常羊山。炎帝陵就位于市区南郊的常羊山上。陵周围翠柏苍松环绕,陵前为庄严肃穆、规模宏伟的炎帝祭祀大殿和牌坊,钟、鼓楼,炎帝史迹陈列馆等建筑。由炎帝祭殿到陵区,有百米长阶,两侧肃立着百代帝王石刻像。常羊山前为依山而建的炎帝陵公园,绿树环绕,繁花似锦。每年清明节和农历七月初七炎帝忌日(逝世纪念日),民间常在此举行有地方特色的祭祀活动。炎帝陵现已成为华裔祭祀先祖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