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参考文献>全文图书>关西重镇——眉县齐镇

参考文献

[上一记录] | [下一记录]

一、齐镇景观





(一)斜峪关
  斜峪关位于眉县西南13公里处的山谷口,为太白山八景之一,是古褒斜道的北口,地势险峻。东为磨石沟,西连棋盘山,中为一喇叭形豁口,气势雄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北望一马平川,石头河水(即斜水)奔涌而下;南望层峦叠嶂,水色天光,昭然若画。三国时,诸葛亮曾在此修建邸阁,以储存与魏交战之军粮。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的功绩,在此修建怀贤阁。苏轼在《题怀贤阁》诗中写道:“南望斜谷口,三山如犬牙。西观五丈原,郁屈如长蛇。”可谓斜谷关形胜的写照。北宋时商贾云集,人流熙攘,建筑雄伟,景色宜人。苏轼在《宿邸阁蟠龙寺》中写道:“起观万瓦郁参差,目乱千崖散红绿。门前商贾负椒荈,山后咫尺连巴蜀。”当时斜水流量也较今为大,苏轼曾由东关“乘槎晚渡”而至西关口。
  在斜峪关东侧,有一花岗岩巨石,高约30余米,形如古代将军,带盔披甲,手持兵仗,威武地挺立于关口。相传此石是诸葛亮用遁甲之法,驱南山岩石至此,为蜀军镇守阵门,故称将军石。在将军石以北又有一巨石,高十余米,顶端三石参差,形似鸡冠,昂首欲鸣。相传秦文公时,陈仓一位猎人获得一只似猪又像羊的怪兽,欲献秦文公,路遇两孩童,孩童说:“此物专吃死人脑髓,很不容易杀死,只有手拍其额头,才会死掉。”听了孩童的话,怪兽突然口吐人言:“他们两个名叫陈宝,一雌一雄,得雄者称王,得雌者称霸。”猎人一听心里高兴,遂扔下怪兽,去抓两个孩童,两孩即时化做一对野鸡,雌上陈仓落化为石,雄飞东南,被一道士捏于手中,鸡虽拼命挣脱,但鸡冠却被道人拧断,掷于斜水边,化冠为石,即今“鸡冠石”。在斜谷口河床之中,还有一花岗岩“卧虎石”,长约10米,高2米余,头北尾南,两耳耷拉,前足平伸,双眼微闭,活似一只卧居谷口、镇守关门的石老虎。相传三国时,蜀将马岱镇守斜峪关,司马懿派大将郭淮攻之,魏军依仗兵多将广,猛冲猛打,蜀军据守关隘,奋勇拼杀,连战数天,难分胜负。蜀军人少,渐渐难以支持,正在危急之时,关口腾空跃起一只猛虎,眼似巨铃,口若血盆,一声长啸,冲向魏军。顿时魏军惊恐万状,阵脚大乱,丢甲弃盔,向北逃走。为防范魏军再犯,猛虎长卧河中,后化为“石虎”,至今“守卫”关口。斜峪关以南的楚家坪附近,还有一峭壁石穴,俗称“鱼洞”,穴中流水喷浪,常年不息,每年谷雨前后,有鱼群涌流而出,且持续几日,附近居民每逢此时蜂拥而至,你捕我捞,不亦乐乎。
  对此奇观,当地有这样的传说:相传三国时诸葛亮驻兵于此,军中多为蜀人,喜食鱼而无处求。次年谷雨,玉帝差神童自汉中顺穴道将鱼送至穴口,连送三天,犒劳蜀军。其实,这也是一种生态现象,冬天洞水较暖,鱼群在此过冬,谷雨前后春暖花开,洞中之鱼自然匆匆游出洞外。
  (二)东、西凉阁
  东、西凉阁现属齐镇两个行政村。东凉阁距齐镇三公里,西凉阁距齐镇二公里。
  东汉末年,汉献帝封董卓为郿侯,董卓独揽朝政后,在今眉县城北约一里处建郿坞,坞高、厚七丈,见方里许,号称“万岁坞”,藏金二三万斤,银八九万斤,粮谷珍奇宝物堆如丘山,称“事成则雄踞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并将家族眷属安置眉县。
  董卓在建“郿坞”的同时,在齐镇以东的东、西凉阁大兴土木,建筑避暑行官,规模达数百亩。内中亭台楼阁,阁道相连。盛夏酷暑,董卓常来此避暑,游山玩景,品尝山珍,极尽奢华。董卓被王允、吕布设计诛杀后,其母亲、兄弟姐妹及亲属家丁,上下两三百人全被杀死。董卓死后,尸体被拉到长安点了“天灯”。他的部将李催、郭汜等收拾董卓的尸骨,埋葬在东凉阁北一里许的塬头上,墓为一大冢,直到20世纪70年代平整土地时被削平。“郿坞”及东、西凉阁行宫也在这次事变中被焚毁。少部分建筑、庙宇一直保存到民国时期,建国民小学时拆除。只有“东凉阁”、“西凉阁”的名字留于后世。
  (三)拐棍窑
  又名“怪骨窑”,系埋葬汉末权臣董卓及其一家人的地方,距齐镇3.5公里,距东凉阁行宫0.5公里。
  《眉县志》载:“催(李催,董卓部将)等葬董卓于眉,并收董氏所焚尸之灰,合殓一棺而葬之,葬日大风雷霆震,卓墓流水入藏,漂其棺木”。民间传说:董卓入葬后,坟墓连遭雷击,当地人便将各类杂骨捡拾掷于墓中,此后再无雷击,因此人们便将埋葬董卓及其一家的地方称做“怪骨窑”。又因干沟河流经此处拐了一个小弯形似拐杖,所以又称“拐棍窑”。在东凉阁北、拐棍窑南过去有一大冢,相传系董卓及全家的葬墓。
  (四)二龟交项五峪桥
  位于东凉阁、西凉阁之间的干沟河上,距齐家寨2.5公里。
  此处是秦岭沿山罗峪、铜峪、万户、井索、磨石等五谷出山之水交汇的地方,称“干沟河”。在河上筑有连接东西凉阁的桥,桥两边被河流冲刷的地形如两龟颈项相交,所以这座桥称为“二龟交项五峪桥”,是一处风水宝地。
  此桥古已有之,后来不知何时一次洪水将桥冲毁。后由当时齐家寨知名人士郭梦九、程阁卿等人倡议,多方募集资金,在原桥址上重修了一座桥。桥修好五年左右,又有一次大洪水,将高桥一家人的麦草垛冲走,下来堵塞了桥眼,再一次将“二龟交项五峪桥”冲毁。没有桥,齐镇以东的人到齐镇很不方便,直到1960年,由眉县人民政府出资在原址上修建了一座石拱桥,成为县内南环公路上的重要桥梁,使用至今。
  (五)蟠龙寺
  位于齐镇的积谷寺村南,距齐镇5公里。
  寺院规模宏大。宋苏轼从阳平至斜谷,曾夜宿此寺,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其中有:“起观万瓦郁参差,目乱千岩散红绿。门前商贾负椒荈,山后咫尺连巴蜀”。对蟠龙寺附近的地理环境和繁荣发达的商贸活动作了形象的描写。
  (六)斜谷邸阁
  位于齐镇西南5公里,斜谷口北边蟠龙寺内,建于建兴十一年。为诸葛亮领兵伐魏的囤粮之处。明代《眉县志》载:“邸阁在斜谷口,亮欲大举伐魏,使其子乔与诸将子弟用流马转运谷中,故治邸阁于此。”
  (七)怀贤阁
  明代《眉县志》载:“仿邸阁作阁,名曰:怀贤,在南山蟠龙寺。”
  宋苏轼曾宿于此,诗序中载有:“北山僧舍有阁曰怀贤,南直斜谷,西临五丈原,诸葛孔明所从出师也。”
  蟠龙寺、邸阁、怀贤阁在历史上都曾显耀一时,现在古迹遗物已不复存在,只留名于史书和民间,从其名字中透露着昔日的辉煌。
  (八)西明寺
  位于齐镇上西铭、下西铭之间,建于唐代,书称“唐西明寺”。
  《眉县志》载:“显庆三年,为玄奘法师建西明寺于南山下”。玄奘法师系民间称谓的“唐僧”,书称“玄奘”。民传,西明寺系唐僧西天取经归来后在此建寺,取名“西明寺”,上西铭、下西铭村由此谐音而得名。
  (九)关子城
  位于斜峪关口,距齐镇5公里。
  斜峪关是褒斜南北通道的北口,是兵家必争之地,历代在此设置关卡,清代扩建了城墙,增加了驻军,名曰“关子城”。
  关子城故址在斜谷口以北一里许,面积约有五亩,相传城墙用糯米汁拌石灰、黄土等夯筑而成。城内曾有一通“皇清”石碑,记载大意为:城内有营房100多间,驻兵100余名,防守斜谷关,属凤翔府管辖等。
关西重镇——眉县齐镇/卢文远,王新秦主编.-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