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三、驰名古迹
眉县故城 在今眉县东北7.5公里,渭河之北,即常兴火车站之西。“渭水东经眉县故城南,诸葛亮屯郿,司马懿欲居郿拒亮,即其县也”。秦代时设置郿县,汉代右辅都尉驻此。东汉初平年间(190—193),汉献帝封董卓为郿侯。蜀汉建兴六年(228),诸葛亮伐魏,扬言由斜谷道攻取郿城,魏将曹真屯郿防守;东晋义熙十三年(714),夏赫连勃勃据雍,进驻郿城,均指此地。东晋时县废。
周城县故城 北周天和元年(566)筑城,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于岐山县南置,隶秦平郡(岐州)。西魏隶岐山郡。北周建德三年(574),废郿城入周城县。遂将县城移至今眉县境内的斜城。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周城县为渭滨县,大业三年(607)复曰郿县。而故周城县记为斜城,故址在今眉县城西,北距渭河一里,南对斜谷口,故名。
北周凤泉县故城 北周保定元年(561)设置凤泉县,故址在今眉县东南17.5公里的解家城,其地有温峪河,温峪口有温泉汤,建德三年(574)撤销。
柿林县故城 蒙古改为元朝前,即占领郿县。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以后,升郿县为郿州,遂分其东部地设置柿林县。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废,其地复入郿。清《嘉庆一统志》载:“柿林县,在郿县东四十里。”《凤翔府志》载:“柿林县城,今已殁于渭水,城址无存。”(城址在今槐芽镇西柿林村北之渭河滩,一说在今西柿林与东柿林间的南原边一线)
西周·郿城 故址在今眉县城西北7.5公里的马家镇杨家村(渭水北岸)。《诗经·大雅·崧高》中所言“申伯信迈,王饯于郿”即此。西魏大统四年(538),于此设郿城县,北周建德三年(574)撤销。
白起城 在眉县东北7.5公里(今常兴镇白家村西),秦昭襄王时大将白起家居所筑。民国时尚有城垣遗址。村内有白起祠、白起冢。今祠尚存,城和冢已无。
东汉·郿坞城 故址在今眉县城北。东汉初平三年(192),汉献帝封董卓为郿侯,在郿城北阜筑坞,高、厚皆七丈,周围一里余,广积金银珍宝,广屯粮谷,号称“万岁坞”,是仿帝都长安城建筑的,所以又称小长安,董卓被杀后坞毁。其城基尚存,北宋苏轼曾亲临目睹并赋诗。
周城县故城 北周天和元年(566)筑城,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于岐山县南置,隶秦平郡(岐州)。西魏隶岐山郡。北周建德三年(574),废郿城入周城县。遂将县城移至今眉县境内的斜城。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周城县为渭滨县,大业三年(607)复曰郿县。而故周城县记为斜城,故址在今眉县城西,北距渭河一里,南对斜谷口,故名。
北周凤泉县故城 北周保定元年(561)设置凤泉县,故址在今眉县东南17.5公里的解家城,其地有温峪河,温峪口有温泉汤,建德三年(574)撤销。
柿林县故城 蒙古改为元朝前,即占领郿县。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以后,升郿县为郿州,遂分其东部地设置柿林县。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废,其地复入郿。清《嘉庆一统志》载:“柿林县,在郿县东四十里。”《凤翔府志》载:“柿林县城,今已殁于渭水,城址无存。”(城址在今槐芽镇西柿林村北之渭河滩,一说在今西柿林与东柿林间的南原边一线)
西周·郿城 故址在今眉县城西北7.5公里的马家镇杨家村(渭水北岸)。《诗经·大雅·崧高》中所言“申伯信迈,王饯于郿”即此。西魏大统四年(538),于此设郿城县,北周建德三年(574)撤销。
白起城 在眉县东北7.5公里(今常兴镇白家村西),秦昭襄王时大将白起家居所筑。民国时尚有城垣遗址。村内有白起祠、白起冢。今祠尚存,城和冢已无。
东汉·郿坞城 故址在今眉县城北。东汉初平三年(192),汉献帝封董卓为郿侯,在郿城北阜筑坞,高、厚皆七丈,周围一里余,广积金银珍宝,广屯粮谷,号称“万岁坞”,是仿帝都长安城建筑的,所以又称小长安,董卓被杀后坞毁。其城基尚存,北宋苏轼曾亲临目睹并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