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明清陕西商人的非正式管理制度
明清以来,陕西商人以泾阳、三原为中心,以西北川黔蒙藏为势力范围,输茶于陇青、贩盐于川黔、鬻布于苏湖、销烟于江浙,在关系国计民生的诸多商品流通领域进退捭阖,在明清近300多年的岁月里曾长期名列十大商帮的前茅,并以其财雄势宏而被尊称为“西秦大贾”或“关陕商人”。陕西商人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与其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精神是分不开的。这些精神贯穿于陕西商人的从商经营过程中,是陕西商人精神之魂。现收集整理一部分陕西商人经营故事,以使我们从中体味陕西商人的经营成功之道。
第一节 敬业精神
陕西商人恪业自重、淡泊自守,表现出很高的职业自觉和敬业精神。
明代时,陕西商人郑韶经华山遇皇尚书女,遂婿之。新婚不久,郑韶将携货远行,对妻子说:“绍予一商耳,多游南北,为利是求……常暂出以辑理南北之财。”其妻曰:“新婚燕尔,未闻经月有别也。”过了几日,郑韶再也待不住了,对妻子说:“我一介商也,泛江湖,涉及道路,乃是常分,虽深诚见挽,若不远行,亦心有不乐。”其妻无奈,只好送新婚丈夫携货就路,外出行商。这一段新婚夫妻的对话,表现了陕西商人很好的职业自重。
明朝末年,陕西三原县出了个大诗人孙豹人,他写了诗集《溉堂集》二十八卷,“名甚重,诗本秦声,激壮之词”。这个孙豹人是个奇才。明末他因家贫,弃儒学而入扬州经商,“三年之中三致千金”,成为扬州闻名的陕西商人。一日,从扬州城门过,突发灵感,“大丈夫处世,既不能舞马捎取官印如斗大,则当读书十万卷”,遂闭户读书,成为清初著名诗人。后又被清政府召为鸿儒博学科,官授内阁中书舍人,为皇帝拟诏行文,却弃官不就,说:“吾侨居广陵数十年,饕餮待我,使我官京师,不令举家饿死乎!”仍回扬州经商。这个孙豹人由商而儒,又由儒而官,再由官而贾的曲折经历,正是反映了明清陕西商人特有的职业自豪。
第二节 诚信精神
陕西千里黄壤、土脉纵横的自然环境以及几千年的《周礼》化育、儒家文化,使陕西商人从持业自重的操守出发,恪守“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忠厚不欺,言不二价,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形象。清末文人郭嵩焘曾总结山陕商人经营的基本特点:
中国商贾夙称山陕,山陕人之智术不及江浙,其榷算不能及江西湖广,而世守商贾之业,唯其心朴而心实也。
这可视为中肯的总结。
陕西户县商人郭仰山,秦渡镇人。设药市镇上,而拣材精审,身亲刨灸,虽极贵品,不敢以假乱真。盖公曰:“药之良否,人命攸关,敢儿戏乎!虽贫穷,或严冬昏夜叩门户,无不与者。”盖公又尝曰:“命等耳,贫穷独非命乎?且病痛思药,因心急如焚也。”由于他做生意货真价实,市价不二,在远近闻名遐尔,被大家称为“不二郭家”,他开设药市,赢掘不计,虽屡有亏损,致变产偿息,无少悔意,这就是陕西商人的诚信精神。
诚信为本的经营思想还表现在陕西商人做生意一诺千金,不欺不瞒,以良好的商业信誉为自己占领和开拓市场。
三原商人张居士在苏州做生意,“贾不二价,不欺人,有误增其值以易而去者,立追还之”。是故“张居士名满邑里及如苏”,大家都愿意与他做生意,取得了经营成功。
三原商人胡汝宽大,仪态丰美,做生意豪放不羁,笑口常开。开典当一般利息是息本相埒,宽减之半,低息招徕,树立良贾形象,使求贷者多仰给他。他又宽其期限,有以土地或牲畜为抵押,汝宽因辟不取,认为不能断人生路,收获之时,有以粟抵息者来,无粟者亦来,告知一声即可,在陕西人和山西人间赢得了商信,人们“多倚公”,久之家业大起,被称为“以济人饶积蓄”的典范。
泾阳商人张香享,在渭南雨金镇做典当生意。其质直朴讷而宅心仁厚,做生意待人以诚,立矫欺习,久而久之,一镇都信服他,得他一言,借贷无争,向他借贷银钱,从他的当铺出来,连检校都不需要。
渭南板桥常家在四川金堂县做生意,有出租土地几千亩,承租人如遇年馑歉收,只要向掌柜磕头说明情况,便租银全免,决不追缴,在当地留下很好的口碑。后土匪作乱,众人趁机抢掠店铺,伙计们纷纷携银逃难归陕。不久齐聚财东门首,交银了账。财东说:“战乱无依,你们拿去度日。”伙计们齐声回答说:“你家的银子,我们要它干什么。”
清顺治三年(1646),陕西商人崔维荞经商山东,行至河南在旅店拾得白银三百两,维荞守之累日,遗金人至,原来是山西商人朱应孚买布之资,验实还之。朱以五十两为报,维荞笑曰:“分你五十两银子,我何苦在这里等你数日呢!”陕商王宗鹤,在甘肃静宁做布匹生意,不小心将驮布的驴丢失,很后悔。有一日,一匹驮布的驴误入其家,家人欲执之。王宗鹤上前察看,见不是自家丢的驴,认为非己之物,不得为己。如是则无法取信于人,遂牵驴访主,送还失主。
这种一言九鼎、不失信于人的诚信精神更有极端的例子。渭南人刘相坤在凭信镇做生意亏本失败,又逢灾年,鬻产殆尽,妻子饿死,孩子送人,自己亦奄奄一息,自己将妻子尸体挪于坟墓且仰卧待毙,还在坟墓外放有纺车、厨刀各一车,上书“人不欠我,我不欠人,有埋我者,以此相酬”,这就是陕西商人质直厚重的诚信风貌。
合阳商人安尚起,在河南做生意,不幸身死亡故,其妻闻讯,变卖家产,赴河南为夫还债,使债主们很受感动。
第三节 仁中取利
陕西为古雍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祥地,几千年传统礼仪的教化,使陕西商人做生意多讲义理,讲求仁中取利、义先利后。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多为陕商商人所不齿。
三原商人商友槐,起先为县令,苦于宗禄不济,难以养家,有感曰:“丈夫堕地七尺,奈何以衣食廑县官忧”,于是弃官为商,富而好行其德,将本钱贷放给戚党无告者,使其经商于吴越燕赵之间并宽其期限,量力取利,不能还本付息者,不仅不催迫,反而厚待其归,对那些身死客乡的戚家里党,他都扶柩以归。他的德行操守深深感动了人们,“争尽力贾”,结果反而家业大起,身至巨万。
三原商人王勣在扬州业盐守候之盐,有人行疏通法,贿赂官府,提前支取,名曰“超挚”。有人拉王勣入伙,王谢而不往,众人皆讥笑王勣“不听众言而失厚利”。王勣曰:“吾不得鱼,幸有吾全,若视吾全在否,不恶不得鱼”,即我不获不义之利,才得保全,若我不保全,又怎能获长久之利。不久凡超挚均被以“乱法”治处,王勣反而大获其利。这些都表现了陕西商人驽而不贪、持重稳健的经营作风。
陕西富平著名商人刘邦桢,在湖北荆州做生意,豁达谦让,人皆敬慕,且仗义顾利,归时取赀,每贷钱总让银五两,不为多取,焚券舍负,亦屡千计,受到世人称颂,被誉为“邑中第一家”。
第四节 忠义经商
陕西大荔商人李振业,家贫父贩负为生,童时随父灌园贩粟,常与一友贩枣于四川,分息时总是少取其息,颇有鲍叔牙之风。
陕西韩城商人苏含章从小在凉州做生意,有朝邑赵某爱其忠厚,苏与之订盟交,赵每还家便函邀含章俱往,连家事都听取含章的意见,一世情同手足。
泾阳商人张魁与同乡李扶荆共同经商于兰州,两人相友善,结生死之交。扶荆遗两子无所归,托孤于张魁,魁抚之如己子,并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们,帮其成家立业,传为商界佳话。
高陵商人程希仁,早年从父在城固做生意,放贷于川湖间。有一年家乡闹灾,里中有桑姓二人,逃难至城固,几不能生,希仁见状,宅心仁厚,给衣食不问报。及岁稔,公又给路费使归,还帮其复业起家。后希仁死,两兄弟奔丧,悲泣殊常人,问其故,才告知,人多泪下。
陕商王君在兰州做生意,经营三十年,家有薄资,一日独游黄河之滨,见一少年欲投河寻死,急止而询之,原来这一少年将收得的债金百余金不幸丢失,无法复账,投河欲死。王君听罢,沉思良久,遂执子之手引到酒肆,写一欠百金的欠条,交给了这个少年,并对他说,我家在某处,明日持券来,我帮你还债。第二天,少年至,王君携其归家,对家人说:“此乃故人之子,我当年欠其父之债就速还之。”儿子们奉父命以百金授之,少年受金拜别。待王君殁后数年,少年复至,泣拜祠堂并倍还其金。
三原商人第五君,“就贾于四川富县,为典商……有土人雷万顺者夙称忠厚,日捡煤灰渣为聊生,君经与之旧衣资本营息,先后二年,略无负久获得八十余金。忽无耗,又七年倏来三千四百金献君,泾问所由,曰别来赴井执盐业,此百八十余所获利也,君得其半耳”。
第五节 灵活经营
清代咸丰年间,千阳“恒丰泰”布号领东李永岐从山西购得白榨子布五十驮,欲从龙门过黄河入陕,恰值阴雨连绵,黄河汛期将至,河水上涨,因客商云集,船少难渡。船家无奈,急中生智,提出“谁往黄河里能撂五十两银子,就让谁先渡”。众商愕然,李永岐当即从驮子里拿出一块银子让船主和争渡的众商观看,并说:“五十两不止吧。”顺手撂进黄河,众客惊呆。千阳的布驮子因此率先过河,待他们渡过河后,水势大涨,其他客商只得望水兴叹,结果李永岐抢先渡河,把这批货早发各地,一次就赚了十万两白银。
陕西大荔商人田金瑞,在汉中做生意,同治年间因病滞留旅店,当时烟叶价大减,每斤15文,田金瑞不顾病重,急嘱店主代他购进50万斤,不久烟苗因普生害虫,烟价骤涨,每斤卖到50钱,金瑞将所存烟叶尽售,获利万余金。
第一节 敬业精神
陕西商人恪业自重、淡泊自守,表现出很高的职业自觉和敬业精神。
明代时,陕西商人郑韶经华山遇皇尚书女,遂婿之。新婚不久,郑韶将携货远行,对妻子说:“绍予一商耳,多游南北,为利是求……常暂出以辑理南北之财。”其妻曰:“新婚燕尔,未闻经月有别也。”过了几日,郑韶再也待不住了,对妻子说:“我一介商也,泛江湖,涉及道路,乃是常分,虽深诚见挽,若不远行,亦心有不乐。”其妻无奈,只好送新婚丈夫携货就路,外出行商。这一段新婚夫妻的对话,表现了陕西商人很好的职业自重。
明朝末年,陕西三原县出了个大诗人孙豹人,他写了诗集《溉堂集》二十八卷,“名甚重,诗本秦声,激壮之词”。这个孙豹人是个奇才。明末他因家贫,弃儒学而入扬州经商,“三年之中三致千金”,成为扬州闻名的陕西商人。一日,从扬州城门过,突发灵感,“大丈夫处世,既不能舞马捎取官印如斗大,则当读书十万卷”,遂闭户读书,成为清初著名诗人。后又被清政府召为鸿儒博学科,官授内阁中书舍人,为皇帝拟诏行文,却弃官不就,说:“吾侨居广陵数十年,饕餮待我,使我官京师,不令举家饿死乎!”仍回扬州经商。这个孙豹人由商而儒,又由儒而官,再由官而贾的曲折经历,正是反映了明清陕西商人特有的职业自豪。
第二节 诚信精神
陕西千里黄壤、土脉纵横的自然环境以及几千年的《周礼》化育、儒家文化,使陕西商人从持业自重的操守出发,恪守“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忠厚不欺,言不二价,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形象。清末文人郭嵩焘曾总结山陕商人经营的基本特点:
中国商贾夙称山陕,山陕人之智术不及江浙,其榷算不能及江西湖广,而世守商贾之业,唯其心朴而心实也。
这可视为中肯的总结。
陕西户县商人郭仰山,秦渡镇人。设药市镇上,而拣材精审,身亲刨灸,虽极贵品,不敢以假乱真。盖公曰:“药之良否,人命攸关,敢儿戏乎!虽贫穷,或严冬昏夜叩门户,无不与者。”盖公又尝曰:“命等耳,贫穷独非命乎?且病痛思药,因心急如焚也。”由于他做生意货真价实,市价不二,在远近闻名遐尔,被大家称为“不二郭家”,他开设药市,赢掘不计,虽屡有亏损,致变产偿息,无少悔意,这就是陕西商人的诚信精神。
诚信为本的经营思想还表现在陕西商人做生意一诺千金,不欺不瞒,以良好的商业信誉为自己占领和开拓市场。
三原商人张居士在苏州做生意,“贾不二价,不欺人,有误增其值以易而去者,立追还之”。是故“张居士名满邑里及如苏”,大家都愿意与他做生意,取得了经营成功。
三原商人胡汝宽大,仪态丰美,做生意豪放不羁,笑口常开。开典当一般利息是息本相埒,宽减之半,低息招徕,树立良贾形象,使求贷者多仰给他。他又宽其期限,有以土地或牲畜为抵押,汝宽因辟不取,认为不能断人生路,收获之时,有以粟抵息者来,无粟者亦来,告知一声即可,在陕西人和山西人间赢得了商信,人们“多倚公”,久之家业大起,被称为“以济人饶积蓄”的典范。
泾阳商人张香享,在渭南雨金镇做典当生意。其质直朴讷而宅心仁厚,做生意待人以诚,立矫欺习,久而久之,一镇都信服他,得他一言,借贷无争,向他借贷银钱,从他的当铺出来,连检校都不需要。
渭南板桥常家在四川金堂县做生意,有出租土地几千亩,承租人如遇年馑歉收,只要向掌柜磕头说明情况,便租银全免,决不追缴,在当地留下很好的口碑。后土匪作乱,众人趁机抢掠店铺,伙计们纷纷携银逃难归陕。不久齐聚财东门首,交银了账。财东说:“战乱无依,你们拿去度日。”伙计们齐声回答说:“你家的银子,我们要它干什么。”
清顺治三年(1646),陕西商人崔维荞经商山东,行至河南在旅店拾得白银三百两,维荞守之累日,遗金人至,原来是山西商人朱应孚买布之资,验实还之。朱以五十两为报,维荞笑曰:“分你五十两银子,我何苦在这里等你数日呢!”陕商王宗鹤,在甘肃静宁做布匹生意,不小心将驮布的驴丢失,很后悔。有一日,一匹驮布的驴误入其家,家人欲执之。王宗鹤上前察看,见不是自家丢的驴,认为非己之物,不得为己。如是则无法取信于人,遂牵驴访主,送还失主。
这种一言九鼎、不失信于人的诚信精神更有极端的例子。渭南人刘相坤在凭信镇做生意亏本失败,又逢灾年,鬻产殆尽,妻子饿死,孩子送人,自己亦奄奄一息,自己将妻子尸体挪于坟墓且仰卧待毙,还在坟墓外放有纺车、厨刀各一车,上书“人不欠我,我不欠人,有埋我者,以此相酬”,这就是陕西商人质直厚重的诚信风貌。
合阳商人安尚起,在河南做生意,不幸身死亡故,其妻闻讯,变卖家产,赴河南为夫还债,使债主们很受感动。
第三节 仁中取利
陕西为古雍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祥地,几千年传统礼仪的教化,使陕西商人做生意多讲义理,讲求仁中取利、义先利后。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多为陕商商人所不齿。
三原商人商友槐,起先为县令,苦于宗禄不济,难以养家,有感曰:“丈夫堕地七尺,奈何以衣食廑县官忧”,于是弃官为商,富而好行其德,将本钱贷放给戚党无告者,使其经商于吴越燕赵之间并宽其期限,量力取利,不能还本付息者,不仅不催迫,反而厚待其归,对那些身死客乡的戚家里党,他都扶柩以归。他的德行操守深深感动了人们,“争尽力贾”,结果反而家业大起,身至巨万。
三原商人王勣在扬州业盐守候之盐,有人行疏通法,贿赂官府,提前支取,名曰“超挚”。有人拉王勣入伙,王谢而不往,众人皆讥笑王勣“不听众言而失厚利”。王勣曰:“吾不得鱼,幸有吾全,若视吾全在否,不恶不得鱼”,即我不获不义之利,才得保全,若我不保全,又怎能获长久之利。不久凡超挚均被以“乱法”治处,王勣反而大获其利。这些都表现了陕西商人驽而不贪、持重稳健的经营作风。
陕西富平著名商人刘邦桢,在湖北荆州做生意,豁达谦让,人皆敬慕,且仗义顾利,归时取赀,每贷钱总让银五两,不为多取,焚券舍负,亦屡千计,受到世人称颂,被誉为“邑中第一家”。
第四节 忠义经商
陕西大荔商人李振业,家贫父贩负为生,童时随父灌园贩粟,常与一友贩枣于四川,分息时总是少取其息,颇有鲍叔牙之风。
陕西韩城商人苏含章从小在凉州做生意,有朝邑赵某爱其忠厚,苏与之订盟交,赵每还家便函邀含章俱往,连家事都听取含章的意见,一世情同手足。
泾阳商人张魁与同乡李扶荆共同经商于兰州,两人相友善,结生死之交。扶荆遗两子无所归,托孤于张魁,魁抚之如己子,并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们,帮其成家立业,传为商界佳话。
高陵商人程希仁,早年从父在城固做生意,放贷于川湖间。有一年家乡闹灾,里中有桑姓二人,逃难至城固,几不能生,希仁见状,宅心仁厚,给衣食不问报。及岁稔,公又给路费使归,还帮其复业起家。后希仁死,两兄弟奔丧,悲泣殊常人,问其故,才告知,人多泪下。
陕商王君在兰州做生意,经营三十年,家有薄资,一日独游黄河之滨,见一少年欲投河寻死,急止而询之,原来这一少年将收得的债金百余金不幸丢失,无法复账,投河欲死。王君听罢,沉思良久,遂执子之手引到酒肆,写一欠百金的欠条,交给了这个少年,并对他说,我家在某处,明日持券来,我帮你还债。第二天,少年至,王君携其归家,对家人说:“此乃故人之子,我当年欠其父之债就速还之。”儿子们奉父命以百金授之,少年受金拜别。待王君殁后数年,少年复至,泣拜祠堂并倍还其金。
三原商人第五君,“就贾于四川富县,为典商……有土人雷万顺者夙称忠厚,日捡煤灰渣为聊生,君经与之旧衣资本营息,先后二年,略无负久获得八十余金。忽无耗,又七年倏来三千四百金献君,泾问所由,曰别来赴井执盐业,此百八十余所获利也,君得其半耳”。
第五节 灵活经营
清代咸丰年间,千阳“恒丰泰”布号领东李永岐从山西购得白榨子布五十驮,欲从龙门过黄河入陕,恰值阴雨连绵,黄河汛期将至,河水上涨,因客商云集,船少难渡。船家无奈,急中生智,提出“谁往黄河里能撂五十两银子,就让谁先渡”。众商愕然,李永岐当即从驮子里拿出一块银子让船主和争渡的众商观看,并说:“五十两不止吧。”顺手撂进黄河,众客惊呆。千阳的布驮子因此率先过河,待他们渡过河后,水势大涨,其他客商只得望水兴叹,结果李永岐抢先渡河,把这批货早发各地,一次就赚了十万两白银。
陕西大荔商人田金瑞,在汉中做生意,同治年间因病滞留旅店,当时烟叶价大减,每斤15文,田金瑞不顾病重,急嘱店主代他购进50万斤,不久烟苗因普生害虫,烟价骤涨,每斤卖到50钱,金瑞将所存烟叶尽售,获利万余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