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二)言谈举止形象
在建立了良好的视觉形象之后,个人的言谈举止就显得相当重要了。言谈举止是否得体、得法,体现出一定的个人素养,是决定人际交往能否深入的关键。很多明代商人对于个人言谈举止形象颇为看重,非常注意努力提高并表现出良好的言行修养,做到了“虽居阛阓间,无苟得、无妄语,造次言动必以礼法自持。”①(卷二二,《童翁鄣石传》)
1.言谈
言谈作为人际交往最直接的手段,是个人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谈吐的最基本原则是要笃实不虚,还要谨慎、得体,以避免给人造成不诚信、不稳重感。所以无论健谈与否,明智的商人们绝不去妄发言论,出言辄必求有理、有物以服人。
首先,他们出言必本以诚信。如:景泰间余姚魏铠,“善谈论,与人语未尝苟徇,往往见叹赏悦服焉!”②(卷四,《明赠奉政大夫大理寺右寺丞介庵魏公墓碑铭》)正统至成化间顺天高爵,“与人交毖而不竞,若语涉臧否,亦未始媕婀以为贤。”③(卷四七,《义官高君墓志铭》)苏州孙功权,贸易书画古玩,“务是者大率辅之以谀说求射中,功权动辄以庄直为词,质质然如老宿。”④(卷一九,《孙功权墓志》)弘正间遵化李文宥,“立然诺,本忠信,与人言皆可按覆也。”⑤(卷三五,《明故散官直斋李处士墓志铭》)正德时歙县汪叔美,“(于)客邸事惟恃公论,不随势低昂,朋侪胥服。”⑥(卷一一,《竹塘记》)明末徽商汪子成,“与人交词色终身未尝有争,而遇众意之所欲曲附,公独介然自持。”⑦(卷下,《文川汪公墓志铭》)言存诚信,才能相应地获得他人的坦诚与信任。
其次,他们不妄发言论、务求慎重。如正统景泰间长洲吴能,“其论事必自本之末,纚纚不已;然遇非所知者,虽同席终日嘿然无一言。”⑧(卷六二,《吴府君墓志铭》)弘治间昆山陆裕,“善饮,饮□醉不它语,有告及他事摇手不答,颓然就寝而已。”⑨(卷六,《陆处士墓志铭》)弘正间歙县吴琛,“善心计,虑事深远,居常呐呐,片言而四座尽倾。”⑩(卷五,《赠承德郎南京中兵马指挥方田吴公暨安人杨氏墓表》)弘正间四川王问,“不剌剌为庸俗语,惟喜谈游历奇迹与古人行履之善者,非意所合,终日了无酬对”,故使得“乡之缙绅窃相谓曰:‘王君其隐君子乎!’”(11)(卷一八,《赠承德郎吏部主事正庵王公暨配颜安人墓志铭》)嘉万间徽州程维宰,“平居恂恂退让,言若不出口。遇纷纭纠错,众方呶呶,竟日不能了,公一言立解。”(12)(卷一一,《鸿胪寺署丞南丘程公行状》)恰因不轻言妄言,则往往见信,言出而人辄听。
再次,他们出言必有理、有物。在日常交往中,如永宣间赣商黎敏,“善于辞令,清谈伟论娓娓忘倦,听者不厌其烦。里巷纷争,决以片言,质者咸服其断。”(13)(卷九,《处士黎公墓志铭》)成弘间广陵葛钦,“每稠人广坐,论古今是非得失,事后当成败,纚纚不竭,听者常耸。”(14)(卷二四,《容庵葛君家传》)正嘉间洞庭翁参,“善音吐,时时于广坐中评驳世故,援证古昔纚纚如也。”(15)(卷九二,《处士春山翁君暨配吴姥合葬墓志铭》)正嘉间休宁孙哲,“为人具道本根即人意所欲听,为大度之言即狷中者听之有味,其言承温教如饮上尊,时为质语,即热中者听之洒洒如入陵阴之室也。”(16)(卷四四,《孙长公墓志铭》)嘉万间洞庭东山许完之,“喜读书,能通大义,至古人兴废,感慨道说,靡靡可听,人乐亲之。”(17)(卷一四,《处士怀耕许君墓志铭》)而商人们也借此博得了交往对象的好感甚至敬慕,良好声名亦借以广泛传扬。
在经营过程中,卓越的语言能力也容易制造优势。那些健谈、有辩才的商人,遇事多会表现得剖决如流,语出而人称得当,所以也更容易说服他人,获得他人的信任。如正嘉间歙县黄锜,行盐淮扬,时“商与官为市,当任者非桑孔心计无垠,则龌龊琐碎朝令夕易,顾歹卑诸商,诸商亦罕能伸眉吐气与论曲直损益”,黄君则不同,“虽商而博涉左传史家言,每偕侪耦白鹾司必推君对,君侃侃然发中要领,气劲而词温,所咨禀多见听”(18)。嘉靖时休宁木商汪庆贾浙,为本地木业领袖,“时藩臬二司以皇木坐商,而臬司性严刻,素无敢与言,众商袖手几一月”,汪翁见状,“曰:‘事莫大于理,势虽重难压无罪之人。’遂倡诸商堂辩之,词严义正,音吐琅琅,二司动容,遂改坐。由是众商益重翁,而浙中一时名胜……皆与翁为忘势交”(19)。(卷七,《百滩汪翁传》)嘉万间歙县吴孔龙贾淮阴,“所谈盐策,悉中利害。尝庭论郡大夫前,郡大夫熟视公良久,曰:‘若贾人,英风乃尔。’”(20)借此,这些商人建立起良好的官商关系,帮助了商业经营的顺利进行。
最后,他们不议论他人短长。如:正统至成化间高安胡源,“虽疾恶过甚而耻言人过”(21)(卷一五,《处士胡君配沈氏合葬墓志铭》)。弘正间苏州陶凯,“量存含弘,口不言人短长,有犯弗校也。”(22)(卷一六,《陶舜举墓志铭》)正嘉间海阳金岩良,“口不道人轻重之短,而务以德意感人……千社之内诵金公长者。”(23)(卷四五,《东野金公墓志铭》)佛山冼灏通,“高行谊,平生未尝言人过,人称为宽大长者。”(24)(卷一四,《人物·忠义》)嘉万间休宁吴继美,“至委巷间鄙谈人,或掩耳争避去,咸含纳之若为弗闻也者。”(25)(卷一六,《吴伯实先生墓表》)商人们因此能够远离口角是非,从而赢得他人的衷心敬服。
2.处事态度
(1)和以待人。人际交往中正确的待人处事态度,应当是无论长少贵贱一视同仁,不阿谀亦不骄矜,更不能妄自尊大仗势欺凌,务必温而有容、坦夷和蔼,以此态度待人处事,通常都会赢得交往对象的真诚尊重,在商业经营中更是如此,很多明代商人在这方面的表现便颇为理性。
首先,在和家庭以外人群的相处上。如明初庐陵罗庆同,他向子孙们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时,说道:“量有小大,福亦因之,吾平生未尝以锱铢自动怒,亦未尝以颜色动人怒”(26)(卷六,《善庵府君传》),而正因为能够“和以处众”,方才得以“远忿避怨”。成弘间安平王瑞,贾吴中,“所挟资于诸贾中为最下,然温郁可近,貌悦色恭,言语煦煦,其和袭人”,以故“吴中高其为人,爱而任焉,诸挟高资者顾不得与翁齿。”(27)(卷一二,《处士易直王翁墓志铭》)正嘉间婺源李翁,虽资累巨万,然为人平和温厚,“婺人悍而喜争,翁更坦洞无他肠,即不翊翊软媚,而人饮其和者,无不谓李翁厚已。”(28)(卷一七,《李翁夫妇合葬墓志铭》)嘉靖间松江沈凤,“平居坦坦夷夷,待人不问贱贵冷热,率温颜下气,煦煦令人可亲。”⑨(卷二五,《处士乐山沈君墓志铭》)万历时徽州吴某,贾嘉定,“与人交恂恂长者,温言降色若恐伤之,人无亲疏咸附焉。”(30)(卷一九,《商山吴隐君七十寿序》)如此待人和易,使“亲之者如饮醇醪”(31)(卷二二,《人物十·义行二》),令他人感到亲切可信,商人们自是容易得以顺利融入各种不同的经营环境之中。
其次,在对待僮仆、佣作的言行上。如正统至成化间任丘郑纲,“居家遇僮仆有恩,子弟不得以奴詈名之。”(32)(卷四八,《明封征仕郎户科给事中郑公墓表》)休宁金甫,性宽和闲雅,“驭下甚有恩,未尝有疾言遽色。”(33)(卷一一,《金全州公传》)正嘉间庆阳杨纮,“与人交未尝见其忿厉,下至僮仆亦御之以礼,于是学士大夫诸生相与咨嗟叹异,以为不可及也。”(34)(卷一四,《明故处士杨君墓志铭》)嘉隆间长垣成宦,“性仁厚,即臧获小失不谯让。”(35)(卷七,《明敕封承德郎吏部验封主事近山成公墓碑》)不施以轻视欺压、呼喝箠楚,反待僮仆以恩以拢其心,故更见商人自身之良好修养。而将这种宽和施在临时招募的佣作身上,还可能因此保证自身的安全。如嘉万间徽商张凤鸣,“多出游江湖,恭慎谦下为贾人先,且闲习长年、三老隐事,不坠隐弊计,一切谦逊温和不苛细,厚遇之,以故舟隐弊即怀他肠不忍加处士,处士自出贾逮老白首,咸受舟人益。”(36)(卷三三,《张处士传》)江都陆应期,“尝贾齐鲁间,同舟者三四辈,不知舟人皆盗也,数谩骂之。应期性仁厚,时时推饮食相劳苦,顷之盗发,拥应期坐树下曰:‘公长者,不敢犯!’执同舟者榜挞甚楚,尽劫其资。”(37)(卷二六,《人物》)皆是以宽和得益者。
(2)犯而不较。因为商贾这一职业的特殊要求,他们常常要和形形色色的对象打交道,这就难免会受到侮辱和侵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明代商人却可以清醒地认识到:“人固怒我,我又与之争,是重人怒也,其伤愈多。”(38)(卷一九,《姜材传》)故能够待以宽忍仁厚,做到“以恕容众”,“人或加以横逆,如弗闻也者而过之”(39)(卷七,《明敕封承德郎吏部验封主事近山成公墓碑》),受人诟厉却平心静气,不以疾言愠色应,从而赢得了他人的真诚敬重和赞誉。如正统至成化间苏州李瑞,“为人宽厚有容,恶声暴怒不见于口面,人或犯之,反引咎自责,其人后亦多悔。”(40)(卷六二,《李君信墓志铭》)成弘间歙县黄资,“人有犯,不较,曰:‘小忿不惩媒大祸,寸土是竞倾其家。’时以为名言。”(41)(卷三〇,《尚德处士黄君墓志铭》)闻者亦多服其量。正嘉间无为州朱宾,“虽盛怒未尝见声气,处乡族不较,人侵侮亦无疾言翔步,众德之。”(42)(卷三五,《菊庵朱君墓志铭》)嘉万间休宁朱承甫,贾盐淮楚,“人有负世父责者,更加恶声,纪纲之仆不能忍见,承甫以大义至情感动之,负者愧,争为偿。”(43)(卷七二,《朱承甫家传》)嘉万间泰和罗胜,“(人)加以横逆不校,往往诣门自责曰:‘小人不足累公,第彰公长者能容。’以此舟车所至,贤豪皆深相结。”(44)(卷一〇七,《处士罗公萧孺人墓表》)
这种犯而不较,往往也蕴涵着商人们避免欺诈和骗术的智慧。如长洲尤翁,“开质库,岁暮闻外口声,出视则邻人也。司事者前诉曰:‘某将衣质钱,今空手来取,反出詈语,有是理乎?’其人不逊,翁命检原质,得衣惟四五事。翁指絮衣曰:‘此御寒不可少。’又指道袍曰:‘与汝为拜年用,他物非所急,留可也。’其人得二件,默然而去,是夜竟死于他家,涉讼经年,盖此人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即不获则移于他家耳。或问尤翁何以预知而忍之,翁曰:‘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45)(卷一四八,《杂记五》)又如嘉万间钱塘陆琼,会“无赖子鬻田于公,迫负官钱,腊毒衣带至公所索衅,公饮以酒,出好言慰去,之他所,争攘死。”(46)(卷八,《处士宇溪陆公暨配张孺人合葬墓志铭》)都是很典型的例子。当然,能够如此“见出其上,察其动静,已照其肝胆”(47)(第一类,《脱剥骗·先寄银而后拐逃》),需要具备过人的眼力和见识,也需要经验和教训的积累。
(3)善自韬晦。明人有这样一种观点:“人处富贵则喜怒动止之情,宫室舆马衣服饮食孥从之奉,刑赏予夺进退之权,无有不获,于是志得而气盈,大则僭拟、次则觊觎,又次则沉溺而罪祸至矣!”(48)(《遗安堂记》)这充分说明了骄处则易败的道理。而且古语说“富为怨府”,所以,只有善自韬晦才能保长富久安。很多明智的明代商人也都能够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他们非常认同“以谦受福福斯渥”(49)(卷五一,《东圃陆翁墓志铭》),因此即使拥有巨额的财富,也尽量低调,力求晦而不耀、不骄不华,以避免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招惹不必要的麻烦。
如成弘间苏州盐商赵时宪,闲暇时读书,“至谦,瞿然曰:‘谦之理如斯乎?吾见人卑牧者恒契于怀,今幸窥大道指归,吾敢不服膺?’终身诵之,乃以谦署其斋。”(50)(卷一九,《赵君墓表》)弘正间歙县大商人鲍光庭对此也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说:“君子有吾有耳,而不敢骄人之无;能吾能耳,而不敢傲人之拙;实吾实耳,而不敢乘人之虚。良贾深藏,盛德若愚。”(51)(卷四八,《潜庵记》)故从不以行招尤。又如正德时歙县富商黄崇敬,“襟怀冲淡,远避名势,佩服老子‘深藏若虚,盛德若愚’之训,乃铲迹销声,高尚寡欲。”(52)正嘉间徽商金原一,家拥素封但善自收敛,时人赞誉他:“内颖而貌蒙,性慧而外朴,其天赋之质素木而原一又以晦济之,故其所就如是,良贾深秘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其视世之以一得自多、急人知于朝夕者,其识量之高下大小为何如?”(53)(卷九,《族弟原一墓志铭》)嘉靖间歙县汪敬庵,所结交皆天下名公贵人,然其平素逊避谦让,“有势而不藉,退然以恭敬卑牧之道自处,而不犯乎盈满多取之戒”(54)(卷四,《赠敬庵先生七十初度序》)。如此,商人们做到了“谦晦韬匿,善藏其名与富”(55)(卷三三,《杨处士传》),“以礼让称,不以丰财显”(56)(卷四三,《明故例授宣武卫指挥使张公墓碑》),善以智自全,故能财丰而人不怨,获得富贵的安久与他人的尊重。(57)
上述之外,当商业经营遭遇复杂情况的时候,很多商人都能够在繁剧中保持从容的态度,做到处乱不惊、应变自如。如正嘉间休宁程莹,贾湖州双林,“市门旁午,公处之裕如,操纵综理之周,出纳平准之宜,井井有条而不紊。”(58)嘉万间苏州潘维垣,“吴儿轣辘欺人,频频之党甚于鸒斯,处士智能御之,寡言笑,虽卒遽不换色。”(59)(卷九六,《潘处士吴孺人墓志铭》)再如嘉万间歙县程文甫,“才敏绝人,方纷拏杂沓之中,而事能捷应,人所仓皇失措者,公愈觉神闲气定。”(60)(卷一一,《周府典膳正槐庭程长公行状》)反映出他们从容的处事态度和出色的控制能力。
3.举止风度
借由行止反映出的个人气质风度,在人际交往中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性,对于商人而言,它甚至能够影响到顾客对其所经营商品的好恶以及购买意愿。最典型的例子如十竹斋主人书商胡正言,他“家著清风,门无俗履,出尘标格,雅与竹宜。尝种翠筠十余竿于楯间,昕夕博古,对此自娱”,行止间流露出如斯迥拔流俗的清雅气韵,难怪时人称:“十竹斋之笺,后先叠出,四方赏鉴,轻车重马,笥运邮传,不独江南纸贵而已。所以然者,非第重笺,因人以及笺也!”(61)
因为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很多明代商人都“俛仰于缙绅礼乐之懿,而不专以征逐拾取相高”(62)(卷一九,《余石泉寿序》),注重学习古今贤人的懿言善行,将之视为指导自身修养的方向和准绳。如明初泰州商人储仲文,“读书通大义,闻古人嘉言懿行,辄兴向慕,若固当然者。”(63)(卷七一,《储处士传》)正嘉间蒲州任光溥,“虽挟资远游,所至必以篇简自随,遇先贤嘉言善行则手录之,久久成帙,题之曰‘日用录’,盖若昔人自警编意。”(64)(卷二七,《封修职郎国子监助教原泉任公墓志铭》)正嘉间休宁汪当,“暇则乐翻旧籍,尝择古人言行之懿,署之四壁,以为治生淑后之训。”(65)嘉万间徽商江文选,“闲居卷不忍释手,居常盈几,咸先哲懿行卷帙,旦暮阅稽慕效义,即未解,询咨惓惓不倦,必释始已。”(66)(卷三三,《江处士传》)嘉万间陕商杨继美,“喜博综群籍,涉猎大义,寔未尝一日废书,居恒褆躬治家,践墨循绳,逡逡一禀于礼度。”(67)(卷二六,《封刑科给事中杨公墓志铭》)
如此,在有意识恭己饬行的努力下,很多明代商人“作止有士君子风”(68)(卷四,《冯翊睦公墓志铭》)。他们或雍容宏毅、端正贵雅,或朴茂款诚、温好蔼如,或威重严整、凝峻肃艾,或慷慨豪迈、倜傥豁达,无论何种类型,皆是仪礼修整、举止儒雅,“扫尽市井中俗态”(69),气度卓然拔于常辈,因而往往使见者翼翼起敬,博得远近慕悦。如弘正间歙县黄存芳,“性英迈,而仪度修伟,翘楚拔群,乃虽为贾人,而言论风旨,雅有士人标格,故缙绅辈乐与之交。”(70)正嘉间豫章张锜,人观其言行动履“有坦夷之性,醇懿之德,刚方之气,脱洒之怀,……见者不以为隐德君子,则以为神仙中人。”(71)(卷九,《张寿翁传》)正嘉间巨商郑两松,“有文雅之辞而无夸荣,有揖让温恭之行而无所毗丽,处于韦布而不流,交与缙绅先生而不隘”(72)(卷一,《赠两松郑君五十序》),故深为众商爱敬倾慕。嘉万间歙县鲍南川,于闹市中“恂恂雅步而逡逡道辞,绝无市嚣态”,识者赞曰:“翁岂儒而贾耶!何鞠躬君子也!”(73)(卷八,《贺族叔南川翁偕元配吕太孺人八袤序》)洞庭翁笾,“一意以慈祥恺弟存忠厚长者之风,与人则辞气雍容,行己则恭俭整饬,不立町畦,莫窥涯涘,外示物则之彝,中显人伦之鉴”,是以“诸荐绅飏言而华之者缥缃盈笥,其见敬礼如此。”(74)(卷九,《少山翁隐君传》)无疑,他们都是凭借个人举止所体现出的良好风度修养,博得了人们的好感与尊重。
另外,对于初贾江湖的年轻商人而言,人们通常认为,其大多“心性急而不常”,说“新客初出,野性狂号,动辄变颜,少顷笑舞,儿女之态,不能惊人。”(75)所以,他们若举止沉稳持重,就更容易在商业交往中得到他人的信赖,方便经营的顺利进行。如成弘间歙县黄资,“少而端雅,弱冠颀然出其流辈,刚而有制,柔而能立,意度豁如”(76)(卷三〇,《尚德处士黄君墓志铭》),同商者因此对其颇为看重。嘉万间蒲商张四教,“年仅十六即服贾远游,历汴泗,涉江淮,南及姑苏吴兴之境,诸所经济废居,咸出人意表。其器度凝重,绝无少年子矜溢态,旅中无少长咸加敬爱。”(77)(卷二八,《明威将军龙虎卫指挥佥事三弟子淑墓志铭》)嘉万间歙县吴文彦,稍长“奉父命辞塾师行贾,即能肩父任,征贵贱,别良苦,精明勤事,同事者咸以老成目之”(78)。嘉万间徽商方长公鐩,“弱冠游汴上,不数月即谙贾事,即老于贾者皆推让长公,谓长公不苛细,无童心,凡来汴市错货咸趋长公肆,长公善服人,人以故归之。”(79)(卷三二,《从兄鐩长公传》)万历时洞庭吴宗周,“年且十五六即弃书治贾,游浦口,所挟资固无几,公能察消息占物贵贱,又年少无童心,为贾人所信,业遂进。”(80)(卷八,《思乔吴公暨配朱孺人行状》)
4.交往对象
“友之于人大矣,……盖人己相形而善恶易染也!”(81)(卷一四,《友戒》)在人们的一般认知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个人形象如何,往往会受到个人所经常交往之对象形象的影响,商人们白不例外。如果守身自重,所交接多为长者贤人,而不与游手好闲者游荡玩乐,门无杂宾,就可以建立起清净有节的健康形象。并且,“义理以讲习而明,德性以相观而善,人道之纲纪赖焉”(82)。交友不仅对于守身处世,而且对商业经营都有着直接、重要的影响。明代商人们懂得谨慎交友有益而无害的道理,所以多会慎择良友。史料中反映商人们交往最多、最频繁的,莫过于文人士大夫阶层,这将在第四章专节论述,兹不赘举。此外,他们也非常重视结交其他贤良君子,如成弘间长洲金仪,“虽居度容含而尤慎交不党,亲贤远俗,矜持自爱”(83)(卷一七,《处士金君墓碣》),人亦因而爱之。徽商佘太公,“不乐与机事人同缀处,质行仁心与物无竞而已”(84)(卷七,《寿佘太公七十序》),以此赢得了朴直之名。嘉万间徽商程敬亲,“知交皆君子俦类,非君子略不面交”,是故“身侪杂市井,绝无市井气俗,端厚不浮”(85)(卷三二,《程处士传》),为人敬慕。嘉万间徽商庄明侃,“舍靡日无宾,宾靡时无筵,然所留接皆一时贤荐绅大夫,逮山林高士,曾无碌碌干没寒暑者”,故“公之贤愈益播大江以南矣”。(86)隆万间歙县方勉柔,“约慎自持,谢去游闲,专精化居,所接者皆端人正士”,闻知者“争相引重”(87)。
当然,言谈举止形象中也包括着道德形象。商业经营与个人品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商人在经营活动中遵循职业道德、讲求个人修养,就能够形成良好的经营道德形象,关于这一点,在前章明代商人的经营原则部分,已经作了总结和探讨,兹不赘述。
①(明)钱澄之:《田间文集》,《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②(明)张邦奇:《靡悔轩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③(明)程敏政:《篁墩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明)祝允明:《怀星堂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明)董份:《董学士泌园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⑥(明)汪舜民:《静轩先生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⑦(明)程嘉燧:《松圆偈庵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又如嘉隆间徽商金潭,“生平未尝有一言欺人,人亦鉴君诚,未尝忍出一言欺君。”(金瑶:《金栗斋先生文集》卷七《侄松溪君传》,续修四库全书本)能使他人将心比心,可见言存诚信的重要性。
⑧(明)吴宽:《家藏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明)叶盛:《泾东小稿》,《续修四库全书本》。
⑩(明)许国:《许文穆公集》,《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11)(明)龚用卿:《云岗选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12)(明)鲍应鳌:《瑞芝山房集》,《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13)(明)黄淮:《介庵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14)(明)王鏊:《震泽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明)王世贞:《弇州续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明)吴子玉:《大鄣山人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17)(明)冯梦祯:《快雪堂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又如正嘉间吉安邱居士,商游四方,“善论世事,凡所至人皆折节下之,于是居士名声藉甚。”(宋仪望:《华阳馆文集》卷九《南山居士传》,四库存目本)成弘间安平王瑞,贾吴中,“缙绅士夫南北行过吴中,翁得皆与其贤者接,同贾者常尾翁后附名刺中因以求通,揖让进止视翁,每招贤者游,指斥山壑谈说光景娓娓,与贤者往反成其为宾主,诸贾默然引爵执箸,竟日徒饱而已,退则相目推翁以为能,王贾之名在吴中颇盛”(王慎中:《遵岩集》卷一二《处士易直王翁墓志铭》,《四库全书本》)。因为善于言谈而声名美誉远播,可见卓越的语言能力在人际交往中积极作用之大。
(18)张海鹏:《徽商资料选编》第331条,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114页。
(19)(明)金瑶:《金栗斋先生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20)张海鹏:《徽商资料选编》第368条,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130页。
(21)(明)罗玘:《圭峰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明)袁袠:《衡藩重刻胥台先生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23)(明)吴子玉:《大鄣山人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24)民国《佛山忠义乡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本》。
(25)(明)黄汝亨:《寓林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26)(明)罗洪先:《念庵罗先生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27)(明)王慎中:《遵岩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明)徐学谟:《徐氏海隅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29)(明)沈恺:《环溪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30)(明)唐时升:《三易集》,《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31)乾隆《婺源县志》,《中国地方志丛书本》。
(32)(明)程敏政:《篁墩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3)(明)陈懿典:《陈学士先生初集》,《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34)(明)王九思:《渼波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35)(明)余继登:《淡然轩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6)(明)方承训:《复初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37)康熙《扬州府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38)(明)郑明选:《郑侯升集》,《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39)(明)余继登:《淡然轩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0)(明)吴宽:《家藏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1)(明)顾清:《东江家藏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2)(明)张璧:《阳峰家藏集》,《嘉靖间世恩堂刊本》。
(43)(明)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44)同上。
(45)同治《苏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专辑本》。
(46)(明)董其昌:《容台集》,《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47)(明)张应俞:《杜骗新书》,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48)(明)倪宗正:《倪小野先生全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49)(明)孙承恩:《文简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0)(明)祝允明:《怀星堂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1)(明)李梦阳:《空同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2)张海鹏:《徽商资料选编》第326条,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111页。
(53)(明)金瑶:《金栗斋先生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54)(明)汪柏:《青峰先生存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55)(明)方承训:《复初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56)(明)李梦阳:《空同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7)明人认为“世之受祸深者,求名太切者也”,因而有这样一则比喻说:“物莫不禀于天,阅冬夏不耗,唯松竹也青青。夫檀梨梬栗橘柚之属味甘于用,唐棣桃李蕙兰椒桂扬芬振采,与世相媚,皆不免摧剥挞击,中道夭戕而弗终其天年;松有华莫之玩也,竹有实莫之采也,彼唯不耀其精,世亦莫与之争,故内葆其贞,外离其患,克受后凋之福。”(吴鼎《过庭私录》卷三《寿胡君谦八十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传统儒家思想中做人行事务求“晦而不耀”的观点,在明代社会是有很大的影响,故必然也影响到商人们对此问题的思考。而且,收敛逊避的态度不仅能够塑造良好形象,还能够吸引顾客,如正统至成化间歙县叶志道“尝鬻轻货,随乡里商游闽中,乡人类富族,多任侠侈货利饮博喧呼,习骄斗靡旁若无人”,而他“独渊然谦抑,退敛踪迹如不胜,闽长者异之,邀至其家相其贸易,因得厚殖归”(汪循《仁峰文集》卷一九《叶处士行状》,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可为明证。
(58)张海鹏:《徽商资料选编》第872条,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275页。
(59)(明)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60)(明)鲍应鳌:《瑞芝山房集》,《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61)(明)胡日从:《十竹斋笺谱·序》,转引自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62)(明)薛应旂:《方山薛先生全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63)(明)李东阳:《怀麓堂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4)(明)张四维:《条麓堂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65)张海鹏:《徽商资料选编》第348条,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123页。
(66)(明)方承训:《复初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67)(明)王家屏:《复宿山房集》,山西民治学社排印本,民国17年。
(68)(明)韩邦奇:《苑洛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9)张海鹏:《徽商资料选编》第1381条,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454页。
(70)张海鹏:《徽商资料选编》第327条,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112页。
(71)(明)李开先:《李中麓闲居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72)(明)沈炼:《青霞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3)(明)鲍应鳌:《瑞芝山房集》,《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74)(明)严果:《天隐子遗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75)(明)李晋德:《客商一览醒迷》,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6)(明)顾清:《东江家藏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7)(明)张四维:《条麓堂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78)张海鹏:《徽商资料选编》第1349条,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442页。
(79)(明)方承训:《复初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80)(明)张采:《知畏堂集》,《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81)(明)钟芳:《筠谿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82)同上。
(83)(明)祝允明:《怀星堂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4)(明)陈继儒:《白石樵真稿》,《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85)(明)方承训:《复初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86)方承训:《复初集》卷三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87)张海鹏:《徽商资料选编》第1358条,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447页。
1.言谈
言谈作为人际交往最直接的手段,是个人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谈吐的最基本原则是要笃实不虚,还要谨慎、得体,以避免给人造成不诚信、不稳重感。所以无论健谈与否,明智的商人们绝不去妄发言论,出言辄必求有理、有物以服人。
首先,他们出言必本以诚信。如:景泰间余姚魏铠,“善谈论,与人语未尝苟徇,往往见叹赏悦服焉!”②(卷四,《明赠奉政大夫大理寺右寺丞介庵魏公墓碑铭》)正统至成化间顺天高爵,“与人交毖而不竞,若语涉臧否,亦未始媕婀以为贤。”③(卷四七,《义官高君墓志铭》)苏州孙功权,贸易书画古玩,“务是者大率辅之以谀说求射中,功权动辄以庄直为词,质质然如老宿。”④(卷一九,《孙功权墓志》)弘正间遵化李文宥,“立然诺,本忠信,与人言皆可按覆也。”⑤(卷三五,《明故散官直斋李处士墓志铭》)正德时歙县汪叔美,“(于)客邸事惟恃公论,不随势低昂,朋侪胥服。”⑥(卷一一,《竹塘记》)明末徽商汪子成,“与人交词色终身未尝有争,而遇众意之所欲曲附,公独介然自持。”⑦(卷下,《文川汪公墓志铭》)言存诚信,才能相应地获得他人的坦诚与信任。
其次,他们不妄发言论、务求慎重。如正统景泰间长洲吴能,“其论事必自本之末,纚纚不已;然遇非所知者,虽同席终日嘿然无一言。”⑧(卷六二,《吴府君墓志铭》)弘治间昆山陆裕,“善饮,饮□醉不它语,有告及他事摇手不答,颓然就寝而已。”⑨(卷六,《陆处士墓志铭》)弘正间歙县吴琛,“善心计,虑事深远,居常呐呐,片言而四座尽倾。”⑩(卷五,《赠承德郎南京中兵马指挥方田吴公暨安人杨氏墓表》)弘正间四川王问,“不剌剌为庸俗语,惟喜谈游历奇迹与古人行履之善者,非意所合,终日了无酬对”,故使得“乡之缙绅窃相谓曰:‘王君其隐君子乎!’”(11)(卷一八,《赠承德郎吏部主事正庵王公暨配颜安人墓志铭》)嘉万间徽州程维宰,“平居恂恂退让,言若不出口。遇纷纭纠错,众方呶呶,竟日不能了,公一言立解。”(12)(卷一一,《鸿胪寺署丞南丘程公行状》)恰因不轻言妄言,则往往见信,言出而人辄听。
再次,他们出言必有理、有物。在日常交往中,如永宣间赣商黎敏,“善于辞令,清谈伟论娓娓忘倦,听者不厌其烦。里巷纷争,决以片言,质者咸服其断。”(13)(卷九,《处士黎公墓志铭》)成弘间广陵葛钦,“每稠人广坐,论古今是非得失,事后当成败,纚纚不竭,听者常耸。”(14)(卷二四,《容庵葛君家传》)正嘉间洞庭翁参,“善音吐,时时于广坐中评驳世故,援证古昔纚纚如也。”(15)(卷九二,《处士春山翁君暨配吴姥合葬墓志铭》)正嘉间休宁孙哲,“为人具道本根即人意所欲听,为大度之言即狷中者听之有味,其言承温教如饮上尊,时为质语,即热中者听之洒洒如入陵阴之室也。”(16)(卷四四,《孙长公墓志铭》)嘉万间洞庭东山许完之,“喜读书,能通大义,至古人兴废,感慨道说,靡靡可听,人乐亲之。”(17)(卷一四,《处士怀耕许君墓志铭》)而商人们也借此博得了交往对象的好感甚至敬慕,良好声名亦借以广泛传扬。
在经营过程中,卓越的语言能力也容易制造优势。那些健谈、有辩才的商人,遇事多会表现得剖决如流,语出而人称得当,所以也更容易说服他人,获得他人的信任。如正嘉间歙县黄锜,行盐淮扬,时“商与官为市,当任者非桑孔心计无垠,则龌龊琐碎朝令夕易,顾歹卑诸商,诸商亦罕能伸眉吐气与论曲直损益”,黄君则不同,“虽商而博涉左传史家言,每偕侪耦白鹾司必推君对,君侃侃然发中要领,气劲而词温,所咨禀多见听”(18)。嘉靖时休宁木商汪庆贾浙,为本地木业领袖,“时藩臬二司以皇木坐商,而臬司性严刻,素无敢与言,众商袖手几一月”,汪翁见状,“曰:‘事莫大于理,势虽重难压无罪之人。’遂倡诸商堂辩之,词严义正,音吐琅琅,二司动容,遂改坐。由是众商益重翁,而浙中一时名胜……皆与翁为忘势交”(19)。(卷七,《百滩汪翁传》)嘉万间歙县吴孔龙贾淮阴,“所谈盐策,悉中利害。尝庭论郡大夫前,郡大夫熟视公良久,曰:‘若贾人,英风乃尔。’”(20)借此,这些商人建立起良好的官商关系,帮助了商业经营的顺利进行。
最后,他们不议论他人短长。如:正统至成化间高安胡源,“虽疾恶过甚而耻言人过”(21)(卷一五,《处士胡君配沈氏合葬墓志铭》)。弘正间苏州陶凯,“量存含弘,口不言人短长,有犯弗校也。”(22)(卷一六,《陶舜举墓志铭》)正嘉间海阳金岩良,“口不道人轻重之短,而务以德意感人……千社之内诵金公长者。”(23)(卷四五,《东野金公墓志铭》)佛山冼灏通,“高行谊,平生未尝言人过,人称为宽大长者。”(24)(卷一四,《人物·忠义》)嘉万间休宁吴继美,“至委巷间鄙谈人,或掩耳争避去,咸含纳之若为弗闻也者。”(25)(卷一六,《吴伯实先生墓表》)商人们因此能够远离口角是非,从而赢得他人的衷心敬服。
2.处事态度
(1)和以待人。人际交往中正确的待人处事态度,应当是无论长少贵贱一视同仁,不阿谀亦不骄矜,更不能妄自尊大仗势欺凌,务必温而有容、坦夷和蔼,以此态度待人处事,通常都会赢得交往对象的真诚尊重,在商业经营中更是如此,很多明代商人在这方面的表现便颇为理性。
首先,在和家庭以外人群的相处上。如明初庐陵罗庆同,他向子孙们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时,说道:“量有小大,福亦因之,吾平生未尝以锱铢自动怒,亦未尝以颜色动人怒”(26)(卷六,《善庵府君传》),而正因为能够“和以处众”,方才得以“远忿避怨”。成弘间安平王瑞,贾吴中,“所挟资于诸贾中为最下,然温郁可近,貌悦色恭,言语煦煦,其和袭人”,以故“吴中高其为人,爱而任焉,诸挟高资者顾不得与翁齿。”(27)(卷一二,《处士易直王翁墓志铭》)正嘉间婺源李翁,虽资累巨万,然为人平和温厚,“婺人悍而喜争,翁更坦洞无他肠,即不翊翊软媚,而人饮其和者,无不谓李翁厚已。”(28)(卷一七,《李翁夫妇合葬墓志铭》)嘉靖间松江沈凤,“平居坦坦夷夷,待人不问贱贵冷热,率温颜下气,煦煦令人可亲。”⑨(卷二五,《处士乐山沈君墓志铭》)万历时徽州吴某,贾嘉定,“与人交恂恂长者,温言降色若恐伤之,人无亲疏咸附焉。”(30)(卷一九,《商山吴隐君七十寿序》)如此待人和易,使“亲之者如饮醇醪”(31)(卷二二,《人物十·义行二》),令他人感到亲切可信,商人们自是容易得以顺利融入各种不同的经营环境之中。
其次,在对待僮仆、佣作的言行上。如正统至成化间任丘郑纲,“居家遇僮仆有恩,子弟不得以奴詈名之。”(32)(卷四八,《明封征仕郎户科给事中郑公墓表》)休宁金甫,性宽和闲雅,“驭下甚有恩,未尝有疾言遽色。”(33)(卷一一,《金全州公传》)正嘉间庆阳杨纮,“与人交未尝见其忿厉,下至僮仆亦御之以礼,于是学士大夫诸生相与咨嗟叹异,以为不可及也。”(34)(卷一四,《明故处士杨君墓志铭》)嘉隆间长垣成宦,“性仁厚,即臧获小失不谯让。”(35)(卷七,《明敕封承德郎吏部验封主事近山成公墓碑》)不施以轻视欺压、呼喝箠楚,反待僮仆以恩以拢其心,故更见商人自身之良好修养。而将这种宽和施在临时招募的佣作身上,还可能因此保证自身的安全。如嘉万间徽商张凤鸣,“多出游江湖,恭慎谦下为贾人先,且闲习长年、三老隐事,不坠隐弊计,一切谦逊温和不苛细,厚遇之,以故舟隐弊即怀他肠不忍加处士,处士自出贾逮老白首,咸受舟人益。”(36)(卷三三,《张处士传》)江都陆应期,“尝贾齐鲁间,同舟者三四辈,不知舟人皆盗也,数谩骂之。应期性仁厚,时时推饮食相劳苦,顷之盗发,拥应期坐树下曰:‘公长者,不敢犯!’执同舟者榜挞甚楚,尽劫其资。”(37)(卷二六,《人物》)皆是以宽和得益者。
(2)犯而不较。因为商贾这一职业的特殊要求,他们常常要和形形色色的对象打交道,这就难免会受到侮辱和侵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明代商人却可以清醒地认识到:“人固怒我,我又与之争,是重人怒也,其伤愈多。”(38)(卷一九,《姜材传》)故能够待以宽忍仁厚,做到“以恕容众”,“人或加以横逆,如弗闻也者而过之”(39)(卷七,《明敕封承德郎吏部验封主事近山成公墓碑》),受人诟厉却平心静气,不以疾言愠色应,从而赢得了他人的真诚敬重和赞誉。如正统至成化间苏州李瑞,“为人宽厚有容,恶声暴怒不见于口面,人或犯之,反引咎自责,其人后亦多悔。”(40)(卷六二,《李君信墓志铭》)成弘间歙县黄资,“人有犯,不较,曰:‘小忿不惩媒大祸,寸土是竞倾其家。’时以为名言。”(41)(卷三〇,《尚德处士黄君墓志铭》)闻者亦多服其量。正嘉间无为州朱宾,“虽盛怒未尝见声气,处乡族不较,人侵侮亦无疾言翔步,众德之。”(42)(卷三五,《菊庵朱君墓志铭》)嘉万间休宁朱承甫,贾盐淮楚,“人有负世父责者,更加恶声,纪纲之仆不能忍见,承甫以大义至情感动之,负者愧,争为偿。”(43)(卷七二,《朱承甫家传》)嘉万间泰和罗胜,“(人)加以横逆不校,往往诣门自责曰:‘小人不足累公,第彰公长者能容。’以此舟车所至,贤豪皆深相结。”(44)(卷一〇七,《处士罗公萧孺人墓表》)
这种犯而不较,往往也蕴涵着商人们避免欺诈和骗术的智慧。如长洲尤翁,“开质库,岁暮闻外口声,出视则邻人也。司事者前诉曰:‘某将衣质钱,今空手来取,反出詈语,有是理乎?’其人不逊,翁命检原质,得衣惟四五事。翁指絮衣曰:‘此御寒不可少。’又指道袍曰:‘与汝为拜年用,他物非所急,留可也。’其人得二件,默然而去,是夜竟死于他家,涉讼经年,盖此人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即不获则移于他家耳。或问尤翁何以预知而忍之,翁曰:‘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45)(卷一四八,《杂记五》)又如嘉万间钱塘陆琼,会“无赖子鬻田于公,迫负官钱,腊毒衣带至公所索衅,公饮以酒,出好言慰去,之他所,争攘死。”(46)(卷八,《处士宇溪陆公暨配张孺人合葬墓志铭》)都是很典型的例子。当然,能够如此“见出其上,察其动静,已照其肝胆”(47)(第一类,《脱剥骗·先寄银而后拐逃》),需要具备过人的眼力和见识,也需要经验和教训的积累。
(3)善自韬晦。明人有这样一种观点:“人处富贵则喜怒动止之情,宫室舆马衣服饮食孥从之奉,刑赏予夺进退之权,无有不获,于是志得而气盈,大则僭拟、次则觊觎,又次则沉溺而罪祸至矣!”(48)(《遗安堂记》)这充分说明了骄处则易败的道理。而且古语说“富为怨府”,所以,只有善自韬晦才能保长富久安。很多明智的明代商人也都能够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他们非常认同“以谦受福福斯渥”(49)(卷五一,《东圃陆翁墓志铭》),因此即使拥有巨额的财富,也尽量低调,力求晦而不耀、不骄不华,以避免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招惹不必要的麻烦。
如成弘间苏州盐商赵时宪,闲暇时读书,“至谦,瞿然曰:‘谦之理如斯乎?吾见人卑牧者恒契于怀,今幸窥大道指归,吾敢不服膺?’终身诵之,乃以谦署其斋。”(50)(卷一九,《赵君墓表》)弘正间歙县大商人鲍光庭对此也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说:“君子有吾有耳,而不敢骄人之无;能吾能耳,而不敢傲人之拙;实吾实耳,而不敢乘人之虚。良贾深藏,盛德若愚。”(51)(卷四八,《潜庵记》)故从不以行招尤。又如正德时歙县富商黄崇敬,“襟怀冲淡,远避名势,佩服老子‘深藏若虚,盛德若愚’之训,乃铲迹销声,高尚寡欲。”(52)正嘉间徽商金原一,家拥素封但善自收敛,时人赞誉他:“内颖而貌蒙,性慧而外朴,其天赋之质素木而原一又以晦济之,故其所就如是,良贾深秘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其视世之以一得自多、急人知于朝夕者,其识量之高下大小为何如?”(53)(卷九,《族弟原一墓志铭》)嘉靖间歙县汪敬庵,所结交皆天下名公贵人,然其平素逊避谦让,“有势而不藉,退然以恭敬卑牧之道自处,而不犯乎盈满多取之戒”(54)(卷四,《赠敬庵先生七十初度序》)。如此,商人们做到了“谦晦韬匿,善藏其名与富”(55)(卷三三,《杨处士传》),“以礼让称,不以丰财显”(56)(卷四三,《明故例授宣武卫指挥使张公墓碑》),善以智自全,故能财丰而人不怨,获得富贵的安久与他人的尊重。(57)
上述之外,当商业经营遭遇复杂情况的时候,很多商人都能够在繁剧中保持从容的态度,做到处乱不惊、应变自如。如正嘉间休宁程莹,贾湖州双林,“市门旁午,公处之裕如,操纵综理之周,出纳平准之宜,井井有条而不紊。”(58)嘉万间苏州潘维垣,“吴儿轣辘欺人,频频之党甚于鸒斯,处士智能御之,寡言笑,虽卒遽不换色。”(59)(卷九六,《潘处士吴孺人墓志铭》)再如嘉万间歙县程文甫,“才敏绝人,方纷拏杂沓之中,而事能捷应,人所仓皇失措者,公愈觉神闲气定。”(60)(卷一一,《周府典膳正槐庭程长公行状》)反映出他们从容的处事态度和出色的控制能力。
3.举止风度
借由行止反映出的个人气质风度,在人际交往中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性,对于商人而言,它甚至能够影响到顾客对其所经营商品的好恶以及购买意愿。最典型的例子如十竹斋主人书商胡正言,他“家著清风,门无俗履,出尘标格,雅与竹宜。尝种翠筠十余竿于楯间,昕夕博古,对此自娱”,行止间流露出如斯迥拔流俗的清雅气韵,难怪时人称:“十竹斋之笺,后先叠出,四方赏鉴,轻车重马,笥运邮传,不独江南纸贵而已。所以然者,非第重笺,因人以及笺也!”(61)
因为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很多明代商人都“俛仰于缙绅礼乐之懿,而不专以征逐拾取相高”(62)(卷一九,《余石泉寿序》),注重学习古今贤人的懿言善行,将之视为指导自身修养的方向和准绳。如明初泰州商人储仲文,“读书通大义,闻古人嘉言懿行,辄兴向慕,若固当然者。”(63)(卷七一,《储处士传》)正嘉间蒲州任光溥,“虽挟资远游,所至必以篇简自随,遇先贤嘉言善行则手录之,久久成帙,题之曰‘日用录’,盖若昔人自警编意。”(64)(卷二七,《封修职郎国子监助教原泉任公墓志铭》)正嘉间休宁汪当,“暇则乐翻旧籍,尝择古人言行之懿,署之四壁,以为治生淑后之训。”(65)嘉万间徽商江文选,“闲居卷不忍释手,居常盈几,咸先哲懿行卷帙,旦暮阅稽慕效义,即未解,询咨惓惓不倦,必释始已。”(66)(卷三三,《江处士传》)嘉万间陕商杨继美,“喜博综群籍,涉猎大义,寔未尝一日废书,居恒褆躬治家,践墨循绳,逡逡一禀于礼度。”(67)(卷二六,《封刑科给事中杨公墓志铭》)
如此,在有意识恭己饬行的努力下,很多明代商人“作止有士君子风”(68)(卷四,《冯翊睦公墓志铭》)。他们或雍容宏毅、端正贵雅,或朴茂款诚、温好蔼如,或威重严整、凝峻肃艾,或慷慨豪迈、倜傥豁达,无论何种类型,皆是仪礼修整、举止儒雅,“扫尽市井中俗态”(69),气度卓然拔于常辈,因而往往使见者翼翼起敬,博得远近慕悦。如弘正间歙县黄存芳,“性英迈,而仪度修伟,翘楚拔群,乃虽为贾人,而言论风旨,雅有士人标格,故缙绅辈乐与之交。”(70)正嘉间豫章张锜,人观其言行动履“有坦夷之性,醇懿之德,刚方之气,脱洒之怀,……见者不以为隐德君子,则以为神仙中人。”(71)(卷九,《张寿翁传》)正嘉间巨商郑两松,“有文雅之辞而无夸荣,有揖让温恭之行而无所毗丽,处于韦布而不流,交与缙绅先生而不隘”(72)(卷一,《赠两松郑君五十序》),故深为众商爱敬倾慕。嘉万间歙县鲍南川,于闹市中“恂恂雅步而逡逡道辞,绝无市嚣态”,识者赞曰:“翁岂儒而贾耶!何鞠躬君子也!”(73)(卷八,《贺族叔南川翁偕元配吕太孺人八袤序》)洞庭翁笾,“一意以慈祥恺弟存忠厚长者之风,与人则辞气雍容,行己则恭俭整饬,不立町畦,莫窥涯涘,外示物则之彝,中显人伦之鉴”,是以“诸荐绅飏言而华之者缥缃盈笥,其见敬礼如此。”(74)(卷九,《少山翁隐君传》)无疑,他们都是凭借个人举止所体现出的良好风度修养,博得了人们的好感与尊重。
另外,对于初贾江湖的年轻商人而言,人们通常认为,其大多“心性急而不常”,说“新客初出,野性狂号,动辄变颜,少顷笑舞,儿女之态,不能惊人。”(75)所以,他们若举止沉稳持重,就更容易在商业交往中得到他人的信赖,方便经营的顺利进行。如成弘间歙县黄资,“少而端雅,弱冠颀然出其流辈,刚而有制,柔而能立,意度豁如”(76)(卷三〇,《尚德处士黄君墓志铭》),同商者因此对其颇为看重。嘉万间蒲商张四教,“年仅十六即服贾远游,历汴泗,涉江淮,南及姑苏吴兴之境,诸所经济废居,咸出人意表。其器度凝重,绝无少年子矜溢态,旅中无少长咸加敬爱。”(77)(卷二八,《明威将军龙虎卫指挥佥事三弟子淑墓志铭》)嘉万间歙县吴文彦,稍长“奉父命辞塾师行贾,即能肩父任,征贵贱,别良苦,精明勤事,同事者咸以老成目之”(78)。嘉万间徽商方长公鐩,“弱冠游汴上,不数月即谙贾事,即老于贾者皆推让长公,谓长公不苛细,无童心,凡来汴市错货咸趋长公肆,长公善服人,人以故归之。”(79)(卷三二,《从兄鐩长公传》)万历时洞庭吴宗周,“年且十五六即弃书治贾,游浦口,所挟资固无几,公能察消息占物贵贱,又年少无童心,为贾人所信,业遂进。”(80)(卷八,《思乔吴公暨配朱孺人行状》)
4.交往对象
“友之于人大矣,……盖人己相形而善恶易染也!”(81)(卷一四,《友戒》)在人们的一般认知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个人形象如何,往往会受到个人所经常交往之对象形象的影响,商人们白不例外。如果守身自重,所交接多为长者贤人,而不与游手好闲者游荡玩乐,门无杂宾,就可以建立起清净有节的健康形象。并且,“义理以讲习而明,德性以相观而善,人道之纲纪赖焉”(82)。交友不仅对于守身处世,而且对商业经营都有着直接、重要的影响。明代商人们懂得谨慎交友有益而无害的道理,所以多会慎择良友。史料中反映商人们交往最多、最频繁的,莫过于文人士大夫阶层,这将在第四章专节论述,兹不赘举。此外,他们也非常重视结交其他贤良君子,如成弘间长洲金仪,“虽居度容含而尤慎交不党,亲贤远俗,矜持自爱”(83)(卷一七,《处士金君墓碣》),人亦因而爱之。徽商佘太公,“不乐与机事人同缀处,质行仁心与物无竞而已”(84)(卷七,《寿佘太公七十序》),以此赢得了朴直之名。嘉万间徽商程敬亲,“知交皆君子俦类,非君子略不面交”,是故“身侪杂市井,绝无市井气俗,端厚不浮”(85)(卷三二,《程处士传》),为人敬慕。嘉万间徽商庄明侃,“舍靡日无宾,宾靡时无筵,然所留接皆一时贤荐绅大夫,逮山林高士,曾无碌碌干没寒暑者”,故“公之贤愈益播大江以南矣”。(86)隆万间歙县方勉柔,“约慎自持,谢去游闲,专精化居,所接者皆端人正士”,闻知者“争相引重”(87)。
当然,言谈举止形象中也包括着道德形象。商业经营与个人品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商人在经营活动中遵循职业道德、讲求个人修养,就能够形成良好的经营道德形象,关于这一点,在前章明代商人的经营原则部分,已经作了总结和探讨,兹不赘述。
①(明)钱澄之:《田间文集》,《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②(明)张邦奇:《靡悔轩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③(明)程敏政:《篁墩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明)祝允明:《怀星堂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明)董份:《董学士泌园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⑥(明)汪舜民:《静轩先生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⑦(明)程嘉燧:《松圆偈庵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又如嘉隆间徽商金潭,“生平未尝有一言欺人,人亦鉴君诚,未尝忍出一言欺君。”(金瑶:《金栗斋先生文集》卷七《侄松溪君传》,续修四库全书本)能使他人将心比心,可见言存诚信的重要性。
⑧(明)吴宽:《家藏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明)叶盛:《泾东小稿》,《续修四库全书本》。
⑩(明)许国:《许文穆公集》,《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11)(明)龚用卿:《云岗选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12)(明)鲍应鳌:《瑞芝山房集》,《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13)(明)黄淮:《介庵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14)(明)王鏊:《震泽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明)王世贞:《弇州续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明)吴子玉:《大鄣山人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17)(明)冯梦祯:《快雪堂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又如正嘉间吉安邱居士,商游四方,“善论世事,凡所至人皆折节下之,于是居士名声藉甚。”(宋仪望:《华阳馆文集》卷九《南山居士传》,四库存目本)成弘间安平王瑞,贾吴中,“缙绅士夫南北行过吴中,翁得皆与其贤者接,同贾者常尾翁后附名刺中因以求通,揖让进止视翁,每招贤者游,指斥山壑谈说光景娓娓,与贤者往反成其为宾主,诸贾默然引爵执箸,竟日徒饱而已,退则相目推翁以为能,王贾之名在吴中颇盛”(王慎中:《遵岩集》卷一二《处士易直王翁墓志铭》,《四库全书本》)。因为善于言谈而声名美誉远播,可见卓越的语言能力在人际交往中积极作用之大。
(18)张海鹏:《徽商资料选编》第331条,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114页。
(19)(明)金瑶:《金栗斋先生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20)张海鹏:《徽商资料选编》第368条,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130页。
(21)(明)罗玘:《圭峰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明)袁袠:《衡藩重刻胥台先生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23)(明)吴子玉:《大鄣山人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24)民国《佛山忠义乡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本》。
(25)(明)黄汝亨:《寓林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26)(明)罗洪先:《念庵罗先生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27)(明)王慎中:《遵岩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明)徐学谟:《徐氏海隅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29)(明)沈恺:《环溪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30)(明)唐时升:《三易集》,《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31)乾隆《婺源县志》,《中国地方志丛书本》。
(32)(明)程敏政:《篁墩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3)(明)陈懿典:《陈学士先生初集》,《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34)(明)王九思:《渼波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35)(明)余继登:《淡然轩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6)(明)方承训:《复初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37)康熙《扬州府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38)(明)郑明选:《郑侯升集》,《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39)(明)余继登:《淡然轩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0)(明)吴宽:《家藏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1)(明)顾清:《东江家藏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2)(明)张璧:《阳峰家藏集》,《嘉靖间世恩堂刊本》。
(43)(明)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44)同上。
(45)同治《苏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专辑本》。
(46)(明)董其昌:《容台集》,《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47)(明)张应俞:《杜骗新书》,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48)(明)倪宗正:《倪小野先生全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49)(明)孙承恩:《文简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0)(明)祝允明:《怀星堂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1)(明)李梦阳:《空同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2)张海鹏:《徽商资料选编》第326条,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111页。
(53)(明)金瑶:《金栗斋先生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54)(明)汪柏:《青峰先生存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55)(明)方承训:《复初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56)(明)李梦阳:《空同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7)明人认为“世之受祸深者,求名太切者也”,因而有这样一则比喻说:“物莫不禀于天,阅冬夏不耗,唯松竹也青青。夫檀梨梬栗橘柚之属味甘于用,唐棣桃李蕙兰椒桂扬芬振采,与世相媚,皆不免摧剥挞击,中道夭戕而弗终其天年;松有华莫之玩也,竹有实莫之采也,彼唯不耀其精,世亦莫与之争,故内葆其贞,外离其患,克受后凋之福。”(吴鼎《过庭私录》卷三《寿胡君谦八十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传统儒家思想中做人行事务求“晦而不耀”的观点,在明代社会是有很大的影响,故必然也影响到商人们对此问题的思考。而且,收敛逊避的态度不仅能够塑造良好形象,还能够吸引顾客,如正统至成化间歙县叶志道“尝鬻轻货,随乡里商游闽中,乡人类富族,多任侠侈货利饮博喧呼,习骄斗靡旁若无人”,而他“独渊然谦抑,退敛踪迹如不胜,闽长者异之,邀至其家相其贸易,因得厚殖归”(汪循《仁峰文集》卷一九《叶处士行状》,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可为明证。
(58)张海鹏:《徽商资料选编》第872条,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275页。
(59)(明)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60)(明)鲍应鳌:《瑞芝山房集》,《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61)(明)胡日从:《十竹斋笺谱·序》,转引自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62)(明)薛应旂:《方山薛先生全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63)(明)李东阳:《怀麓堂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4)(明)张四维:《条麓堂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65)张海鹏:《徽商资料选编》第348条,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123页。
(66)(明)方承训:《复初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67)(明)王家屏:《复宿山房集》,山西民治学社排印本,民国17年。
(68)(明)韩邦奇:《苑洛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9)张海鹏:《徽商资料选编》第1381条,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454页。
(70)张海鹏:《徽商资料选编》第327条,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112页。
(71)(明)李开先:《李中麓闲居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72)(明)沈炼:《青霞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3)(明)鲍应鳌:《瑞芝山房集》,《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74)(明)严果:《天隐子遗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75)(明)李晋德:《客商一览醒迷》,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6)(明)顾清:《东江家藏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7)(明)张四维:《条麓堂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78)张海鹏:《徽商资料选编》第1349条,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442页。
(79)(明)方承训:《复初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80)(明)张采:《知畏堂集》,《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81)(明)钟芳:《筠谿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82)同上。
(83)(明)祝允明:《怀星堂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4)(明)陈继儒:《白石樵真稿》,《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85)(明)方承训:《复初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86)方承训:《复初集》卷三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87)张海鹏:《徽商资料选编》第1358条,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4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