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也叫太华山,其山势峻峭,壁立千仞,群峰挺秀,以险峻称雄于世,自古就有“华山天下险,奇险天下山”的说法。《山海经》记载:“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西岳华山,据《史记》记载,黄帝、虞舜都曾到华山巡狩,华山为西岳圣山。《水经注》卷十九《渭水下》记载:“韩子曰:秦昭王令工施钩梯,上华山,以节柏之心为博箭,长八尺,棋长八寸,而勒之曰,昭王尝与天神博于是。”这是华山神性地理至为重要,也许是最重要的文献记载:其一,黄帝、虞舜的巡狩也罢,秦皇、汉武的祭祀也好,皆是华山脚下的国家礼制。秦昭王却是“令工施钩梯,上华山”,是古今登上华山的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位登上华山的帝王。秦昭王不仅登上了华山,且与天神搏击于华山。其二,秦昭王与天神搏击于华山,是一种什么样的搏击规则呢?答曰:若天神赢,秦昭王必须交付生命,至少成为瘸腿的失败者。若昭王赢,则天神必须襄助秦国获得天下。秦昭王之后五年,十几岁的重孙嬴政登基,统一中国。嬴政者,其先人首先在天神那边赢得了胜利啊!《史记》记载,秦穆公梦中相遇上帝,确立了秦的强国地位。秦昭王与天神搏击于华山,如同雅各伯与天神搏击于波克河,都以人的胜利蒙恩告终。其三,为了登上华山,“秦昭王令工施钩梯,上华山,以节柏之心为博箭”。秦昭王既是“自古华山一条路”的最早修建者,也是最早攀登者。“施钩梯”,即攀登华山的“天梯”。秦昭王不仅修筑天梯,并见到天神。与之相比,不仅秦始皇,我们也都是些不肖子孙啊!秦始皇自谓“功高三皇、德兼五帝”,其实是一个不肖子孙啊!秦穆公相遇上帝于梦中,秦昭王搏击天神于华山,而秦始皇呢,动辄派500童男童女于东海寻找海市蜃楼,但面对咫尺西岳,却仅于山下修祠,连攀登都不敢。与先人比,何若天壤!
华山南峰是华山最高峰。长空栈道是华山的险中之险。长空栈道位于华山极顶南峰东侧南天门外,是元代华山派全真道宗师贺志真的修行之道。为远离尘世静修成仙,贺志真在万仞绝壁上镶嵌石钉,搭建木椽,经燕子叼表台、朝元洞,踩崖隙凌空悬梯下10余米,沿附悬崖而搭宽不盈尺的方木栈道至全真岩下。长空栈道全长100余米。游人须面壁贴腹,蹑足缘索以行,三面临万丈深渊,勇者如履长空,心旷神怡,怯者胆战心惊,屏气挪步。由于长空栈道贴崖悬空,对探险猎奇者极具诱惑性和挑战性,且栈道尽头有道教神龛贺老石室、华山十大奥秘之首——“全真岩”及华山卧龙松等胜景,古往今来,历险探胜者络绎不绝。这里只是探险之道,并非登山必由之路,胆小者就在升表台看看,也就行了。长空栈道分三段,出南天门石坊至朝元洞西,路依崖凿出,长20米,宽二尺许,是为上段。然后折而向下,崖隙横贯铁棍,形如凌空悬梯,游人须挽索逐级而下,称之“鸡下架”,是为中段。从“鸡下架”西折为下段,筑路者在峭壁上凿出石孔,楔进石桩,石桩之间架木椽三根,游人至此,面壁贴腹,脚踏木椽横向移动前行。长空栈道是华山的骄阳,是道教的骄子,是华夏河山的骄傲。
唐代王维《终南山》诗云:“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终南山也叫太乙山。终南山峻拔秀丽,如锦绣画屏耸立在西安市之西南。翠华山距西安市30公里,以奇峰异洞、清池古庙著称。因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曾于山口(大峪口)建太乙官,故又称太乙山。
《史记封禅书》写道:“亳人谬忌奏祠太一方,曰:‘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用太牢,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于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长安东南郊,常奉祠如忌方。其后人有上书,言‘古者天子三年壹用太牢祠神三一:天一、地一、太一。’天子许之,令太祝领祠之于忌太一坛上,如其方。”
太乙池为山间湖泊,传为唐天宝年间地震造成。四周高峰环列,池面碧波荡漾,山光水影,风景十分优美,如泛舟湖上,可穿行于峰巅之间,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情趣。太乙池之西的风洞,高15米,深40米,由两大花岗岩夹峙而成。洞内清风习习,凉气飕飕,故称风洞。风洞之北的冰洞,虽盛夏亦有坚冰,寒气逼人。“终南山”的正名和盛名,对于《诗经》南山的命名胜出的原由是:“南山”只有地理方位和自然地望,“终南山”不仅有地理方位和自然地望,还有终极关怀和希望。这种终极关怀和希望,即太乙山的精神信仰。
终南山有广、中、狭三个层面的蕴涵概念。广义终南山,即陕西境内的秦岭山脉。张衡《西京赋》云:“终南山,脉起昆仑,尾衔嵩岳,钟灵毓秀,宏丽瑰奇,作都邑之南屏,为雍梁之巨障。”中义终南山,即今日西安市境内的秦岭山脉。古人云:“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里耸翠,以楼观为最佳。”中义的终南山,西起周至楼观台,东至陕西蓝田境,千峰叠翠,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狭义终南山,特指“太乙”终南山,或者楼观终南山。“太乙”终南山,来自于汉武帝曾于山口(今日长安大峪口)建太乙官,是政治地理的皇都地标。楼观终南山,来自于春秋老子于山坡(今日周至楼观台)撰著的《道德经》,是宗教地理的玄都地标。与终南山广、中、狭三义相应,太乙道也有广、中、狭三义。狭义太乙道,指金元时期出现的道教教派。中义太乙道,即在“太乙”终南山的修道团体。广义太乙道,即指道教:“太乙山”为太乙道,太华山和太白山也是太乙道;秦岭终南山是太乙道,中国道教名山皆是太乙道!
太乙、太一、泰一、泰乙,皆来自于《老子》,特别是老子“道生于一”的“太乙”歌唱:“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现代考古发掘的《郭店楚墓竹简》,既有《老子》甲乙丙,还有“太乙藏于水”的伟大言说。太乙终南山的北面是汉代太乙宫,它的南面是柞水溶洞;现在是与世界第二长度的秦岭隧道相连。《周易参同契》指出:“一者已掩蔽,世人莫知之。”“太乙藏于水”,藏了两千多年哪!太乙道藏终南山,藏得多么深沉哪!
太白山是一座宗教名山。山上有按道教神仙谱系建立起来的庙宇建筑群,即所谓“五里一庙,十里一寺”,如太白庙、文公庙、南天门、药王殿、老君庙、拔仙台、玉皇庙等。太白庙祠祀太白山主神三太白。作为太白山主神,三太白有不同说法。关于三位太白尊神,民国时于佑仁先生的考证结果,是尧、舜、禹。因为太白山庙会参拜的是:天官尧帝、地官舜帝、水官禹帝,拔仙台西边的三官殿,即三帝殿宇。但据陕西省道协主席任法融讲及民间传说,大太白是伯夷,二太白是叔齐,三太白是诗仙李白。每位太白都是美丽的传说,人们总是把气节、高尚的人封为管天、管地、管水、管物之神,以便倾吐他们心中的秘密。
药王神山——采药人称太白山为药王神山。据说药王孙思邈曾与三太白理论太白山属谁,三位太白讲,大爷海底藏有镇山宝钱,此山应属他们,药王取下发簪,往空中抛去,对三位太白讲,你看太白山顶上遍布银针,此山应是药山。银针便是现今的“太白茶”。从此以后,采药人上太白山,不拜三太白,只拜孙思邈。唐代之后,太白山的主神,看来既不是太白金星,也不是三位太白,而是药王孙思邈。在很大程度上,太白山就是一座药王神山!
太白山有药王殿、药王坪、药王庙。药王庙坐落在林中的一处空地上,屋内供奉有药王孙思邈的神像。药王庙地处3000多米的高海拔山区,周边气候湿润,植被深厚,常年雾气缭绕,湿度大,适应野生药材生长。药王庙是今日太白山南坡的一个接待站。药王庙离南天门不远,但这里地势平坦,四周都是红杉林,并且有水源,非常适合宿营。
药王坪在太白山北麓的碓窝坪,是孙思邈当年隐居修炼之处。碓窝坪在山谷中部,地处两个山谷的交会处,地势开阔,气候温和,风光宜人。为什么孙氏能隐居在这个地方呢?第一,这里有许多传说中的孙氏遗迹。在进山20公里左右的绝壁上,有一段古代栈道,传说是孙氏进出山走过的,人称“药王栈道”。再向前行进1公里左右,道边有一块大石,传说是孙氏进出山休息的地方,人称“神仙石”。再向前走约2公里,就是碓窝坪。碓窝坪是由于这里有2个古代的石臼得名的,因为当地人称石臼为碓窝。传说这个石臼是孙氏倒药用过的,人称“药王碓窝”。在原放置石臼的北面,当初有两孔石砌窑洞,传说是孙氏隐居的住所。第二,这里自古是隐者与道士云集的地方。在汤峪口不远的地方,就是古代道教徒称为西楼观的楼观庵,传说老子在这里讲过他的《道德经》。附近就有现在太白道士仍然集中的地方钟吕坪。在汤峪口有青牛洞,传说老子拴过青牛的地方。近几年曾出土过古代的石雕卧牛。进山以后,在数十公里的山谷中有许多洞,就是道教徒称为“三十六洞天”。这些地方古代都有道士居住。其中最有名的有观音洞、鬼谷子洞。传说我国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鬼谷子曾在这里隐居。鬼谷洞中常年有一缕香气飘动。近年曾在这里发现汉代陶碗。其次就是碓窝坪南不远的神仙洞,是一个可容百人的大溶洞。这里确实是一个适合隐居的地方。孙氏在《千金要方》中称他在三十八九岁时,每天要服五六两钟乳石。正好在碓窝坪不远的神仙洞就有很好的钟乳。(张厚墉)
拔仙绝顶,又名拔仙台,海拔3767.2米,雄踞于秦岭群峰之上,为太白山绝顶,相传殷周之战结束之后,是姜子牙封神之地,故名“拔仙台”。拔仙台四周悬崖峭壁,南北气流翻越之时,足下白云飘浮,头顶霞光万道,夜间狂风怒吼,推门敲窗,雪飞云涌,使拔仙台景色更加神奇壮观;庙宇正殿供奉周武王,旁供三太白、姜子牙、护法力士、救命药王等,都是铁铸木雕。拔仙台为一个不规则三角形台锥,呈突亘的角峰状,台顶面向南缓倾,三面陡峭,南坡相对较缓,台面宽坦,西窄东宽,面积约8.4公顷,台面遍布花岗片麻岩裸石和冰蚀面,上面布满着历年朝圣者堆积的玛尼石堆。拔仙台是登顶太白山必来之处。在东面的最高处,有数间庙宇建筑,庙前有一处明清时期人工垒成的大型石围墙,围墙内隔出数间石房子,均无屋顶,有几处已经坍塌,穿过围墙,就是封神台、雷神殿道观建筑。站在拔仙绝顶,群山环绕,层峦叠嶂,峡谷深邃。近处山顶是典型的冰川地貌,遍布倒堆石,显得古朴荒凉,远处群山下森林郁郁葱葱,对照鲜明,风轻轻擦过耳边,东方的红日徐徐升起,映照整个山峦。
唐代《法苑珠林》记载:“昔太乙来分山海。太行、王屋、白鹿,河水停此为川,号为西海。及巨灵大人秦洪海者,患水浩荡,以左手托太华,右足辐中条,太乙为之分裂,河通地出,山随高显。”太华山属于太乙山。东汉时太白山在武功县境,所以《五经要义》说:“武功有太乙山,一名终南。”《汉书·地理志》也称:“武功县太乙山,古文以为终南。”太白山属于太乙山。终南山、太华山和太白山,皆是太乙山啊,皆是太乙道吧!太乙山、太乙道皆源于太乙,源于终南山《老子》那个伟大的“一”:“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如果不懂这个“一”,可问太华山的陈抟老祖。华山老祖名陈抟,字希夷,名字即太乙道啊。如果仍然有疑问,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攀登另一个太乙山——太白山。李白《登太白山》曰:“西上太白峰,夕阳穷攀登。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既然李白《登太白山》有“太白与我语”,如果登上拔仙台了,太白山也会为我们“开天关”——敞开太乙道那神秀掩映的门吧。
终南幽境·秦岭人文地理与宗教/高从宜,王小宁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