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10年前,在南五台后宽法师的“净土茅棚”,看过《寻找香格里拉》。《寻找香格里拉》的作者陈宇宽,国民党将军陈诚总司令的孙辈。在美国哈佛大学上完学之后,陈宇宽开始在大陆,主要是西藏雪山“寻找香格里拉”。祝福他吧,祝福陈宇宽艰难跋涉之后,能够进入他希望中的香格里拉。“香巴拉”是藏语的音译,又译为“香格里拉”,其意为“极乐园”,是佛教所说的神话世界,为时轮佛法的发源地;佛学界认为香巴拉是一个虚构的世外桃源。其实,香巴拉是藏传佛教徒向往追求的理想净土即:“极乐世界”“人间仙境”“坛城”和“天堂”。
香巴拉(香格里拉),即净土宗的净土概念。秦岭终南山是净土宗的祖山圣地,一是香积寺,一是圣寿寺。佛教香积寺著名者有三个:浙江杭州香积寺、河南汝州香积寺和秦岭终南山香积寺。终南山香积寺在西安城南约17.5公里的长安区郭杜乡香积寺村,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之一,也是中国净土宗祖庭。“香积”一词来源于佛教经书《维摩诘经》。《维摩诘经·香积品》云:“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
唐朝时的寺院规模宏大,有“骑马闯山门”的传说,据“龙禅法师碑”载:“神木灵草,凌岁寒而独秀,夜暗花明,逾严霜而霏萃。岂直风高气爽,声闻进道之场,故亦临水,面菩萨会真之地。又于寺院造大堵坡(即佛塔),塔周回二百步,直上一十三级……重重佛事,穷鹫岭之分身;种种庄严,尽比丘之异宝。”当时,武则天和唐高宗都曾来此礼佛,并“倾海国之名珍”“舍河宫致密宝”赐给香积寺。因善导在长安拥有众多信徒,这里又供奉着皇帝赐给的法器、舍利子,故前来瞻仰、拜佛的人络绎不绝,香火极盛。唐代王维《过香积寺》云:“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薄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寺内现存的善导塔是公元680年修建的。塔由青砖砌成,平面正方形,为仿木结构。塔原为13级,因年久残毁,现存在11级,高约33米。塔身周围保存有鞍形的12尊半裸石佛像,雕刻精巧,实为珍品。塔基层四面有门,南门帽额上嵌有篆刻的“涅磐盛事”横额,是1768年修补时所做。塔身四面有用楷书刻写的《金刚经》,字迹雅秀,笔力遒劲,十分引人注目。香积寺在唐代曾盛极一时。怀悸召集四方僧众多次在寺内举行隆重祭祖。唐高宗李治曾赐舍利千余粒,还有百宝幡花,令其供养。武则天和唐中宗母子多次亲临膜拜。寺院当时规模宏大,除善导弟子敬业灵塔外,还有万回、平等灵塔。
香积寺是中国净土宗祖庭。净土宗又称莲宗,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往生论》为主要经典,主要宣扬西方极乐世界。而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即是唐代的善导大师(613~681年),他是大净土教的一位高僧,后被尊为莲社第二祖。至于莲宗始祖,则要追溯到慧远了。为了进一步弘扬净土法门,他著《观无量寿佛经疏》(即《观经四贴疏》),教人专称弥陀名号为正行。目前现存善导大师的著述一共5部9卷,即《观无量寿佛经疏》4卷、《往生礼赞偈》1卷、《净土法事赞》22卷,《般舟赞》1卷、《观念法门》1卷。其中《观无量寿佛经疏》主要阐述净土法门的教相教义,于8世纪传往日本,日本僧人源空即据此创立日本净土宗。善导平日持戒极严,除研读教义,劝化他人外,总是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传说他念佛一声,即有一道红光从其口中出,十声百声光明如前,称“光明和尚”。他用布施来的钱财,书写了《阿弥陀佛》数万卷,书净土变相三百于壁,把净土宗经典中叙述的人物故事用图画描绘出来。近代新疆吐峪沟高昌故址出土的许多古代写经中,也有善导的作品。
南五台西坡,也有一座净土宗寺院,即坐落在山口的圣寿寺。圣寿寺前的平地上,有一棵唐朝槐树,树上的牌子表明这棵属于西安市重点保护名树。至于圣寿寺本身,则是在隋朝杨坚的仁寿年间(601~604年)建立的,算是南五台历史上最早建造的寺院。建寺的第二年,御书的牌匾上是“观音台寺”,唐朝的大历年间,改名为“南五台山圣寿寺”。圣寿寺比较有名的是建于隋朝的圣寿寺塔。圣寿寺的住持广宽法师,六七十岁。圣寿寺有两座塔。其中一座就是有名的圣寿寺塔,原来的名字是叫做“应身大士塔”,来源于观音菩萨显化成和尚去斗毒龙。还有一个说法,说是隋朝时期放置了释迦牟尼的牙骨在里面。这座塔有7层,30多米,是常见的仿木楼阁式砖塔。菜地的最边,有另一座比较矮小的砖塔,这就是印光法师塔了,这个塔是用来纪念印光法师的。
印光法师是陕西合阳县人,清咸丰年间出生(1861~1940年)。他以前是学儒学的,后来研究佛理,就在21岁的时候,在南五台的莲花洞寺出家了。因为害怕家人找寻,就离开山里到外省寺庙去了。一年之后又回到终南山结茅潜修,曾经在这个圣寿寺住过一段时间。印光大师一生,由儒入释,主张儒佛融合,学佛由做人学起,所以他平日很善于用儒家伦理及念佛法门教人。比较有名的著作就是《印光法师文钞》一类的书籍,对广大的信徒建立正信起了很大的作用,后来也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
南五台后山茅棚很多。其中的净土茅棚的院子不大,却是非常整洁。大约有一间大屋,两三处厢房。院子边缘种着花草,开得正好。院子中种着几株果树,树枝低矮,上面的桃子苹果累累地压下来,触手可及。净土茅棚的“主人”是乘波师父。乘波师父是上世纪80年代出家在此修行的,之前她的师父慧因和师叔慧远一直在这里修行净土宗法。山上的女尼清修是很辛苦的,供养很少,果蔬都靠自己种地。乘波的师父、师叔都已经圆寂了,留下乘波和另外两个小徒弟在此处修行。慧因慧远师父少年在东北出家,年轻的时候在北京开会相遇,于是相约来终南山修行。在这里盖起了简陋的茅棚,一住就是几十年,从来不下山。师父和师叔一生简朴,凡事供养的衣物,都再施舍出去,临到圆寂,身上还是多年的破袈裟,身后一无所有。师父慧因早年往生,师叔慧远前两年圆寂了,临走的时候,非常清醒地说:“我往生净土去了。”
颇为时尚的香巴拉,即终南山的净土啊!无论是藏密香巴拉,还是南山净土,都是超越了生命的天国世界,都以日常的自我净业为根本前提。佛教戒、定、慧三学,戒为基础,以戒为宗即律宗。终南山沣峪口,即有律宗祖庭净业寺。
净业寺始建于隋末,唐初为高僧道宣修行弘律的道场,因而成为佛教律宗的发祥地。律宗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实际创始人就是道宣。道宣律师以大乘教释《四分律》,广弘律学一脉,他的著述中有关《四分律》疏、钞极多,其中《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删繁随机羯磨疏》《四分律含注式戒本疏》被称为“南山三大部”,再加上《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和《四分比丘尼钞》,总称为“五大部”,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在终南山创设戒坛,制定佛教受戒仪式,从而正式形成宗派,他的《关中创立戒坛图经》亦成为后世戒坛的典范。因他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道宣律师因是唐初时人,与玄奘、窥基、圆测法师、牛头祖师及孙思邈等交往颇多。在净业寺驻修的四十余年间,道宣律师除两次出山,被礼请参加玄奘法师在长安弘福寺、西明寺组织的译场外,其余时间均在净业寺潜心禅定,研究律学。
净业寺处在山腰高处,坐北朝南,东对青华山,西临沣峪河,南面阔朗,可眺观音,九鼎诸峰,站在高处,山风阵阵,热汗顿消,清爽异常。实在是一个静心清修的好道场。不过也因为道路太艰险,此处倒也人迹罕至。净业寺庭院建筑大多都是后来重修的,为仿唐格式,质朴庄严,不复平日所见明清建筑雕梁画栋。真可谓繁华洗尽,只现纯真。庭院里草木葱郁,干净整洁。方进得寺院,就看见一只锦鸡和两三只大孔雀在庭院散步,不由得令人惊奇。孔雀望见来人,亦不躲闪,自在前行。
净业寺敲钟的师父,声音宏亮悠长。敲罢钟,出来大殿的时候,他唱起《南山颂》。他笑着说:人家都说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我是真正的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这样已经过了很多年了。修行无时不刻都有,就是做一天和尚,这敲钟也要尽责任认真地敲钟。敲一次钟,就能消一些“业”,敲一天钟,就能消一天的“业”,能一辈子敲钟的人,都是那些诚实劳作,心灵高尚的人们。难怪法国作家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是理想与高尚的化身。拜访净业寺之后,一位居士有诗叹道:“终南一何秀,古寺见云间。何当会此景,净业再问禅。”是啊!时尚的西域香巴拉,古朴的南山净土,一定是香气沁鼻、晶莹美好的心灵天国。“何当会此景,净业再问禅”,还是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净业和敬业开始吧。
终南幽境·秦岭人文地理与宗教/高从宜,王小宁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