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省汉水之滨的汉中地区,跨越洋县和城固县,其主体在洋县境内。保护区于1983年建立,属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濒危珍禽及其生存环境。1988年中国政府林业部与日本政府环境厅订立了《中日共同保护研究及其栖息地》合作项目,2001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保护区,200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地理位置东经107°11′~108°03′、北纬33°08′~33°62′,总面积37549公顷。
这里的地貌属山地丘陵,以汉江为起点向南北呈台阶式上升。土壤主要有水稻土、黄棕壤、棕壤、淤土、潮土。水稻土地区是水生生物繁衍的主要场所和朱鹮的重要觅食地;黄棕壤在丘陵和低山区分布较多;棕壤主要分布于海拔1500米以上的中高山地区,是天然林的主要分布区;淤土和潮土主要分布于平坝区的河滩、水库和池塘周围。朱鹮栖息地属暖温带到北亚热带的过渡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季,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2~14℃,年平均降水量900~1000毫米,无霜期238天。区内河流纵横,水塘密布,水源丰富。汉江是区域内最大河流,主要支流有清水、酉水、溢水等11条。流域面积在2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43条,大小水库80余座,总流域面积达1800平方千米,众多的河流、水库及水塘给朱鹮游荡觅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保护区植被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为我国南北植被交汇地带。植物种类繁多,仅树木就有321种,隶属72科、152属;植被类型复杂多样,而且随海拔高度变化呈现明显垂直分布。海拔400~800米的秦巴低山丘陵区为马尾松、常绿阔叶林带,树种主要有马尾松、侧柏、麻栎、化香、山槐等,是朱鹮游荡期觅食和夜宿的主要地带。海拔800~1300米的秦岭中低山区为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带,树种主要有油松、栓皮栋、板栗、漆树、杉木、山杨、合欢等,林带偏下部分是朱鹮筑巢繁殖的主要地区。
丰茂的森林资源和湿地生态环境使这里成为野生动物的天然乐园。据调查,区内有脊椎动物29目、79科、214属、314种,其中鱼类5目,7科,17属,18种;两栖类2目,5科,5属,8种;爬行类2目,6科,17属,20种;鸟类13目,37科,124属,205种;兽类7目,24科,51属,63种。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林麝、朱鹮、白鹳、黑鹳、金雕等12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黑熊、斑羚、金鸡、大鲵、苍鹭等22种。在鸟类中有留鸟150余种,旅鸟80余种,夏候鸟80余种,冬候鸟40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成为水生动物和鹭科、鹳科、鸭科等涉禽及游禽的世外桃源。
朱鹮分布区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北亚热带常绿落叶混交林的过渡地带为主,是我国南北植被交汇的区域。植物种类繁多,既有亚热带植物分布,也有暖温带植物生长,植物种类多达2560种,其中主要树种有72科,152属,321种。森林植被类型多样,且随海拔高度变化呈现明显垂直梯度分布,海拔500~900米为马尾松、麻栎、侧柏林带;海拔900~2100米为华山松阔叶混交林带;海拔2100~2500米为桦木林带;海拔2500~2900米为冷杉、落叶松和高山灌丛草甸带。
经过近30年不懈努力的保护,我国已拥有朱鹮野外种群两处,人工繁育基地6处,种群数量增长至1617只;朱鹮的野外种群数量已由当时的7只发展到997只,人工饲养620只。朱鹮已由“极度濒危物种”转为“濒危物种”,活动范围已由当时的洋县扩展到周边的城固、西乡、汉中、南郑和勉县等6个县市,面积波及3000平方千米。
陕西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享誉颇高。包含陕西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体区域的洋县,北靠秦岭,南依巴山,汉江由西向东横贯而过,越境流长87千米,其态势三面环山,一面迎川。汉江以北,秦岭南坡各道山梁受湑、溢、党、酉、金等各条水系纵向切割,自北而南,向汉江谷地延伸;汉江以南,巴山丘陵受河流树枝状切割,涧岭纵横,沟坝相连。这种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构成了引人入胜的山水风光,其中的黄金峡自小峡口入峡,历经24险滩,出峡于渭门,全长45千米。该峡山水风光独特,唐代大诗人杜甫、白居易、岑参,明代诗人王任钧接踵而至,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朱鹮自然保护区更是鸟语花香、风景优美,是蜚声国内外的“东方瑰宝”朱鹮的野生栖息地和生态旅游观光游览胜地。
大秦岭:中国国家中央公园 / 谢伟主编. -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