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紫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名陕西屋梁山省级自然保护区,2011年3月13日经陕西人民政府批准同意陕西屋梁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更名为陕西紫柏山省级自然保护区。2012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28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在列,正式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陕西紫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凤县秦岭西段南坡,地理位置东经106°28′~106°48′,北纬33°11′~33°43′,东西狭长,南北较短,总面积1368公顷。这里除了森林和动植物以外,还有独具特色的溶岩地貌景观。
保护区山体呈东西走向,这里南缓北陡,海拔1250~2610米,山势巍峨,沟谷纵横,岩溶地貌复杂多样。溶洞和地下河流发育十分活跃,造就了峻峰、陡崖、溶洞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地貌景观,特殊的地质自然遗迹,被誉为“岩溶地貌的天然博物馆”。
保护区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山地气候区,这里气候凉爽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6℃,平均降雨量907毫米,降雨多集中在七、八、九月,占到全年降水量的52%。流经区内的主要河流有瓦房坝河、龙洞河、长坪河等,是汉江和嘉陵江重要补给水源。
优越的气候条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使这里森林茂密,自然生态系统保存完整,动植物资源丰富,形成了森林、草甸、灌丛等多种植被类型。这里的森林植被属山地暖温带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植被具有明显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性。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植被呈现一定的垂直分布规律。海拔1300~1800米为针阔混交林带,海拔1800~2200米为桦木林带,海拔2200~2600米为针叶林带。
据初步调查,区内有种子植物达1300余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植物较多。其中属国家Ⅰ级保护的植物有银杏、红豆杉、南方红豆杉、水杉等;属国家Ⅱ级保护的植物有秦岭冷杉、大果青杆、连香树、秦岭石蝴蝶、鹅掌楸、水青树、水曲柳等;属陕西省重点保护植物的有庙台槭、秦岭杜鹃、山自树、秦岭黄茂、陕西鹅耳栎等,其中庙台槭为模式产地,被誉为“植物活化石”,具有很高的保护、观赏和科研价值。野生药用植物有党参、手掌参、黄精、赤芍、猪苓、铁棒槌等。
保护区内森林密布,生态环境良好,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和繁衍的场所。据初步调查,境内有陆生野生动物160余种,隶属于20目56科,其中鸟类10目、26科、93种,哺乳类6目、20科、47种,两栖和爬行类共4目、10科、23种。其中属国家Ⅰ级保护的重点野生动物有羚牛、云豹等;属国家Ⅱ级保护的重点野生动物有林麝、黑熊、斑羚、金猫、红腹角雉、白冠长尾雉、大鲵等。区域内野生林麝资源分析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1只,高出陕西省林麝平均分布密度(0.2228只/平方千米)4倍多,为全省林麝种群分布密度最高地区之一。野生林麝资源十分丰富,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紫柏山自然保护区不仅是天然动植物的乐园,而且是溶岩地貌的天然博物馆。这里独特的地质构造使地貌景观具有高、寒、险、奇、秀等特色。由于大自然的神工造化,使这里拥有“92峰、82坦、72洞”,形成峰崖峡谷竞秀,坦洞泉溪交织,动植物荟萃的独特景观。步入区内,睡佛洞、朝天洞、经斑洞、水下奇石五颜六色,岩壁石峰壁立千仞。登临峰顶,山顶那状如大铁锅的山地草甸比比皆是,被人们称作“坦”,坦地面积约有2000多公顷。坦的中央多为垂直向下的“无底洞”,地质学者称之“喀斯特竖井”,井下有甘美的泉水。坦的周围地势平坦,四周为400多米高的环形坡面,有的如天然城堡,有的如刀背,也有的如擎天之柱,景色各异,令人称绝,形成陕西独特的山岳地貌景观。
大秦岭:中国国家中央公园 / 谢伟主编. -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