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秦岭文献>云横秦岭
仙游寺
 

  仙游寺原在黑河峪口,这里曾是隋文帝的行宫仙游宫。后来宫改作寺院,仍用宫名为仙游寺。唐时分为三寺,分别在黑河两岸,后一寺不存,仅余两寺,南岸为仙游寺。

  仙游寺地处秦岭浅山,风景如画。白居易在周至做县尉的时候常和文友到仙游寺参访,还曾经从山上将两棵松树移植于县厅之前,将竹子栽种在卧室窗前,都留下了诗篇。白居易将寺前的黑龙潭写入诗中,当年这里有官方修建的黑龙庙,因为他的诗中有“潭上架屋官立祠,龙不能神人神之”的句子。有时他还一个人去仙游寺,晚上就住在寺里。这种独来独往独宿的感觉他非常满意,并写了一首《仙游寺独宿》的诗:
  沙鹤上阶立,潭月当户开。
  此中留我宿,两夜不能回。
  幸与静境遇,喜无归侣催。
  从今独游后,不拟共人来。
  白居易喜欢独宿仙游寺,并且决定以后“不拟共人来”。但和相知的友人同来却激发了他强烈的创作冲动,一首流传千古的名篇在仙游寺诞生了,那便是白居易的代表作《长恨歌》。
  北宋的时候,仙游寺走进一位在凤翔做通判的文人苏东坡。他或许是冲着白居易而来,但却被仙游寺玉女泉的水所吸引,回到凤翔后还念念不忘,决定派人去仙游寺取玉女洞泉水饮用。为了保证所取之水真实不虚,他还设计了“调水符”,把竹筒一分为二,合符为真。此事或谓“戏说”,但此地水好是真,现在西安人喝的就是黑河水。
  苏东坡还有一首《题仙游潭中兴潭》诗,有序:
  寺东有玉女祠,洞南有马融读书石室,过潭而南,山石益奇,潭上有桥,畏其险不敢渡。
  诗曰:
  清潭百尺皎无泥,山木阴阴谷鸟啼。
  蜀客曾游明月峡,秦人今在武陵溪。
  独攀书室窥岩窦,还访仙姝款石闺。
  犹有爱山心未至,不将双脚踏飞梯。
  看来这位“蜀客”雅兴不浅,已把此处看作“武陵溪”了。只是苏东坡先生的胆子太小,不敢过那个“飞梯”桥,也就看不到后山更美的风景。
  仙游寺在明代一度改为“善缘禅寺”,由喇嘛桑加巴主持。清康熙年间重修寺院,恢复“仙游寺”原名。后来渐渐失修,但仍然游人不绝。清人邹儒有一首记游诗:
  闻说堆幽积翠环,偶随凫化学偷闲。
  一流划破东西石,两寺平分前后山。
  碑没塔荒忘岁月,桥危径绝费跻攀。
  登临迥异人间世,顿觉年来俗吏顽。
  碑没塔荒,桥危径绝,此时的仙游寺已是一副破败景象,诗人认为这是地方官的责任。
  仙游寺塔建于隋仁寿元年(601),是为了安置佛舍利于塔下地宫,因而此塔又名法王塔。为7级方形密檐式砖塔,高及31米,塔基周长33米,塔心中空,从基座至顶层各有一南向窗洞。目前国内的隋塔已非常罕见,仙游寺法王塔经过专家论证,认为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仙游寺及法王塔已迁移至新址重新迎客,这座隋塔采用原物原样重建的方式迁移,但看起来却焕然一新,使我们看到了它年轻时的模样。只是仙游寺已没有寺,不免大煞风景。离塔不远有一些简易房,里面有人供佛,倒像是一个建筑工地的留守工棚。
  在这里可以看到黑河水库。仙游寺原址则变成黑河水库的一部分,担负起向西安人民供水的重任。
出处:

云横秦岭/刘兆英 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