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秦岭文献>云横秦岭
首阳山
 

  首阳山靠近太白山,海拔2870米,比太白山低了近900米。

  首阳山也是一座中国历史名山,因为有两位历史名人伯夷、叔齐的故事和首阳山联系在一起。首阳山已不仅是一座山,而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表示谦让、高洁、贞操、信仰。
  从耿峪口入山,立感山势峥嵘。南行过香山七八里,是耿峪乡政府所在地。从右侧进入一条小路,盘来绕去,攀上峰脊,小路仅容一人,两侧深壑无底。待攀上封顶,却绿树开合,倒是一处天然的观景台。此峰名叫翠眉峰,是说山峰长势弯如美女之眉。翠眉峰对面是青阳沟,沟里满坡翠竹,溪流明灭,飞瀑飘泻。
  翻过这座山,又有一峰,峰对面就是观音山。观音山顶有寺院殿堂,山后还有几座小庙。四周大树成林,其中有两尊巨石,高约18米,相依而立,人谓此石为伯夷、叔齐死后所化,是神石。
  从此处继续南行,几经盘旋,爬坡、攀梁、登顶,首阳山绝顶到了。首阳山顶为高山草甸,宽阔平坦,满是碎石。这里有一汪水池,池水清澈甘洌,号为“天池”,旁边就是太白庙。
  太白庙为明清建筑,铁瓦房六间,里面有铁像三尊,供奉的是太白三神,即大太白神伯夷、二太白神叔齐、三太白神周博。周博也是孤竹国人,听说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他也寻访赶到此山,但他来迟了,只看到二人的墓。于是周博碰死在伯夷叔齐墓前。人们敬重他,尊周博为三太白。
  伯夷、叔齐隐居在首阳山,拒绝了周人送来的粮食,靠“采薇而食之”。他们快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伯夷、叔齐能用生命坚守自己的信仰,得到了古今人们的共同景仰,他们拥有极为高尚的人品。有信仰的人是高尚的,他出自公心无所畏惧;丧失信仰的人也无所畏惧,只是出自私欲罢了。所以,在很多地方,都出现了首阳山,出现了很多“太白庙”,然而我相信周至的首阳山最接近真实。
  后世还流传着一个太白神的故事。
  《广异记》载:
  开元初,巴人百余辈自褒中随山伐木,至太白庙,庙前松树百余株,各大数十围。群巴喜曰:“天赞也。”止而伐之,已倒二十余株,有老人戴帽拄杖至其所,谓巴曰:“此神树,何故伐之?”群巴初不辍作,老人曰:“我是太白神,已倒者休,乞君未倒者,无宜作意。”巴等不止,老人曰:“君若不止,必当俱死。无益也。”又不止,老人乃登山呼斑子,倏尔有虎数头,相继而至,噬巴殆尽。
  这个故事的起因可能并非神话,巴人的“不止、又不止”表现了人类的贪恋,秦岭的原始森林就是这样消失的,而“噬巴殆尽”则必然是人类的自作自受。
  首阳山上的薇菜在暮春时节采摘最佳,当地人叫拳儿菜,因为牙条上端卷曲成一团,就像小儿的拳头。拳儿菜就是蕨菜,可炒着吃,可凉拌,可腌着吃,也可以晒为干菜食用。
出处:

云横秦岭/刘兆英 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