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南巡
作者: 刘兆英
“巡”是帝王才有资格进行的一种政治活动,同时也是最高权力的宣示。当黄帝战胜蚩尤之后,割下蚩尤的头颅,向神农氏炎帝“献俘”表功,虽然他已经非常强大,但他仍然只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因而不具有“巡”的资格。后来黄帝发动对炎帝的战争“三战而得其志”,轻易地结束了神农氏的天下共主之位。黄帝为了宣示胜利,这就要“巡”了,走遍东南西北,昭告天下。帝位坐稳之后还要“巡”,主要作用是震慑,使潜在的对手不敢造次。不过,黄帝这次南巡除了军队之外,随行的大臣及各部落的首领就有100多人,可见这次南巡不同寻常,黄帝一定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么,黄帝来此干什么呢?
《列子》中记载了黄帝梦游华胥氏之国的故事,他对早他3000年的“三皇”时代极为向往。黄帝率领文武大臣及众部落首领来到洛南正是要前往洛南大圣山朝拜和祭祀“三皇”之一的伏羲大帝。这个行动本身也具有昭告天下的宣示意义。他取代炎帝为天下共主,是要回归祖先,恢复中华道统。或者说,黄帝要继承“三皇”所创立的核心价值观,从黄帝头戴的冠可知,他要把社会公平提到一个新高度。
“三皇”头顶的“圭形冠”具有重要的信仰意义,已无须多说。但是到了黄帝,却戴起了另一种冠,一块长方形平板,前后都有串珠的王冠,这又有什么意义呢?这种冠的平板为玉质,前后的串珠亦为玉质,加起来重量不轻。戴着这种帽子走路,串珠会影响视线,也易倾覆,只能恭身静坐。其实这种冠正是礼仪用冠,通常用于加冕典礼,平时是不用的。这种冠是有名字的,叫“睿玑玉衡”。秦始皇也戴过这种冠。
睿玑玉衡是圭形冠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看来中国人的帽子非同寻常,其文化意义更为重要。这种文化已有8000年的历史,并且代有发明。
黄帝一行来到大圣山祭祀伏羲,路上差不多要用一个月的时间。因为黄帝的大本营在陕北,极有可能在今日的神木石峁。当然,这个说法还只是推测而已。目前石峁考古正在进行,或许可以揭开黄帝城和黄帝陵之谜。历史真相常常被历史的云烟遮埋,并不奇怪。比如子长县有古桥山,也有文献说黄帝埋在这里,谁又能否定这种可能性呢!
黄帝来到洛南,也许这棵太古柏是见证者。这棵位于古城镇南村柏庵的古柏比黄陵县黄帝陵的“黄帝手植柏”更为粗壮。在灵口镇西约1公里的焦村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时期的人面彩陶壶,大约也与黄帝同时。这不是所谓的实用器,而是祭祀祖先时才用的礼器。那个人首就是祖先的形象,显然是一位女性。祭祀完成后人们会分享壶中之水,便可以从先祖那里获得佑护。
千里迢迢,兴师动众,足见这次“南巡”的重要性。其重要性对黄帝来说是要证明他的正统和合法地位;对全民族来说,重申了传统价值观仍然是社会行为的准则,意义深远。
出处:云横秦岭/刘兆英 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