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肆 商山滴翠 丹江浮云
作者: 刘兆英
商洛市辖商州、洛南、丹凤、商南、镇安、山阳、柞水7县区,全域都在秦岭的怀抱之中。秦岭在潼关以东开始呈指状分布,主体向东南延伸,海拔降到1000米左右,出现了几条大岭、峡谷和丘陵地带。商洛由于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南秦岭,雨量较为丰沛,河流发育充分,主流丹江汇集众江水从境内流过,最后汇入汉江、长江。历史上丹江繁忙的航运造就了沿江码头古镇的繁荣,烟消云散之后,留下的残迹成为文化的积淀,游访者竟络绎不绝。
商州名商,历史久远,要溯至帝舜时期。这里曾是商人的祖先殷契的封地,故名商。西周时这里出了一位数学家,以地名为姓叫商高,他首次发现了几何学上的勾股定理。春秋时这里大部属楚,战国时大部归秦。秦孝公建“城商塞”(在今丹凤县古城村),后来任用卫国人公孙鞅变法,国力大增,在公孙鞅率兵破魏夺取河西地之后,“封之商于十五邑,号商君”。商君的封邑就在今丹凤古城村,卫鞅并因此得名商鞅,他领导的变法史称“商鞅变法”。秦王嬴政时,已设立商县,政区包括今商州区、丹凤县、商南县和山阳县一部分。
商山的道路开发很早,其中蓝武古道最为著名。从关中长安经蓝田(蓝关)进入商洛,经丹凤(武关)直下商南,然后进入河南或湖北。最早开辟这条道路的可能是禹,这和治水有关,商契也是治水的参与者。既然这里是契最早的封地,对外交通自然非常重要。据说春秋时的秦穆公攻楚时整修过这条路;战国时秦人救楚派出500乘兵车,约5万精兵,也走的是这条路;秦始皇登基后对这条路大加整修;推翻秦朝统治的汉高祖刘邦首次进入关中,走的还是武关和蓝关。明末李自成由蓝关退入商山,休整后出武关,入潼关,挥兵北上直捣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统治。这条路经历了太多的历史风云。蓝武古道商旅不断,是一条重要的经济动脉。在人和商品流动的时候,文化也在流动,因而这条路也是文化动脉。这种流动必然影响商洛的人文精神,所以商洛人重文而不轻商,朴而内秀。隋唐时这条路更是忙碌,进京赴考的士子和贬官、升官、移官、出京的官吏在这条路上都成为诗人。不管他们的心境如何,商洛山水在他们的诗中永远是美丽的。现在西安通往商洛的道路有铁路、高速公路和312国道,驾车到商州区只需1个多小时,非常便捷。
出处:云横秦岭/刘兆英 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