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北路突围部队转移到达陕南,以至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与巩固,给正在企图进攻陕甘宁边区的胡宗南造成很大“麻烦”,1946年8月6日,国民党陕西当局所把持的《西京日报》曾分析说:“陕南及鄂西北,山岭盘结,正是共军一个理想的根据地。这地区,若任其盘踞,则关中受威胁,川北亦有被窥伺的可能。”
早从8月下旬开始,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与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便从洋县、鄂西等地调来5个正规旅9个团,配合11个保安团,共5万以上的兵力,从9月上旬开始对豫鄂陕边区进行第一次“清剿”。其部署是,第八十四旅在洛南,第一四四旅、二十四旅在山阳,第六十四旅在郧西,第五十五旅在灵宝,实行南北夹击。
为粉碎敌人“清剿”,保卫根据地,中原局于9月1日发出《关于“清剿”部署》。9月2日,中央军委即批示,完全同意中原局的反“清剿”计划部署和作战方针,并强调在作战时,着重打击保安团,以孤立敌之正规军。指出:“应集中优势主力(1500至2000人)包围歼灭保安团5000人,期于速战尽歼。”“只要你们用各个击破方法歼灭大部分保安团,顽正规军即被孤立,那时再打正规军不迟。”①
9月4日,李先念、任质斌、文建武就作战“应注意几点”问题,电报中央军委。
反“清剿”战斗首先在第四分区打响,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9月29日,边区党委成立不几天,汪锋还在护送李先念、任质斌回延安途中,在陕南的国民党陕西省“清剿”区党政工作第一团就发出布告:“1.与匪通讯及带路者杀;2.窝藏奸匪及藏匪者杀;3.与匪送粮食者杀;4.勾匪通匪者杀;5.人民归顺奸匪者杀;6.保甲人员归奸匪者杀;7.破坏电线交通者杀;8.窝藏或收买电线者杀……”②一连十个杀!杀!杀!企图以恐吓手段牢牢禁锢广大人民群众,隔断人民群众与子弟兵的联系。
10月上旬,在汪锋主持召开的边区党委峦庄联席会议和上庄坪党委会议精神的鼓舞下,夏世厚在灵宝县西南之透山寨指挥伏击装备精良的国民党陕州独立旅和一个山炮团,先派两个连将敌人引诱至寨南山后的包围圈内,山上山下一齐开火,毙伤敌正副团长以下300余人,缴获山炮1门。11月16日,黄林、闵学胜、夏世厚亲率第二、四军分区部队各一部,进击双槐树,全歼号称“老虎团”的内乡靳绍华保安团,毙伤120余人,俘200余人。17日,在五里川击溃整编第八十四旅第二五二团,缴获迫击炮2门、轻重机枪5挺、步枪147支,俘营长以下138人,毙团长以下100余人。18日,又在朱阳关击溃从内乡增援的两个保安团。经第二、四军分区的连续作战,将国民党伏牛山13个县组成的联防指挥部及其所属保安团武装全部赶出卢氏县境。19日,汪锋、文建武签发豫鄂陕军区电令,致电第四军分区及全体指战员:
你们以无比的英勇,克服一切困难,冒着严寒作战,这次歼灭敌人获得胜利,不胜敬佩,特传嘉奖。并望乘胜立足,加速展开建立根据地的各种工作,以实际工作保卫陕甘宁边区。③
12月9日,豫鄂陕军区总结了第四分区的作战情况,受到中央军委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12月15日,中央军委转发了《豫鄂陕四分区战斗总结》。总结称:“顽伏牛山联防指挥部之参谋长刘宗阁,率其内乡一、二、三、五、六等5个团,及镇平1个团、十一专署陕州一、二两团,卢氏1个团两个大队向我四分区侵扰,我以第七团4个连,第八团2个营,三七团1个营,共13个连,于11月11日进行反扫荡。仅20天内,歼灭一部外,大部被击溃,共缴迫(击)炮3门,重机(枪)3架,轻机(枪)15挺,步枪514支,短枪10支,掷弹筒1个,子弹6万余发,炸弹355个,炮弹39发,枪榴弹41发,掷筒弹32发,黄白炸药共3箱。俘敌营长以下官兵480人。毙伤敌连长以下220人,我伤亡79人。”又称:“敌此次爪牙部队,除内有少数老兵外,大部分是刚抽调来的,未曾受训练,装备不强,突击很慌,干部指挥能力很弱”,“我们乘敌不备,则集中兵力各个歼灭,使敌闻声破胆,并跟踪追击,使敌无片刻休息时间。”作战特点是:“1.我集中兵力,实行突击战斗,使敌措手不及,对我兵力摸不清楚;2.由于战斗开展,越打我士气越高;3.敌不善夜战;4.没有整个歼灭,因我兵力少,不能迂回,山高部队疲劳,情报差,联络差等情。”《总结》最后指出:“此件转发各地参考。此件证明现时国民党统治区不但正规军极少,就是保安团队老兵亦极少,多是新抓来的,几乎没有战斗力,故在中原及南方各省极好发展游击战争。”④
第四分区的反“清剿”斗争不仅为豫鄂陕边区树立了样板,也为全国其他敌后战场的游击战争提供了经验。
第二分区是根据地的腹地,也是蓝洛县和蓝田游击队活动区域。国民党军在其“清剿”部署中,以第二分区为主要目标,不断从晋南和围攻陕甘宁边区部队中抽兵南下。第二军分区二十二支队(即蓝洛支队)主动出来到根据地西部与关中平原接壤之地集结,于9月中下旬和10月先后以一个半连和一个中队的兵力,在秦岭北麓突袭蓝田县灞龙庙守敌,歼灭驻防之保安第五团5个连,俘虏80名,缴获机枪12挺、步枪200余支。接着,又在厚子镇东南歼敌一个大队,毙俘敌数十人,缴获步枪84支。乘胜又袭占华县高塘,缴获敌长短枪30余支,军用品一批。
接着,二十二支同洛(南)华(县)游击大队奔袭陇海线上华阴县之华阳川镇,歼国民党驻军和土顽自卫队100余人。29日,又在柳峪口子四马击毁敌汽车3辆,缴获棉衣320套,该地游击队已发展到700多人。10月14日国民党蓝田县参议会曾向省参议会电称:“李先念股匪窜入陕境,盘踞秦岭,四处扰掠,如虎负隅,如蛟得水,万山重叠,沟浍交错,攻守均有余裕……凶焰日炽,星星之火,已成燎原。”“蓝城若陷,省垣如何安枕。”⑤国民党华县除驻军外,还组织民众自卫队800余人,驻守秦岭北之各大小峪道以及城关和高塘两地,但高塘和华阳川屡遭袭击。国民党华县党部急电省部“请派国军一部常驻扎高塘”。第二十二支队出击外线作战频频告捷,准备投入“清剿”的大量国民党军队忙于防守,有效地遏制了其进攻势头。支持了第四军分区作战取得胜利,又彻底解除了东北部后顾之忧。第二十一支队与第二十三支队抓住战机,频频活跃于内线,先后袭击商县板桥、夜村、条子沟,豫陕边境箭杆岭、铁锁关及卢氏兰草、官坡等地之国民党地方保安部队和小股正规军,有力地保卫了人民政权。
第二分区内外线配合作战,连获胜利,亦受到中央军委的表彰。10月23日,中央军委关于传令嘉奖二分区获胜及推广豫鄂陕区党委征粮办法给文建武、汪锋等的指示中电令豫鄂陕军区:
二分区几次胜利意义甚大,望传令嘉奖。⑥
第一分区主要采取分散游击、内线作战的方针,以保卫刚刚建立的政权,坚定人民群众的信心。地委要求“部队、工委、乡政府要坚持县不离县、乡不离乡”,充分利用山大沟深的特点,开展反“清剿”斗争。
9月25日,封地沟豫鄂陕边区党委成立的第二天,第一军分区副政委肖元礼率第一、第三支队及镇郧旬游击大队,分3路再次攻克镇安县城。击溃守敌国民党军第七十六师二十四旅七十四团1个营及镇安县保警队、自卫大队100余人。毙伤俘敌50余人,并打开监狱,释放在押“犯人”,缴获了一批布匹和物资。向边区党委成立献上一份厚礼。此去途中的李先念、汪锋得悉后十分高兴。
赵川是商洛山中靠近鄂陕边的一个富庶的小镇,镇上有国民党商南县保安团营长党耀初所据守的炮楼,楼高5层,墙厚3尺,十分坚固,这里及其周围住着党耀初的团队和国民党两个正规营。第三分区部队经连续战斗,首先将敌增援部队击溃,接着围攻炮楼,毙伤敌50余人。10月中旬,在做了充分准备之后,第三分区部队再次攻打赵川,将守敌大部歼灭,俘连长以下官兵170余人,缴获轻机枪3挺,步枪195支,毙敌120余人。随后,又回兵西进,攻占山阳照川镇,全歼守敌两个中队,毙敌10余人,生俘200余人,缴获机枪3挺,步枪200余支。接着,在军分区司令员周光策的指挥下,组织郧山支队、郧商县大队、商山支队和分区主力部队,于武关河口进攻国民党西荆公路剿共司令白青云部,缴获长短枪100余支,白青云率部狼狈逃回商南县城,闭门死守。10月初,商山支队两个连在商南县清油河截击国民党整编第十五师运输车队,炸毁桥梁1座,击毁汽车1辆,毙伤俘敌100余人,缴获一批弹药物资。在普遍打击进剿之敌的前提下,第三军分区于11月集中优势兵力,围攻敌人占领的县城,打击敌人的锐气,牵制敌军,使其不得不用相当的兵力守城,削弱了其下乡“清剿”之兵力。
陈先瑞率第十五旅迅速进入陕南,更是打乱了国民党军的“清剿”部署。第五分区建立后,直指豫鄂陕边区西部,威胁陕西省垣西安之南大门。胡宗南先后调集整编第七十六师第二十四旅及“清剿”第一、二分区的整编第十五师第一三五旅予以重兵围堵。面对绝对优势之敌的“清剿”,第五分区改变原定的以东江口为中心,在镇(安)、宁(陕)、柞(水)地区建立巩固根据地的计划,决定部队分散游击,以保存力量,牵制敌人,配合兄弟分区建设根据地。10月下旬,边区党委和军区决定五分区部队进行整编,原第三、六大队整编为第三、第六、第九三个支队,并划分了各个支队的活动范围:孙光率第三支队到东江口以东的镇安、柞水地区活动;黄德魁率第六支队往西到宁陕、佛坪、周至、洋县一带活动;李震远、刘昌熙率第九支队在东江口附近地区活动。此外,王海山、汤成功等分区领导率分区干部和机关警卫连,在镇安、柞水、宁陕之间地区活动,并相机与长柞工委和一分区建立联络。部队分开活动后不久,由于敌情严重,小部队活动日益困难,分区机关遂又与第三支队合并,第六支队与第九支队合并。
第五分区机关与第三支队合并后,以机动灵活的行动与敌人周旋,并主动向长柞工委活动的地区靠拢。在与敌人周旋中,部队多次突出敌人的重围并予敌以打击。10月底,部队在针安栗扎坪宿营时被敌包围,分区和支队领导指挥战士从一条山梁上打开缺口,毙伤敌30余人,突出了包围圈。
第六、第九支队合并后,经镇安、柞水径直向西活动。部队在既无电台,又无地图,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情况下,孤军深入,与敌二十四旅主力往复回旋于周至板房子、佛坪、洋县、城固等地,先后在关子口、太山坝、太白山等地被敌围困,突围脱险。在转战中,他们紧紧依靠群众,请群众带路,通过群众了解敌情,并伺机在国民党统治之区、县结合部活动,打击乡保武装,补充部队,扩大影响,一直坚持战斗在边区最西部,始终牵制着数倍于己之敌,有力地配合了兄弟分区的反“清剿”斗争。在长期的游击作战中,始终保持着四五百人的建制,减员甚少。前来“清剿”第五分区的国民党整编第二十四旅非但没有达到目的,自己反而被拖垮,每连由开始的120人锐减至70人。
据不完全统计,在9、10、11月份的3个月反“清剿”斗争中,在豫鄂陕边区共进行较大的战斗近30次,毙俘敌团长以下1500人,取得了第一次反“清剿”的重大胜利。国民党镇安县县长赵文彬、柞水县县长周梦飞以“李先念部窜扰陕南,放弃职守”被撤职查办,蓝田县长房向离因“剿匪不力”被撤职扣押。陕西省保安司令根据蒋介石通令,以“畏缩不前”、“不剿不报”、“剿匪贻误”、“放弃守土”等,分别将宁陕县旬江乡第六保保长徐正礼、镇安县凤凰镇第五保保长孟良琪、洛南县保安镇镇长刘步高和保长张兴定以及自卫队队长任自彦等处以极刑。国民党驻四区保安司令部参谋曹健生11月15日在其工作日记中写道:“最近,四区各县之奸匪与土共合股,大者两三千,小者数百。迄今未能击溃一股,以致愈剿愈多,横行无忌……如不增派劲旅痛剿,将被奸匪蚕食鲸吞,势必演成陕北局面。”⑦11月中旬,国民党对豫鄂陕边区实施第一次“清剿”惨遭失败。
蒋介石、胡宗南对豫鄂陕根据地的第一次“清剿”遭到失败后,从11月下旬开始到12月底又先后调集9个正规旅和17个保安团,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的“清剿”,为其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扫除后顾之忧。他们以第八十三旅、第十旅、第二十旅及第十三旅,自陕南安康旬阳、鄂西北郧西,由南向北压缩。第一三五旅、第六十四旅自镇安、柞水由西向东压缩;第一四四旅、第八十四旅、第二十四旅等自陇海路由北向南转东向西压缩。由第四区“清剿”总指挥谢辅三统一指挥,来改变“清剿”策略。由单线的军事“清剿”,到与政治的、经济的配合;由分区域局部的“清剿”到发展大规模的、带毁灭性的全面“清剿”。由南向北压缩之敌,首先以重兵进剿第五分区。第五分区部队立足未稳,即返回第一分区。进而,国民党正规军又以数倍之兵力,在其郧西警察大队、山阳罗金山独立营、镇安保安大队三个中队、商县黑山杨华龙部的配合下,侵占第一分区南宽坪、七里峡、米粮川、茅坪、杨家斜、红岩寺等地,并以此为据点,占领了各个集镇。11月26日,地委副书记、军分区副政委胡达明和副司令员曾广泰率部准备开往蓝田葛牌、玉山一带开辟工作,行至商县杨家斜麻池河的麻地沟,被国民党杨家斜乡自卫队、正规军一部包围,虽经英勇奋战,突出重围,但受到了严重的损失,12人牺牲,30余人被俘,电台、马匹、轻重机枪等物资被劫。胡达明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将自带之文件撕毁吞进肚内,壮烈牺牲,时年33岁。
胡达明是汪锋的蓝田同乡、同学、同事和战友,又是汪锋的部下,他随汪锋一起奔赴陕南参加创建、发展与巩固豫鄂陕根据地,在工作中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深受广大指战员的爱戴。他牺牲的第二天,第十五支队支队长谢华得到消息,按照汪锋、文建武的指示,率部赶到麻地沟,将胡达明等烈士掩埋安葬。1951年2月22日,时任西北局统战部副部长的汪锋和胡达明烈士生前战友等亲迎胡达明遗骨,由商县移葬蓝田县原籍孟村乡胡家村。
多年来,汪锋有关悼念胡达明烈士的诗作甚多,1961年2月16日,汪锋回家乡登上歪嘴崖,以“重游三峰”为题赋诗一首,怀念胡达明和后来牺牲的秋宏二位烈士。诗云:
故乡探友正春浓,遥望终南气势雄。
叱咤风云有二杰,披沥肝胆聚三峰。
气冲天地怀先烈,身染山河缚毒龙。
酹酒招魂垂万代,举头日照九州红。
1972年10月“文革”中的还未解除管押的汪锋以“悼念达明”为题赋诗:
三峰景美雅,独有苦僧家。
共居多共志,东风卷胡沙。
故友⑧何处去,壮志凌云霄。
鲜血染红水,浇成朵朵花。
蒋介石、胡宗南在调集重兵“清剿”豫鄂陕边区的同时,下令进行严密的经济封锁,严令与根据地交界之县、州、市、镇之间一律不准赶集,来往客商不准进行各种贸易,违者以共产党的支持者之罪名予以扣押。经济封锁导致了根据地内和周边物价飞涨,粗布每尺由180元法币涨至320元,棉花每斤由1500元涨至2800元。虽然中共中央及兄弟解放区积极想方设法支援豫鄂陕边区,以解燃眉之急——陕西省工委给边区借款5000万元法币,太岳军区送款5000万元,但是还不能渡过难关,特别是国民党军队及地方政权对物资交流地的控制,使得根据地内物资征购工作很难开展下去,人民政府及军队供给严重不足。此时已到冬季,一些部队冬衣棉被无法解决,困苦之状难以言表,真是到了“吃草吞水,铺雪盖云,风来雨去,穿单着藤”的境况。野地宿营,树枝搭铺,葛藤吊床,山洞藏身取暖,如同回到了原始时代。吃穿睡觉如此艰难,还要随时作战,冻病饥饿折磨着边区部队和游击队,指战员情绪一度受到相当影响。
面对如此困难,汪锋领导豫鄂陕区党委和行署,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制订出一系列的方针政策,边区党委早在10月11日发出的《关于征购公粮的指示》中明确规定:“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要调查研究当地社会状况,如收获量、土地集情、租佃关系、起征户等”,“广泛宣传我党之合理负担口号,在规定公粮征收税则时,应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尽可能使之适合累进税政策,使公粮之负担主要放在大户上”,“在基本地区可发动群众,或由政府方面组织评议会、座谈会,吸收多阶层群众及各界人士参加,采取民主方式公开评议。”“从我各地逃跑出去的人,对其未采取处理应区别不同对象与不同情况慎重处理之。”并强调指出:“过去一时期,部队向群众所借粮食,各级政权应负责清理之,可当公粮交纳,公粮征收之后,应由政府统一管理,有计划地秘密分散,妥当储存,下决心尽可能在山地多保存粮食,防止敌人封锁。征粮条据必须统一,防止浪费。”⑨
汪锋主持豫鄂陕区党委制订的这些征粮原则和办法,得到了中共中央的充分肯定。10月23日,中央军委复电文建武、汪锋:“区党委征粮办法甚好。”⑩并指示将此办法速送鄂西北边区党委参考。
根据区党委上述指示精神,边区行政公署领导各级政府积极主动开展工作。第一分区的镇郧旬县七里峡乡政府用油印机印制边区税票,由乡干部孙贤等2人,在街头要道,征稽过路商税。乡政府还向各保征收了各大户应交纳的有关税款等。各乡都以乡政府名义,出布告,写标语,开展广泛的宣传工作。西沟口乡每做一件事,就出示一张布告,宣传政策。第二分区的卢洛县规定,杀1头猪交3斤肉的屠宰税。乡政府收的税一部分交县,另一部分直接送给部队。12月,峦庄区委书记兼区长周杰从峦庄保长家搞到一份全乡各保的征粮花名册。他们按照名册,3天收完了1946年的税粮,派人送到庾家河第二分区机关和部队。第三分区的商山县一诞生,就筹借粮食和服装,帮助部队解决给养。大部分区、乡、村都成立了筹粮筹款委员会。后任县长王和带人下乡向工商业者征税,区、乡自卫武装配合县支队到游击区敌乡保政权手中劫夺给国民党军队筹办的粮款,补充自己。尽管群众的生活十分艰难困苦,但他们一听说自己的军队缺粮,便慷慨地把平时省吃俭用的粮食、衣物借给部队。第四专署人员配备比较齐全,有财粮科长、会计等多人,既是调查员又是采购员。他们制订出按牛计算公粮的办法。一头牛能耕多少田,再按田计算出每户征粮数,征得200多石玉米。
对于豫鄂陕边区的财政供给问题,李先念、郑位三等回到延安后,也多方设法帮助予以解决。中原局在延安设立后,于11月17日就解决财政供给问题电示豫鄂陕区党委,指出:当前各个解放区亦发生困难,要求一切要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原则上,可在以田赋商业税收为基本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基金条件可发行部分流通券,以解决暂时困难。提倡各个伙食单位进行农业生产与喂猪,如此来改善生活,还可以组织精干武装夺取敌人之物资,或向敌人控制之富足地区游击,以解决财政冬衣之急需。
11月30日,汪锋、文建武针对敌之经济封锁,以军区的名义指示各军分区:1.号召和组织群众进行反封锁斗争,教育人民,进行秘密交换;2.组织大小商人向敌区办货,走小路,绕过敌之封锁,有危险我军加以保护,税收可依情况减免,以吸引商人打破敌之封锁线,找可靠关系有保证者,实行合办商业,其目的在于打破敌之封锁和货物流通,保证军需品之供应;3.如敌人控制之集镇,不准我区人民进入时,还可找适当地方组织新的贸易交换场,以使农村物资交流不致停滞;4.通过地方士绅和统战关系,组织群众进行合法的对敌斗争,如请愿控诉方式,因为反经济封锁斗争是人民普遍的切身要求;5.加强与社会上层士绅和地方保甲武装的联络;6.尽一切可能储蓄电池、布匹、棉花、食盐等军事必需品,以保证困难时仍能坚持斗争。汪锋、文建武还指出:“敌对我之经济封锁是为人民所反对的,同时敌之行动不能一致,敌人自己亦会增加困难。”“敌人之军事力量不够,在经济上同我斗争是必然的。我之政策能掌握得好是可以打破敌之经济封锁的。”(11)军区在提出以上具体对策的同时,还要求部队积极作战,集中歼灭敌人,配合反对敌经济封锁的斗争。
根据地的广大军民在豫鄂陕区党委、军区领导下,按以上指示精神,积极采取行动,迅速开展了反对国民党经济封锁的斗争。第二分区蓝洛支队,先后两次出击华县高塘,袭击铁路沿线之敌,夺回大批粮食、棉花和部队急用物资。并炸毁长坪公路张家坪至黑龙口3座桥梁,致敌运输中断。第三分区政治部主任许道琦率郧山支队第一、第二大队奇袭河关敌被服仓库,缴获棉衣千余套,不仅解决本支队的冬装,还支援了兄弟部队。11月12日,第二分区部队2000余人于商县城东之李家河滩,袭夺国民党第四三〇团运送棉衣军车两辆,使商县城之敌军大为震惊。11月下旬,第三军分区政委王力率商山支队一部,于商南县清油河伏击国民党军车,歼敌1个连,缴获一批弹药和物资,并烧毁敌之运输车辆和清油河桥。敌之经济封锁反而封锁了他们自己。国民党驻四区(高洛地区)保安司令部参谋曹健生11月15日在其工作日记中哀叹道:“商南久无国军驻剿,被奸伪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周光策指挥奸匪共3000余人窜踞8乡镇,派伪乡镇保甲长重征粮款及棉被服鞋袜等,扬言攻占县城。县府各机关、学校之经粮不能照发者,业已3个月之久,公教人员几濒断炊。”(12)12月初,镇郧旬游击大队指导员王毅武得知国民党镇安县政府筹办军粮一事,便将所在地第三保保长胡振声挟离保公处15余公里的张氏沟。10日,军粮筹不起来。并以此宣传说:“三保见民众无粮,抗掉军粮几万斤。”其他各保照此推脱不办,总计抗粮5万公斤。敌军无粮,进剿凤凰嘴镇与山阳的国民党正规军无法行动。
在劫夺国民党物资的同时,各地委、军分区经过调查研究,武装夺取恶霸地主的财物,解决部队供给之困难,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伏牛山区有个大地主叫杜仰富,依靠剥削发家,是灵宝县透山寨一霸。其家产万贯,牛马成群,有成百个窑洞,库存了大量的物资,驻有敌军看守。第四分区参谋长张水泉带第七、第八团各一部于10月下旬一个晚上一举攻克透山寨,缴获了100多个窑洞的物资。人民政府组织民工把这些物资运回山区,除一部分发给穷苦农民外,部队和政府机关人员冬衣也得到解决。战士分到棉花和土布,自己染,请人裁,自己缝,驻地就像一个被服厂。
地方游击武装和根据地人民面对敌人的经济封锁,团结一致,努力配合,采用各种办法,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解决部队的冬衣困难。国民党禁止山区群众开设集市,第二分区就利用统战基础好这一特点,私下个别联系购买和筹借粮款物资。游击队派联络员彭水牛去川道商洛镇街商行绅士张德祥的货栈,通过张在集上购得土布100多匹、棉花100多公斤,游击队晚上取回。
开明士绅郭建英出于对人民军队的信任,特意前往西安,一次筹借到1100万元法币,冒着生命危险,把这笔款送到豫鄂陕军区部队的手中。第三分区郧商县委动员当地群众利用赶集的机会,到周围敌占区的镇上购买土布和棉花,解决部队过冬物资困难。蒿坪河群众吴茂珠串通亲戚邻居10余人,冒着生命危险,多次往返郧西县城,为部队代买土布近千匹、250余公斤棉花。在敌人封锁期间,县政府还采用向大户借粮、向来往客商收税等办法,筹集的粮款物资不仅保证本县军政人员的必要开支,还向军区上交了一部分。第四分区手枪队百余人从犁牛河赶天黑到达洛南县石坡镇,摸掉敌岗哨,自卫队闻风而逃。群众得知部队缺冬衣,主动帮助筹集棉花、土布。部队要走,有个裁缝便拿着剪刀、尺子,叫人抬上他的缝纫机跟部队一块儿回到犁牛河,为部队缝制棉衣。
汪锋在上庄坪军区机关驻地给二分区专员薛兴军写去亲笔信,让薛想办法给军区机关送250套棉衣。敌人集镇,每人只准买两匹土布,薛便派部下想方设法解决,薛组织驻地群众每人上集买回两匹布,制作成棉衣,解决了军区机关冬衣问题。
汪锋、文建武同边区党委、军区、行政公署一班人,在中共中央、中原局的领导下,发动和调动根据地军民,依靠正确的政策,采取各种办法,积极主动地筹措物资,战胜“封锁”,较好地解决了粮食和财政困难。
12月11日,汪锋、文建武代表区党委向设立在延安的中原局作出《关于财政现状及1947年度预算报告》,报告说:全边区部队及工作人员共约1.5万人,今冬棉衣已解决大部。粮食征收工作第二、第三分区进行较好,第一、第四、第五分区主要依靠借粮度日。税收亦能顺利进行。对所征借的粮食,有计划地秘密分散,妥当储存。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解决了给养及财经困难,巩固了人民政权,为粉碎国民党当局发动大规模军事“围剿”打下了基础。
①《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史稿》,第139页。
②《中原解放军北路突围与豫鄂陕革命根据地》下册,第487页。
③《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史稿》,第143页。
④《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史稿》,第144—145页。
⑤《中原解放军北路突围与豫鄂陕革命根据地》下册,第488页。
⑥《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史稿》,第147页。
⑦曹健生:《驻区参谋工作日记》,见《中原解放军北路突围与豫鄂陕革命根据地》下册,第496页。
⑧故友,即指胡达明、秋宏。
⑨《中原解放军北路突围与豫鄂陕革命根据地》上册,第78页。
⑩《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史稿》,第129页。
(11)《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史稿》,第130—131页。
(12)《中原解放军北路突围与豫鄂陕革命根据地》下册,第496页。
秦岭之子:汪锋革命传奇/许发宏著.-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