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巩固根据地

  护送李先念回延安,返回根据地的汪锋,一方面,继续安排部署护送郑位三、陈少敏、戴季英回延安之事,另一方面和军区司令员文建武一起,正式主持豫鄂陕边区党委和军区工作,率领军民全面发展和巩固根据地。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在陕西商洛地区,商山和丹江,自古至今都是商洛的地理标志,一场艰苦鏖战即将在商山丹水间迅猛展开。应该说,李先念离开时,根据地创建已有相当基础,初具规模,党和军事武装系统各级干部班子已基本健全,领导关系已经理顺,根据地军民热情高涨。

  9月24日,封地沟山中盛会结束之后,边区党委和军区机关即北移洛南县峦庄镇(今属丹凤县)。峦庄,是秦岭南麓商山地区一个较大的集镇,北距今丹凤县城24公里,武关河东岸,明代因商业繁荣名兴隆镇,清代乾隆年间为避讳名号,便以此地层峦叠嶂改名峦庄镇,其后更名为峦庄村、峦庄街。

  土地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是红二十五军创建的鄂豫陕苏区巩固地区,抗日战争期间,又是巩德芳陕南游击队主要活动区域。这里高山环绕着山中的一块平坝,地沃水丰,利于种植麦子、包谷等粮食作物,也盛产丹参、天麻等名贵中药材。人口稠密,群众基础好。

  10月上旬,汪锋送走李先念,便在峦庄召集第二、第三分区部分县委书记、县长联席会议,了解掌握了前一段工作情况,分析了反“清剿”斗争形势和面临的任务,研究讨论了统一战线工作,为召开边区党委会议进行了准备。联席会议之后,豫鄂陕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的陈先瑞,到达峦庄附近蔡川上庄坪,汪锋和文建武向陈先瑞介绍了豫鄂陕边区创建工作,通告了李先念已离开边区,郑位三、陈少敏、戴季英隐蔽休养,以待时机回延安的情况,并告知陈先瑞边区党委即将在上庄坪召开会议,请陈先瑞尽快投入工作,并结合当年坚持鄂豫陕斗争实际作重点发言,陈先瑞接受汪锋代表边区党委告知的意见。

  在10月上旬的边区党委上庄坪会议上,汪锋首先传达了毛泽东10月1日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党内指示,即《三个月总结》。这个指示,详细地总结了以中原突围为起点,全面内战爆发以来3个月战争的一系列经验,提出人民解放军今后的作战方针和作战任务,指出人民解放战争在克服一个时期的困难以后,必然能取得胜利。

  毛泽东在指示中特别提到新创建的陕南和鄂西北两块根据地,这是毛泽东对中原突围和创建豫鄂陕根据地的高度评价,与会人员受到极大鼓舞。会议具体传达了李先念离开根据地前的各项交代,就全面巩固和发展根据地工作问题进行深入、认真的讨论与研究。

  按照汪锋、文建武会前的布置和安排,陈先瑞进行了重点发言,他的发言对于鼓舞士气,稳定干部战士思想,坚定斗争信心,克服畏难情绪,搞好军民关系和统战工作都有很好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会议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部署安排了下一步工作:

  第一,动员教育全体党员干部安下心,决心在陕南开辟根据地,充分认识在陕南站稳脚跟,牵制敌人,对全国战略大局所起的作用。

  第二,各级领导干部根据陕南地形、敌情及豫鄂陕军区部队状况,进一步确定了军事上采取分散游击战,避免同敌人打硬仗,以保存力量,恢复元气,寻机歼敌的策略。

  第三,广泛宣传群众,组织群众,配合部队作战;开展部队爱护人民,保护人民,保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教育。①

  会议还调整了个别地委和分区领导成员。刘庚、王力、秋宏、胡达明几位由西北局和陕西省工委派出的干部,调整为地委领导成员。调整后的领导班子组成为:第一地委由吴世农、肖元礼、胡达明、曾广泰、曾焜五人组成,肖元礼为地委书记,吴世农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第二地委由刘庚、巩德芳、夏世厚、秋宏、邹顺华、魏景昌、薛光军七人组成,刘庚为地委书记,巩德芳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第三地委由王力、周光策、齐勇、丁先国、余益庵、许道琦、吴皓七人组成,王力为地委书记,周光策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第四地委由黄林为书记,闵学胜为第四分区司令员;第五地委由汤成功为书记,王海山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

  为了适应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由创立时期向巩固发展时期的转变,使根据地的各项工作走向正规发展的道路,以便有效地联系和发动群众,解决财粮问题,迅速开展建设根据地工作,会议对根据地的地方政府工作机构也进行了酝酿讨论。10月11日,区党委电报中央:

  根据目前豫鄂陕情况,为有效地联系与发动群众,便于解决财粮问题,迅速建设各种初步工作,亦需从上而下地树立各级地方政府机构,为此拟成立豫鄂陕行政公署与各分区之专员,以汪锋兼公署主任,陈守一为公署秘书长。②

  电报还提出了人员配备名单的建议。10月19日,中共中央批示边区党委:

  同意成立豫鄂陕行政公署,以汪锋兼主任,陈守一为秘书长及其他专员、副专员之配备。③

  其他专员、副专员配备是:第一专署专员周季方,副专员潘哲夫;第二专署专员薛兴军,副专员孙石;第三专署专员余益庵;第四专署专员张旺午;第五分区没有成立专署,只建立了办事处,主任为陈任远。从而完善了边区党、政、军领导机构,为根据地的进步巩固和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汪锋从此挑起了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党政军一把手的重担。

  在这次会议上,边区党委书记汪锋就建立健全边区级党政军组织机构,征收公粮等当前工作及方针政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明,做了具体安排部署,特别强调: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就要广交朋友,团结大多数,孤立敌人,并介绍了毛泽东1941年初对陕西省委国统区工作确定的“荫蔽精干”十六字方针。

  参加上庄坪会议的人员,除边区党委、军区领导外,还吸收了就近的第二、第四地委,军分区有关领导干部列席。由于第五军分区刚刚组建,领导干部和部队又初到陕南,独立开辟工作,会议决定由陈先瑞会后带一个连队前往第五分区,传达会议精神,并帮助开展工作。

  会议上,汪锋代表区党委,对前一阶段反“清剿”斗争进行了总结,在高度评价两个月反“清剿”斗争胜利重大意义的同时,特别强调指出:为响应中央军委全军第二个歼灭敌人25个旅的号召,区党委要求全区指战员,于本年12月底或以前完成歼敌25个连,即各分区5个连的任务,使根据地更加巩固地向前发展。

  上庄坪会议之后,从边区党委、军区到各地委、军分区,把下力气建立和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武装斗争,完成歼敌任务,当作全面建设和巩固根据地的头等大事。

  建立根据地的初期,除第四分区主要是以分区正规部队武装力量集中行动,尚未建立地方武装外,其他三个分区均以原巩德芳游击队为基础,建立了一些地方武装,到8月底,各地的地方武装发展到1000人左右。

  9月28日,刚刚上任第五天的边区党委书记、军区政委汪锋和军区司令员文建武,在给中央西北局的电报中称:

  地方武装发展极快,现分区已有3000多人。④

  在建设巩固根据地,培植地方武装期间,第一、第二、第三分区,除军分区领导和机关直接掌握一部分武装外,后来又合编组建了支队。支队基本以地县为名,由所在县的领导人兼任支队领导职务,实行了区与县的双重领导,地方武装发展很快,形成了大队、支队、中队等不同规模的游击武装。10月15日,文建武、汪锋关于蓝洛工委发展地方武装给中共中央并西北局的电报中称:

  第二分区,只蓝工委已发展起地方武装800多人。⑤

  在以汪锋为首的边区党委领导下,到12月中旬,地方武装已发展到4000人以上。12月12日,豫鄂陕边区党委向各地委、军分区发出了《关于游击队的发展与整理的规定》,《规定》指出:这批新兴起来的武装力量,已开始起着保卫根据地的作用,这是我们今后斗争中战胜敌人的一支生力军。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应特别教育指战员看重与爱护游击队,懂得只有游击队与正规军密切结合,才能战胜敌人。今后游击队的发展巩固与整理的方针是,在组织上,区、乡以上政权武装每乡应有15人左右之乡分队,每区应有40至60人左右之区中队,县依据大小及担负任务之需要组织游击队或县大队,县以上的领导及机关应物色游击队中成分好的,进行短期训练培养,学些政治政策、军事常识,作为游击队的干部;在政治上,要加强政治教育与阶级教育和群众纪律的教育,特别注意建立支部工作与着手发展党员,对个别不可教育的分子作必要精减淘汰;在军事上,除一般军事技术教育外,特别要加强纪律教育,以养成服从命令、遵守制度的习惯。

  各地委及军分区认真贯彻执行了边区党委的指示精神,在敌人“清剿”,战事频繁的情况下,仍重视对地方游击武装的整理整顿工作,加强对游击队的管理,配备了政治工作干部,支队有政委,大队有教导员,中队有指导员,进行经常性思想教育工作。特别重视了在游击武装中发展党员,在基层建立了支队党委,组成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豫鄂陕边区地方武装,在正规部队培植下,发展迅速,并于1946年底前后,进行过几次整顿,党的力量强,政治工作活跃,这些武装人员军政素质较高,战斗力也强,为建设巩固和保卫根据地各级政权,掩护主力部队,坚持根据地斗争立下了丰功伟绩。就连国民党整编第十七师师长何文鼎在宗南(长安县)县参议会上也不得不承认:最怕的是共产党地方武装,使我们施剿发生困难。

  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取得伟大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初始时期和全面建设巩固发展阶段,李先念和汪锋都十分重视根据地的统战工作。汪锋更是多年从事统战领导工作的行家里手,将根据地统战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在斗争实践中,豫鄂陕边区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方式和方法,以坚决的军事打击和统一战线工作的有力配合,效果十分显著。特别是对国民党当局不承认的所谓的地方“非法”武装,尽量争取其与人民政权合作,结成反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统一战线;对于国民党的乡保武装,尽量争取,互不侵犯,暗通消息;对即使坚持反动立场的地方武装,也先礼后兵,做到仁至义尽,有理有节。在根据地中心建立民主政权,一般只派县长、乡长,对保长、甲长则主要是教育,使其为新政权服务。中心区外围建立两面政权,争取原国民党乡、保人员只要能暗为共产党办事,明可支应国民党当局。通过采取实行这些灵活多样,又符合现实实际的政策、措施,大大避免了使人民政权及其武装陷入多面受敌、自我孤立的境地。这样变敌人为朋友,变阻力为动力,充分调动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积极因素,为政权的巩固,为军队筹集款粮,为游击队的活动,为安置伤病员、扩大人民武装等起到了相当有效的作用。

  在具体工作中,各分区按照边区党委的总的要求精神,依据本地实际,在具体执行统战政策中各具特色,富有成效。比如,第一分区很好地争取团结了鄂陕边大恶霸地主艾光清掌握的一支地方武装。这支武装长期盘踞在悬崖峭壁上的艾家洞里,还裹胁了几十名无辜人民群众。工委书记任泽民只身与艾光清谈判,阐明共产党的政策,晓之大义,要艾光清释放洞里的群众,放下武器,弃暗投明,还可继续当乡长。在任泽民的诚意感召下,艾光清将20支武器和布匹、粮食全部交出,放走群众,以后还配合分区打击、收编小心川一带的地方武装。

  镇旬工委采取“武清文谈”,即“先捉人后劝服”的办法,在大坪一带捉住7个保长,经一番耐心细致的工作,都变成“两面”保长,明里为国民党办事,暗里为共产党办事,达到预期的目的。七里峡乡先后三次召开米粮川、黑龙洞等五个保士绅名流参加的座谈会,请他们吃饭,讲解共产党的政策,争取了一些保甲和进步人士的同情和支持,一些保甲长、地主交出四五十石粮食和大量布匹,给人民群众和分区政府。

  第二分区直辖的商县,是根据地敌我势力角逐最激烈之地,其地方武装团伙头面人物有东、西、南、北“四霸天”之称,除“南霸天”罗靖华与根据地一直为敌之外,“西霸天”李世华系汪锋早已筹划建立起来的地下交通联络点负责人,“东霸天”王祥生与王力、巩德芳早已建立统战关系,“北霸天”周寿娃更不用说,与巩德芳、蓝洛支队结有城下之盟。汪锋护送李先念,也给其写过亲笔信,周寿娃防地,实际上是一条地下交通线。

  商县北宽坪,是巩德芳陕南游击队和后来中原局的领导机关活动中心,又是第二地委、军分区工作的重点区域。这是与一直以来重视做好与北宽坪民团团总姚吉乔的统战工作分不开的。姚吉乔手下原有100多人枪,与巩德芳早就建立有牢固的统战关系,姚帮助陕南游击队做了不少工作。第二分区建立后,在组建商洛县时,姚吉乔以民主人士身份担任民主政府副县长,其所属武装改编为二十三支队第三大队,由姚吉乔之子姚恩慈任大队长,率部投入保卫民主政权的工作。在姚吉乔的影响下,基层乡保人员也积极为民主政府服务。10月上旬,商洛县第三区召集9个保的保长开会,动员其筹粮筹物,半个月之内这些名义上是国民党的保长,就为边区筹集到小麦、大米130多石(约3.6万公斤),棉花700多公斤,老土布300多匹,鞋1600双,并在北宽坪、潘河等地设粮台、仓库5处。原国民党洛南县洛源乡第四保保长张俊杰、副保长周树胜带该保自卫队投诚后,蓝洛县分别安排他们担任了区长和游击队队长。

  原国民党商山县华玉乡乡长傅杰三,长期以来同情革命,支持陕南游击队。豫鄂陕三分区建立后,卖掉自家20余亩地,当掉9间房,换回一笔巨款,帮助商山县解决财政困难,商山县县委书记吴杰派游击队大队长张奎用这笔巨款在龙驹寨购买回冬装,解决了部队和游击队的过冬服装问题。

  第四分区特别注意充分发挥和利用当地知识分子和社会知名人士的影响作用。卢嵩县副县长黄涛若在豫西朱阳关走访群众期间,发现我国著名进步翻译家、文学家曾靖华的父亲曾培元(字植甫)先生居住在五里川,于是就多次登门拜访,与曾培元建立了深厚友谊。曾老先生是前清秀才,做过国文教员,豫西一带中下层地方势力中的许多人士都出师于曾老先生门下。曾培元欣然出面,多次扶杖召集座谈会,说服开明士绅协助边区筹集粮款,不长时间,全县筹粮150余万公斤,曾老先生的行动和贡献,先后受到李先念和汪锋的多次表扬和嘉奖。

  第五分区建立比较迟,汪锋赴任豫鄂陕之前,在马栏一手筹建了中共长柞工委,并一再强调要做好统战工作,交代了联系关系。之初,长柞工委主要是利用统战关系,开展半公开活动,以配合中原突围部队在陕南创建根据地。柞水县陈家沟开明土绅徐汉亭的家,则是长柞工委的主要立足据点。徐汉亭是工委十分信赖的朋友,工委成员多次和徐汉亭一起研究商量和分析斗争的方法和策略。徐汉亭曾建议工委书记严丕显以木柴商身份作掩护,带随员联系二、三分区机关,其他工委成员分别以各种身份秘密活动,徐汉亭自己负责筹集鞋袜、通讯联络并和游击队队长李志中去做大峪河联保主任兼保长邢太原的工作。此前,反动分子蔡升堂唆使其弟蔡升文以“私通共匪”之罪名将徐汉亭一家告发,国民党当局将徐汉亭父子先后逮捕关押。严丕显告知徐汉亭家人设法营救的同时,又活动联保主任邢太原进行营救,邢太原同其故旧出面担保,徐汉亭父子获释。严丕显和张鸿泰等随即前往陈家沟口,以谈木材生意为掩护,走村串户,发展党员,开展工作。在徐汉亭的配合下,邢太原等将大峪河保甲变成两面政权。为消除隐患,严丕显以长安太乙宫建国林厂经理身份,居住在反动分子蔡升堂的家,警告蔡升堂不要继续为非作歹。11月初,陈先瑞到达第五分区,长柞工委与第五分区领导会合,隶属第五分区领导。分区司令员孙光对其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指示长柞工委继续利用之前统战工作的基础,坚持隐蔽活动,掌握保甲武装。此后,长柞工委利用保甲人员和武装,为五分区主力部队筹集粮食,安排住房,安置伤病员。第五军分区参谋长寇惠民等伤病员,都是通过统战对象,在陈家沟口养伤休息,痊愈后,陆续转移回到部队。

  汪锋亲自安排的蓝洛县政府县长王智德,给国民党商县保安团营长周寿娃和国民党第八十九旅第二团团长齐天然以及蓝田县县长房向离、自卫队长高达汉等人写信,进行统战工作,要求他们审时度势,不与人民为敌,都取得了效果。房向离为应付国民党“清剿”命令,声称“蓝田没有正规八路,只有土八路”。致使国民党陕西保安第七团遭受二十二支队重创。

  减租减息,保护群众利益,是汪锋所领导的边区党委、军区和行政公署发展和巩固根据地的又一重大举措。

  早在1945年11月7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党内指示中明确指出:“减租和生产是保卫解放区的两件大事”,“只有减租和生产两件大事办好了,才能克服困难,援助战争,取得胜利。”要“使解放区农民普遍取得减租利益”,“同时又使地主还能生活。”“让地主能活下去,不去帮助国民党,对于农民和全体人民是有利的。”所以“目前我党方针,仍然是减租,而不是没收土地”。“减租必须是群众斗争的结果,不能是政府恩赐的。”⑥毛泽东在这年12月15日起草的《1946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中,再次强调,“按照中央1945年11月7日指示,各地务必在1946年,在一切解放区,发动大规模的、群众性的、但是有领导的减租减息运动……使广大群众在此运动中翻身并组织起来,成为解放区自觉的主人翁。在我解放区,如无此项坚决措施,群众便不能区别国共两党的优弱,便会动摇于两党之间,而不能坚决地援助我党。在老解放区,则应复查减租减息的工作,进一步巩固老解放区”。⑦

  豫鄂陕边区,虽然是新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但是在边区所建立起来的县委和县政府以至各专署,其领导成员大多数是随中原军区北路突围部队进入陕南的原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中原解放区县级领导干部,他们在长期领导老根据地政权建设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革命斗争和群众工作经验。所以,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各级人民政权一经建立,就比较自觉地、正规地开展各项工作。边区党委成立前后,正逢秋收时节,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早日分享革命成果,积极投身到建设根据地的工作中来,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减租减息工作也以县为单位自觉地开展起来。10月11日,汪锋在主持起草的豫鄂陕边区党委《关于征收公粮的指示》中,明确指出:“要宣传我党减租减息政策,在群众条件高涨下,可发动群众实行减租,同时政府应保证交租。”⑧

  边区党委指示下发后,各专署、县政府减租减息工作都进行得比较好,既发动了群众参加,又有组织有领导地有序进行。大部分乡村成立了减租减息委员会。特别是第三专署进行得比较好,商山县全县减租减息方法虽然不统一,但效果很好。有的“二五”减租,有的“四六”减租。减息也不尽相同,全县共减租400余石。减租减息使贫雇农得到利益,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热情,人民群众踊跃参军参战,参加战地勤务,全县近600人参加了商山支队,掩护伤病员400余人。

  郧商县根据中原解放区的经验,县委确定实行“二五”减租和分半减息,地租按原租额减25%,利息最高不超过一分半,大部分区、乡在1946年秋冬,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

  汪锋代表充分地肯定和适时地推广了第三分区商山县和一分区郧商县的减租减息经验。第一分区的南宽坪工委和山郧镇办事处,在制订工作方针时,明确提出了不再提打土豪、分田地,不再搞打乱平分,只搞“二五”减租。第四分区卢洛、卢嵩县委刚一建立,也在双槐树、五里川、朱阳关、木桐沟等地发动群众,开展了减租减息工作,取得很好的效果。

  1946年12月28日,汪锋、文建武以豫鄂陕边区党委名义,在给中共中央和在延安设立的中原局报告中明确肯定:“此地之高利贷比较普遍,税亦重,有减租减息之要求,准备用政府的名义开始执行减租减息的工作。先从较中心地开端,吸取经验。”⑨从此,全区范围内的减租减息运动,健康胜利地开展起来。虽然后来由于国民党军队投入重兵进行“清剿”,艰苦的反“清剿”斗争致使减租减息工作没有在全区范围善始善终,但是,三分区、一分区、四分区中心区域的减租减息工作仍然调动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积极投身于发展和巩固根据地的斗争之中。

  经过五六个月艰苦卓绝的斗争,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发展到相当的规模,经受住强大之敌的“清剿”和“封锁”,在胡宗南的背后捅了一刀。这块根据地,以陕南商洛地区为中心,除建立了边区党委、军区、行政公署外,先后建立了5个分区和专署,27个县、59个区、129个乡级政权,所辖面积达7.6万平方公里,相当陕西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多。其地域包括现在河南的淅川、西峡、卢氏、洛宁、栾川、灵宝、嵩县,湖北的郧西、郧县,陕西的山阳、商南、丹凤、商州、洛南、镇安、柞水、宁陕、旬阳、蓝田、长安等县市区的中心地带或边境地区,而中心地区坚持时间长达一年零一个月之久。

  1947年7月,刘少奇在延安就中原突围和建立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发表讲话,他这样评价说:“今天已经起了战略作用,不比到华北编几个纵队打几个胜仗作用小。”⑩如此高度概括的评价,是针对当时战略全局讲的,也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这也是对李先念所领导的中原局和汪锋所领导的豫鄂陕边区党委工作的正确评价和肯定。

  ①《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史稿》,第154页。

  ②《中原解放军北路突围与豫鄂陕革命根据地》上册,第80页。

  ③《中原解放军北路突围与豫鄂陕革命根据地》上册,第81页。

  ④《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史稿》,第112页。

  ⑤《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史稿》,第110页。

  ⑥毛泽东:《减租和生产是保卫解放区的两件大事》,《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72页。

  ⑦毛泽东:《1946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175页。

  ⑧《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史稿》,第123—124页。

  ⑨《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史稿》,第125—126页。

  ⑩汪锋:《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史稿·代序》。

出处:

秦岭之子:汪锋革命传奇/许发宏著.-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