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2月,全国解放战争进入第八个月。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早在1月间就先后两次指示晋冀鲁豫野战军,要准备在五六月间举行战略出击,“向中原出动,转变为外线作战”。2月1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正确分析战争形势,向全党发出了《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的战略指示,指出“中国时局将要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人民军队经过8个月的英勇作战,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蒋介石企图扭转败局,抽调兵力对陕北、山东两地区实施重点进攻。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及时地作出了主动撤出延安,在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以积极的防御作战牵制并趁机歼敌,并在东北、河北、山西、豫北等地开展战略性进攻的部署。
国民党在进犯延安之前,加强了对豫鄂陕、鄂西北根据地的“清剿”,致豫鄂陕根据地的斗争形势更加恶化。豫鄂陕军区野战纵队东进豫西实施外线作战后,国民党军第八十四旅、第六十四旅、第一二五旅等亦紧跟进入豫西,国民党第八绥靖公署也移至河南内乡西峡口实施指挥。2月2日,第一野战纵队第九支队在嵩县黄庄乡、黑垛乡消灭跟踪敌人1个营,主力部队又在伊阳西南35公里之小白街与进攻之敌第八十四旅一六三团第一营及第三营第八连激战,将敌击溃。3日,野战纵队及豫鄂陕军区机关进抵鲁山县西40公里处之瓦屋街及土门街地区。
2月4日,汪锋在瓦屋街主持召开了豫鄂陕边区党委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文建武、方正平、张树才、夏农苔、魏国运等。会议对全国局势及本地实际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对继续坚持根据地斗争与主力北渡黄河到太岳解放区休整等问题进行了慎重研究。会议认为,豫鄂陕边区两次反“清剿”斗争,将敌人引出外线作战,减少了根据地损失,保存了自己有生力量,牵制了大批国民党军队,有力地支援了全国各大战场。现在应该积极响应党中央“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的号召,实行战略转移。而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野战纵队东进,虽将大量国民党军吸引到根据地外线,但由于连续行军作战,部队极需休整和补充,而且大军集结一地,供给亦发生严重困难。只有北渡休整,才能保存实力,以投入迎接革命新高潮的新进军行列。为此,会议提出了豫鄂陕军区主力“应撤至黄河北休整部队,整理干部思想,待机南返,暂留地方武装坚持陕南游击战争”的意见。为便于统一领导地方武装,坚持根据地斗争,会议决定成立中共陕南工委和陕南游击指挥部。刘庚、巩德芳、王力、薛兴军、赖春风为工委委员,巩德芳任指挥部司令员,刘庚任工委书记兼指挥部政委,王力任工委副书记兼指挥部副政委,薛兴军任指挥部副司令员,赖春风任指挥部参谋长。
会议结束后,2月5日,以汪锋为首的豫鄂陕边区党委就上述讨论意见向中原局并中共中央发出电报请示:
(一)党委再三考虑、讨论,一致认为主力应撤至黄河北休整部队,整理干部思想,待机南返,暂留地方武装坚持陕南游击战争。
(二)主力留此坚持几个月意义很大,但以我们目前处境及本身力量均不可能。
(三)我们率野纵及第二、四分区机关干部及部队共计五千人北渡太岳。请令太岳军区确定时间及渡河地点,准备足够船只水手(按人计算,争取一夜渡完)及足够掩护部队。①
6日,又向毛泽东和郑位三、李先念等报告了敌情的变化情况及根据地军民面临的严重局面:
我们处于万分危急中。原第一、二、三、四分区被敌占领,游击队大部被敌搞垮,弹药缺乏,今后不能打击敌人,自身生存也成了问题;几次分散游击活动,均被敌各个歼灭;土顽武装多,敌并村移民,野战纵队伤病员无法安置,财政困难,经费全无,实难长期坚持。为使这支主力不致打垮,便于长期坚持豫鄂陕边游击战争,为此提议主力北渡休整,留当地游击队坚持此间斗争,主力待机南返。②
报告最后还提出:
如中央同意主力北渡,需要党委全体留此,我们完全同意,我们决不怕牺牲,问题是在于这支主力之损失确太可惜。③
汪锋和区党委这个请示报告毫无疑问是符合时局的,是客观实际的。
中共中央和中原局接到豫鄂陕边区党委报告后,根据形势的发展和总的战略部署的需要,同意豫鄂陕军区主力北渡黄河休整,留当地游击队坚持根据地斗争的意见。中原局积极与太岳军区联系,准备船只及接应兵力,布置策应豫鄂陕军区主力部队之事宜。2月7日,中原局向豫鄂陕军区通报了太岳部队安排布置接应所需时间及可能分批北渡的情况,指示豫鄂陕军区派干部率一支精干部队专门布置侦察情况和渡船,做到心中有数。2月10日,中央军委在给文建武、汪锋的电报指示中指出:
你们决定北渡甚好。但必须作充分准备,战胜敌人堵击、截击、追击。同时要以各种办法迷惑敌人,如目的在于向北,而先向南向东向西行动,走之字路,使敌捉摸不定,避开敌人堵击、截击。总之,要有战胜困难,战胜危险的充分准备,才能胜利地到达太岳。④
2月14日,汪锋、文建武根据中央军委、中原局指示精神,决定主力部队分两批北渡黄河:第一批,由文建武、汪锋亲自指挥,黄林、方正平、夏世厚率领第一野战纵队及第二、四分区部队和军区直属机关同时行动,于2月20日在济源、垣曲之间北渡;第二批由陈先瑞率领在根据地的内线部队相机北渡。
2月中旬,第二、三、四分区部队遵照汪锋、文建武命令,先后逐步集中在洛南上庄坪和庾家河、卢氏官坡和兰草一线。大部队集结引起了国民党整编第十五师的注意,即派两个团推进到东边峦庄、桃坪一线,在仅距一两天的路程的边缘窥测动向。形势紧张,战斗随时可能打响,如果同敌纠缠,将会影响北渡,汪锋、文建武在官坡研究决定,由陈先瑞带一个连返回根据地西部,收拢集中分散部队,特别是第一、五分区部队,并将敌引开。然后,军区机关和已集中的部队尽快行动,向东推进,经第四军分区兰草一线进入伏牛山,再沿嵩山东进,在白关坡经过5小时激战,击溃国民党军一个团的堵截,进入洛阳西新安县境。为了尽快安全通过陇海线,决定兵分两路行动。西路由汪锋、文建武率领,经义马关;东路由方正平、黄林率领,经铁门镇。两路迅速通过铁路,经过两天急行军,到达黄河南岸狂澜渡,同南渡黄河接应的太岳军区部队会合。在太岳部队掩护下,第一野战纵队及边区直属机关共3500多人,于2月20日由河南新安县刘皇岭地区顺利渡过黄河,到达北岸太岳区王屋山下,次日抵达山西阳城。2月21日,中央军委给文建武、汪锋发出《关于北渡后休整的指示》,指出:
你们安全北渡,甚慰。在现地休息数日,注意与陈先瑞、韩东山联络。保障陈韩纵队安全北渡后,开至高平或晋城内休整两个月,供给按太岳野战军标准。并根据实情补发衣被。⑤
豫鄂陕军区第一野战纵队北渡黄河后,根据地的形势更加恶化。国民党军实行兵团合围“清剿”,移民并村,放火烧山,根据地内之部队行动发生严重困难。此时,陈先瑞、韩东山奉命收拢在根据地之内线部队,已会合集中的有第一、四分区部队以及一些分区的干部共1000多人。决定先期会合的部队先行北渡,其他未集中起来的由第五分区司令员王海山、政委汤成功负责,继续收拢,待机北渡。已会合的部队在陈先瑞、韩东山率领下,沿第一野战纵队北渡路线,日夜兼程,经上戈、洛宁、韩城,在藕池击溃阻击之敌,迅速从千秋跨过陇海线,直奔黄河南岸渡口。因国民党军早有戒备,北渡未果。陈先瑞、韩东山当机立断,率队夜经娘娘庙、嵩县、栾川到卢氏以西地区,总结经验,继续收拢和整顿部队,待机北渡。在伏牛山,陈先瑞、韩东山先后会合了陈德志、李德清带领的第二分区蓝洛支队,许道琦、齐勇、丁先国等领导的第三分区机关、原第十三旅第三十八团一部和商山、郧山支队,赖春风、张振国带领的两个连,以及其他一些零星小分队和干部。
2月底3月初,在五里川与卢氏交界的一个村庄,由陈先瑞主持,召开了团、支队长以上的负责干部会议。认真检查总结了北渡未果的教训,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并对安全胜利北渡的问题作了详细的研究与安排。3月6日,王海山、汤成功率领的第五分区部队,冲破国民党军堵截,在洛宁县熊耳山西侧山沟与陈先瑞、韩东山会合。接着,陈先瑞主持,又召开了支队、团以上领导干部大会,正式宣布成立第二野战纵队。陈先瑞任司令员,韩东山任政委,王海山任副司令员,汤成功任副政委,赖春风任副参谋长,曾焜任政治部主任。共3000余人,辖第一、第四、第七3个支队和1个干部大队。同时,加紧了北渡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为了迷惑敌人,3月10日,第二野战纵队先向西到官坡、木桐沟活动,然后向北靠近黄河后,即向中央报告了组建第二野战纵队和做好一切北渡准备之情况,请求安排接应。14日,中原局电示第二野战纵队,准予20日北渡,指出已派太岳部队届时接应。第二野战纵队在各支队做好战斗与急行军准备的基础上,15日从嵩县老道沟出发,徒涉伊河,经十丈沟,进入熊耳山南麓,击溃国民党一个正规营与一个保安团后,16日翻越熊耳山,渡过琪河,在木柴关击溃国民党一个保安大队,夜宿木柴关。17日徒涉洛水,直达宜阳县韩城(今韩村)以西麦村时,被先期赶来之国民党第八十三旅第二四八团一个营和保安团4个营拦截。第二野战纵队立即决定,集中纵队全部力量击溃迎面之敌,争取以最快速度向陇海铁路挺进。同时,电告中央,并与太岳接应部队联系,力争提前北渡。下午,组织第一、第四、第七支队的全部轻重机枪,正面压制敌人之火力,并以第四、第七支队从左右两翼包抄,第一支队亦从正面佯攻,终将敌击溃。俘敌百余人,缴获小炮1门,枪百余支,毁敌汽车1辆。
麦村战斗结束后,第二野战纵队接太岳军区发来的已派出部队前往渡口接应的电报。为争取时间,于17日晚9时许,连夜急行军数十里,于18日拂晓到达陇海铁路渑池和新安县间的义马车站附近,以第七支队一个连围住守敌一个交警中队,其他部队分3路迅速跨过铁路,又将阻击之国民党邱行湘洛阳青年军两个连击溃。下午,到达杨河口,随即北进,与南渡黄河前来接应的太岳军区部队先头营会合。晚上,到达黄河南岸的新安县西沃镇渡口,急速渡河。19日上午全部渡过黄河,抵达济源县之邵原镇。后到达晋城,与先期到达的第一野战纵队胜利会合。
3月22日,汪锋和文建武电报中央军委:
我们主力全部共7000余人已安全北渡,现已达太岳之晋城休整。⑥
渡河后的汪锋,心情甚慰,赋诗一首:
陕南歇战令师回,震撼高山胡旅摧。
太岳添骑增甲仗,旌旗盖地再南飞。
为掩护第二野战纵队北渡,原第九支队支队长薛兴军,遵照司令员陈先瑞之命令,率领一个营,从豫西返回根据地,牵制敌人。3月12日,在今丹凤县涌峪乡白家庄与坚持根据地斗争的中共商洛县委书记刘丹东会合。后被敌包围,受到很大损失。战斗中,刘丹东壮烈牺牲,时年28岁。
豫鄂陕军区主力部队安全北渡黄河后,遵令开赴晋城进行休整。4月15日,中央军委致电刘伯承、邓小平、滕代远、薄一波、王宏坤并告陈赓、谢富治等:
晋城豫鄂陕军区主力部队文建武、汪锋部7000余人是原新四军第五师的精华。你们应当作自己建制部队的一样给以积极帮助。亦给以适当的作战任务,使该部队在战斗中壮大起来,以便将来和大军一道出河南作战。⑦
经过很短时间休息后的豫鄂陕军区部队,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和安排,在晋城进行整训和补充。
任质斌从延安先期到达晋城,作了一番调查后,郑位三、李先念等中原局领导同志带领原突围到延安的400多名中原军区干部战士,于4月14日从晋绥解放区出发,5月中旬到达晋城。李先念把汪锋的妻子和孩子从陕北带到汪锋身边,战火中分别10个月的一家始得团聚。
5月17日,郑位三召集团以上干部会议,动员准备召开中原局高级干部会议,统一中原局和中原军区领导干部对中原突围和坚持中原敌后斗争的认识,以便整顿部队,迎接新任务。郑位三在讲话中说:陕南坚持斗争八个月,牵制胡宗南七八个旅,推迟了胡宗南对延安发动进攻好几个月时间,对华北战场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又保存了大部分主力和一批骨干,这是很大的功绩,这是历史上一件伟大的事情。北渡黄河是经中央批准的,因为历史条件和主观条件促成北渡,保存了力量。
28日,晋城高干会议开幕前夕,中共中央发来专电,慰问中原军区全体同志,并对中原突围以来的英勇斗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中央电报中指出:
我中原各部为着反对卖国贼蒋介石的进攻,从去年7月起在陕南、豫西、鄂西、鄂中、鄂东、湘西等地,在极端困难条件之下,执行中央战略意图,坚持游击战争,曾经牵制了蒋介石正规军30个旅以上,使我华北、华中主力度过蒋介石进攻的最困难时期,起了极大的战略作用。所有参加这一英勇斗争的指战员均为全国人民所敬佩。中央特向你们致慰问之意。所有参加这一斗争的部队在和优势敌人的艰苦战斗中,虽然遭受了不少损失,但是基本骨干依然保存,中央希望你们在位三、先念两同志领导之下加紧学习,根据中央路线检讨经验,团结一致,准备为着执行新的战斗任务。⑧
5月29日,中原局晋城高干会正式开幕,汪锋参加了这次历时两个月的重要会议和整顿。
①《中原解放军北路突围与豫鄂陕革命根据地》上册,第92—93页。
②《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史稿》,第176页。
③《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史稿》,第177页。
④《中原解放军北路突围与豫鄂陕革命根据地》上册,第94页。
⑤《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史稿》,第179页。
⑥《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史稿》,第181—182页。
⑦《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史稿》,第182—183页。
⑧《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史稿》,第184—185页。
秦岭之子:汪锋革命传奇/许发宏著.-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