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淮河一线是知识界公认的中国南北方地理分界线。秦岭是天然的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之所以这样界定一座山脉,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中国南北大陆形成发展的核心,更是中国气候和自然分布变化的南北分界岭。
秦岭山脉东西横贯1600余千米,南北宽逾150—300千米;一般说来气候类型是在不同纬度的广大地域内逐渐过渡的,但是秦岭山脉主脊的屏障作用成为决定气候带谱的重要环节。
自古以来,因秦岭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已经因此带来的秦岭南北气候变化、人文景观、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不同,习惯上称秦岭以南为我国南方,秦岭以北为我国北方。
秦岭东边的淮河是中国的一条大河,全长1252千米。淮河作为一条水量不大的河流,类似于人为划定的一条南北分界线,是一条模糊的南北界限,河流两侧气候、地貌、植被等地理要素不会有明显差异,差异需要在河流两侧几百千米的广度内才能得以体现。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发表《淮河找不到自己的家》一文,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将淮河看作中国南北分界线的一部分,同样也应该作为一个区域带来理解,不宜局限在某一具体的水系上,这也和淮河的实际流域有关。所以,秦岭东段的走向与其延伸的方向,对于界定中国南北方分界线的走向,有着重要的实质意义。
在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中起决定性要素的,是秦岭山脉主脊那一列列高耸隆起的分水岭。因为分水岭的高峻和挺拔,使得来自蒙古和东西伯利亚的寒潮难以完全侵袭秦岭南麓的地区,也使得东南沿海的暖湿气流和季风难以逾越高大的秦岭分水岭。这道天然的屏障作用直接导致了南北两侧气候、植被、土壤和水文的差异化。
由于西段秦岭的西部山体始于青藏高原东部的广大夷平面,来自高寒地区的冷空气通常平行于庞大的山体沿河谷向下侵袭,来自四川盆地的暖湿气团也因受到山体的阻碍和收缩沿着河谷向上移动。所以西段秦岭的南北气候类型差异,主要来源于冷暖空气随着海拔高度变化形成的相对强弱关系,分水岭的作用在这里较小。河谷地带与高山、极高山之间垂直气候差异明显,且具有河谷局部形成小气候区域的特点。
东段秦岭自北部崤山—邙山至南部伏牛山宽度可达200千米,此段山势相对平缓,多发育有冲击小平原,且各支脉东段皆融入黄淮、汉江平原,容易受到来自华北地区的寒潮侵袭,所以屏障作用非常有限。
我国南北自然分界线,突出表现的是气候分界线。就热量带说,是北方暖温带和南方亚热带的分界;在干湿度划分上,则是北方干旱、半湿润气候和南方湿润气候的分界;在雨旱季节类型区划中,则是北方春旱、夏雨气候和南方春雨、梅雨及伏旱气候的分界。
然而,这个过渡和变化是通过相当宽的一个带来完成的。在淮河两岸,相隔一二十千米甚至更宽,并看不出气候、农业、自然景观等方面有什么变化。实际上,由于淮河地区主要是平原地区,南北冷暖气流畅通无阻,确实也不可能产生一条截然分明的南北分界线来。
以“橘逾淮而北为枳”为例,由于我国东部地区冬季中南下冷空气强,常常带来使柑橘致命的低温,因此现今即使淮河以南的长江两岸,除了局部有利区域外,一般也没有种植柑橘的经济价值。
现代地理专家根据气候、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综合数据,逐点计算适宜度,制成了中国南北分界带的范围,将中国南北分界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分布带的宽广范围表明,中国南北分界具有自然(气候、地理)和人文的综合属性,分界带涉及四川、甘肃、陕西、湖北、河南、安徽、江苏等7个省的130个县(市),最窄处约26.42千米,最宽大约195.41千米,总面积约145500平方千米。
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的提出和探究是我国在中国地理科学和气象科学上作出的一大成就。秦岭—淮河一线作为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的意义,已经上升到关乎经济建设总体规划和人文社会综合平衡的战略层面。
秦岭全景图记/《地图上的秦岭》编纂委员会编著.-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