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沧海桑田造就南北板块的中间地带

  巍峨雄峙的秦岭山脉经年累月的横躺在茂密的森林之下,如果不透过层层植被,很难发现秦岭地下活跃变质的岩石圈。秦岭是一座古老的山脉,同时它的构造演化又是那样年轻活跃。它是我国大陆地质南北衔接和东西过渡的枢纽地区。对于中国大陆的形成和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华北、扬子两大板块在25亿年前的太古代时期是一个统一的岩石圈板块,以后经过多期发展、演化,在二者之间存在了一个复杂的复合型秦岭造山带。秀岭的形成和演化不得不说是一段“沧海桑田”的曲折传奇。

  在距今30亿—25亿年的太古代时期,星球裸露的陆地表面上毫无生机,这时的秦岭造山带已经形成了其最古老的基底。今天,这样的古老基底依然可以在秦岭商南县的松树沟清晰显现。在距今10亿年左右的元古代时期,这一地区布满了裂谷与小型洋盆。洋盆中已经长满了真核细胞生物与藻类。这些初始洋盆是在陆壳扩张裂谷的演化中打开形成的(见演化变迁图①)。

  距今6亿年的震旦纪时期,由于扬子板块形成了统一地块,古岩石圈陆壳扩张裂谷深部演变,秦岭地区沿着一个宽裂谷带拉开,形成了统一的古秦岭洋。同大陆之外的海洋一样,在这个扩张的洋盆中,最早的鱼类,也就是我们哺乳动物和人类的祖先开始在水中游荡。近岸的地区也在随后的岁月里长出了原始的陆生裸蕨。地球和秦岭地区第一次有了绿色(见演化变迁图②)。

  又过了千万年后,扬子板块开始向华北板块之下俯冲;与此同时一个无比广大的大洋——古特提斯洋正在扩张,打开了一处名为勉略有限洋盆的北侧分支海洋。这一过程使得秦岭微板块游离出来,随着微板块和华北、扬子板块的俯冲碰撞,原始洋盆的洋壳逐渐消减;三大板块间有了面状的接触碰撞,接触刚开始时,海水并未完全退出,转化为陆地之上的残余海盆(见演化变迁图③)。与地球上的其他内陆地区类似,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强烈,大气中含氧量飙升,除了提前上岸的爬行动物之外,两栖动物也从日渐干枯的秦岭残余海洋中探头上了岸。这一时刻定格在距今3亿年前。

  伴随印支—燕山运动和后期青藏高原的隆起影响,秦岭造山带区域在距今2亿—7000万年间急剧隆升。一些地方发生了断陷作用,汾渭盆地、徽县盆地、洛南盆地、汉中盆地、安康盆地等相继产生。东部的大别山遭受强烈剥蚀,南襄、江汉盆地持续性坳陷。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龙门山逆冲堆覆最终完成(见演化变迁图④、⑤)。秦岭最为剧烈的造山过程见证了物种的兴衰传奇,两栖动物的地位再一次被地球上曾存在过体型最庞大的爬行动物替代。恐龙在这一时期几乎遍布地球上任何一大洲的陆海空。在秦岭商丹盆地,人们发现了大量的恐龙活动遗迹。裸子植物的繁盛和后期被子植物的出现,为恐龙提供了丰富的食物结构和所需营养。但是随着小行星的冲击引发了全球范围的生态灾难,爬行动物的最后一个巅峰也在大约6500万年前戛然而止了。

  秦岭在古近纪河新近纪时期一直处于剥蚀环境,原来隆升而起的地势被逐渐夷平,经过这种长期的剥蚀侵蚀,原来隆起的山地成为准平原状。到了距今3000万年—900万年时,喜马拉雅运动的第二幕,使得原来的构造格架和地貌轮廓的高差起伏更加剧烈,广阔的平坦夷平面被断裂变位,大部分被抬升,形成了山顶夷平面(见演化变迁图⑥)。这些古夷平面在如今的秦岭地区随处可见,在前面讲到西秦岭的最西界限为甘南迭山时曾用过这个听起来有点吓人的专业词汇“夷平面”;在西秦岭与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域,由于以后的新构造运动将西秦岭的大部分山地进一步抬升,部分夷平面陷落甚至抬升,才形成了松潘高原较为平整的地形格局和迭山山脉突起于万仞的平顶雪峰。西秦岭的古夷平面山地同鳌山—太白山的夷平面一样,都是这一时期剥蚀抬升形成的。经历了浩劫之后,体型小巧的哺乳动物幸存了下来,并且迅速占领了地球主要大陆。随处可见的被子植物迅速光合作用,使得地球大气环境更新极快,这种环境的优越性也在大约距今1200万年时造就了人类的祖先,古猿开始向人类转化,这一转化过程极为漫长,直至300万年前才出现了早期猿人。

  在距今360万年前秦岭又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垂直升降运动,北侧的渭河地堑下降,形成了近乎今日的渭河平原。200万年前左右,秦岭山地的新构造运动相对宁静,山区中大的河流如汉江和嘉陵江等逐渐形成。与此同时太白山附近又发生了强烈的分异断裂运动,这一运动类似于主造山期的运动,高差悬殊的太白山主峰和沉陷的太白盆地相继形成(见演化变迁图7)。在秦岭其他区域也发生了多次区域性、间歇性的上升运动,让秦岭内河流两侧发育了三或四级阶地和夷平面。渐渐形成了今日秦岭的样貌。

  很多人会对秦岭地形北高南低,山脉主脊偏后北侧的原因有疑问。事实上,造成这种地形的原因是中秦岭断块的抬升表现为“北仰南俯”。西秦岭形成了一系列的褶皱断块高山甚至极高山;西南部和中段秦岭形成以褶皱断块中山为主的地貌;东秦岭则由于相对抬升幅度较小形成了诸多低山丘陵。

  可以肯定的是,进入全新世,也就是近1万年来,许多前期构造断裂带仍在活动,曾发生过不同级别的地震。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几次较大的地震有:1556年陕西华县8.0级地震,正好位于秦岭山前渭河地堑方向;1933年四川茂县发生7.5级地震,这属于龙门山断裂带的活动;1976年四川松潘、平武发生7.2级地震,这属于松潘断裂带的活跃表征;还有2008年汶川8.0级大地震和2013年雅安7.0级地震,都是由于活跃的龙门山断裂带造成的。频繁的地震说明秦岭及周边造山带的地壳结构仍在调整,来自地下的强烈力量正在继续改造着秦岭山地的自然地貌和景观。

出处:

秦岭全景图记/《地图上的秦岭》编纂委员会编著.-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