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人的书画艺术长廊

  中华民族之所以是文明古国,是因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秦岭山脉之所以海内闻名,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文学艺术的印记无处不在。周秦文明在这里起源,汉唐雄风在这里闪耀。长安自古帝王都,引得无数的文人骚客如过江之鲫,在这方沃土上流连忘返,留下了无数瑰丽诗章,留下了盛唐繁荣的大气象。有关秦岭的诗词书画歌赋,在历史的时空中灿若星辰,经久不衰。

  走近秦岭,则可以体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唐代帝王李世民在《望终南山》一诗中倾吐出对秦岭佳境的无限感触: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叠松朝若夜,复岫阙疑全。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

  李白则在《登太白峰》中表达了与秦岭共舞的豪迈气韵: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

  杜甫这样诉说秦岭的险峻:秦岭愁回马,涪江醉泛船……《阆州奉送二十四舅使自京赴任青城》。

  白居易、王维、岑参、孟浩然、薛涛、张继、杜牧、柳宗元等诗家都留下咏诵秦岭的千古绝唱:

  登秦岭望秦川,遥忆青门春可怜。(孟浩然《送新安张少府归秦中》)

  花落鸟嘤嘤,南归称野情。月宜秦岭宿,春好蜀江行。(白居易《送武士曹归蜀》)

  花落梧桐凤别凰,想登秦岭更凄凉。(薛涛《别李郎中》)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岑参《登总持阁》)

  锡寒秦岭月,杯急楚江风。(许浑《送郑寂上人南行》)

  射衣秦岭雪,摇月汉江船。(尚颜《冬暮送人》)

  冰雪背秦岭,风烟经武关。(李逢吉《奉送李相公重镇襄阳》)

  梁州秦岭西,栈道与云齐。(赵氏《杂言寄杜羔》)

  白居易的长诗《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杜牧的长诗《池州送孟迟先辈》,气贯长虹,抒发出对秦岭的绵绵情愫。

  李白的《蜀道难》将秦岭的艰难险阻描绘得淋漓尽致: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唐代诗人王维天性恬淡,亲近佛教,寄情山水,他晚年住在秦岭深处一个水波含翠、山林相映的叫辋川的幽谷,过着自得其乐、闲散惬意的生活。《终南别业》一诗,活现出他潇洒脱俗的心态: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他所作名画《辋川图》,将其群山环抱的居所处,描绘得古朴端庄。画中,门前云水流肆,舟楫偶有过往,悠然超尘。

  大约与此同时,画圣吴道子奉玄宗之命的写生之作《三百里嘉陵江图》也名噪一时。天宝年间(742—755),玄宗某日携吴道子游嘉陵江,遂命其画出眼前美景。回去后,吴道子在兴庆宫大同殿壁上,一气呵成《三百里嘉陵江图》,将嘉陵江300里旖旎风光跃然壁上,令玄宗称赞不绝。

  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也令秦岭在画中扬名天下。画面中巨峰壁立,山间杂树茂密,飞瀑直流而下;山脚巨石纵横,山路上商队驼铃沿溪行进。全图生动古朴,使观者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这画中溪山,正是秦岭。秦岭赋予范宽的,除了风仪峭古,磊落不拘,还有远离都城开封的尽得自在。

出处:

秦岭全景图记/《地图上的秦岭》编纂委员会编著.-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