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联通西南腹地的官道

  为修建古时秦岭山中的栈道,古人可谓费尽了千辛万苦。在那个重型科学机械根本就无从谈及的年代,古人是怎样穿越蛮荒险峻的秦岭?又是怎样给栈道做路线规划?怎样在悬崖上凿孔打桩?如何人工开通石门?使得一座座木质栈道在山涧水上连成一片直达百里之外?国内外许多栈道专家和学者苦苦思索求证,但至今仍没有结论。

  不管怎么说,古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地势稍微平缓的山坡上,砍掉榛莽、铲高填低即可过人行车,称之为碥道;遇到河谷,就在两岸加起桥墩、搭上木梁、铺上木板,谓之栈桥;碰到实在绕不过去的山岭,只能凿出一条隧洞,使其变为通途。栈道最为经典、最具代表性的工程称作栈阁。每逢悬崖绝壁处,人们先是在半崖凿出一排方形的深孔,将方木紧紧嵌入,再用圆木作为立柱,在下面将木梁予以牢固支撑。横嵌的方木之间铺上木板,就形成了蜿蜒而平直的坦途。为防止山上飞石滚落以及山洪、瀑水的冲击,栈道的上方还平行地搭起一道阁檐作为安全防护。这些栈道,就是当时联通西南腹地的官道。

  这种道路在秦岭山中处处可见,大的栈道就有七八条之多,譬如子午道、金牛道、傥骆道、褒斜道、回车道、连云栈道、陈仓古道、杨家沟道……为修建这些栈道,无数修建者付出了智慧,付出了血汗,甚至搭上了生命,才留下了昔日的辉煌。

  譬如褒斜栈道的修建,它虽然以其直接、通畅、飞檐走壁的特点打通了秦岭天险,但当它走到汉中褒河的时候,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石山。原来,由于褒谷口这一带地势非常复杂险要,尽管古人想尽了办法,但平常在悬崖上打孔埋桩搭建栈道的技术在这里却无法施展。一时间,褒斜栈道修到褒谷口时被迫停工……此时是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闻讯后召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商议,随后下诏采用“火焚水激”的物理方法在这里开凿一条长15米,高宽约4米的穿山隧洞,称为石门。

  这一凿可了不得,在使得褒斜栈道更畅通的同时,也使得另外一座金牛栈道和褒斜道实现了“并轨”。更重要的是,这一凿开了世界上依靠人工开凿隧道的先河,也凿出了世界交通史上第一座人车并行的通车隧道。而那时的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地,还是一片蛮荒之地。

  因为石门隧道的建成,历代过往的文人骚客、达官显宦在感慨之余,常就地题刻以抒怀,久而久之,留下了被后世称之为“人类共有的历史文化遗存”“国之瑰宝”和“书法宝库”的摩崖石刻石门十三品。文献记载,镂刻于1900多年前、东汉永平年间的摩崖石刻,对褒斜道南段栈道设施记载最为权威详尽:“始作桥阁六百二十三间,大桥五,为道二百五十八里。邮、亭、驿、置、徒司空、褒中县寺并六十四所”。仅仅从这段文字上想象一下,当时的官道多么热闹,当时的陆路通商多么繁华!

  历史资料记载,在栈道的鼎盛时期,其路面平阔,可行车马,五里一阁,十里一亭,500里大栈约有各类建筑6000余个,其势可谓壮伟恢宏矣!

  如今的许多栈道研究专家都认为,横穿秦岭的古栈道虽不像万里长城,可以作为封建中央集权威势的象征,但它不仅使秦岭天堑得以跨越,还沟通了关中与巴蜀的交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著名桥梁学家茅以升先生认为,栈道是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齐名的土木工程。还有学者发表观点称,当年如果没有畅通的栈道,就很难出现强汉盛唐。

  栈道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丝毫不比万里长城逊色。原因之一是在时间上栈道的时间至少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当时古栈道已甚为通畅。而在周朝,古栈道已可行兵马。只可惜在大自然的“滋润”下,这些以木头、藤条、绳索为主要原料打造的“高速公路”,早已灰飞烟灭在历史的风雨里。如今,我们只能从史料典籍和残留的遗迹中去发掘整理,去认识它的本来面目,去想象它当年的神奇和壮丽。

  栈道的精神象征着延伸、沟通和发展。如今,虽然没有了车马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没有了刀光剑影和鼓角争鸣,栈道在淡去的光采中,似乎在思索兴衰交替的规律。一路洒满铃声的马帮在晨曦中和夕阳里,在数不尽的风霜雪雨中,让欢笑与疲惫走成记忆中一种莫明的悲壮。

出处:

秦岭全景图记/《地图上的秦岭》编纂委员会编著.-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