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莽大秦岭,不只在地理上体现它独一无二的重要地位。在历代兵戎相交的军事战略家眼中,它的地位可以用异常重要形容。由于它的地理位置,进可出奇兵长驱直入,退可做坚守一夫当关,遂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置身于秦岭山野之间,我们似乎还能依稀听到穿越时空的战鼓和厮杀声。遥想当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举,无疑展现了古代兵法与地形结合的最佳战例。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古代一种非常规范的用兵法则,是一种军事谋略。陈仓是古代县名(今陕西宝鸡市陈仓区),是汉中通向关中的咽喉要道。
秦王朝“二世而亡”之后,中国发生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战争。宝鸡作为历来的“兵家必争之地”,上演了一幕名垂千古的战争话剧——“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由此揭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
当时,军事力量最强大的枭雄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并一口气分封18位起义将领到各地称王。其中把巴、蜀、汉中三郡分封给刘邦,立为汉王。而把实际的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封给了秦的三个降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用以遏制刘邦北上。
刘邦心中十分怨恨,因为众诸侯们原来曾有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谁就来做关中王。结果,明明刘邦先进入咸阳,项羽却耍起了无赖。刘邦想率兵攻击项羽,却实力不够。
但刘邦没有放弃和项羽争天下的雄心。他在萧何、张良的谋划下,隐忍不发。二话没说,就领兵翻越秦岭前往汉中和四川。
谋士张良随刘邦大军往汉中途中,见处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这样,就可以乘机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展宏图了。刘邦依计而行,烧掉了沿途的栈道。
张良此计,可谓用心良苦,它为刘邦的巩固发展和日后东进,取得了重要的保证。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待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后,拜韩信为大将,并采纳了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谋,抓住时机迅速挥师东进。
公元前206年,大将军韩信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策开始军事行动。韩信先派樊哙、周勃率兵一万,佯修已被刘邦进汉中时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褒斜道出兵的架势,却乘机摸着无人知晓的小道,翻山越岭偷袭陈仓。当章邯闻讯立即加强斜谷防御时,韩信已率大军西出勉县转折北上,顺陈仓小道入秦川,渡渭河于陈仓古渡口,倒攻大散关。章邯急忙率军赶到陈仓城,与韩信激战。此时,明修栈道的樊哙、周勃也率兵出斜谷,与韩信会师,导致章邯兵败自杀,司马欣、董翳先后投降,从而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
这段历史,堪称中国古代军事用兵之典范。刘邦经此一战,倚据富饶、形胜的关中地区,便可以与项羽逐鹿天下了。一个“明修”,一个“暗度”,张、韩携手,珠联璧合,也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从此,“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成了成语,它在军事上的含义是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此计与“声东击西”之计有相似之处,二者所不同者,“声东击西”,乃隐其攻击地;而“暗度陈仓”,乃隐其攻击路径。引申开来,是指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人不备的策略,也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中国军事史上的成功典例,历来备受军界及学术界关注。由于文献资料的散佚或阙略,学者们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中具体烧毁了哪条栈道和“明修栈道”是否存在等问题,众论纷纭,难以尽述。其实,“明修栈道”是“暗度陈仓”实现的前提,“暗度陈仓”的实现,需要“明修栈道”的配合。至于所烧栈道,应该是为张良返回汉地时取道的褒斜道,和刘邦前往汉中所走的子午道的一部分。计谋甚佳,但从根本上讲,还是依赖于大秦岭得天独厚的隐蔽战略功能。
秦岭全景图记/《地图上的秦岭》编纂委员会编著.-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