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岭古战场,还有一场载入史册的重大战争吸引了众人的眼球,这就是三国时期曹魏和蜀汉之间的战争,两国的战争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诸葛亮的北伐战役,史称“六出祁山。”
祁山在哪里?有两种看法:一是泛指说,一是特指说。泛指说认为“祁山西起上圭之南的西县,东至陈仓之东的眉县,东西绵延数百公里,横陈陇坂左右”,这是把整个秦岭(至少是眉县以西)视作祁山。特指说只把陇坂以西的秦岭大分水岭视为祁山。理由是“故址甚多,皆有祁山之名”。可究竟有哪些故址,坐落何处,并未言其所据。
史书记载,诸葛亮南征后对曹魏用兵共有七次:
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摆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态势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肃西和县祁山堡)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听闻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为张颌援军所败,丢了邻近萧关的战略要地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今陕西宝鸡西南),攻打20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暂退回汉中。
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公元229年),亮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出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然而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不得已而撤退。
第四次是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此时李严假传刘禅要求退兵的圣旨,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
第五次北伐是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不久就与世长辞。
按正史记载的这些战争来看,诸葛亮出师北伐七次用兵,第四次用兵是魏军进攻汉中,不是诸葛亮出击。第五次只出偏师,诸葛亮未出汉中亲至。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两次。既然如此,为什么世人甚至于史家要统称“六出祁山”呢?笔者以为应作如是解:
1.“六出祁山”之说虽然出自《三国演义》,但“六出”的内容均有历史事实作基础,那么我们首先得承认“六出”。
2.《三国演义》是小说,当然允许用修辞学中的借代手法来表述。借代分本体和借体,本体和借体之间存在密切的实在的联系。
那么,孔明六出祁山的战略意义何在?
1.“六出祁山”,得蜀取陇,使蜀陇连成一片,扩大地盘,建立蜀陇战略基地,进可攻,退可守,有较大的军事回旋余地。这一战略思想,在《隆中对》中早有设计。
2.秦陇唇齿相连,取陇可打破曹魏得陇望蜀的美梦。取陇右,入秦川是条坦道,要比穿子午谷、过褒斜道安全。
3.诸葛亮声东击西,以奇兵“六出祁山”,平取陇右,是避实就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曹魏赤壁战败后,将主力防线布于长江,故魏军更加紧部署长江防线。
4.对形成抗魏统一战线有其重要意义:利用陇上居民多习武,善射骑,强悍勇敢善战的习尚,为蜀师补充兵源;利用陇上才多将广之因素,纳录能征善战的勇将;利用陇上土肥地广,粮食丰盈为蜀师补充军粮;利用陇上繁茂水草,为蜀师繁息战马;利用陇上众多民族和彼此尖锐的民族矛盾,发挥诸葛亮“西和诸戎的民族政策”,抵御魏兵;利用陇右突出的阶级矛盾,动员陇右人民一致反魏;利用陇右的传统文化、伏羲文化、周文化、先秦文化、儒家文化素养,号召陇右人民说“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当讨逆之”;利用丝路大道,企图一举进兵中原。
“六出祁山”又有哪些有利因素?
1.地理因素。陇右东与秦川相接,依丝路古道(即关陇大道)、渭河一线相通。尤其丝绸之路开通后,陇右是关中通往西域的第一站咽喉重地。翻陇山入秦川要比翻秦岭容易得多。
2.经济因素。天水故以“天河注水”盛名于世。三国时期,人口尚少,但粮产量丰盈,是提供屯兵军粮的粮库。同时山原广阔,植被茂盛,是天然牧场。陇右遍处是古镇,西域商贾往来便利,市场经济繁荣。
3.文化因素。天水故称“羲皇故里”。伏羲氏族文化是中华古老文化的源头。伏羲氏族兴起于陇右,后随迁徙,翻陇山,进关中,徙陈仓。再沿渭水东进,定督陈州(今宛立)。
4.人文因素。陇右地处雍凉,人皆生性强悍,东汉前出了不少杰出将领,最有名的秦李信、汉飞将军李广、李陵,后将军赵充国、忠烈将军纪信、西域都护会宗。故西汉时有“关东出相,陇西出将”的谚语,是补充兵源、招览将才的雄厚基地。
5.民族因素。陇右当时是多民族地区,且少数民族同东汉,曹魏统治者矛盾尖锐,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西和诸戎”的民族政策适合陇右,这是诸葛亮要“六出祁山”的一个重要原因。
6.政治因素。东汉政治建立在豪强统治的基础上,韩遂、马腾、马超、董卓各自为政,豪强、官僚均成地方割据者。政权风雨飘摇,战争接连不断,农民到处起义……这样的政治因素有利于诸葛亮六出祁山。
六出祁山为什么失利?
1.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在日夜操劳下病殁于伐魏前线五丈原军营,这不仅对蜀汉伐魏不利,且对蜀汉政治本身是一重大损失。虽有姜维接替前线指挥,但总显人才匮乏,后继无人。
2.在三国鼎立中蜀汉政权相对而言,形成气候晚于曹魏、孙权。军事实力远不及魏、吴。人才将才与曹魏相较,差之远矣。
3.“兴复汉室”的口号早已没有多大的号召力。东汉腐败政治在人民心目中早已完全丧失。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4.蜀汉朝廷臣官黄皓等专权,后主昏暗,后方空虚,纵使姜维在前线拼命作战,终难挽回危运。
5.北伐战事中,关键时刻用人失误,马谡失街亭,李平误军粮,失去大好战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失之难以挽回。
6.攻占陇右后,没有建立起牢固的政治、军事根据地,往往粮尽兵退,收地复失,陇右诸多有利因素未能充分利用。
7.屯兵戍边措施不力,前线军需供给不济,往往粮尽而还。与此,曹魏采取得力改革措施,经济发展,国力相之强盛。
秦岭全景图记/《地图上的秦岭》编纂委员会编著.-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