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秦岭战事不断,宋朝时,契丹、女真、西夏、蒙古,都和宋王朝开过战。到了南宋时期,金与南宋围绕秦岭一线的争夺就从未停歇。
大散关位于陕西省宝鸡市西南19千米处秦岭深处的崇山峻岭中,是关中通往西南唯一要塞,素称“川陕襟喉”,兵家必争。为什么战事多在此发生呢?《中兴四朝志》载:“大散关为秦蜀往来要路,自关至和尚原咫尺两山,关控陡绝,为秦蜀襟喉,南山自蓝田,北至此方尽;又西侧陇山峙起,千渭萦流,关当山川之会,扼南北之交。北不得无以启梁益;南不得无以图中原。”这“无以启梁益,无以图中原”,就是历代战事频繁的根源。
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采取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自汉中由故道出陈仓还定三秦,经由此关;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延岑引兵进入散关至陈仓;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攻张鲁,自陈仓过散关;蜀汉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南宋初年,金兀术为打通入蜀通道曾和南宋名将吴蚧反复拉锯于此。上述这些战争的发生,无不表明,秦岭要塞大散关在军事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在那连年征战中,大散关上,云惨星散,日月无光;大散关下,尸横遍野,生灵涂炭。大散岭上有座陡峭的山峰,其形状与古时的乌纱帽很像。历代军法规定:凡敌兵攻过“纱帽石”者,驻守宝鸡的文武将官就要丢乌纱,掉脑袋。于是,夺关者拼命夺,守关者拼死守……
古时的大散关,历代都派重兵把守,历代都现刀光剑影,历代又都是固若金汤。但是,最值得称颂的,是公元1131年南宋时,宋将吴玠、吴璘驻守大散关,大破金国金兀术十万铁骑,奋力抵抗外侮,赤心保卫中原的英勇业迹。
从1125年起,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就大举攻宋,发动了非正义的掠夺战争,宋兵一败涂地。金兵掳掠东南,一路西进,攻占了长安、凤翔,并迂回进占天水一带。这时,大散关之和尚原已成孤岛,悬于宋境之外。在这危急关头,辖宝鸡及周边地区的秦凤路总管吴玠和其弟吴璘,召诸将歃血盟誓,在老百姓冒死送粮的支持下,大败金兀术于和尚原,将十万金兵几乎全歼,是金兵南侵以来遭遇最大败绩,给后世留下了“三秦雄关名千古,二吴豪气传万年”的绝唱。
南宋大诗人陆游当时曾在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川陕抗金队伍中襄赞军务,他曾身着戎装,亲临大散关前沿,执剑守关,跃马杀敌,写下了许多气壮山河的诗篇,其中《书愤》一首: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前四句是回顾往事,后四句述怀,虽然岁月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但是诗人仍渴望能效法诸葛亮、伊尹、吕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使人一吟便有热血沸腾、壮怀激烈之慨叹。
作为战场的大散关已成过去式,近日的大散关仍留着当时战场的格局。走进大散关具有古代营寨式风格的山门,陆游祠即映入眼帘。祠内,陆游手持诗稿,昂首远眺,气宇轩昂,表现了一代文武全才的不凡气质。像后高悬着舒同书写的“千古风流”大字,更令人对陆游肃然起敬。
拾阶上关,关上巍巍然二层敌楼,横锁关口。敌楼上悬挂郭沫若行草“大散关”,古朴凝重、浑厚遒劲。敌楼外,民族英雄吴玠、吴璘塑像迎风按剑,虎视前方,显出凛然威势。
再上北岭,斯飞阁前,苏东坡肃然而立,把酒问天,一派仙风道骨。关上关下,还有白蛇盘卧的奇石,关羽赤兔马刨出的“饮马泉”,有“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的飞瀑“龙泉”,站立于青山白云间的观音菩萨,老子手书《道德经》的通仙观……景景都有优美故事,历史传说。
秦岭全景图记/《地图上的秦岭》编纂委员会编著.-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