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 紫气东来——老子骑牛入关与道教的生根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500多年前,道教始祖老子留下这些诗句后,骑着青牛飘然西去。

  公元前516年,位于秦岭脚下的函谷关,注定要成为世界文明史上最值得记忆和回味的一个地方。因为在老子讲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个人能够用如此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阐释出宇宙万物之间这种相克相生的哲学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2500年前函谷关关楼上的那一盏光焰黯淡的青灯,注定成为照亮人类文明进程的不灭光焰。

  传说早在周康王时,天文星象学家尹喜为函谷关关令,他在终南山中结草为楼,以观星相,一日忽见紫气东来,吉星西行,他预感必有圣人经过此关,于是守候关中。不久,老子身披五彩云衣,骑着青牛从古函谷关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请到楼观台,请其讲经著书。正是这南依秦岭,北瞰渭水的风水宝地,最终让老子选择在这里传经布道。

  伴随着秦岭山中那飘忽不定的山岚雾气,老子的胸中升腾奔涌。他铺开竹简,用黝黑闪亮的笔墨,书写下那足以令后人景仰与骄傲的第一行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就在老子写作《道德经》的时候,西方宗教经典《圣经》还孕育在襁褓之中。苏格拉底的《对话录》,100年后才在希腊出现。16世纪以后,《道德经》被西方的商船和传教士带到西方,很快被译成各种西方文字,传遍欧洲大陆。德国哲学家尼采在阅读《道德经》之后说,老子思想“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看到《道德经》后,根据老子阴阳学说,提出二进位思想,并为老子学说取了一个洋名:辩证法。从此,老子被推到了“辩证法之父”的位置。

  老子也许不会想到,他那充满智慧和辩证思想光芒的《道德经》5000言,如同一把钥匙,为人类打开了通往宇宙的大门。《道德经》蕴含的哲学思想,不但滋养了中华民族,而且在传入欧洲后,为西方的哲学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思想动力。因此,美国《纽约时报》曾将老子列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2500多年来,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道教以黄帝思想和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为理论渊源,吸收融合儒学、佛学理念和修行方法,在东汉末形成宗教实体。道教之所以产生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一是东汉末期政治腐败,外戚、宦官、豪门、巨族相互勾结,聚敛财富;二是士大夫世家门阀观念形成,世家子弟占据要津,把持上层意识形态,造成有名的“党锢之乱”;三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使人厌倦,而佛教的输入,又促使民族文化产生抗拒思想;四是社会上高明才智之士纷纷逃避现实,醉心玄真,寄情山水,极力寻求《易》《老》《庄》之幽微;而勇武游侠之士,聚众据险自固,形成割地称雄力量。高蹈文人和尚武勇士结合,从而形成我国东汉末战乱时期的特殊社会——道教组织之体系。道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曾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等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之一。道教早期的重要流派叫五斗米教,又称天师道,因要求学道之人要奉献五斗米,后人称为五斗米道。

  正因为老子在此讲经著书,也成就了著名的道教胜迹楼观台。楼观台位于西安市周至县东南15千米的终南山北麓,风景幽美,依山带水,茂林修竹,绿阴蔽天,古人云:“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佳”,真实地反映了楼观台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众多的人文景观价值。素有“天下第一福地”“洞天之冠”“道源仙都”的美誉。

  楼观台森林繁茂,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文物古迹众多,生物资源丰富,地热温泉富集,民俗风情浓郁,构成了闻名遐迩的“古、秀、幽、奇”风景特色。其中老子墓、大秦寺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出处:

秦岭全景图记/《地图上的秦岭》编纂委员会编著.-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