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 深山中的世外桃源——华阳、青木川古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田园生活,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只有身处世外桃源的人们才能分享其中的乐趣。至今,秦岭深山的古村镇,依旧保留着清新、古朴、安宁的优雅风貌。

  华阳古镇是历史上有名的古道驿站(傥骆古道)、古军事要冲、古经济政治重镇。宋元时期的华阳镇古塔、风格独特的古戏楼、文武官员衙门、客栈、当铺、酒楼、茶楼等铺板门一条街600多米、300余间为主体的明清建筑群,至今保存完好。是深山中罕见的明清时期古镇风貌。

  华阳古镇始于秦晋,兴于汉、唐、宋,唐宋设县治,至今已2000多年。因历史上有名的傥骆古道而兴。1935年,红二十五军曾在此与国民党陕警备二旅作战大捷,建立了华阳苏区革命根据地,1985年在华阳设立革命烈士纪念塔一座。

  在陕南秦巴山区众多的古镇中,华阳古镇是最富特色的。从宏观地理结构看,古镇北、东、西皆高而南低,古镇位于南端小盆地中。这种地形使华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为宜居之所。其周边山地有众多溪流汇聚于此,具有富水之利,为乐居之所。形成山高不险而秀丽、水多无冲而清澈、林莽绵延而多彩,坝盆多丘利排水的大好地理格局。从微观地理结构看,华阳古镇镇区地形地貌为三山对峙,两河并流,青山为屏,盆地为基,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古街区像一叶小舟,系泊于青山秀水之间,这是风水观念中宅、村、城镇基址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格局,是古人和现代人共同追求的居家繁衍、大福大贵的聚财宝地。

  旅游区良好的植被,使白天的大气富含氧分,水分不易蒸发,有利鸟兽栖息繁衍。优美和幽静的森林环境有益于情绪稳定和身心陶醉。树木散发的芳香气味(芬多精)具有消灭空气中细菌、微生物的作用,对诸如结核菌、大肠杆菌等病原菌有灭杀作用。林中富含的负氧离子浓度高出城市近百倍,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并能治疗高血压、气喘、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皮炎等多种疾病。

  青木川古镇位于陕西省宁强县西北角,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有“一脚踏三省”之誉。据考证,青木川发轫于明中叶,成型于清中后期,鼎盛于民国,是羌汉杂居地区,曾先后称“草场坝”“回龙场”“永宁里”“青木川”。因川道中有一棵古青木树而得名,因民国时期传奇人物魏辅堂和古建筑而闻名,更因当代作家叶广芩的长篇小说《青木川》而名声大振。

  青木川现有大量保存完好、风格迥异的古街、古祠、古栈道、古建筑等历史遗迹。两边的明清民居错落有致地连缀在一起,雕刻精美的窗棂、门楣、瓦当风格典雅,古朴的青石板街道,尽显古镇的静谧安详。

  青木川远离县城,地处僻远。虽为要塞,却一直处于闭锁状态。有几条逶迤石径连通邻省邻县,供山民来往交通。青木古镇,闻名遐迩。逢三趁墟,山民结伴,来来往往,背扛肩担,荷货互市,互通有无。当年杜甫过境时曾吟到:“仰凌栈道细,俯映江木疏。地僻无网罟,水清反多鱼。好鸟不妄飞,野人半巢局。喜见淳朴俗,坦然心神舒。”虽白驹过隙、日月如梭,世界的面貌日新月异,青木川中先秦遗风尚存,青山风貌依旧。

  青木川山清水秀,自然生态秀美,民风古朴。一条“回龙场”古街,从南向北把小镇拉得悠长,两边的明清民居错落有致地连缀在一起:四合院式的、船型的,中西合璧式的……古街中段,一座盖顶华丽的“飞凤桥”横跨金溪河两岸。整条古街呈现出“平盘端凳,雕窗扇门,院落集中,四水倒淌”的格局。现在还留存的几处中西结合的老式豪宅,里面有回廊、天井,宽大舒展,土改时分给当地居民居住,现在仍然住着多户人家。

  民国时期的魏辅堂是当地的传奇人物。那时的青木川非常繁华,有洋行、商户、茶肆、酒店等,因地理位置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处,三省商人汇聚于此进行商业交易。农民安于种植,商人忙于交易,秩序井然,仿佛乱世中一处世外桃源,浑然不知战争的存在。很多逃避战乱的人到青木川就安顿下来,以此为家。

出处:

秦岭全景图记/《地图上的秦岭》编纂委员会编著.-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