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秦岭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

  翻开历史,看看秦岭当时是如何郁郁葱葱,又是如何不断地遭到破坏。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秦岭北坡尚有较丰富的森林。到隋唐王朝建都长安,所需木材很多,木材来源就在终南山(秦岭中部)。相当规模的采伐,尚难满足长安城中的需要。唐代,分别设立四处监司,各就附近山中采伐(《旧唐书》),采伐的范围远于岐山和陇山(《新唐书》)。长安附近(今宝鸡、眉县、周至、户县等)诸山已无巨木可供采伐,而要远取之于岚州(今山西岚县),胜州(今榆林、内蒙一带)。像岐山这样不太高深的山,已经说不上所谓森林了,后来到北宋时,就成了赭色的土山(《苏东坡集·前集》)。

  宋代建都开封,伊洛流域洛阳周围群山已无巨大木材,当时砍伐的地方主要是秦岭(《苏东坡集·前集》)和陇山(《宋会要辑稿》)。明代记载秦岭山中多老林(《明经世文编》),那时路旁到处都是丛林,宝鸡市南清姜河谷在清朝同治年间森林还不少(吴焘《游蜀日记》)。可是,到1949年前后已是偶有孤柏弱松。长安县南沣峪口,50年前由峪口南上,直至秦岭垭口,到处都有森林,但到1949年时,早已没有林子了。根据清代中叶的记载,当时秦岭山中破坏森林非常骇人,仅周至所管的山区,西南至洋县300千米,砍伐林木的人经常不下数万(《三省边防备览》),使许多峰峦都相继成了秃山。

  古植物研究资料证明,过去不但没有以侧柏为优势的森林,甚至侧柏所属科属的其他种类也没有作为地带性森林存在过。现今,侧柏林广泛分布,是由于人为活动破坏了原有植被,使该地带的气候趋于旱化,特别是反复频繁垦植,水土大量流失,使土壤变得极度贫瘠,甚至形成基岩裸露的石质坡面。

  盲目开山垦植,滥伐森林,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着整个生态系统的水分平衡和养分循环,影响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种群动态,森林生态系统失去平衡。野生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许多珍稀动植物濒于绝种。近几年,由于大量人员进入林区割漆、采药、伐木,破坏了动物食源,已危及到许多动物,尤其是大熊猫,金丝猴,金毛扭角羚等珍稀动物的生存。秦岭林区珍贵的朱鹮鸟,娃娃鱼,现在都为数甚少了。漆树、黄柏、杜仲、望春花等由于乱采滥割,大量枯死,资源越来越少。

  因此,陕西省已于2008年3月1日起实施《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条例规定,秦岭开发建设应当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对涉及秦岭开发建设的各类专项规划须经环境影响评价,并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相衔接;秦岭生态功能区的禁止开发区内,不得进行与生态功能保护无关的生产和开发活动。

出处:

秦岭全景图记/《地图上的秦岭》编纂委员会编著.-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