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后的谢幕——丧葬

  宁陕丧葬习俗,集中体现了一个“孝”字,讲的是孝道,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动体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丧葬习俗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变化,但唯一不变的就是丧葬习俗所体现的“孝”字。

  在老人病危期间,要买棺木(土葬),准备寿衣、盖被、垫被,买祭祀用品香、蜡、纸、炮,备皮纸三刀,向不在老人身边的子女发病危通知,理发,记录遗嘱,准备遗像等。

  烧纸 烧倒头纸。病人咽气时,拿出化钱盆,把纸钱放入盆内烧掉,待纸灰冷却后装袋备用。

  放炮 告知天地神灵、左邻右舍,家里人老(死)了。

  洗澡 对咽气前未洗澡的死者,可用简易的洗澡方法,擦洗前胸七把,后背八把,洗澡布烧掉,布灰装袋备用。

  穿寿衣 穿寿衣的人一般是男性给男性穿,女性给女性穿,然后戴上帽子,上鞋袜。

  下榻 把穿好寿衣的亡者抬于凉席上,脚尖朝上,面部朝上,让尸体僵硬。

  盖脸纸 一张火纸,又称“遮容纸”。

  灵堂 搭建灵堂,悬挂挽联,以表追悼与思念之情。将棺材置放在灵堂正中的两条矮板凳上,大头向内,小头向外。

  受岁 备草木灰或石灰,平铺入棺内,受岁乃结束寿数之意。棺内还要铺侧柏叶,意在用芳香防腐。

  亡者枕头 一个小白布袋,内装倒头纸灰及洗澡布(擦尸布)烧化的灰。

  入棺 尸体入棺后,用小青砖(白皮纸包)固定双脚,用小青瓦(白皮纸包)固定头部,一切完善后,棺材加盖,鸣炮。棺材盖不盖严,透着气(以备死后复苏),孝子哭丧。

  升灵 灵柩升高之意。将棺材下的两条短板凳换成高板凳。

  点灯 点燃脚灯,置于棺材之下,在出灵柩之前不能熄灭,意为照亮前程。

  糊门神 由秦叔宝、尉迟敬德把门,冥界鬼神不能入内,用白纸遮盖门神,表示欢迎冥界神鬼进门超度亡灵。

  戴孝 分主孝和普孝。亡者长子为主孝,无子者长女为主孝,无子女者侄儿或侄女为主孝。孝帕布的长度以亡者棺材盖脊为准(长度约2.4~2.6米,打折捆于头上,从后背垂至脚后跟),主孝的胞兄弟姐妹及其媳、婿的孝帕布均为2米长,主孝的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及其媳、婿的为1.8米长,主孝的子女、侄子女、表侄子女及其媳、婿的为1.6米长。孝帕布的宽度以农村白土布宽度为准。近亲以外的远亲(所谓沾亲带故者)、所有前来吊唁的宾朋及参与办丧事之人都发给普孝布,普孝布的长度在l米以内。主孝也叫长孝,普孝也叫短孝。

  发丧 即报丧,亡者入棺,主孝人发丧。发丧的形式有两种,一是主孝以个人名义,如“家父过世”,口头或电讯告知亲朋。二是主孝以个人名义用书面形式公告死者事略,这叫讣告。如果亡者的丧事由单位主办,讣告应由单位发出,落款应书写单位或治丧委员会名称。

  哭丧 报丧后,至亲即来奔丧,所献礼品多为香、蜡、纸、炮及做挽联的被单、被面。女儿、女婿的奠仪最多,除前述之外,还另加灵屋、金童玉女、纸马、纸轿等。男客至,放炮,进香,烧纸,磕头,即完成吊丧;女客进门则放声大哭,死者的女儿、姊妹还要或长或短地大号,这叫“行礼”。行礼之词:“呜乎哀哉,逝者安息,生者节哀!”孝子(主孝人)跪地叩头回拜吊丧人,俗称“回礼”,回礼之词:“劳您大驾,亲临吊唁,感激不尽。”

  打丧鼓 陕南治丧一般停灵三天,尸体入棺之后,入土之前,每晚都要唱孝歌子,为亡者守灵。无论贫富,概不例外,这是当地“刀都削不掉”的规矩,也叫打丧鼓。打丧鼓一般是一鼓一锣,歌师打鼓,领唱,副手敲锣,应和。

  唱孝歌 分三个阶段,开歌头、请神、还阳。开歌头是表明用唱孝歌的形式来陪伴亡灵。“月亮一出照九州,孝子请我开歌头,开天天有八卦,开地地有五方,开人人有三魂七魄,开鬼鬼有一道豪光,开个短的才到三更半夜,开个长的陪伴亡灵到天亮。”请神是祈请天地神灵共享孝子的香烛纸钱供品,引导亡灵升天。“孝子来烧纸,歌郎来请神,一请张玉帝,二请海龙王,三请土地爷,四请县城隍,五请雷公和雷母,六请闪电娘娘,七请银河七姊妹,八请西天八大金刚,九请九天玄女,十请地府十殿阎王,各位神仙都请到,同享孝家一炉香。”还阳意为孝子就要回到阳间,祈求神灵保佑亡灵升天一路平安。“说还阳就还阳,孝男孝女泪汪汪,你莫哭莫悲伤,那个人生他不死,超度亡灵上天堂,保佑后人福寿安康。”

  做道场 停灵期间,要请和尚道士念经布道,主要内容有开路、接亡、打保护、破血盆等。文法师属于佛教法师,由僧人担任,为死者开路单,路单上写死者姓名、出生年月日时、死亡年月日时、籍贯住址、去往阴曹地府的关津,落款为阳上坛主×××。文法师还要给死者做刻有佛符的引路幡子、灵牌子。灵牌子用黄表纸做成,上写“故显考×××老大人之灵位”或“故显妣×××老孺人亡灵位”。道士做武法事,接引亡灵顺利过关,到达阴曹地府,早日转世,不做孤魂野鬼,顺利通过奈何桥,这叫接亡。关于奈何桥,流行的山二黄《探阴山》中提到:“阴曹地府有三桥,金桥银桥奈何桥。奈何桥造得好,七寸宽来万丈高。大风吹来摇摇摆,小风吹来摆摆摇。行善之人桥上过,作恶之人叉下桥。铜蛇咬来铁狗铸,生死难免这一朝,老包打从桥上过,一不摆来二不摇。”

  闭殓 第一天晚上,孝歌要唱到“还阳”完毕。孝子奠酒,所有孝子按主次排成两队,男左女右,鼓乐师奏哀乐。抬开棺材盖,孝子绕灵一周,边走边看,与遗体告别,不得将眼泪滴入棺内。告别完毕,装棺人员再次查看死者头部是否端正,漆匠将漆泥涂在棺材口,盖棺盖压实,加皮纸封条,完成闭殓。

  出柩 灵柩出灵堂大门,上山入土。在出灵柩正点时间,与亡者属相相克的则需回避(阴阳先生提前告示),待棺材移至灵堂外方可。灵柩由八人抬起行至墓地,两侧多有帮扶之人,俗称“八台”。孝子们则头带孝帕,身穿孝衣,脚穿孝鞋,腰系麻绳,手执哭丧棒。其中有孝子举引路幡和捧灵牌前导,僧道人员身披袈裟、着道士服演奏鼓乐,口念经文送葬。此外,还有人沿途放炮,丢纸钱。

  落坑 即棺材下圹,阴阳先生站在井上方,用罗盘测出棺材井下方位。安葬人员拨正棺材在井中位置,然后填土,主孝人向井前挖土三锄盖棺,再由打井人盖土,直至垒成一个土丘。填土后,所有孝子将孝帕挽在头上,将麻绳连同灵屋纸人、纸马一起烧掉。引路幡及花圈插在新坟上,然后烧纸,并给周围旧坟地也烧一些纸,边烧边交代:“家父(家慈)初到此处,望你们和睦相处”。最后放炮,孝子(主孝人)离开坟前时说:“父亲(母亲),您老人家安息吧!我们走啦!”闭殓、出柩、下圹都要算时间,这样亡灵才能落入神道、人道,若时间不准,亡灵就会落入鬼道、畜道,不能转世,家中还会犯重丧。

  烧烟包 灵柩入土的当晚要烧烟包。烟包用稻草扎制,中间夹纸钱,按死者年岁,一岁一圈(男虚岁,女实岁)。烟包实为一个长的草把子,用其围住新坟,一边一个。如果烟包当夜顺利燃尽,则表示死者死而无憾;如中途灭了,则表示死者有遗憾,孝子要推敲死者哪里有遗憾,若推敲不出,就要请阴阳先生推算。烧烟包要连续烧三夜。

  服三 灵柩入土后第三天,孝子要上山垒坟,上香烧纸,祭奠。

  祭七 从死那天起,每七天为一期(如做道场必有七单),逢七上坟焚香,烧纸祭奠,共祭七个“七”,第四十九天圆七。

  回殃 传说,亡灵离家后要回家探望一次,由两个阴差押送,探家后就回阴曹交差,这叫回殃。回殃时间由道士推算,包括何日何时回家、何时离去等。亡者家人提前在亡者住过的房间准备饭菜贡品,烧三百火纸,燃九根香,点一对蜡,然后全家人离开。在亡灵离去一个小时后,全家人才回家,以防冲煞。

  平时祭奠 新亡除了祭七,还有周年祭奠。一年之中的祭奠主要有“三十送亮”“十五送灯”“清明扫墓”“七月半接老客”等。腊月三十上坟祭祖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祀,叫“上亮”。千里迢迢赶回家团年的子孙在吃团年饭前,和全家一起带上香、烛、纸、炮、烧酒、刀头肉等到祖先(首先是父母等直系亲人)的坟墓去祭祀。祭祀的过程是点烛、敬香、摆放祭品、奠酒、磕头、烧纸、鸣炮,点燃祭灯以表示子孙陪先人度过除夕夜。磕头的顺序是先男后女,先长后幼。为了让祖先元宵节不寂寞,正月十五晚上要给祖先坟墓送灯。祭祀仪式与腊月三十上亮类同,只是含义不同,除了点烛焚香、烧纸鸣炮外,还给祖坟上插一个灯笼。此外,还有一个讲究,老人去世后第一年,春节的对联要用绿色纸来写,第二年用黄纸来写,第三年用原来的红纸书写对联。

出处:

秦岭绿都 山水画卷:宁陕/中共宁陕县委宣传部编.-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