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也是人生的转折点。它既是喜事,也是责任的象征。宁陕的婚嫁习俗由来已久,有其固有的流程与仪式。
起媒 男方请媒人向女方家提亲,也有女方托媒人向男方家提亲的。男方向女方提亲,要托媒人送上男方的生辰八字。女方的生辰八字一般是秘不示人的,如果经多方考察,确实愿意,才会在订婚时将生辰八字托媒人送到男方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如今提倡婚姻自主,自找对象,自由恋爱,也有请同学、同事、亲戚、朋友介绍,恋爱成婚的。现在,“媒人”一词已很少用,多称“介绍人”。
庚帖 书写生辰八字的书帖。旧时庚帖式样颇为讲究,多为十六开金花红纸,上印龙凤吉祥图案。图案下,如果是男方庚帖,第一行就会写有“乾造”字样,如果女方庚帖,就会写有“坤造”字样,第二行写当事人(男方或女方)生辰八字。如果“合八字”后正式订婚,就填写合鸾庚帖。龙凤吉祥图案下,第一行左边写“乾造”,右边写“坤造”,第二行左边竖写男方八字,右边竖写女方八字。
合八字 订婚前的一个必备过程,男女双方经媒人说合后应允了婚事,就请算命先生“合八字”。所谓“合”,就是要求男女双方属相、命相都相合,这才是佳偶。属相即十二生肖,即男女双方出生年份的生肖相合。传说子鼠与丑牛、寅虎与亥猪、卯兔与戌狗、辰龙与酉鸡、巳蛇与申猴、午马与未羊属相最为相配,堪称佳偶;猴鼠、龙猪、兔羊、虎马、狗蛇、鸡牛等属相也可婚配,但不属佳偶;鼠马、牛羊、虎猴、兔鸡、龙狗、蛇猪、龙兔、鸡狗、狗猴等属相则不宜婚配。命相则以出生时生辰对应的金、木、水、火、土五行进行推算,“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壳水”,凡二命相生则为吉相,二命相克则为不吉,吉者可成婚配,不吉则双方作罢。八字相合,要敬神,撒花,作揖,男女双方放炮。
订婚 仅次于结婚的隆重仪式。选择吉日进行订婚礼,首先要委托媒人(介绍人)下聘,聘礼一般为布料、服装、首饰、化妆品,同时要给女方一定数量的现金(聘金),同时送上写有男方生辰八字的庚帖。庚帖放在精美的小匣当中,小匣外裹红绸,以示喜庆。女方收下聘礼、聘金和男方庚帖后,即行回聘。女方将自己庚帖放入男方下聘的庚匣中,并将女方亲手做的布鞋,亲手织的毛衣托媒人回赠给男方。订婚仪式在男方家举行,办订婚筵席,女方及女方父母、兄弟姐妹、姑母、姨母都要到男方家认亲。临别时,男方还要送女方及其亲属一定数量的财物:衣服、布料、皮鞋、袜子、毛巾、香皂等。亲属中有小孩的,一定要给现金,这在当地称之为“打发”。
认亲 订婚后、结婚前的一个程序,在城镇多与订婚一次进行,也有在结婚时一次认亲的。在农村,仍依旧俗,女方要领着未婚夫,备上礼品或红包,到邻近或交通方便的亲戚家认亲。男方要领着未婚妻,备上礼品或红包,到叔伯姑舅等亲戚家认亲。亲戚多有回礼或备上酒席招待。
三节两寿 一般订婚一年之后才能结婚,订婚期间,未婚女婿的义务就是给岳父岳母过“三节两寿”。“三节”是指未过门女婿给岳父岳母拜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两寿”是指给岳父岳母过生日。“三节”必送的礼物是雄鸡,“两寿”必送的礼物是烧酒、四样水礼。如果“三节两寿”未婚女婿缺席,岳父岳母就会认为女婿不敬或有悔婚之意,为了保全面子,他们往往会主动悔婚。
打报日 男方家长向女方申报结婚日期。申报之前,男女双方已选好结婚吉日。当地有这样的禁忌,女方家庭在一年当中,既可娶媳妇,又可嫁女儿,但不能在一年之内嫁两个女儿。当地结婚日期一般要选为农历某月双日。
花圆酒 结婚仪式前一天,娘家要宴请宾客。这一天,男方委派下书先生来下书过礼,女方亲友填箱,摆嫁妆。
过礼 打报日过后迎娶的重要礼俗。过礼实际是结婚前男方向女方最后一次送彩礼。彩礼有一对离娘布(土布)、一匹离娘帕(丝帕)、春夏秋冬四色八套衣服、首饰、化妆品等,还有四至八席酒菜(肉)。男方过礼酒菜的席数由女方决定,但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男方过几席礼,女方就要出几抬陪嫁。男方过礼的礼品装在双人抬的抬盒内,抬盒底格装离娘布、离娘帕,中格装四季衣服,上格装首饰、化妆品、梳子、篦子、洋碱(肥皂)、胰子(香皂)等,礼盒加盖,盖上贴有“开盒大吉”的大红字,酒肉则挂在抬盒外面的抬杠上。女方开盒有开盒礼,男方给的红包就放在礼盒内,开盒后由下书先生呈给女方。女方收了礼盒后,男方只拿走盒盖,女方收礼盒的人是全福妇人或岳母,若是言辞犀利的人,则对送嫁的待遇提出种种要求,下书先生会洗耳恭听,满脸赔笑,全部应承。
填箱 女方亲友送嫁妆礼叫“填箱”,陪嫁多为实物,以前多为箱子、柜子、椅子、脚盆、衣被、床单、蚊帐等家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及缝纫机、自行车、电视机等。世俗视陪嫁多寡而论新娘身份的高低,所以女方父母往往倾其所有,希望女儿婚后生活幸福。
摆嫁妆 “花圆酒”这天,女方的陪嫁摆在堂屋,亲友一看便知所缺之物,往往会凑钱买彩电、电脑、冰箱来作填箱。富家嫁女往往会有十几抬陪嫁,迎亲这天,穿街过市,物多人众,引得行人驻足观看。男方迎亲这一天是已选定的黄道吉日。男方发轿抬陪嫁,以前是新娘坐花轿,上亲坐小轿,现在则是新娘坐花车,上亲坐小车。上亲为新娘的父亲、兄妹及姑姨舅等近亲,上亲的人数由陪嫁的多少决定,一般一抬陪嫁一位上亲。
哭嫁 新娘上轿前要哭嫁,意为不能在娘家孝敬父母,有愧养育之恩。上轿新娘从内到外换上新衣裤,由哥哥或弟弟背上花轿,新娘足不沾地,意为不带走娘家任何财物。
压轿 由新娘的弟弟或侄儿压轿。压轿者在路途中双手吊轿杠,防止轿夫摇轿,负责开轿。迎亲这天,男方家张灯结彩,鼓乐喧天,门上放一张大桌子,桌子上放一碗米。花轿距大门大约两米远时,新郎抓一把米打过去,名为“打邪”。花轿进大门,押轿人开轿门后,新郎要发给红包。
1988年以后,城镇时兴在宾馆举办婚礼,迎亲要用小轿车迎送。结婚的主要程序有登记结婚,照婚纱照,选定结婚典礼时间、地点等。主家要先请主事人(俗称总管)安排事项,再请司仪、证婚人,还有礼房的、支客的、请客的、奉茶的、敬烟的、接亲的、牵床的、打洗脸水的以及保管、打杂等人员帮忙。在农村,自家办宴席,还要请厨师。厨师分大厨和小厨,有借家具的、调席打盘的、上酒的、管笼锅的、劈柴烧灶的、洗菜洗碗的等等。主家按总管的安排购买家具,布置新房,确定接亲人员,落实迎亲车辆,购买糖果烟酒,布置结婚礼堂,举行结婚典礼和婚庆喜宴等。在农村,要提前搭棚垒灶,借桌椅板凳、锅碗瓢盆、杯勺盘筷等,离城远的还要提前进城购买物品。
迎亲 由押礼先生、介绍人、牵娘、抬陪嫁的和司机组成,讲究接亲的与送亲的人数加起来为双数。押礼先生主要负责备齐礼金、礼品(即四样、六样、八样双色礼)以及新娘的穿戴,并将其交给女方父母。在农村,有的还要备上火腿和礼吊肉。要求摆礼的,就在堂屋支上案桌,铺上红纸或红布,点上一对红蜡烛。押礼先生要唱礼,按照班辈边摆边说,摆齐后,女方父母及家人没有意见,就收礼开席。介绍人,主要协调男女双方及家人的关系,直到将新娘接到男方家,举行了婚礼,才算圆满。牵娘,一般要求由满福者,即未丧偶、有儿有女的人担任。接亲时,要从闺房一直牵扶到男方家,拜了堂,入了洞房,才算完事。现今,年轻人多请未婚的女士为伴娘,伴娘从新娘梳妆一直陪伴到婚礼结束,新郎也要请未婚的男士为伴郎。迎亲车队到了男方家门口,要鸣炮迎接,先搬陪嫁,然后新郎抱着或背着新娘进新房。牵床的也要求为满福者,床牵好了,新娘给红包。再有一小孩打上洗脸水送到新房,新娘同样要给红包。与此同时,有专人招呼上亲,打洗脸水,上茶敬烟。礼毕,主事者代主家给送亲的每人一个红包。礼金多少不限,根据家庭经济状况而定。
拜堂 新娘由新郎背下花轿来到堂屋,由两位牵拜女(儿孙满堂、有福气的中老年妇女)扶持,现在改为伴郎伴娘扶持。傧相高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礼成”“新郎新娘入洞房”。
铺床 通常请父母健在、儿女双全、夫妻和睦的全福妇女给新郎新娘铺床,新床四角放置红枣、花生等,寓意早生贵子。
入洞房 新娘除从娘家出门前吃了东西外,一整天不能吃东西,也不能揭盖头帕。新娘入洞房后先坐床,新郎揭了盖头帕后,二人喝交杯茶,寓意和睦相处。新郎新娘邀请客人闹房,新娘散发花生、红枣、麻糖、水果糖。
闹房 闹房时不论大小闹三天。不闹房的亲友则欣赏锣鼓管弦伴奏的演唱:锣鼓打起来,闲言都丢开,听我唱本祝英台,山伯访友来。山伯在学堂,每日念文章,心中思念祝九郎,茶不思来饭不想。
酬客 主家在结婚前一周或十天半月,要给家门户族、亲戚朋友送请帖。结婚前三天,礼房开始上礼簿,整理客单,然后由总管分发给请客人员。请客人员拿到客单后,必须在头一天给客人打招呼,婚礼前两小时开始催客,直到客人上桌动筷为止。喜宴开始后,新郎新娘巡回敬酒,以表谢意。在农村,多由司仪或支客师唱祝酒词,代主家向客人和帮忙的表示感谢。
回门 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妇要携带礼物前往新娘父母家探望慰问。是日,娘家会派新娘的兄弟侄儿前来迎接,新娘通常上午回娘家,当天下午太阳落山前返回婆家,意为新房月内不能空。回门后,整个婚礼才结束。
宁陕境内有回族、满族、蒙古族、藏族、苗族、土家族、瑶族等7个少数民族。除回族外的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少,已入乡随俗。回族则在江口镇集中居住,人口尚多,保持着回族特有的婚礼习俗。婚礼是回族人一生中的大礼,办婚礼很讲究,大多数都是按伊斯兰教教规来办理,有提亲、定亲、过礼、娶亲、闹洞房等程序。
提亲 回族有句“一家女儿百家问”的俗话。当回族姑娘长到十八九岁时,就有人上门提亲。男方家通过各种途径看准女方家姑娘后,就请媒人去提亲。一般请两个媒人,一个主媒,一个帮媒。主媒到女方家通报男方的姓名、家庭经济情况,介绍男方的相貌、性格、文化程度、技能特长等,女方家长听后觉得大体合适,就安排姑娘在姐姐或嫂嫂的陪同下去男方家看。
定亲 男女双方对婚姻无异议后,准备订婚。男方家再请两个媒人带上四色礼到女方家,女方家请来长辈及亲戚,在征得姑娘的同意后定下良缘。女方家确定聘礼,两媒人带上礼单回男方家报喜。
过礼 在定亲半年后,媒人到女方家商议确定过礼日子。男女双方各自登门请长辈、亲戚和邻居届时来“吃喜面”。双方亲朋提前来帮忙宰鸡、宰羊,做扣碗席接待客人。男方买齐聘礼,一般是手镯、戒指、耳环、项链和少量衣服及化妆品。媒人陪同男方家人(4~6人)带上聘礼到女方家,女方亲朋在家门口两边列队迎接媒人及男方贵客。女方家在正房堂屋摆两张大方桌,上面铺上红布,摆上聘礼,媒人及女方代表各表客气话后开始坐席。女方还要给男方家回皮鞋和衣服等礼物,男方家也同样待客,但都忌酒。
娶亲 男女青年到法定结婚年龄,领取结婚证后举办婚礼。回族婚礼是不用给宾客发请帖的,自愿参加,一般宾客较多。从结婚日前五天开始,男女双方家里宰羊,宰牛,买菜,借家具,忙得不亦乐乎。结婚当天,男方安排八至十人、六至十个贴上大红喜字的小车前去接亲。女方家列队热情欢迎男方接亲贵客,随后接亲的人与女方客人一起入席。宴席一律是十至十二扣碗菜,不喝酒。宴席结束后,将陪嫁的冰箱、电视机、洗衣机、被子等嫁妆搬到车上,每件贴上大红喜字。女方家请有经验的人用线给姑娘去掉脸上的汗毛,用去外壳后的熟鸡蛋滚脸,粘去脸上的污垢,传统叫“开脸”。女方家选择儿女双全的伯叔婶娘、哥嫂姐妹、侄子侄女等送亲,人数和男方接亲人数相同。婚车到男方家门口,男方派人给新娘头上搭一块红绸子“盖头”,男方舅舅、舅娘为新郎新娘披红带花,将新娘与送亲的人接进家中。这时候,主人一方面安排接待客人,一方面请阿訇给新郎新娘念“伊扎布”(宗教仪式)。堂屋正中摆设两张方桌,方桌上摆几盘糖、干果、枣子、核桃、花生。上方坐阿訇,左右坐证婚人和父母亲,地下铺上毯子,新郎新娘跪或站在上面,聆听阿訇的教诲。阿訇读《古兰经》有关内容,再用汉语作一番解释,接着面对证婚人,问新郎、新娘是否自愿恋爱,自愿结婚。阿訇问俩人经名(阿拉伯语),不会说的,教他们,没有经名的,当场给起经名。仪式结束后,阿訇或家长将摆放在桌面上的糖、干果、枣子、核桃、花生向新郎新娘身上撒去,意为祝贺新郎新娘长生到老,早生贵子。再将喜枣、喜糖撒向围观群众,以示喜庆。撒喜的习俗盛行于元末明初,流传至今。
闹洞房 男女青年推荐一位能说会道、幽默风趣的人出点子,串节目,说绕口令,对情歌,若新郎新娘答不上来,就给小俩口脸上抹红。众乡亲把公婆簇拥到院子里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逗乡亲们笑。第二天早饭后,新郎的奶奶和其他人带着新娘认婆家长辈。长辈要给新娘红包作为见面礼。婚礼后三至七天,新郎准备礼品陪新娘回门,也叫回娘家,看望岳父岳母及其亲属。新娘亲戚挨家挨户地请新郎新娘吃饭,给新郎回赠礼物。
秦岭绿都 山水画卷:宁陕/中共宁陕县委宣传部编.-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