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秦岭文献>秦岭简史
秦岭脚下
 
周代的天下
    周代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分为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周代都城分为宗周和成周,宗周在丰镐(今西安长安区),成周在洛邑(今洛阳)。丰镐、洛邑,皆在大秦岭脚下。因此,周人的主要力量,皆在秦岭脚下。武王伐纣,率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八个部族。其中,庸、蜀、羌、卢、彭、濮在大秦岭之中。尤其是巴人,其分支较多,濮人的廪君之巴,夏人之后的丹山之巴,嘉陵江下游的賨人、板楯蛮的巴渝之巴。武王克商后,“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出现宗姬之巴。巴人勇猛强悍,且擅长歌舞。《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
    秦岭是周人活动的重要舞台。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殁,子诵即位,是为周成王。因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旦辅政。周公辅政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周公旦与召公奭约定,实行分陕而治。陕即是秦岭与黄河之间,崤函地带的陕塬,因塬面狭窄曰“陕”。陕塬以西,也即陕西,这里是周天下的老地盘,物产丰富、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由召公治理;陕塬以东,即是陕东,是周天下从殷商接手的新区,社会失序,民心不稳,由周公治理。陕西之名,源自分陕而治。周公辅政,政绩卓著,万世流芳。《尚书·大传》记述:周公一生“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以对后世的影响来说,周公最主要的贡献是制礼乐,这就是孔子最为推崇的周礼。周礼不单是周公的发明创造,而且是夏商周三代国家治理经验的总结,包含法治与德治的全部内容。周礼是儒家学说的重要源头,因此周公成为儒家的奠基人。孔子系统地整理了周礼,其弟子将其语录集成《论语》,孔子遂成为儒家的创始人。后世儒家,尊孔子为圣人,尊周公为元圣。唐代以前,各地文庙主祀周公。以此而论,大秦岭也是中国“儒芯”所在。
    周人灭商之后,实施封建制度,大封王族及功臣。楚人先祖,也因功得到分封。《史记》载:“鬻熊子事文王。”公元前11世纪,楚先祖鬻熊奔周文王,为周文王火师,即祭祀时持火的人。周成王感念鬻熊功劳,封鬻熊曾孙熊绎为子爵。熊绎,芈姓,西周诸侯国之楚国始封君,公元前1042—前1006年在位。熊绎去世,其子熊艾即位。周成王十九年(前1024),封熊绎为楚子,封地是楚蛮盘踞地带。公元前1041年,“三监”(蔡叔度、管叔鲜、霍叔处)不服周公旦辅政,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公元前1039年,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并在伊洛地带营建洛邑,曰成周,史称“营建东都”。至此,中国政治,初步形成了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空间格局。公元前1021年,周成王殁,子钊即位,是为周康王。公元前996年,周康王殁。周成王至周康王,成周建成,周公还政,天下安宁,史称“成康之治”。周康王死后,子瑕即位,是为周昭王。因楚蛮占地广阔,且占据铜矿产地铜绿山,周昭王三次出兵攻伐楚蛮:第一次“伐楚,涉汉,遇大兕。”“大兕(si)”,一般认为是犀牛一类的动物。第二次派祭公、辛伯攻楚。“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渡汉水时,阴风骤起,将士惊恐,损失严重。第三次,公元前977年,“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
    因昭王南巡不返,宗室拥立昭王长子姬满即位,是为周穆王。周穆王最具传奇色彩,后世多称穆天子。周穆王不仅联楚平乱,完成了周昭王的遗愿,而且西游昆仑山,留下许多的传说。《列子·周穆王》记载:“周穆王不恤国事,不乐臣妾,肆意远游。命驾八骏之乘,……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王瑶,王和之,其辞哀焉。”据出土的西周墙盘文字记载:“窗舰穆王,井帅宇侮……”在周代史官笔下,穆王是一个充满智慧,统御四方,威震宇内的君王。公元前951年,周恭王即位,之后是周懿王即位。因国力已呈衰势,戎狄交侵,周王室被迫迁都于槐里(今陕西兴平)。《史记》记载:“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周孝王励精图治,西败西戎,迫其贡马求和。《竹书纪年》载:“王即位,命申侯伐西戎。五年,西戎来献马。”在西周时代,马已是重要战略资源,无论是祭祀、农耕、还是战争都需要大量优良健壮的良马。公元前908年,孝王命非子为王室养马于汧渭之会。公元前905年,非子养马三年,“马大蕃息”。于是,周孝王封非子于秦(今天水清水县境),为周附庸,号曰秦赢。这是秦国之始。
    “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公元前895年,周夷王即位,周王室再度衰落。公元前880年,周厉王即位。因其贪财图利,垄断山林,不准他人依山谋生,在公元前841年,酿成“国人暴动(又称彘之乱)”,周厉王逃至彘地(今山西霍州)。虽国人息怒离去,但宗周无主,诸侯推举召穆公、周定公代行天子之职,史称“共和行政”或“周召共和”。公元前828年,厉王死于彘,公元前827年,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宣王任用贤臣良将,国力恢复,讨伐猃狁、西戎、淮夷、徐国和楚国,史称“宣王中兴”。周宣王五年(前823),令秦仲为大夫,征战西戎。秦仲不幸战死,长子即位,是为秦庄公。周宣王七年(前821),秦庄公兄弟五人,奉宣王之命,领兵7000人,击败西戎。于是,周宣王将犬丘之地封于庄公,并封其为西垂大夫。宣王中兴昙花一现,为西周灭亡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即位。公元前780年,镐京地震,泾渭洛三川震动,三河枯竭,岐山崩塌。公元前774年,周幽王废嫡立庶,废黜申后和太子姬宣臼,立褒姒为后,褒姒之子姬伯服为太子,并加害太子姬宜臼,致使申后父亲申侯愤怒。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缯侯、西夷犬戎攻周幽王,并诛杀其于骊山之下。事后,申侯复又与缯侯,以及尚在外围的郑、卫、晋等诸侯应合,大败犬戎。申、缯、卫、晋、郑等诸侯联盟,立前太子宜臼继王位,是为周平王。公元前770年,为避犬戎之难,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开始的一年,也是春秋开始的标志。“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在内外交困中,周平王于公元前718年去世。
    
秦人的崛起
    秦人崛起是秦岭故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在今天水之南,西汉水上游的河谷盆地,因森林密布、水草丰美,而被称为天水。在这一地带,已发现仰韶文化遗址61处、龙山文化遗址51处、周代文化遗址47处,在文化谱系上其与大地湾文化是姊妹。在仰韶文化晚期,这里的繁荣程度超过渭河上游。3000多年前,秦人祖先以商奄遗民的身份迁居西汉水上游。因这一带是西周的边陲而称“西垂”;因周边主要是羌戎,秦人先祖兼有守边之责,而称为“西犬丘”。迁居这里的100多年里,秦人先祖与羌戎共生,学习养马技术,并成为“以和西戎”的重要力量。因养马有功,周孝王封“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这次分封,对后世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秦”字,由此走进中国历史,进入中国文化。也许是巧合,一个“秦”字,可解读为“春”“秋”二字的组合。秦字上部,是“春”字头,下部是“秋”字底。于是,“秦”字,暗合“春秋”之意,即:秦=春+秋。据说这是不可泄露的天机,暗示着秦人将得天下。
    公元前778年,秦庄公为犬戎所杀,其长子世父率军与犬戎作战,次子继国君之位,是为秦襄公。公元前776年,秦襄公迁都汧邑(今宝鸡陇县),出现东进势头。公元前771年,秦襄公以兵救周,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立有大功,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并获得岐以西土地的封赏。至此,秦国获得了诸侯国的地位。这次封赏之后,秦襄公浴血奋战,战死沙场,葬于西垂陵园。公元前765年,秦文公即位。公元前762年,秦文公到达汧渭之会,营建城邑。公元前750年,秦文公击败西戎,收编周朝遗民,扩地至岐。至此,结束了往来于天水走廊的300年历史。这300年,是周天子三封秦人的300年,是秦国与西戎作战,三任国君皆战死的300年,也是秦人实现由“御奴马夫”腾跃为“诸侯之国”的300年。
    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去世,其孙即位,是为秦宪公。公元前704年,21岁的秦宪公去世,5岁的秦出子即位,公元前698年被杀。其后,富有作为的秦武公即位,先后征服、并吞绵诸、邶戎、冀戎、义渠戎、翟和貘等戎族。秦武公十年,即公元前688年,秦灭邽戎、冀戎,置邽(今天水)、冀(伏羌县,今甘肃甘谷县东)二县,这是中国最早的县级建制。公元前677年,秦德公即位。秦德公迁都雍城(今宝鸡凤翔县)。秦德公的三个儿子先后在公元前675年、公元前663年、公元前659年即位,分别是长子秦宣公、次子秦成公、少子秦穆公。秦穆公于公元前659—前621年在位,《史记》认定其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对西戎作战取得绝对优势,并将函谷关以西诸国一一击败。秦穆公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终成秦晋之好。秦穆公死后,其继承者无大的作为,终春秋之世,再也没有上乘表现。
    此一时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影响后世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事件。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前往秦国。关令尹喜,请求过关的老子留下文墨。于是,老子著五千言,曰《老子》,即《道德经》《道德真经》。随后,尹喜追随老子,在秦岭脚下的楼观台讲经布道。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也是道教尊称的教祖。因而,函谷关、楼观台,成为道家圣地,道教祖庭。
    
帝国:从秦岭走来
    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在秦、楚之外,在秦岭之南,还封有申、吕、随、唐、厉、邓、鄀、鄾、谷、罗、鄢、卢戎等诸侯国。经过多年兼并,至春秋初期,秦岭之中的庸国较强,一度是巴山之主。公元前611年,楚、秦、巴三国联合,一举灭了庸国。巴国崛起后,其势力一度达汉水流域。春秋末年,秦、楚、巴数相攻伐,巴国中心移至川东。进入战国时代,主要是秦楚展开秦岭争夺战。
    司马光《资治通鉴》载: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土地瓜分,这即是著名的“三家分晋”。韩、赵、魏,也被合称“三晋”。三家分晋开启了诸侯纷争的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是秦国吞并六国、一统天下的时代。秦简公(前414—前400年在位)是战国时代秦国第一位国君,开启秦国向封建制度转化的进程。公元前399年,秦惠公即位。公元前387年,秦军越过秦岭对蜀作战,并攻占了南郑。公元前386年,秦出公即位,时方2岁,《世本》曰秦少主,《吕氏春秋》曰秦小主。公元前385年,左庶长嬴改发动政变,杀出子及其母,迎灵公太子公子嬴连回国即位,是为秦献公。他是战国时代秦国崛起的关键人物。即位当年,秦献公向西用兵,抵达秦岭西部的洮河流域,灭西戎部族狄,设置狄道县(今甘肃临洮县)。西部边患排除后,为秦国南下东进奠定了基础。次年,秦国迁都至栎阳(今陕西阎良)。秦献公韬光养晦,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包括废止人殉、迁都、扩大商贸、编制户籍、推广县制,为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公元前366年,秦起兵勤王,在洛阳打败威胁周天子的韩魏两军,提高了秦国声望。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以恢复霸业为己任。秦孝公元年(前361),再度向西用兵,斩西戎獂王,进一步巩固西部阵线。公元前359年,秦孝公重用卫鞅,颁布《垦草令》,拉开全面变法的序幕。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在咸阳营造新都,次年迁都咸阳。公元前342年,太子驷率领西戎92国朝见周显王,显示秦西方霸主之位。公元前340年,鞅因战功获封商於15邑,号为商君。公元前337年,秦惠文王即位。公元前330年、公元前329年,秦国攻伐魏国,得黄河以西全部土地,且在黄河东岸建立了前进基地。公元前325年,秦惠王访山东六国,嬴驷称王。公元前316年,秦军再度越过秦岭,破蜀军于葭萌关。同年,巴蜀皆灭。公元前313年,秦惠王遣张仪赴楚,使楚绝齐。后又设计激怒楚怀王,诱楚冒险攻秦。秦军越商山,出武关,于丹阳大败楚军。公元前312年,秦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由此,黄河以西,秦岭巴山,尽入秦国版图,从根本上解除了各国对秦国本土和巴蜀的威胁。至此,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秦岭南北合为一体,对六国形成居高临下之势,这也是国家走向统一之大势。
    公元前310年,秦武王嬴荡即位。公元前307年,秦国出函谷关,攻占韩国重镇宜阳。秦武王巡视宜阳,直入洛阳,以窥周室。因举鼎绝膑,气绝身亡。公元前306年,秦昭王嬴稷即位。昭王年幼时,由宣太后芈月听政。秦昭王八年(前299),邀楚怀王会面于武关,强迫楚怀王割巫郡(今四川巫山县),黔中郡(今湖南常德)。楚怀王拒绝此要求,被劫持至咸阳。秦昭王九年(前298),秦军出武关攻楚国,斩首5万,攻城16座。秦昭王十六年(前291),攻打韩国,攻占宛城(今河南南阳)。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司马错攻楚,占黔中,楚割让汉水以北及上庸。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白起攻楚,占鄢城(今湖北襄樊宜城)、邓县(今湖北襄樊)、西陵(今湖北宜昌)。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白起攻楚,占郢都(今湖北荆州江陵),火烧楚王坟彝陵(今湖北宜昌),楚国被迫迁都至陈丘(今河南周口淮阳)。至此,巴山一带,江汉中下游,全部进入秦国版图。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流放西周文公姬咎于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北嵩山一带。秦昭王时代,秦对六国的斗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即位三天后暴薨,秦庄襄王即位。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元年,命吕不韦率军灭东周,流放东周公于汝阳嵩山一带。至此,彻底铲除周王室残余势力。同年,秦伐韩,取成皋、荥阳,置三川郡,治所在洛阳。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薨,嬴政即位。公元前230年,秦灭韩,于韩地置颍川郡。治所颍川,即今河南省禹州市,黄帝出生地,夏禹建都地。至此,大秦岭山域全部进入秦国版图。随后,大秦一统,势如破竹。公元前228年,灭赵;公元前225年,灭魏;公元前223年,灭楚;公元前222年,灭燕;公元前221年,灭齐。秦将所得天下,分为36郡。秦岭分属:陇西郡、蜀郡、巴郡、汉中郡、黔中郡、南郡、南阳郡、颍川郡、三川郡。秦国本部所在的关中,不在36郡,而称内史。
    灭六国后,秦王政创立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名词——皇帝。秦始皇创立了全新的国家体制——郡县制,以及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对于后世中国影响极大。“百代皆行秦王政”的后世中国,皆是大秦帝国的延伸。在汉代,班固《西都赋》用“秦”字,命名大秦帝国都城的南山秦岭。“秦”字与中国的渊源相当深厚,《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写道:“说明帝国的威名甚至远扬于中华世界以外的例子是,秦(Ch'in)这一名称很可能是英语‘中国’(China)及各种非汉语中其他同源词的原型。”①“秦”如此重要,以至于人们称中国为China,即源自于“秦”,Ch'in即是秦。在韦氏拼音中,秦岭即是Ch'in Ling。
    从全球范围来看,无论是石器时代、还是铜器时代,抑或是铁器时代,中国出现的都比较晚。截至目前,中国境内发现最古老的铁器,位于秦岭西部洮河流域,从临潭县磨沟寺洼遗址出土的两块铁条测定,距今3510年至3310年。此前,赢得“中国最古老冶炼铁器”称号的是,源自秦岭东部灵宝市,距今2800年的西周虢国玉柄铁剑。一般认为,中国铁器时代开始于春秋战国之际。然而,从出土文物看,这一时期,依然是青铜器占优势的世界。1974年春,在骊山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出土了青铜剑、青铜铍、铜戈、铜戟、铜矛、弩机、箭镞、铜殳等青铜兵器。兵马俑坑中4万件兵器,几乎全由青铜铸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铁器替代铜器,真正称得上铁器时代,要算是东汉以后的事情。青铜时代,比之石器时代,人类力量有所增强,但对生态环境施加的影响,尚属轻微。
    
汉室江山
    秦末,刘邦伐秦,绕开函谷关,绕道南阳,沿丹江溯流而上,跨武关越蓝关,沿灞河顺流而下,屯兵白鹿原。公元前207年深秋,沛公军至霸上。在冰雪来临之际,咸阳城,人心惶惶,乱作一团。秦王子婴投降,秦朝亡了!刘邦垂涎关中王位,但忌惮手握重兵、尚在函谷关外的项羽,终究不敢造次。公元前206年之春,项羽引兵入咸阳,杀秦王子婴,劫掠财宝,火烧咸阳宫,自立为西楚霸王。项羽在鸿门宴上,不忍心除掉刘邦。项羽封刘邦为汉王,这是一次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分封。因汉水而汉中,因汉中而汉王,因汉王而汉国,因汉国而汉字、汉族、汉文化,等等。得汉王之位,刘邦心有不悦,却不得不日夜兼程,穿秦岭,远关中。随后,刘邦以汉中、巴蜀为基地,上演了一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大戏。项羽原本将秦国故地,今关中、陕北、甘陇之地,分封给秦朝三名降将:章邯为雍王(驻兴平),司马欣为塞王(驻栎阳),董翳为翟王(驻延安),三地合称“三秦”。当刘邦出秦岭、再入关中时,所封三秦之王,似乎并没有做好迎战准备。刘邦没有用多少工夫,便北定三秦。此时的刘邦,自然已经看不上关中王这顶官帽,而是要出函谷关,与自诩为最高领袖并能够封他人为王的项羽,实行巅峰对决。
    公元前202年初,项羽败亡。二月甲午,刘邦登上皇位。刘邦没有忘记,其帝业成就,得益于秦岭庇佑。在登帝位后,他先是以洛阳为都,以汉为国号。以汉为国号,自然是因为他曾是汉王。以洛阳为都,据说是因为刘邦的大臣多是关东之人,多言周都洛阳有数百年天下;秦都关中,二世而灭亡。洛阳位居天下之中,且四面环山,背靠邙山,东有成皋、西有崤函;背对黄河,面向伊洛,地势险要。然而,刘邦称帝不久,设酒席宴请群臣。席间,娄敬建议“都关中”。张良继而言道:“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娄敬说是也。”于是,刘邦当即决定定都关中,取国都名长安。长安城坐落于秦岭与渭河之间的半月形地带,沿渭河与秦岭之间的中华廊道,可直达洛阳。
    继周秦之后,位于半月形地带的西汉王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朝代。从黄老之学到独尊儒术,从文景之治到汉武盛世,开疆拓土,文治武功,皆达到同时代世界的巅峰状态。至今回想起来,都会让人心潮澎湃。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其中一大功业是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如今,欧、亚、非三洲合一的大陆,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上,已成为一座岛,现在,以免遗忘,让我们在此后的段落称它为‘世界岛’(world-island)。”②在远古时期的“世界岛”上,就已经形成了连接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人文与经贸线路。这条线路以世界昆仑山为轴心,也可以称之为世界昆仑山之路。世界昆仑山的概念是“秦岭学”研究多年的成果,指在世界岛的中央,北纬35°上下,东西向横卧着的巨大山系,可称之为亚欧大梁,即是本文所说的世界昆仑山。丝绸之路是由古长安—洛阳到古罗马之路,也是由中国大秦岭到阿尔卑斯山之路。同样,丝绸之路是以世界昆仑山为轴心,也可称之为新版的世界昆仑山之路。新版世界昆仑山之路,把世界的东西方更加紧密连接在一起,使亚洲、欧洲、非洲率先成为一个生命共同体。
    汉武帝的另一大功业,即是确立了儒学在中国思想上的神圣地位。汉初实行的黄老之学,成功实现了休养生息,涵养了文景之治。然而,到汉武帝时期,黄老之学满足不了汉武帝开疆拓土的需要。于是,公元前134年,汉武帝诏贤良以求对策。董仲舒作《天人三策》,深得汉武帝所好。董仲舒以儒家仁学为基础,吸收融合道家、法家、阴阳家、墨家的思想,构建出崭新的儒学体系。经过董仲舒重新塑造的儒学,兼有各家之长,在思想竞争中取得了显著的优势。董仲舒认为,思想不统一,会成为政治统一的障碍。因此,董仲舒建议“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董仲舒的儒学,以儒家为主,百家合流,成为统治者的法宝。由此,在皇权的支撑下,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主流学说。为了适应皇权更迭,时代发展需要,儒家学说也在与时俱进、兼容并蓄,不断改造自己、提升自己,这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秘密。如今,中国儒学正在适应新时代需要,吸收融合西方思想优秀成果,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再造自己。就此而言,董仲舒在中国思想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西汉政权,毁于王莽改制。8年,王莽代汉建新。由此,国家陷入混乱失序的状态。17年,荆州饥荒。王匡、王凤被推举为首领,组织饥民起义,占领绿林山和附近乡村。几个月工夫,发展到七八千人。王莽派两万官兵围剿,被绿林军打得大败。23年二月初一,绿林军推举“避吏于平林”的刘氏宗室将军刘玄为皇帝。国号“汉”,年号“更始”。23年即更始元年,史称“更始政权”。5月,克宛,定宛为都。同年8月,绿林军兵分两路,王匡、王凤率军攻洛阳,申屠建攻长安。长安市民起义,攻入未央宫,王莽被商人杜吴杀死,新朝覆灭。24年,刘玄由洛阳入长安,生活腐朽,独揽政权,杀死多名起义军将领,并剥夺了王匡军权。曾是绿林军首领的王匡,率部投靠了赤眉军。25年,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玄投降,更始政权亡。赤眉军拥立刘盆子为傀儡小皇帝,组建建世政权。
    此间,三辅大饥,长安混乱。25年十月,刘秀在河北鄗县南千秋亭登基称帝,定都洛阳,以汉为国号。此后,击灭赤眉,扫平关东,一统天下,并推行“柔道治国”,由此取得了巨大成功。刘邦创建的汉朝,以秦岭腹腰半月形地带的长安为都;刘秀复建的汉朝,以秦岭东部伊洛河盆地之洛阳为都。为区别二者,史学家将前者称西汉,后者称东汉。东汉,一度是独步世界的强大帝国,先后出现令后世引以为豪的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两者持续了一个甲子。64年,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派大臣蔡愔、秦景等10余人出使西域,求佛经佛法。67年,佛教传入中国。68年,在洛阳修建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这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官办寺院,距今已有1900余年历史。白马寺有中国佛教的“总祖庭”“释源”之称。此后,中国佛教,多以大秦岭为中心,中国佛教八大祖庭,其中七大祖庭在大秦岭脚下。
    在佛教传入中国一个甲子过后,东汉王朝急速走上了衰败之路。外戚、宦官、小皇帝成了东汉后期国家治理结构的基本格局和标准配置。皇室昏聩,外戚、宦官争斗,民不聊生。189年,灵帝驾崩,何太后临朝,宦官专权,凉州董卓兵入洛阳,废皇子刘辩,杀何太后,另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董卓独揽大权,残暴专横,各地举兵反抗,形成割据局面。统一的汉王朝,实际上不复存在。196年,汉献帝为曹操控制,并迁都许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220年,曹操病死,汉献帝让位于曹丕,曹丕称帝,从而结束了汉朝纪元。
    
大分裂的时代
    由此,中国第一次进入了大分裂时代,而且也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久的一次大分裂时代。三国鼎立,只是大分裂时代的开始。曹丕去汉建魏,刘备以汉朝正统自居,自然是要重建汉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曰汉,史称“蜀汉”。222年,夷陵之战,刘备战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刘禅即位。229年,孙权称帝,国号曰吴,史称“东吴”。至此,形成三国鼎立格局。魏、汉、吴三国鼎立,实际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鼎立,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长江与黄河分裂分治的局面。大秦岭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在中国历史上,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的分裂分治,也就意味着大秦岭的分裂分治。三国时期,曹魏与蜀汉分别占据了秦岭的北部与南部,而东吴占据了巴山东南部。光武帝时,曾得陇望蜀,即在夺得天水—陇西之地后,走天水走廊,沿西汉水顺流而下,夺取巴蜀之地。蜀汉诸葛亮、姜维,试图反其道而行之,演绎出“得蜀望陇”的大戏。在夺取巴蜀、汉中之后,诸葛亮率军沿西汉水逆流而上,走天水走廊北出,夺取陇西—天水,直奔关中腹地。无论是得陇望蜀南下,还是“得蜀望陇”北上,抑或是暗度陈仓,实际就是要越过秦岭去作战。《三国演义》讲述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说到底就是六出秦岭。三国故事,大多发生在秦岭。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独揽曹魏政权。263年,钟会、邓艾、诸葛绪兵分三路南征蜀汉,钟会受阻于剑阁,邓艾抄阴平小道直取涪城,进逼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265年,司马炎称帝,定都洛阳,国号曰晋,史称西晋。280年,司马炎伐吴,吴亡。至此,三国时代结束。
    原本,中国历史已经显露出司马家族延续秦汉一统江山的端倪。然而,悲剧发生在皇族内部。291年,为争夺中央政权,爆发了同姓王之间一场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这场内讧持续了16年,两晋灭亡,由此中国历史进入了300年的大分裂时代。304年11月,刘渊以复汉为名,在今山西吕梁市离石区即汉王位,国号曰汉。308年10月刘渊称帝。309年,刘渊迁都平阳。310年,刘渊病卒,长子刘和即位,后被庶弟刘聪弑篡。311年,刘聪领匈奴军攻占洛阳,俘获晋怀帝。在长安,西晋军拥立愍帝。316年,匈奴军破长安,愍帝献城投降,西晋灭亡。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国号曰晋,史称“东晋”。
    304年,刘渊、李雄分别建立汉赵国、成汉政权,标志着十六国时代开幕,直至439年,北魏拓跋焘灭北凉,多个少数民族先后入主中原,其中以匈奴、羯、鲜卑、羌及氐为主,称之“五胡”。420年,刘裕夺帝位,取代晋,国号曰宋,这是南北大分裂格局的开端,至589年隋灭陈而终。
    318年,刘曜在长安将国号由汉改为赵,史称“前赵”。同年,刘聪太子刘粲、刘曜先后即位,国号曰赵。石勒反刘,也称赵王。328年,此二赵战于洛阳,刘曜兵败。329年,石勒进兵长安、上邽,前赵亡。330年,石勒称帝,史称“后赵”。其全盛时,包括秦州、雍州、豫州、荆州等州。350年氐族苻洪据关中,称三秦王。352年苻坚称帝,国号曰秦,定都长安,历44年,史称“前秦”,成了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371年,前秦灭仇池氐杨氏。378年,前秦骑兵7万人,攻击东晋襄阳。前秦盛时,其疆域东起朝鲜,西抵葱岭,南并川蜀,北逾阴山。383年,前秦淝水兵败后,原降羌人姚苌叛秦,385年,姚苌擒杀苻坚。386年,姚苌称帝,定都长安,国号亦曰“秦”,417年亡,史称“后秦”。后秦始建麦积山石窟,大兴于北魏,后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开凿扩建。385—431年,今兰州西固一带,由鲜卑人所建立的政权,国号曰秦,史称“西秦”。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同年四月改代王为魏王。398年六月,其改国号曰魏,史称“北魏”。同年七月,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继前秦苻坚后再度统一北方。493年,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开凿龙门石窟。495年,为安置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汉传佛教禅宗祖庭,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北魏结束。历20帝,享国148年。
    这一时期,在大秦岭西部,存在三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嘉陵江两大支流白龙江、西汉水一带,有氐族杨氏建立的仇池国。杨氏家族本是略阳清水氐人,东汉建安年间,杨腾率领部众迁到仇池定居下来。三国时,曾反抗曹操。晋武帝时,杨飞龙受晋封号,率部落还居略阳。296年,杨茂搜率部落四千家迁到仇池,受部众拥戴称王,始建仇池国,辖武都、阴平二郡。317年,杨茂搜长子杨难敌即位,屯下辨。其弟杨坚屯河池(今徽县),控制今陇南地区。371年,前秦皇帝苻坚,遣将杨安攻仇池,将氐族人迁往关中一带,前仇池国亡。前秦瓦解时,苻坚女婿杨定率部返陇右,385年自立,称仇池公,占天水、略阳、陇城、翼城等地。394年,杨定与西秦战败被杀,杨盛即位,辖武都、阴平,复又扩张至汉中、祁山。443年,北魏灭后仇池国。此后,杨氏族人在仇池一带,相继建立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等割据政权。580年,北周杨坚起兵,灭杨氏部族,氐族逐渐消失。
    307年,在仇池国的西部,洮河流域,羌人梁懃建宕昌国,都城宕昌城(今甘肃宕昌县西)。424年,宕昌国归附北魏。566年,北周灭宕昌国。《北史·宕昌传》载,“自仇池以西,东西千里,席(藉)水以南,南北八百里。地多山阜,人二万余落(户)”。经过千年沧桑,宕昌羌人已与当地汉、藏民族融为一体,而宕昌故城和宕昌民居至今仍具有鲜明特色。
    在宕昌国以西,西倾山大部,则是鲜卑后人于329年创建的吐谷浑。吐谷浑原是人名,即慕容吐谷浑。4世纪初,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涉归之庶长子慕容吐谷浑率部西迁上陇,止于枹罕,侵逼氐羌,子孙相承,并成为横跨黄河两岸的一支强大部落。吐谷浑死,其长子吐延,其孙叶延相继即位。叶延在沙州(今敦煌)建立总部,以吐谷浑为族名。叶延传子辟奚,辟奚传子视连,通聘于西秦,受封白兰王。视连传弟视罴,受封沙州牧、白兰王。视罴传弟乌纥提,乌纥提传位视罴之子树洛干,自称大单于、吐谷浑王。经6世8传,其时十六国割据,吐谷浑据甘青间,实控东至洮河、龙固(今松潘),西达赤水、白兰,北界黄河,南至大积石山。420年,树洛干传弟阿才,兼并氐羌数千里,处诸羌中,号为强部。阿才传弟慕瞆,宋封为陇西公、陇西王,北魏封西秦王。慕瞆传弟慕利延。慕利延传位于树洛干子拾寅,受宋封河南王,魏封西平王。拾寅传子度易侯,度易侯传子伏连筹,伏连筹传子夸吕,始称可汗。夸吕传子世伏,娶隋朝光化公主为妻。世伏传弟伏允。635年,即唐贞观九年,伏允兵败,吐谷浑分裂。随后,河西吐谷浑降伏吐蕃,称“阿柴”。河东吐谷浑,相继接受唐封西平郡王、河源郡王、青海国王。663年,吐蕃势力扩张,灭河东吐谷浑,西倾山全境大部为吐蕃所占。
    隋唐梦幻
    6世纪,中国历史走出大分裂时代,重新迈上统一之路。534年,北魏最后一位皇帝,魏孝武帝元修与高欢决裂,并从洛阳逃至长安,投靠关陇军阀宇文泰。至此,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次年,宇文泰杀魏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西魏辖襄阳以北、洛阳以西地区。随后,西魏攻入南梁成都,夺取西川荆雍。557年,魏恭帝让位于宇文泰第三子宇文觉,北周建立,历五帝,24年。572年,周武帝宇文邕亲掌朝政。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北周静帝禅位杨坚,杨坚即位,国号曰隋,称隋文帝。杨坚原为随国公,因“随”中“辶”有走的意思,恐有不详,于是弃“辶”新创一“隋”字。隋初,降服契丹,与突厥两次大战,消除西北军事威胁,并将青海归入版图。587年,废除西梁。589年,杨坚南下灭陈,结束了长达300年的大分裂局面。隋文帝励精图治,终成“开皇之治”。604年,隋炀帝即位,其尊崇儒教,开创科举,修缮长城,修建运河,加强了南北沟通。
    617年,李渊太原起兵,11月占领长安,拥隋炀帝孙杨侑为帝,即隋恭帝。618年,隋恭帝禅让帝位,李渊即位,国号曰“唐”,共历21帝,享国289年。唐都京师长安,设两个陪都——东都洛阳和北都太原,合称“三都”。唐代科技、文化、经济、艺术具有多元化特点,特别是唐朝文化兼容并蓄,与世界各民族互学互鉴,长安是中国的中心,也是世界的中心。盛唐时期,国土面积达1076万—1240万平方公里。唐朝以后,海外中国人多自称唐人。如今,唐人街遍布世界各地。梦回大唐,重振汉唐雄风,这是中国人的千年梦想。
    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李渊禅让,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627—649年,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死后,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高宗在位期间,乘贞观遗风,边陲安定,百姓阜安,史称“永徽之治”。660年,唐高宗因身体原因,武则天处理朝政,并称“二圣”。683年,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武则天因与唐中宗不合,次年废其为庐陵王,改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690年,武则天废唐睿宗,即皇帝位,国号曰周,即武周,定都洛阳,号称神都。705年,发生神龙政变,武则天退位,唐中宗李显复帝位,唐睿宗李旦为相王。710年,唐中宗崩,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唐殇帝。同年,李旦之子,临淄王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协助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复位。712年,唐睿宗让位李隆基,是为唐玄宗。唐玄宗励精图治,唐朝进入开元盛世。当时的唐帝都长安城,堪称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国际大都市。
    755年11月,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次年12月攻入长安,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躲避战乱,越过秦岭,逃至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763年2月,安史之乱得以平息。然而,经历8年战乱,唐朝元气大伤,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大唐王朝由盛转衰,中华文明由开放走向保守。
    763年,唐肃宗长子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780年,唐代宗长子李适(kuo)即位,是为唐德宗。805年,太子李诵即位,是为唐顺宗。同年八月,禅位给太子李纯,自称太上皇。805年,太子李纯即位,是为唐宪宗,带来元和中兴。820年,唐宪宗被宦官陈弘志谋杀。唐宪宗末年,出现了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牛李党争。820—824年唐穆宗在位,牛李党争日炽。824—826年唐敬宗在位,竟为宦官谋杀。826—840年唐文宗在位,其为宦官王守澄所立,835年因甘露之变被宦官软禁。甘露之变后,宦官聚力,群臣唯有借藩镇兵力对抗宦官权力,埋下了晚唐时藩镇和宦官直接冲突的种子。唐文宗死后,唐武宗即位。846—859年唐宣宗在位,是唐朝继会昌中兴以后又一段安定繁荣的时期,史称“大中之治”。唐宣宗之后,唐懿宗与唐僖宗昏庸无能。859年,爆发黄巢起义,唐朝经济遭受严重打击,唐朝统治名存实亡。
    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882年,朱温归附唐军,与李克用联合镇压义军。因朱温镇压义军有功,唐僖宗赐名全忠。唐僖宗去世后,其弟唐昭宗即位。898年,神策军中尉刘季述发动政变,软禁唐昭宗,太子李裕监国,同一天宦官假传圣旨,说唐昭宗退为太上皇,并令皇太子即位。901年,宰相崔胤联合禁军打败刘季述,迎唐昭宗复位,李裕复降德王。同年,朱温率军进入关中,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权。904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不久杀害唐昭宗。905年,朱温大肆贬逐朝官,30余位朝臣被杀死于白马驿,史称“白马驿之祸”。907年,朱温逼唐哀帝禅位,代唐称帝国号曰梁,即后梁,定都开封。912年,朱温子朱友珪弑朱温。908年,李存勖(xu)继其父李克用之位,任河东节度使,袭封晋王,后攻破幽州,并卢龙及河北之地,于923年称帝,建后唐,称庄宗,定都洛阳。926年,魏州兵变,庄宗被杀。李克用养子李亶入洛阳,称后唐明宗。936年,石敬瑭反叛后唐,引契丹兵败唐军,攻入洛阳,改国号曰晋,即后晋,后迁都汴梁。947年,契丹灭后晋,国号曰辽,建立辽朝。在中国历史上,长达2000年的长安—洛阳时代,就此落下帷幕。
    总体而言,隋唐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秦岭深处、汉江流域,稻作农业得以迅速发展。中唐以前,秦岭山区农业亦落后,“梁汉之间,刀耕火耨,民以采稆为事”。安史之乱后,大量民户逃入秦岭,出现“畬田”。岑参入蜀途中,在汉中看到“水种新插秧,山田正烧畬”的景象。薛能《褒斜道中》也有“畬田闲日自烧松”句。这种方式,当然是以清除森林植被为前提的。畬田,即刀耕火种之法。杜甫有诗:“瓦卜传神语,畬田费火耕。”刘禹锡《畬田作》诗:“何处好畬田,团团缦山腹。”王建《荆门行》有:“犬声扑扑寒溪烟,人家烧竹种山田。”
    至晚唐,秦岭出现不少人口聚落和小块农区。孙樵记述,秦岭山区“往往涧旁谷中有桑柘,民多聚居,鸡犬相闻”,“自仙岭而南,路旁人烟相望,涧旁地益平旷,往往垦田至一二百亩”。清除森林植被之后,农人以茶叶、果树、花卉、药材、桑麻生产为主。这一时期,人们开辟出耕地和稻田,只是秦岭农作的一小部分。王维在《送友人南归》中写道:“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敬宗宝历年间,金州刺史裴瑾描述:“绝高弛隙去水祸,辟地皆成稻粱。”金州刺史姚合有诗曰:“井邑神州接,帆樯海路通。……溉稻长川白,烧林远岫红。”在唐代,紫阳茶已是贡茶,柑橘种植已比较普遍,金州设立了橘官,唐代,秦岭已是天然药库。《新唐书·地理志》载:“均州、商州土贡麝香,房州土贡麝香、钟乳、雷丸、石膏,金州土贡麝香、杜仲、雷丸、积壳、黄蘖。”
    当然,在秦岭边缘地带,垦田已是到处开花。李白《南都行》描绘南阳的繁荣景象:“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圜,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张九龄描写襄阳盛况:“江汉间州以数十,而襄阳为大,旧多三辅之豪,今则一都之会。”《唐国史补》载:“襄州人善为漆器,天下取法,谓之襄样。”李肇所列10余种名酒,郢州富水酒列第一。襄阳宜城酒,自汉晋即名播天下。孟浩然有诗作“宜城多美酒,归与葛强游”。钱起有诗作“碧云愁楚水,春酒醉宜城”。金州、商州、万州的金矿,也颇具规模。《新唐书·地理志》载:洛南县有金,万州、金州“土贡麸金”,安康西城县汉水有金、汉阴县月川水有金。诗人方干《路入金州江中》:“知是从来贡金处,江边牧竖亦披纱。”
    不过,这种小规模农业,是以清除森林边缘而构建起来的,并没有伤及深山老林。秦岭森林总体保持了原真性生态系统功能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李白有诗作“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孟浩然有诗作《行出东山望汉川》,对巴山秀美风光赞不绝口:“异县非吾土,连山尽绿篁。”“猿声乱楚峡,人语带巴乡。石上攒椒树,藤间缀蜜房。”岑参曾在汉水荡舟,有诗作:“酒光红琥珀,江色碧琉璃。”“汉水天一色,寺楼波底看。”王维也有诗作《送杨长史赴果州》赞秦岭之美:“褒斜不容幰,之子去何之。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唐时,华南虎在秦岭十分活跃。《太平广记》中的虎故事有不少来自秦岭。因虎患,行人不敢再走傥骆道,所以栈道朽裂,布满青苔。
    唐朝是一个诗歌兴盛的朝代,歌颂大秦岭自然是唐朝诗歌不可或缺的重头戏。就连一代雄主李世民也禁不住写下《望终南山》:“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叠松朝若夜,复岫阙疑全。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王维是诗佛,山水田园诗妙笔高手。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诗仙李白的《蜀道难》更是千古绝唱:“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每每读到这些优美的诗句,对秦岭、对唐朝,无不充满敬意。
    
远去的宋元明
    960年,后周禁军领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汴梁,改称东京,五代结束。979年,五代十国结束,中国基本统一,进入宋朝时期。大宋曾经有过短暂的盛世,《清明上河图》上的情景就是证明。然而,北宋始终没有突破宋辽对峙、宋金对峙的局面。1126年,靖康元年,金军围困开封。靖康二年(1127),金人掠徽、钦二宗至五国城,后宫和官民女眷大部分没入金国官妓院——洗衣院,史称“靖康之耻”。同年,赵构从今河北南下至陪都南京应天府,即帝位,改元建炎,是为宋高宗,亦即南宋之开端。赵构一路南下至绍兴,率百官遥拜二帝,以绍兴为行都,后以临安为行在。直至1271年,开启元朝纪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开启以北京为都的时代。
    南宋建立,是中国历史上三次衣冠南渡的最后一次。第一次是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晋元帝司马睿由洛阳出发,渡过长江,定都建康。这是中原汉族第一次大规模南迁,推动江南经济的繁荣。第二次是安史之乱,衣冠南渡。唐明皇李隆基幸蜀、唐僖宗李儇幸蜀,中原士庶避乱南徙,推动江南经济崛起。第三次即是靖康之耻,衣冠南渡。宋高宗赵构渡江,建立南宋。经过三次衣冠南渡,加速中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伴随王朝南渡的不仅是衣冠士人,更是知识、信息和技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重要的生产资料。经过三次衣冠南渡,黄河流域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一降再降,大秦岭也失去了中国政治经济的中心地位。
    宋代改道为路,路下设州,州下设县。冲要之地,与州平行设立军、监。秦岭分属京西南路、京西北路、荆湖北路、陕西路、利州路、夔州路。宋金对峙时期,秦岭是宋金交界地带。特别是荆襄之地,饱受战火荼毒。元代推行行省制,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省下有路、府、州、县等。秦岭分属河南、陕西、四川行省。荆州南阳郡由此归河南管辖,荆州安康、益州汉中归陕西行省管辖,河南行省所辖今襄樊、十堰、荆门,随州今归湖北。明清两代,地方行政区划承袭元制。1376年,洪武九年,变元代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在全国置13个承宣布政使司。秦岭属湖广、四川、河南、陕西、甘肃布政使司。清代改布政使司为省,实行省、府(直隶厅、直隶州同府)、县(散厅、散州同县)三级制。秦岭属湖北、四川、河南、陕西、甘肃。1928年,国民党政府设立青海省。1937年,国民党政府确定重庆市为战时首都,1938年重庆市升级为中央院辖市。1997年,重庆成为新中国的直辖市。至此,形成大秦岭分属6省1市的格局。
    值得指出的是,宋代、元代、明代,以及清初的陕西是大陕西。那时的陕西,几乎涵盖了整个黄土高原,东至山西汾河流域,西达甘青黄河一线,包括今陕西全境,甘肃、宁夏、陕西大部分。这一时期的陕西,几乎是西北的代名词。秦岭一线,直至西倾山,皆是陕西的南山。清初,击败了准格尔之后,陕西之西是新疆,陕西失去了边防意义。随后,设立陕西右布政使司和陕西左布政使司,事实上进入了陕甘分治阶段。再之后,陕甘分省。1928年,设立宁夏省。今日之陕西版图,远远小于那个时代。陕西在西北具有重要影响力,与陕西曾是十四朝古都有关,与曾经的大陕西有关。长安是陕西治所所在,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陕西是丝绸之路的首善之区。
    宋元时代,继续清除秦岭原始森林植被。宋时,汉中平川阶地辟成农田,原生森林植被退缩至浅山、丘陵。曾巩《再赋喜雪》作:“山险龙蛇盘鸟道,野平江海变畬田。”范成大《劳畬耕》诗序:“畬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斫山,众木尽蹶。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火之,藉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土下种,即苗盛倍收。”《宋史·朱震传》载:“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舆地胜览》卷三十二《襄阳府》载:“尽是桑麻之野,亦为鱼稻之乡”,同书卷八十五《均州》载:“鱼稻之乡,桑麻蔽山,衣食自足。”又在兴元府中记载“平陆延袤,几数百里,壤土演沃,堰埭棋布。桑麻秔稻之富,引望不及。”1043年,兴元府褒城县丞黄裳上书曰:“窃见入川大路自凤州至利州剑门关,直入益州,路遥远,桥阁约九万余间,每年系铺分兵士于近山采木修整通行,近年添修所使,木植万数浩瀚,深入山林三二十里外采斫。”因而,建议沿途驿卒于栈道栽种树木,以备修栈取用。《大宋兴州新开白水路记》记,修凤州河池县至兴州长举驿栈道:“作阁道二千三百九间,邮亭、营屋、纲院三百八十间。”这条栈道长200里,费工费料。北宋中期,栈道用木已难取材。南宋时“州宅如在山林”。元时,巴山依然是原始森林,行旅艰难。蒙古部队由汉中入蜀,因米仓山大林密,榛莽阻道,“伐山开道七百里”。明代,汉中栈道用木更加困难,被迫舍弃木栈而改用“碥路”,即在距河面很高处筑土石路。
    在大秦岭之洮河流域,汉景帝(前156—前141在位)时,羌族率部南迁,定居洮河。之后,鲜卑来此,两者皆主要从事游牧和狩猎,放火焚烧森林,开辟牧场。这种习俗延续,每年初春放火摧青。584年,隋军大败吐谷浑,洮河入隋版图,迁内地人至此垦田,洮河森林从中间被切断。由唐至元,洮河沿岸从卡车以下,河阴可耕之地已皆辟为农田。朱元璋认为,洮州“西控番戎,东蔽湟陇”遂置洮州卫。明洪武二年(1369),“天下卫所军,以十分之七屯田”。垦荒军民至少6万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筑城堡数十座。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大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并未遭到严重打击。宋时,今阳平关城郊“有竹箭、柏、松、楠,杂他卉木甚茂,野人或居焉”。文同知洋州时,曾实地考察傥骆道南段。在《骆谷》中他写道:“龙蛇纵横虎豹乱,古栈朽裂埋深苔。”陆游十多首诗,多涉及汉中虎事,他在沔阳沮水刺死过一虎。段成式《酉阳杂俎》载:“梁州出白貘。”《蜀中广记》载:“兴元北山有貔貅,善食竹。”明代后期,汉中浅山丘陵依然“碧树岩芳数万章”“岗阜盘旋、林麓深邃”。据嘉靖《城固县志》记载,当时汉中林木种类主要有“桑、柘、榆、柳、松、柏、桐、槐、桃、檀、楠、椴、棕、白杨、黄连木”等。
    ①崔瑞德,鲁惟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页。
    ②哈福德·麦金德:《民主的理想与实现》,王鼎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59页。
出处:

秦岭简史/党双忍著.--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社有限公司,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