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秦岭文献>秦岭简史
地肺山:野性生灵的天堂
 
    在太白山与终南山之间,有一座优美、纯净、洒脱、神秘的山,这就是地肺山。地肺山是生物岛,野性天堂,多样性的灯塔,也是中国人高品质生活环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相信人们熟悉终南山这一概念。然而,关于终南山的山域范围众说纷纭。笔者“秦岭学”系列作品,因按照自然地理单元细分大秦岭,也就需要对大秦岭的每一个自然地理单元予以清晰界定,其中地肺山就是大秦岭的一个重要单元。
    终南山有大、中、小三个概念。(1)大终南山,也即广义的终南山。其范围所指可与南山、周南山对应,泛指秦岭在关中的部分,包括太白山、地肺山、小终南山,甚至更大范围。(2)小终南山,即狭义的终南山。是指西安之南山、长安之南山、八水绕长安之南山,处于涝峪至沋河之间。(3)中终南山,从黑河至沋河之间,也即地肺山和小终南山。笔者“秦岭学”著作将地肺山单列,终南山即是指小终南山。
    地肺山不是本文的一个新发现,而是一个新表述。从关中平原看,也即从秦岭北麓观察,地肺山就是从黑河口至涝峪口的那一部分,也即介于太白山与终南山之间的一个自然地理单元,看起来像是一点。如果从秦岭南麓看,地肺山远不是一点,而是从湑水河口至旬河口的广大区域,也是大秦岭腹地最富有野性的一个大千世界。
    地肺山不是本文的一个新名词,而是一个新用法。唐代温庭筠就曾写有《地肺山春日》:“冉冉花明岸,涓涓水绕山。几时抛俗事,来共白云闲。”然而,古文献中的地肺山,出现了多项含义。有终南山别称说,《史记·夏本纪》正义引《括地志》:“终南山,一名地肺山。”有商山别称说,晋皇甫谧《高士传》卷中说道,四皓“秦始皇时,见秦政虐。……乃入商洛,隐地肺山,以待天下定。”有枯枞山别称说,河南灵宝市西南,《寰宇记》作地肺山。此三说皆言大秦岭之山中之山。也有人认为,江苏句容的茅山,原名句曲山,也称地肺山。
    本文采地肺山之名,第一,起因于终南山,一名地肺山。第二,源于森林是地球之肺。第三,也是最主要原因,观看卫星影像图,在大秦岭腹部,于太白山与终南山两大板块之间,有一个重要板块,其山形水系勾勒出一个鲜明的轮廓,酷似肺之状。将这一肺状板块从终南山剥离出来,名以地肺山,可谓形象贴切,恰如其分。
    地肺山的外形轮廓,见于四条河流:黑河、湑水河、涝河和旬河。黑河、湑水河是地肺山与太白山的界河。涝河、旬河是地肺山的东部边界,也是地肺山与终南山的界河。涝峪是西安市鄠邑区境内最大峪谷,清朝毛凤枝《南山谷口考》记载,“涝峪殊深(50余公里),石山肖立”。20世纪70年代,宁西林业局修筑公路通往西涝峪,20世纪90年代,朱雀森林公园修筑公路通往东涝峪。西涝峪、东涝峪是涝河的两个源头,西涝源于秦岭东梁(2965米),东涝源于静峪垴(终南山之冰晶顶3015米),东西两涝合流称涝河,出涝峪口北流入渭,全长82公里。涝河是八水绕长安最西之水,古称“潦水”。“潦”本指雨水大,雨后积水成灾。在西安市鄠邑区城西,涝河积水下渗,形成一大美景——渼陂湖。《说文》载:“渼陂在京兆户县,其周一十四里,北流入涝水。”在唐代,渼陂湖尚是一大湖。杜甫《渼陂行》:“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渼陂。天地黤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凫鹥散乱棹讴发,丝管啁啾空翠来。沉竿续蔓深莫测,菱叶荷花静如拭”。鄠邑区农民画《涝河两岸》也将这种珍贵而美好的记忆收藏。
    旬河古称“旬水”,源出秦岭麦秸磊(2886.9米)东南侧的甘沟脑(2707米)。旬河河源区有一重要支流江河,其源头是秦岭东梁(2965米)。江河于江口汇入旬河,后流经宁陕、镇安,于旬阳入汉江,河长218公里。旬河是汉江上游左岸最大支流,上游陡急、下游平缓,河流全程高差达2125米,素有八百里旬河不浇田之说。旬阳县城坐落于旬河与汉江汇合处,老城为一狭长山梁,东、南、北三面临水,西以骆驼项与黄坡岭相接,因长期受汉江、旬河曲流河段的侵蚀,天然裁弯取直不断演进,形成“金线吊葫芦”地貌。因这种独特的地理地貌很像是一个太极图,当地人便将旬阳县城称之为太极城。
    太极本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太极是道教易学的宇宙论、宗教修养理论和法术理论的重要基本概念。太极图是太上老君的证道至宝,也是至高无上的开天圣器,被视为道教的图腾、道教的旗帜。于是,一旦提及太极、太极图、阴阳鱼,人们就会自然而然联想到道教,联想到道教传人,联想到道教老祖。风云际会,机缘巧合,地肺山北麓的楼观台,即是道教祖庭所在。
    尹喜是春秋晚期的一位星象学家,他在地肺山北麓闻仙峪口结草为楼(此谓“楼”),每日登楼以观星相(此谓“观”)。一日,忽见紫气东来,吉星西行,预感圣人经过,于是他苦苦守候。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云衣,骑青牛而至,此即老子西游入秦。尹喜忙请老子到楼观,执弟子礼,请他讲经著书。老子在楼南之高岗(后称说经台,此谓“台”)上为尹喜讲授《道德经》,然后飘然而去。于是,闻仙峪口便是著名的楼观台所在。在闻仙峪西边的一个峪口叫就峪,即是西楼观所在。传说就峪口的大陵山是当年老子羽化登仙的地方,也是道教三清境中的上清境灵宝天尊的道坛。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就水,北经大陵西,世谓之老子墓。”清乾隆时在此立墓碑一尊。1957年,陕西省公布老子墓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楼观台创始于周,鼎盛于唐,衰落于宋,复兴于今。《辞海》注释:“楼观台,亦称‘楼观道’。道教派别之一。北魏时以陕西终南山楼观为中心兴起,故名。尊奉老子,以尹喜为祖师。”据史料记载,周穆王曾来此游乐,并建造楼观宫。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至楼观祭祀老子,于草楼之南建清庙,躬身飨祀。由此,开了老子神化之先河,也拉开道教产生的序幕。汉武帝“慕黄老,好长生”,建望仙宫于观北渭水边,增置道员,给户洒扫。道家学者,隐逸求道之士,方术神仙家云集楼观,研习道法。东汉之后,老子被依托为道教开山祖师,楼观台由此成为道教祖庭。晋惠帝时期,植树10万余株,迁来居民300多户,专门维护建筑和园林。南北朝时期,北方著名道士大多集中于此,形成了著名的楼观派。唐高祖李渊视老子为唐室先祖,亲来楼观台,建宗圣宫。宗圣宫位于说经台北1公里处,原为尹喜观星望气的草楼观遗址。唐玄宗以夜梦老子为名,改宗圣宫为“宗圣观”,并扩大规模。一时间,这里殿宇豪华,道士众多,盛极一时。988年,宋太宗诏改宗圣观为“顺天兴国观”。1232—1234年,战乱中累代宫宇焚毁殆尽。1236年,全真掌教大宗师清和真人尹志平命李志柔为主持修复殿宇,历时七载,恢复唐时规模。1260年,诏敕复名宗圣宫。至是,楼观道派归入全真道,楼观成为全真道重要基地。1265年,朝廷三下敕书护持楼观。1341年,在宗圣宫设立五品道教提点所,颁发铜印一枚。1331年,山洪暴发,楼观受灾惨重,面目全非。
    周代以来,楼观已有2700余年历史,历20多朝。遗留碑碣、石刻70余件,唐欧阳询、苏灵芝所书的碑文,米芾、苏轼、薛绍彭所题诗词的刻石,元赵孟頫、李道谦、高寿羽书写的碑碣,皆是珍贵文物。历代文人学士李白、岑参、卢纶、温庭筠,苏轼、苏辙、王禹偁以及元明清各代留题诗篇,经过搜集整理,尚有六七十篇。这些文物是研究道教的重要资料,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高价值。古籍载:“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佳。”宋代苏轼说:“此台一览秦川小,不待传经意已空。”米芾赞楼观台为天下第一山。《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称:“楼观为天下道林张本之地。”据此,楼观得来道教祖庭之说,随有仙都之名。道教宫观之观,也由此沿袭下来。
    道教尊老子为道祖,尹喜为文始真人,奉《道德经》为根本经典,楼观台是天下第一福地。有学者甚至断言:“黄帝陵是中国文化的根,楼观台是中国文化的魂。”道教对中国文化贡献巨大,其精髓在于老子的道法自然、庄子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老子为我们提供的最高级的方法论,即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运行法则是自然规律。天人合一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大秦岭之地肺山是道教思想的发源地,也以彰显野性的力量实践着道教的根本思想。
    在甲骨文里,“野”字的写法是:两个木字中间夹着一个土字。在金文里,野的写法是两个木字(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林字),下面加一个土字。可以这样理解,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野”字是指森林中的土地,或者林中土、林下土即为“野”,即是说“野”是尚未开垦的士地。反过来,砍伐了林木的土地、开垦的土地、耕种的土地,是失去野性的土地。因此,“野”字包含了原始的、未驯服的、未开化的、放纵不羁的等多种意思。由此,有野兽、野菜、野草、野花、野果、野猪、野鸡、野牛、野马、野猫等等,也就有了野性、野蛮、粗野、狂野、狼子野心等等。如此一来,越是原始的森林,也就越具有野性特征。
    “野性”一词,主要有三层含义:其一,难以驯服的生性。如西汉路乔如《鹤赋》:“白鸟朱冠,鼓翼池干。……宛修颈而顾步,啄沙碛而相欢。……饮清流而不举,食稻粱而未安。故知野禽野性,未脱笼樊。”韦应物《述园鹿》:“野性本难畜,玩习亦逾年。”其二,自由自在,优哉游哉,不受约束。如陆游《野性》:“野性从来与世疏,俗尘自不到吾庐。醉中往往得新句,梦里时时见异书。”其三,喜爱自然,乐居田野的性情。唐代韬光是一位隐僧,喜欢山野林泉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韬光《谢白乐天招》:“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不解栽松陪玉勒,唯能引水种金莲。白云乍可来青嶂,明月难教下碧天。城市不能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野性,可以是万物的本真,可以是一种生态环境,可以是一种生活情趣,也可以是一种审美思维,它带有一种浓重的放荡不羁的色彩,彰显一种难以驯服的生性。如今,虽然说世俗的力量已经深入到我们的血脉,但是,在我们的骨髓中仍然深藏着野性的力量。一旦进入山野泉林之间,深藏于骨髓中的野性力量便会贲张而出,顿时,整个心灵返璞归真,很快与活生生的野性世界合而为一。
    地肺山保留了比较完整的纯自然、原生态,即未被征服的野性世界特征,可谓是野山、野水、野物、野景。单就行政辖区而言,地肺山涉及陕西省5个市13个县的部分或全部。包括西安市的周至县、鄠邑区,宝鸡市的太白县,汉中市的佛坪县、洋县、城固县、西乡县,安康市宁陕县、石泉县、汉阴县、汉滨区、旬阳县,以及商洛市的镇安县。这等于是说,地肺山处在5市地理交汇过渡地带。一般而言,过渡地带是边缘地带,也是野性地带。一座山,在3个行政区边缘地带比较常见。人常言:“一脚踏三县,一鸡鸣三省。”然而,一座山同时处在5个市过渡地带非常罕见。就这一点而言,大秦岭之地肺山具有唯一性,这也在一定意义上道明地肺山之野性特征。
    地肺山北部的周至县,原作“盩厔”,汉太初元年(前104)置县,治所设在今终南镇。西安市鄠邑区,原作鄠县,汉初置鄠县。地肺山西南的城固县,设县于周赧王三年(前312),秦取楚汉中地,置城固县。城固、鄠邑区、周至,三县(区)县(区)龄均超过了2000年。而位于地肺山腹地的宁陕县、佛坪县,皆置县于民国时期,县龄仅过百年。一般而言,县龄代表着开发的历史、发展的进程。置县时间越长,野性丧失越多;置县时间越短,越具有野性魅力。这一点,地肺山置县史就是完美的印证。地肺山西北的太白县,设县于1961年。太白县占据了大秦岭生态功能区的核心区域。洋县、佛坪、宁陕三县(简称洋佛宁)占据了地肺山的“白菜心”,分享了地肺山的中央地段,也是地肺山最狂野的部分。宁陕、佛坪全境和洋县的地肺山部分,其森林覆盖率均在90%以上。周至、太白、城固三县,同时占据了太白山与地肺山各一部分,这地肺山与太白山相邻的部分,皆覆盖着莽莽森林,既具有太白山的野性特征,也具有地肺山的野性特质。
    地肺山是大秦岭中自然保护区密度最大的区域,已经建设12个自然保护区,规划再建3个自然保护区,由此形成比较完整的地肺山自然保护区群。以行政区划而言,宁陕县内已建宁东、皇冠山、天华山3个自然保护区;佛坪县内已建佛坪、观音山2个自然保护区,规划再建1个娘娘山自然保护区;洋县已建长青、朱鹮2个自然保护区;周至县已建周至、老县城2个自然保护区;太白县已建黄柏塬、湑水河2个自然保护区;城固县规划建设盘龙、板桥2个自然保护区;镇安县已建1个鹰嘴石自然保护区。地肺山的东南边缘,因各种原因导致森林残破,自然野性不明显。在地肺山北部和东南部,已经建有6个森林公园,分别是位于周至的楼观台森林公园,位于宁陕县的宁东森林公园、天华山森林公园、上坝河森林公园,位于镇安县的木王森林公园,位于石泉县的云雾山森林公园。
    新中国建立之时,地肺山保有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继而也成为大秦岭中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20世纪50—70年代,陕西省先后建立了六大省属林业局(即六大森林采育企业)。其中,宁东、宁西、龙草坪、长青4大省属林业局局域范围在地肺山,太白林业局一部分也在地肺山。1958年,在地肺山“白菜心”的宁陕县东北部设立陕西省宁东林业局,子午河、旬河、池河等汉江支流源头均在宁东林业局范围。1963年,陕西省太白林业局成立,局域范围跨越三座大山:西部是玉皇山、中部是太白山、东南部是地肺山。同时,也是湑水河、褒河、黑河上游水源区。1966年,在宁陕县西北部、周至县东南角、户县西南角建立陕西省宁西林业局,地理标志是佛坪、周至、宁陕三县交界的光头山(2679米)。周至、鄠邑区、宁陕三县(区)交界的秦岭梁(2822米),最高峰是秦岭东梁(2965米)。宁西林业局是地肺山腹部蒲河、汶水河的河源区。1967年,在佛坪县西北部、洋县东北部设立陕西省长青林业局,也是地肺山腹部金水河、酉河的河源区。地肺山的最高峰昏人坪梁(3071米)是洋县、周至、太白三县的界山,也是长青林业局的最高山。因建立了佛坪自然保护区,长青林业局局域被分为东西两块。1980年8月,陕西省政府批准将长青林业局在佛坪县东北部的龙草坪、西岔河两个林场分出,单独建立陕西省龙草坪林业局。龙草坪林业局西邻佛坪自然保护区,东邻宁西林业局(后设立天华山自然保护区),处在椒溪河的河源区。
    与此同时,在5大省属林业局毗邻地界,先后设立了一批国有林场。早在1934年,地肺山北麓就建立陕西省楼观台实验林场,因其地望在道教祖庭楼观台而得名。初建时,称陕西省林务局西楼观林场。之后,隶属关系和林场名称多次变更,1999年正式确定为陕西省楼观台实验林场,一直沿用至今。楼观台实验林场南以秦岭主梁与陕西省宁西林业局接壤,北以山脚为界与周至平原农作区相连,东以首阳山与西安市鄠邑区接壤,西以黑水峪河东梁为界与西安市小王涧林场为邻,南北长约31公里,东西宽约23公里,经营面积3.7万公顷。场内三大高山光头山(2996米)、首阳山(1720米)、四方台(2631米)呈三足鼎立之势,著名的秦岭七十二峪之就峪、闻仙峪、田峪、耿峪分布其间。1987年,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落址楼观台实验林场(其前身为陕西省濒危野生动物急救收容中心),担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野外抢救、饲养繁殖、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开发利用重任,建有大熊猫基地、朱鹮基地、金丝猴馆、综合抢救区和兽医院等设施。
    1958年,在地肺山平河梁南麓长安河源区,也是宁东林业局中心位置,设立西北农学院火地塘教学试验林场,即现在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火地塘教学试验林场。该场东、南、西三面与宁东林业局火地塘林场相邻,北接宁东林业局东峪河管区,东北与宁东林业局旬阳坝林场相连。从平河梁延伸分出的两个大侧梁将林场分成三大部分,这里是科学观察秦岭生态系统的理想地望。教学实验林场实习涉及林学、树木学、植物学、森林生态、森林经理、土壤学等专业课程10余门。国家林业局在此设立秦岭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科技部在此设立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教学实验林场先后承担多项国家攻关课题和省部级课题,开展森林生态学、林木遗传育种学、森林经理学、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保护等方面的实验研究和定位观测,积累了丰富的调查研究资料。
    此外,在地肺山中,与宁东林业局毗邻的县属林场有西安市鄠邑区涝峪林场,安康市宁陕县上坝河林场、石泉县云雾山林场,商洛市镇安县木王林场;与龙草坪林业局、宁西林业局、楼观台实验林场毗邻的有西安市周至县厚畛子林场、西安市小王涧林场、佛坪林场;与长青林业局、太白林业局毗邻的有汉中市洋县坪堵林场、汉王山林场,以及城固县中坪林场、小河林场、青龙寺林场。这样,在地肺山中的省属林业局、省属林场,以及县属林场就连成了一大片,占据了地肺山的核心地带,也是地肺山最具野性的地带。林业局、林场的职责是采育,即采伐和培育。因采伐技术加速进步,采伐森林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培育森林的速度,森林账户入不抵支,出现了严重的森林赤字。日复一日,地肺山森林一天天消失,野性一天天减少,造成极为严重的生态后果。
    1958—1959年,西北大学实习队曾在地肺山白菜心的宁陕、佛坪两县发现大熊猫在雪地留下的脚印、窝迹,以及取食竹子的痕迹,也采集到大熊猫粪便。这是一个重要发现,并引发一系列后续动作。1959年,陕西省农林厅组织农林牧工作大队,在地肺山调查野生动物分布情况,并在洋县东北部发现有大熊猫出没。1962年,北京师范大学实习队在汉中市佛坪县三官庙、岳坝两地收集到大熊猫皮及不完整的头骨标本。1963—1964年,陕西省生物资源考察队在汉中市洋县茅坪也得到大熊猫皮,并证实相邻的太白县也有大熊猫分布。1964年,郑光美正式报道了大熊猫在秦岭的分布。1973年,张纪叔等人在佛坪县龙潭子、三官庙、大古坪、大城壕、小南坪等地收集到大熊猫皮8张、头骨2具,进一步证实大秦岭是中国大熊猫的集中分布区。1974年,史东仇等人进行大熊猫生态学调查时,再次获得大熊猫标本。同年,陕西省生物资源考察队对佛坪、洋县、周至、宁陕、太白5县大熊猫、羚牛和金丝猴的数量进行调查,进一步确定佛坪是秦岭大熊猫分布的中心地区。1976年,陕西有关部门向国务院上报《关于建立佛坪自然保护区的请示报告》。1978年12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佛坪自然保护区。1979年5月,将长青林业局所属的岳坝、大古坪林场划出,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佛坪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隶属国家林业部领导。这是在地肺山设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对长青林业局来说,等于是丢失了一块未被采伐的处女地;对于大熊猫来说,是保住了最后一块原生态的栖息地。1988年,佛坪自然保护区更名为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受国家林业局和陕西省林业厅双重领导。佛坪自然保护区处在汉江一级支流金水河的水源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有多座2000米以上的高山。在北面,除光头山外还有鲁班峰(2904米)、黄桶梁(2810米)、烂店子梁(2762米),在西面有果树梁(2752米)、灯盏窝(2242米)、观音山(1999米)、明阳山(2007米),在南面有黑沟梁(2040米),在东面有鳌山(2574米)、凉风垭(2100米)。也许,正是因为这四面环山的特殊地理结构,使其成为人类活动的天然禁区,也成为野性世界的天然庇护所。
    紧接着,毗邻佛坪自然保护区的周至自然保护区成立了。1984年,经省政府的批准,从西安市小王涧林场、周至县厚畛子林场划出部分面积,以及划出相邻部分集体林,建立周至自然保护区,并于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金丝猴等珍稀动物及其生存环境。保护总面积56393公顷,其中国有土地49849公顷,集体土地6544公顷。周至自然保护区是地肺山内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周至自然保护区三面临山,一面临水。内有三座光头山,即西南方向与佛坪自然保护区、老县城自然保护区交界的光头山(2838米),南面与宁西林业局天华山自然保护区毗邻的光头山(2704米),东面与楼观台实验林场毗邻的光头山(2996米)。周至自然保护区内15条大小河流均为黑河右岸一级支流,包括著名的百里黑河大峡谷。在黑河对岸,即是太白山山域。
    1993年,经西安市政府批准,在周至县厚畛子林场所属老县城林区建立老县城自然保护区。同年,周至县成立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管理处。2004年,老县城自然保护区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13年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自然保护区体系中,老县城自然保护区算是小不点,但它却是地肺山中海拔最高的自然保护区,区内最低海拔青龙寨1524米,最高海拔鲁班峰2904米。因其四面环山,生态地位非常重要。老县城自然保护区东与周至自然保护区共享秦岭主梁,南与佛坪自然保护区共享鲁班峰(2904米)、黄桶梁(2810米)、光头山(2838米),西与黄柏塬自然保护区共享财神岭(2672米),西北方向是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东北方向与厚畛子林场大熊猫走廊带相接。
    设立老县城自然保护区的同一年,在北京大学潘文石教授等科学家的呼吁和全球环境基金(GEF)的支持下,长青林业局整体转产安置。1994年,陕西省政府批准设立长青自然保护区是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995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样,佛坪自然保护区、周至自然保护区、老县城自然保护区、长青自然保护区4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连成了一大片,形成了地肺山自然保护区群的雏形。
    1998年,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先后发生特大洪灾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若干意见》指出:“全面停止长江黄河流域上中游的天然林采伐,森工企业转向营林管护。”随即,国家林业局编制《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并于2000年10月正式启动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1998年10月28日,陕西省省长程安东发布《关于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立即停止省属森工采育企业采伐天然林的命令》(习惯称“禁伐令”)。按照禁伐令规定,省属森工采育企业从1998年11月1日起,停止一切采伐活动,全部转入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随着天保工程和禁伐令的全面实施,开启了恢复与重建大秦岭森林生态系统的伟大进程。地肺山内的林场、林业局,实现了由森林采育到森林保育的转型升级和华丽转身。曾经遭受创伤的地肺山森林生态得以休养生息,并逐步恢复生机与活力,野性世界在扩张,野性力量在增长。
    实施天保工程后,2002年3月,宁西林业局在局域西部与龙草坪林业局观音山自然保护区毗邻区域,创建了天华山自然保护区,2008年2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华山自然保护区内,天华山(2395米)、光头山(2679米)、鸡公梁(2447米)三足鼎立,蒲河河源诸流分布其间。宁西林业局还在毗邻天华山自然保护区的西河、两河河源区创建了天华山森林公园,背靠秦岭主脊草垭子(2896米)、秦岭梁(2822米)、秦岭东梁(2965米)三大高峰。2003年,龙草坪林业局创建观音山自然保护区,2012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宁东林业局以平河梁主峰龙潭子(2679米)为核心,创建了平河梁自然保护区,2013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沙沟、旬阳坝、火地塘林场森林风景资源为基础,创建了宁东森林公园。2006年,太白林业局以毗邻老县城、长青、太白山三大自然保护区的黄柏塬为中心,创立了黄柏塬自然保护区,2013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安康市宁陕县,将宁西林业局部分国有林与邻近集体林捆绑,创建了皇冠山自然保护区;毗邻平河梁自然保护区,利用县属上坝河林场创建了上坝河森林公园。在商洛市镇安县,以县属木王林场毗邻平河梁自然保护区林区,创建了鹰嘴石自然保护区;紧邻鹰嘴石自然保护区,创建了木王森林公园。在汉中市佛坪县,以毗邻佛坪自然保护区的县属林场,规划建设娘娘山自然保护区。在汉中市城固县,毗邻朱鹮自然保护区,以县属中坪林场、小河林场、青龙寺林场,规划建设盘龙、板桥自然保护区。在安康市石泉县,以云雾山林场为基础,创建了云雾山森林公园。另外,早在1983年,在汉中市洋县、城固毗邻地界就建立了著名的朱鹮自然保护区。1988年,中国政府林业部与日本政府环境厅订立《中日共同保护研究朱鹮及其栖息地》合作项目;2001年陕西省政府批准建立朱鹮省级保护区,2005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在1983年,楼观台实验林场在全省率先创建了楼观台森林公园,1992年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同是在楼观台实验林场地带,2002年,由陕西省政府、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西安市政府联合共建国家级特大型综合植物园——秦岭国家植物园。秦岭国家植物园总规划面积458平方公里,比澳大利亚境内世界上最大的植物园大4倍。园内兼具平地、丘陵、高山,有大峡谷、瀑布、石海、山林等自然景观。园区景观资源居全国植物园之首,以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
    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定义的保护地的两种重要形式。随着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纷纷创建,地肺山中的林场、林业局由砍树向观树转变,由采育森林向保育森林转型升级迈出实质性步伐。实施天保工程,实际上是为林场、林业局实施的核心业务转换工程,也即“换心工程”。通过“换心工程”,过去的一个个林场、一个个林业局,如今实际上已是一个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森林保育组织——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天然林保护区。如今的一个个林场、一个个林业局,其实就是一个个森林保育所、森林保育场、森林保育局。因具有野性特色而设立自然保护地,反过来,不断增加的自然保护地也撑起了野性世界一片新天地,推动了野性世界扩张和野性力量增长,进一步增加了野性特色。如今,大秦岭朱鹮已经由最初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2000多只,秦岭大熊猫由最少时的109只增加到345只,秦岭金丝猴和秦岭羚牛由3500只增加到约5000只,林麝增加到7000余只,猛兽金钱豹也时有发现。
    地肺山的野性,根源于野性的山、野性的水,从而在大秦岭中构建出一个特色的小生境。太白山是一系列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组成的大山,地肺山与太白山为邻,受太白山庇佑最多。地肺山是一系列海拔2000米以上高山组成的山脉,且有着比太白山奇特的高山排列方式。地肺山的山,以倒山字为主,若干倒山字排列在一起,成梳齿状。山字形的底部是地肺山的主脊,从主脊突出来的山梁,即是从主脊上长出的支脉。地肺山西部主脊,即地肺山右肺叶主脊,因与佛爷坪相邻,称之佛爷岭,人们习惯上称之兴隆岭。兴隆岭分为两段,东段岭脊从佛坪境内的光头山到秦岭东梁,这是大秦岭的主梁,也是长江与黄河水系的分水岭,其南麓的水归入汉江,北麓的水归入渭河。西段岭脊并非秦岭主梁,而是秦岭主梁延伸出的支梁。西段兴隆岭是汉江支流湑水河与傥水河、酉河、金水河的分水岭。地肺山左肺叶主脊,人们习惯称之平河梁。由兴隆岭到平河梁,依次排列出若干倒山字来。倒山字的底部,是由一连串海拔2000米以上山峰组成的地肺山山脊,它有效阻挡了外部力量的纵向侵入。从底部长出来的支脉,也多在2000米以上,它有效阻止了外部力量的横向侵入。与此同时,地肺山之水系,多呈现“中”字形。水路与山路交互影响。这“中”字形水系,似乎在说明,地肺山之水,有出路、不顺畅,即是沿河而上或是顺水而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倒山字形山+“中”字形水,在一定程度助长着地肺山的野性。
    地肺山的野性,也与汉江黄金大峡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流经地肺山南部山口,汉江河道多是峡谷。其中,汉中市洋县至渭门53公里为深切峡谷。洋县小峡口至环珠庙的23公里称之小峡,左岸接纳酉河水后,河身骤束至200米,两岸山岭高出河床100—200米。环珠庙至渭门的30公里,即是最精彩的汉江黄金峡,也即大峡。汉江黄金峡呈大“Ω”字形,紧接着又是一个反置的小“Ω”字形。陆程仅9公里,而蜿蜒曲折的河道长达30公里。黄金峡两岸山岭高出河床300—400米,谷坡倾角50°—60°,河道最窄处仅50米。黄金峡水流急、险滩多,时而山势陡峭、时而奇峰迭出,时而静水流淌、时而浪头扑面,可谓气势磅礴。明朝诗人王任有诗作:“九十余里黄金峡,二十四处白云滩。雷向汉中驱乱石,水从天上倒狂澜。铁崖碍日千山险,玉鹮生风六月寒。信宿龙潭幸蚤出,片帆回首抵长安。”
    汉江黄金峡在大“Ω”字形两边最宽处分别接纳了金水河、子午河之水。酉河、金水河、子午河,皆是地肺山的中央之河,接纳了来自地肺山的中央之水。尤其是子午河,堪称地肺山中央大河,接纳了宁陕、佛坪之水。子午河下游主河道流经之地,出现了三个“一脚踏三县”:第一个是宁陕、佛坪、石泉三县交界;第二个是佛坪、洋县、石泉三县交界;第三个是洋县、石泉、西乡三县交界。在注入汉江之前,子午河弯弯曲曲,走出了若干个“Ω”字形。汉江上的大小“Ω”形弯曲,子午河若干“Ω”字形弯曲,加上连续的一脚踏三县,足以说明这里是山形水势的复杂地带。这复杂地带,也是地肺山野性成长的重要助推力量。
    大秦岭中的野性故事,多出自野性天堂地肺山。不少西安人知道周至有一个老县城,其实这老县城并不是老周至县的县城,而是佛坪县的老县城。清嘉庆年间,设周洋县城于袁家庄。道光五年(1825),废周洋县设佛坪厅(相当于县级建制),厅治设佛爷坪。佛坪厅得名,概因佛爷坪(今老县城村一带)。民国二年(1913),改佛坪厅为佛坪县。这里是秦岭深处、傥骆古道重要节点,海拔1800米,生态环境优美的一座小城。只因政局混乱、社会不稳,导致土匪猖獗。民国十一年(1922)3月,郧天禄匪众袭击佛爷坪,在城西南财神岭上杀死交接任的两位县知事(后来称作县长)车正轨、张治。为避让土匪袭扰,1925年佛坪县衙迁回袁家庄(今佛坪县城)。20世纪60年代,佛爷坪划归周至管辖。土匪杀县长的故事因叶广芩《老县城》一书,以及电影《老县城》而广为流传。如今,佛爷坪老县城村也就30来户人家,佛爷坪以及四面的环山皆已划入老县城国家自然保护区。老县城保护区面积不大,但并不妨碍其成为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林麝、金雕等秦岭生灵的天堂。去过老县城的人,无不将其视作大秦岭里的珍珠翡翠、大秦岭里的香格里拉。
    2007—2008年,华南虎假虎照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华南虎是典型的林栖动物,捕食野猪、野牛、鹿等兽类,因拥有粗壮的牙齿和可伸缩的利爪,捕食异常凶猛,进而成为大秦岭生态系统食物链上的顶级动物,被称为百兽之王、秦岭之王。华南虎是大秦岭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标志。华南虎的消失,意味着秦岭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持续性遭到严重破坏,需要予以重组、重构、重建,这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生态风险的过程。因此,华南虎的失踪或是华南虎出现,都称得上是大秦岭生态系统中的重大事件。
    华南虎为中国特有,因此也称中国虎。华南虎是原始虎种,头骨长度与头骨宽度的比值较大,体型修长,腹部较细,更接近其直系祖先中华古猫。华南虎在大秦岭至少生活了100多万年,蓝田公王岭遗址就有现代虎化石。直至20世纪上半叶,华南虎还是秦岭山中的寻常之物。1934年5月,现代书画家林散之由太白入秦岭深山,由渭水河南下,转经洋县华阳镇出山抵城固。在其《下太白阻雨山林》中曾写道:“山深有豺虎,未晚早关门。”虎多黄昏出来活动,白天潜伏休息,若无惊动难得一见。在自然界,老虎没有天敌,老虎遇到唯一的强敌就是人类。1964年7月21日,《汉中日报》刊登一则消息《龙草坪公社打死一只大彪》。消息称:10多天来,佛坪县龙草坪公社东河生产大队一带群众一直传述着两位同志猎获巨彪,为群众除害。10多年来,这只大彪经常出没,伤害人畜,当地群众受害不浅。消息描述猎杀大彪的过程时说,他们先是击中大彪的前爪,接着又是两枪,击中了大彪的头部,这只巨兽才躺下去了。消息所指龙草坪东河生产大队,也就是如今龙草坪林业局观音山自然保护区所在。关于这一地界,《佛坪厅志》有这样一段描述:“东河口两角夹峙,险峻幽僻,水流若柱,俱层峦叠嶂,路极盘纡老林中拔木通道,两面古树,一经蟠折,竟日在青雾苍烟中行走。沿途无客店安顿,为裹粮而前,则捷径不易行矣!”东河大队地处椒溪河河源区,向北翻越秦岭梁后即进入周至自然保护区,这里完全有可能成为华南虎的最后归宿。不少人确信,《汉中日报》报道的大彪,就是最后一只野生华南虎。此后,也有人宣称曾见到华南虎。佛坪县野生动物管护站原站长谢福录曾称:1994年4月11日,他带领猎手在长角坝乡上沙窝村天华山冷杉林为上海野生动物园捕捉羚牛时,突然发现两只华南虎。2004年12月出版的《陕西省野生动物图鉴》称:“1964年华南虎在佛坪发现后,至今在山区群众中仍偶有发现。”如今,人们普遍相信野生华南虎已经消失。不少专家认为,野生华南虎已经灭绝。
    新中国成立初期,野生华南虎数量4000多只,数量超过印支虎、东北虎、孟加拉虎的总和。20世纪50—60年代,因除“四害”扩大化,殃及华南虎。除虎如剿匪,需要组织打虎队协同会战。1956年全国收购虎皮达1750张,1979年全国仅收购虎皮1张。持续大规模捕杀,华南虎种群遭受严重创伤。1990—1992年,原林业部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的前身)开展野生华南虎及其栖息地调查,没有找到野生华南虎活体。根据发现的痕迹和粪便等证据估算,当时可能还存在20—30只华南虎。2000—2001年,国家林业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进行野生华南虎及其栖息地调查,没有发现华南虎踪迹。
    相较于华南虎悲剧,朱鹮算是幸运之星了!朱鹮,古称朱鹭、红朱鹭、红鹤、朱脸鹮鹭等。在历史长河中,朱鹮是古老的鸟仙。油页岩中发现的鹮类化石表明,鹮科鸟类曾生活在距今6000万年前的始新世。朱鹮喜欢栖息于高大乔木顶端,在水田、沼泽、山区溪流附近觅食。在食物链中,朱鹮以小鱼、泥鳅、小虾、青蛙、蟋蟀、蝗虫、田螺等为主要食物,也处于顶级位置,对控制猎物种群有重要作用。朱鹮雄雌同形同色,成鸟全身羽色以白色为基调,上下体羽干及飞羽略沾淡淡的粉红色。头部脸颊裸露,呈朱红色,虹膜橙红色,黑色的嘴细长而向下弯曲,后枕部长着几十根粗长的羽毛,组成柳叶形羽冠,披散脖颈之上。腿不算太长,胫下部裸露,颜色朱红。羽毛洁白如雪,两翅下侧和圆形尾羽部分闪耀朱红色光辉。因性格温顺、体态秀美典雅、行动端庄大方、容颜美丽动人,朱鹮被称为吉祥之鸟。南朝张正见《朱鹭》:“金堤有朱鹭,刷羽望沧瀛。周诗振雅曲,汉鼓发奇声。时将赤雁并,乍逐彩鸾行。别有翻潮处,异色不相惊。”著名作家陈忠实在《拜见朱鹮》一文中用极其优美的笔调写道:“一袭嫩白,柔若无骨,在稻田里踯躅是优雅的,起飞的动作是优雅的,掠过一畦畦稻田和一座座小丘飞行在天空是优雅的,重新落在田埂或树枝上的动作也是一份优雅。这个鸟儿生就的仙风神韵,入得人眼就是一股清丽,拂人心垢。头顶一抹丹红,长长的紫黑的喙的尖头竟然是红色,两条细长的腿红色惹眼,白色的翅膀的内里却是红色的,像是白面红里的被子,通体嫩白中点缀着这几点丹朱,凭想象尽可以勾勒它的美妙了。”就是这样一种有东方宝石之称,令人爱怜不及的宝贝,一度沦落至濒危境地—1952年日本将朱鹮定为特别天然纪念物,1960年在东京召开的第十二届国际鸟类保护会议上将朱鹮定为国际保护鸟。20世纪60年代末期,苏联境内朱鹮绝迹;20世纪70—80年代,朝鲜半岛朱鹮消失。之后,有日本血统的最后一只朱鹮阿金去世,日本朱鹮灭绝。
    历史上中国朱鹮曾广泛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江西、上海、浙江、福建、台湾等地。20世纪,中国朱鹮数量急剧下降。1964年在大秦岭之嘉陵江流域曾捕获一只朱鹮,之后一直不见朱鹮踪迹。1978年,中国科学院一支科考队对朱鹮可能存在区域开展调查。在3年多时间里,考察行程5万多公里,踏遍黑龙江、陕西、甘肃等16个省260多个朱鹮历史分布点。1981年5月,终于迎来激动人心的时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刘荫增在大秦岭地肺山之洋县八里关乡大店村姚家沟山林中发现两个朱鹮营巢地、7只朱鹮,其中4只成鹮、3只幼鹮。当时,两对朱鹮正忙于哺育幼雏。正当鸟类学家们专心观察这两个稀世珍禽的家庭时,一只幼鸟从巢里掉了出来。幼鸟落地后,专家立刻拣回,火速运到北京动物园。经过鉴定,这是一只雄性小朱鹮。由此,向世界宣告:中国存在朱鹮野生种群!随后,在洋县建立朱鹮保护区,开展一系列救助朱鹮的行动。如今,野生朱鹮数量已由当年的7只发展到2000余只,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成功范例。
    大秦岭的动物明星,以大熊猫最为憨态可掬。大熊猫的祖先是始熊猫,距今超过800万年历史,距今70—5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后来,同期的动物相继灭绝,大熊猫却孑遗至今,成为动物活化石,也是中国的国宝。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大熊猫是旗舰物种,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大熊猫的标准中文名称叫猫熊,即像猫一样的熊。古代典籍中很早就记载过大熊猫。有专家认定,《书经》中的“貔”,《毛诗》中的“白罴(pi)”,《峨眉山志》中的“貔貅”,《兽经》中的“貉”等等,就是当今所说的大熊猫。大熊猫还有花熊、华熊、竹熊、银狗等别名。因脸型似猫、体型像熊,毛色黑白花,秦岭人多称之花熊;因是中华特产的珍奇异兽,曰华熊;因以食竹为主,名竹熊。小熊猫的地方名是金狗,与之对应称大熊猫为银狗。在世界舞台上,首先登台亮相的是来自四川的中国大熊猫。1869年3月,法国苦修会神甫、博物学家戴维在四川雅安宝兴县邓池沟教堂附近发现黑白熊踪迹。在猎人帮助下,戴维得到1只黑白熊,并将其标本和骨骼辗转送到巴黎国家博物馆。经博物馆主任米勒·爱德华兹研究后认为:它既不是熊也不是猫,而是与中国西藏发现的小猫熊相似的另一种较大的猫熊,于是定名为大猫熊。从此,中国大熊猫高调亮相世界舞台。因四川大熊猫率先亮相世界舞台,不少人便将中国大熊猫与四川大熊猫画上了等号。
    秦岭大熊猫是中国大熊猫的重要种群。但是,秦岭大熊猫登上世界舞台的时间比四川大熊猫晚一个世纪,直到1964年郑光美发表关于秦岭大熊猫的重要学术论文,在大秦岭中生活了数百万年的大熊猫才慢慢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秦岭大熊猫分布最集中、种群密度最高、最具学术研究价值。距今5万—1.2万年以前,秦岭大熊猫与四川大熊猫发生了地理上的隔离,走上了独自发展的道路。目前,秦岭大熊猫多见于秦岭腹地的地肺山和太白山,与四川大熊猫相距遥远。在形态上,秦岭大熊猫与四川大熊猫已形成明显差异,秦岭大熊猫个体略大,四川大熊猫脸长更像熊,秦岭大熊猫脸圆更像猫,且具有较小头骨、较大牙齿。在皮毛颜色上,两者也有不少差别。相比之下,秦岭大熊猫看上去更漂亮、更憨态可掬,堪称中国国宝中的大美人。
    秦岭大熊猫不仅靓丽,而且充满野性活力。一度有学者认为,大熊猫濒临灭绝,一个重要原因是繁殖能力不足。如果真如此,大熊猫走上灭绝之路,怕其势已成,势不可当。然而,随着秦岭保护事业的发展,野生大熊猫数量迅速增长的事实,似乎又给人们带来了无限希望。根据调查资料,秦岭大熊猫由1988年的109只,增加到1999年的273只,再增加到2013年的345只。毫无疑问,这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恢复与保护大熊猫栖息地事业取得的重要成果。同时,这也足以说明,大熊猫的繁殖能力完全可以支持种群稳定的需要,也完全可以满足种群扩张的需要。2007年,向定乾等人在地肺山中的长青自然保护区拍摄到一组5只大熊猫争偶打斗的场景。雌性大熊猫在树上观战,并等待胜利者爬上树来完成交配。这是人类首次观察到大熊猫可以在树上完成交配。这是一次重要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或能说明,秦岭大熊猫是一个充满野性、生命力旺盛的种群。除非人为破坏其栖息地,毁灭其生存家园,否则,没有理由怀疑大熊猫会自动走上灭绝之路。
    大熊猫的黑白两色,让人联想到太极图,即是以黑白两色形象化地表达了阴阳轮转、相反相成的事物运动规律。大熊猫的憨态步伐,恰巧如同一幅黑白两色构成的运动图画,恰似天人合一的太极图。这样看来,大熊猫更像是道文化的“证道之宝”。公元前500年左右,道文化的祖师老子进驻秦岭山麓楼观台;如今,秦岭大熊猫进驻道家楼观台,共同阐发中国道文化之道、中国大秦岭之道。大熊猫是大秦岭孕育的生态精灵,因其饱含生态与文化特质,大熊猫更像是天人合一的中国道文化标识,也是中国大秦岭标识!
    在中国文化中,猴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侯,本是爵位名。《礼记·王制》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周代封建五等爵,侯是第二等。后来,以“侯”名动物“猴”也,彰显了猴在森林动物系谱中的地位。“侯”是“候”的本字,含有“手持箭矢,设伏等待”之意。《白虎通义》载:“猴,候也,见人设食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候者也。”猴属灵长类。在大森林中,猴子的体格并不大,其所以能够获得第二等的侯爵之位,不是靠强壮的体魄,而是靠机敏的智慧。猴子多谋善变,将其称为大森林中的机灵鬼,怕是一点也不为过。猴子像是孩童时期的人,机敏聪颖、活泼可爱,因而成为人类的宠物、玩伴,也是娱乐明星。
    猴是森林动物,群栖于高山密林,以树上生活为主,也在地面找东西吃。以野果、嫩芽、竹笋、苔藓植物为食,喜食昆虫、鸟和鸟蛋。食物来源不足时,也吃树皮和树根。金丝猴,也称仰鼻猴,属于典型的森林树栖动物,常年栖息于海拔1500—3000米森林中。大秦岭中的地肺山、太白山,皆是金丝猴的理想家园。一种观点认为,100万年前的大秦岭之地肺山是金丝猴的原发地。后来,与大熊猫一样,因地质变化出现了生物隔离,各地金丝猴独自发展,各发展出一个亚种来。戴维是神甫,也是博物学家,他在中国先后发现了68种鸟类新种、100多种昆虫和多种哺乳动物新种。1869年5月4日,戴维由猎人手里得到1只大熊猫的同时,也得到6只长尾巴猴,戴维将其命名为仰鼻猴。如今,中国人习惯将戴维的仰鼻猴称之为金丝猴。
    金丝猴与大熊猫几乎在同一生境,如果像戴维一样的博物学大家(1872年戴维被任命为法国科学学院院士,1896年被法国地理学会、法国社会科学学会授予金质奖章和大师的荣誉称号)在18世纪也能来到大秦岭之地肺山,世界一定会更早认识秦岭大熊猫和秦岭金丝猴。100万年以来,地肺山中一直生息繁衍着秦岭金丝猴,但秦岭金丝猴走向世界,以至名满天下,尚不足半个世纪。秦岭金丝猴是中国金丝猴中最独特的一个种群,它性情温顺、机警敏捷、攀援如飞,喜群居,雄猴肩上披着一尺多长的金黄色毛,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犹如金色的斗篷。秦岭金丝猴将中国金丝猴的优点集于一身,可说是美上加美。电视剧《西游记》里的美猴王,其创作原型就是秦岭金丝猴。人常言树倒猢狲散,树木倒下,森林消失,意味着猴子将失去家园。随着大秦岭中的伐木声声,大片森林倒下,栖息地一点一点消失,与大熊猫一样,金丝猴也走向濒危困境,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在华南虎失踪的日子,随着天保工程实施,保护区纷纷建立,秦岭地肺山中的金丝猴种群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人们已经熟知秦岭四宝: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所谓秦岭四宝,其实也是地肺山四宝。地肺山是聚宝山,将秦岭的宝贝一一聚集,一一珍藏。羚牛是秦岭四宝之一,也是地肺山四宝之一。然而,羚牛似乎没有能够赢得与朱鹮、大熊猫、金丝猴一样多的彩头。在大秦岭中,分布有大熊猫、金丝猴的地方,一定也可觅得羚牛踪影。而有羚牛的地方,未必能寻觅到大熊猫和金丝猴。在大秦岭中,金丝猴的分布范围比大熊猫广,羚牛的分布范围比金丝猴广。在秦岭四宝中,羚牛的分布范围最广、数量也最大。
    秦岭羚牛又称秦岭金毛扭角羚,当地人称白羊或羊子。羚牛不是牛也不是羊,既像牛又像羊。它体形粗壮,长约2.1米,重约300千克,活像小水牛;它头小尾短,又像羚羊,叫声温顺似羊,性情粗暴如牛;它生就一对似牛的角,从头部长出后突然翻转向外侧伸出,然后折向后方,角尖向内呈扭曲状,故称扭角羚。
    羚牛是典型的高寒动物,常栖息于2000米以上的高山森林、草甸地带,冬季又迁移至2000米以下的针叶林中的多岩区。在大秦岭山中,羚牛分布于秦岭主脊山梁的冷杉林。林下生长的灌木、嫩草及一些高大乔木的树皮皆是羚牛美味佳肴。羚牛白天隐匿于竹林、灌丛中休息,黄昏和夜间出来觅食。羚牛以集群的方式采食,常十多只一起活动,多至二三十只,甚至还有多达百只以上的大群,冬季还会出现数量更多的集群,但偶尔也有单独活动采食的羚牛。秦岭羚牛特指秦岭山中羚牛。羚牛有四个亚种,秦岭羚牛是四个亚种之一,也是最英俊、最霸气的一种。在四个亚种中,秦岭羚牛体形最大,通体白毛间泛着金黄,上下往来于群山之中,纵横捭阖于悬崖峭壁之间,如履平地,威武霸气。在华南虎失踪后,秦岭羚牛不受自然天敌的制衡,越发显露出王者霸气。
    与羚牛的王者霸气不同,大秦岭中的另一宝贝——林麝,却处处表现出胆小懦弱的性格。林麝体重只有羚牛的1/50至1/60。在许多方面,秦岭林麝与秦岭羚牛表现出相反的特征,比如羚牛无论雌雄均具短角,而林麝雌雄均无角;羚牛体型雄健,而林麝体型娇小;羚牛性情凶悍,林麝性情怯懦,等等。然而,林麝却是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的秦岭宝贝。雄性林麝的鼠蹊部有麝香腺分泌麝香,麝香以香气醇浓,经久不散而闻名于世。麝香是配制高级香水、香精的定香剂,也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剂,用以配制苏醒、强心等急救药物。因此,麝香是国际公认的软黄金。因麝香价格昂贵,猎杀野生林麝以获取麝香屡禁不止,致使野生林麝处于濒危边缘,一些传统中医药名贵验方也因无麝香原料而名存实亡。大秦岭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林麝生存繁衍的希望所在,不仅野生林麝数量逐年增加,人工养殖林麝也呈现出良好势头。
    金钱豹也是大秦岭之地肺山中的明星动物。人们不止一次用红外摄像手段获取了秦岭金钱豹的影像资料。豹是接近完美的猎手,矫健灵活、奔跑速度快,时速达113公里。其既会游泳,又会爬树,性情机敏,嗅觉听觉视觉皆好,隐蔽性强、食性广泛、胆大凶猛,无固定巢穴。豹白日伏于树下或卧于草丛,或休息在悬崖石洞中,善攀爬跳跃,独居夜行。常在林中往返游荡,捕食鹿、羚羊及野猪,以及灵猫、猴子、雀鸟、啮齿动物等。地肺山是金钱豹的理想家园。特别是华南虎失踪后,人们希望金钱豹成为秦岭生态系统中的一支重要平衡力量,为建构一个新的、稳定的生态系统做出贡献。
    大秦岭南麓汉中南郑县龙岗寺遗址,大秦岭北麓关中蓝田县公王岭遗址,据专家考证这两处是距今100多万年的人类遗存。我们远祖所生活的时代,整个大秦岭皆是野性天堂,苏门牛、剑齿虎、剑齿象、古犀牛、大熊猫漫步于群山之中。“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我实在想象不出,在100多万年以前,比现代人矮小的古人类,他们是如何在野兽、野山、野水中求生?我实在想象不出,分居于秦岭南北两地的古人类,他们究竟是否有过实质性的跨越交流?如果有,他们是如何克服“天下之大阻”的?究竟是什么人,于什么时候成功跨越了大秦岭?大秦岭之地肺山中的人类足迹最早始于何时?细细想来,在人少而兽多的时代,这些问题也许并不重要。而当来到人多、兽少的时代,这些问题就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大道沧桑,虎口求生。文明肇始以来,上下5000年,一直不乏翻山越岭,行走于大秦岭,穿行于地肺山的人。“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诸多道路,起初皆为乡野小道,走的人多了,就成为通衢大道。从人少兽多,一直走到人多兽少,甚至有人无兽。在穿越大秦岭的诸多古道中,有两条著名古道穿越了地肺山南北:子午道和傥骆道。这两条古道北口分别在终南山和太白山,南口均在地肺山。
    在陕北黄土高原,位于陕西甘肃两省交界处,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山脉,人称子午岭;在古都长安,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道,人称子午大道。沿着这条宽阔笔直的子午大道一路向南前行,即可来到子午镇;由子午镇向南入子午峪,即踏上了子午道。古人以子为正北、午为正南,子午岭、子午道、子午峪、子午河,皆言南北方向。这子午岭、子午峪、子午河、子午道,本是大汉王朝、大唐帝国的“本初子午线”(即0度经线)。从这个意义上说,大秦岭把中国一分为二,不仅以岭脊分出了中国的南方和中国的北方,而且以子午道(延伸至巴山为荔枝道)划分出中国的东部和中国的西部。也就是说,秦岭划分出了中国的东西南北。这种自然地理划分,虽然不是精准计量,却也八九不离十。现代科学技术确定的中国大地原点在咸阳市泾阳县永乐镇,与秦岭主脊与子午道交叉十字相距约100公里。但从这一点来说,大秦岭是中国的中央大山,而地肺山、终南山是中央大山的中央之山。
    子午道,也称子午栈道。子午道是自京城长安通往汉中、安康的重要通道。子午道向南连接翻越巴山的荔枝道、米仓道、金牛道,继而成为通向巴蜀地区的重要通道。子午道是一条既翻越终南山,又翻越地肺山的古道。在子午道北口,西安市长安区有一个子午镇,坐落在子午峪的峪口。在子午道南口,汉中市西乡县也有一个子午镇,坐落在子午河的河口,子午河得名与子午道有关。过去,曾以为子午河的正源是长安河,长安河是子午道上重要的一段。安康市宁陕县城曾是子午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因商贸活跃、人口聚集,由集镇变为城镇。长安河发源于平河梁西南,流经宁陕县城关镇。之所以取名长安河,大概是通往长安之河,或来自长安方向的河流之意,包含着对长安的无限向往与思念之情。沿长安河去往长安,需要翻过平河梁进入月河流域,再翻越鸡公梁进入冷水河谷,再经江口镇,经高关场至沙沟街,越小岭、秦岭,经子午关(关石、石羊关),进入沣河河谷至喂子坪附近,向东翻越沣峪与子午谷分水岭——土地梁,再沿子午河谷而下,出子午峪口抵达子午镇,即可直达长安城。也就是说,长安河是子午道上中间的一段,其他各段需要不断翻越岭脊,转换河流,而这一段只是沿河而上(下),不必做更多努力,也不必冒更大风险,这似乎是得名长安河的又一个原因吧!
    子午道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汉平帝元始五年(5),王莽下令修凿子午道,并设置子午关。东汉安帝初年,居住在甘肃南部、青海东部的羌族部落不满东汉朝廷的繁重徭役,结聚起义,屡败汉军,战争持续10余年,汉中多次失守,故道和褒斜道均断,子午道遂辟为驿路,成为国家驿道。唐代国力强盛,穿越秦岭的道路也为之修整一新。唐代杨凝《送客入蜀》:“剑阁迢迢梦想间,行人归路绕梁山。明朝骑马摇鞭去,秋雨槐花子午关。”因杨贵妃喜食荔枝,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子午道的兴盛繁荣。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子午道南接荔枝道,经荔枝道、子午道,催马扬鞭,三天内新鲜的荔枝即可送达长安。至北宋时,子午道是商旅大路,北口设子午镇(现已改称子午街道)。至明朝时,南口设子午镇,并在池河、五郎坝、饶峰岭设立了巡检司。清代子午道上,长安河畔,出现了准县级建制宁陕厅,以及江口镇、旬阳坝、迎凤坝、两河口等集镇。1958年,沿沣峪口(子午峪西边的一个大峪)修筑了西(安)万(源)公路(G210),这是地肺山、终南山中第一条带有现代气息的柏油沥青公路。西(安)万(源)公路在地肺山中走了子午道的线路,然而,子午镇、子午峪由此被边缘化。不少人只知今有西万路(G210),不知曾有子午道。
    地肺山中另一条古道,即傥骆道。傥骆道是一条既翻越太白山,又翻越地肺山的古道,也是一条最具自然野性、最具优美风光的古道。沿途2000米以上的高山不下30座。傥骆道始通于三国,中唐以后,傥骆道成为官道,官员任免,回京述职,多走此路,路上曾经遍布亭帐馆舍,以备军旅之用。唐代德宗、僖宗避兵火,均经此路进汉入川。相传杨贵妃也是经傥骆道沿汉江水而下,入长江达扬州,漂洋过海去东瀛。如今,西安飞往汉中的航路即是沿傥骆道飞行。从西骆谷口入太白山,越骆谷关,循黑河西支流陈家河上游,再越老君岭,沿八斗河、大蟒河河谷、溯黑河西源越秦岭至佛爷坪,进入湑水河流域,翻越财神岭,向西南翻越兴隆岭,进入酉河河源区(大熊猫、金丝猴集中区),经华阳镇沿酉水过茅坪,转而向西沿八里关(发现朱鹮的地方)而上,翻越贯岭梁入傥水河,经白草驿出傥谷口。如果是在夏秋季节,一路上烟岚雾罩、阴雨连绵,河溪湍流如飞。如果是在冬春时分,冰凌垂路,积雪封山,寒风刺骨,行路之难可想而知。如今此地已是人多兽少,穿越傥骆古道,您也许可看到漫山遍野灼灼似火的杜鹃花,两人合抱的参天古木,一望无际的高山草甸。如果足够幸运,您也可能见到秦岭宝贝:大熊猫、朱鹮、羚牛、金丝猴……
    历代文人多有与傥骆道高山巨川、密林幽篁相关的震撼心灵之作。唐代元稹《使东川·南秦雪》:“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飞鸟不飞猿不动,青骢御史上南秦。”唐代以后,随着全国行政中心东移,傥骆道风光不再。陆游《频夜梦至南郑小益之间慨然有怀》:“客枕梦游何处所,梁州西北上危台。雪云不隔平安火,一点遥从骆谷来。”陆游梦中行进在南郑、小益之间,登上梁州西北的高台,似乎望见了点点报告平安的烽火从遥远的骆谷传来。此梦,表达出诗人怀念战斗生活,寄托驰骋沙场、为国立功的愿望。北宋末年,政治腐败,邮驿松弛。南宋初年,烽火连绵,傥骆道随即废弃。此后,秦岭南北驿路,再未启用傥骆道。宋代文同《骆谷》:“高峰偃蹇云崔嵬,层崖巨壑长峡开。龙蛇纵横虎豹乱,古栈朽裂埋深苔。行人侧足恐惧过,飞鸟敛翅哀鸣回。君不见德宗注意用奸慝,大驾从此苍黄来。”
    20世纪70年代,动员人民公社的民工修筑了周(至)佛(坪)公路(简称老周佛路)。老周佛路一直盘旋于海拔2600米左右,直至“一脚踏三县”(2823米),经厚畛子达佛爷坪。后来,修筑了现代意味的国道G108(简称新周佛路),老周佛路未完工即荒废。如今,新周佛路由黑河口入山,经板房子拐入右岸支流长坪河,穿越观音山,入椒溪河支流小东河(打死最后一个华南虎的地方),沿椒溪河而下,翻越土地梁进入金水河流域,出山至汉中市洋县金水镇。大部分路段出没于地肺山中的自然保护区。修筑周佛路后,傥骆道即被废弃。
    随着现代意义的国道开通于秦岭南北,盘旋于危石湍流、悬崖峭壁的古代道路系统失去实用价值,逐步成为尘封的历史记忆。G210,G108是南北穿越地肺山的两条现代化公路,其繁忙程度非同一般。虽说子午道、傥骆道也曾有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的辉煌历史,但无论如何,难以与G210,G108的车水马龙相提并论。从G210,G108两条国道向两侧延伸出许多县乡道路,山外的力量沿着新修道路向大山深处渗透,深山中的木材、特产源源不断地沿着新修道路出山。
    2007年,穿越地肺山的道路系统再次发生革命性变化。这一年,西汉高速公路通车,它是国家高速公路网G5京昆高速在陕西境内的一段。这是一条穿越地肺山腹部的高速公路。从北麓涝峪谷入山,由东涝峪翻秦岭东梁入旬河支流江河,再次翻越入子午河正源——正河。正河源于秦岭东梁,高速公路沿正河而下,至两河、皇冠、筒车湾、大河坝、桑溪、金水、槐树关、龙亭,以至洋县。与G210,G108相比,G5桥梁隧道占比显著增加。目前,已建成的西安至成都高铁,由涝峪—佛坪以隧道群形式穿越地肺山腹部2000—3000米地段。西成高铁地肺山线路总长135公里,隧道里程127公里,桥隧比达94%。10公里以上特长隧道6座,其中穿越天华山双线隧道长达15.9公里。由古道,到国道,再到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穿越地肺山的交通格局发生历史巨变:由传统的沿河而上、翻山越岭的栈道,到沿河盘山公路,再到以桥涵为主、钻山过河大穿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降到了最低。这为大秦岭生态保护带来了福音,为在地肺山的野性生灵带来了福音。
出处:

秦岭简史/党双忍著.--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社有限公司,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