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帝都的生态院落
作者: 党双忍
在中国地理的中央,在3000里大秦岭的腹腰,耸立着一座具有灵性的著名山脉,它有一个文质厚重的名字:终南山。
原本亲密依偎的秦岭与渭河,在进入关中腹地后,上演了别开生面的一幕:秦岭微微向南收缩身躯,渭河缓缓向北移动舞步,山与河之间的距离,从10余公里扩展到50余公里。在将要离开关中腹地时,秦岭又放开身躯,再度与渭河亲密依偎,山河间距得以恢复。秦岭与渭河拱手相让,形成一个半月形地带,为千年帝都制造出理想的生态院落。这段由收到放的秦岭,从黑河谷到灞河谷的秦岭,即是大名鼎鼎的终南山。
《诗经·秦风·终南》曰:“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亡!”据说,这是最早记载终南一词的文献。显然,终南一出场,就紧密联系着环境优美、物产丰富的生态,联系着达官贵人、锦衣玉食的生活。《诗经·小雅·天保》云:“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这意味着终南山与“寿比南山”或“寿比南山不老松”相关联。如果说终南山是那个时代福禄寿的代名词,怕是一点也不为过。
面对终南山,唐太宗既显露出一代帝王的霸气,又表现出亲近自然的仙气。李世民《望终南山》:“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叠松朝若夜,复岫阙疑全。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李白自然是仙气十足,《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何当造幽人,灭迹栖绝巘。”王维、祖咏、孟郊擅长山水诗,当然免不了歌咏终南山。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孟郊《游终南山》:“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林宽的名气不大,而其《终南山》却饱含深意:“标奇耸峻壮长安,影入千门万户寒。徒自倚天生气色,尘中谁为举头看。”无论喜怒哀乐,终南山都是帝都院落的经典景致。
帝都院落中的生态元素,多与终南山息息相关。其中,龙首山、骊山,是终南山的两大杰出子孙。在与终南山分别后,渭河并不寂寞,而是与龙首山、骊山相互关照。汉代资料记载,龙首山“长六十余里,东北临渭水,西南到樊川”。龙首山高处二十余丈,低处五六丈。当帝都清除了森林植被后,龙首隐去了山形,露出原的面目。从自然地理考察,龙首原、乐游原、少陵原与终南山连为一体。龙首原是汉唐长安城的根基,秦汉长安城在龙首原之北,隋唐长安城转到龙首原之南,闻名世界的千宫之宫唐大明宫即坐落在龙首原的中央。
骊山隔灞河与龙首原相望。骊山是一孤立地垒式断块山(1302米),因山形走势如同一匹骏马而得名。这里虽不是帝都腹心,却因景色优美而成为皇家园林、离宫别苑的精华所在。千百年来,这里流传着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并一再发生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为博得褒姒一笑,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以致因笑失天下。70万民夫历时39年为秦始皇营造陵寝,筑得世界第八大奇迹,也激起民怨,终致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在鸿门宴上,不乏美酒佳肴,却暗藏杀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唐玄宗“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可最终落得“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现在,著名的骊山风景名胜,一一将骊山历史故事呈现。依托骊山森林风景资源,西安市临潼区开设了骊山森林公园,灞桥区开设了洪庆山森林公园。
来自终南山的河流水系,构成了帝都生态的水元素。灞河,古称“滋水”。春秋时秦穆公称霸西戎后,随称之霸水,后加三点水,称灞水。在灞河流域,有着极为丰富的人类遗址。从公王岭蓝田猿人,到半坡原始村落,瓜瓞连绵30余处,时间跨越100万年。尤为珍贵的是,这里是华夏人祖、华夏圣母华胥氏的伊甸园。
灞河接纳了终南山东段北来之水,也接纳了骊山西南来水,因而也成为渭河南岸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灞河、洛河、丹江,三河同源而背流。灞河由东向西,继而折向西北,在西安市灞桥区纳浐河水后在高陵区境入渭河。洛河由西而东,由陕西而流向河南,在洛阳纳伊水后在巩义境入黄河。丹江由西北而东南,由陕西而河南,纳老灌河水,奔湖北丹江口入汉江。沿灞河河谷进入丹江河谷,是帝都长安通往东南的孔道。
无巧不成书。灞河的正源,在地图上的标注就叫道沟峪。相传,西汉末年,刘秀逃避王莽追杀,至峪前急中生智,倒穿鞋入峪中躲藏。当追兵至峪口,显见脚印朝外,又看巨岩壁立,即调师转回,此峪遂名倒回峪,也叫万军回。刘秀手足并用,爬过高岭入灞源,此岭即王爬岭。上马时曾踏过的石头即上马石,刻“光武上马之石”字迹,今残存。灞水青岗坪一巨松势若飞龙,刘秀爬上横卧树枝。在黄袍加身后,刘秀赐名“龙头松”。如今,贯穿中国东南和西北的大通道沪陕高速公路(G40)由此穿越终南山,也为倒勾峪正名为“道沟峪”。
道沟峪之西为流峪,流峪飞峡是一知名景区。流峪口西侧,是著名的公王岭蓝田猿人遗址。流峪之西是蓝田山,流淌的溪水曰蓝溪,蓝溪之上一桥曰蓝桥,因此得名“蓝桥峪”。至今,当地流传着梦断蓝桥的故事。一个叫尾生的男子与一个叫云英的女子相约在蓝桥,因女子爽约,男子痴情守候,终葬身洪水。蓝田山已不见经传,代之而起的是王顺山和玉山。玉山,因曾经出产蓝田玉而得名。王顺山,因纪念二十四孝之一的王顺而得名。20世纪80年代,先后开设了王顺山森林公园、玉山森林公园、莲花山森林公园。
沿蓝桥峪盘旋而上,过蓝田关(牧护关),入丹江河谷,即是古老的蓝关道——从京都长安通往荆楚大地的帝国东南大道(走向与国道312一致)。蓝关道始建商末周初,地位显赫,仅次于帝国东方大道,即潼关道、中华廊道。因途经蓝田关,而称蓝关道;因经过武关,也称武关道;因核心一段曾是商鞅封地,也称商於古道。韩愈有诗作:“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唐代,江南士人多经蓝关道前往都城长安以谋取功名,因而蓝关道又称商山道、名利路。白居易曾是这条古道上的常客。白居易《登商山最高顶》:“高高此山顶,四望唯烟云。下有一条路,通达楚与秦。或名诱其心,或利牵其身。乘者及负者,来去何云云。我亦斯人徒,未能出嚣尘。七年三往复,何得笑他人。”在《商山路有感》中白居易又写道:“万里路长在,六年身始归。所经多旧馆,大半主人非。”如今,人们喜欢将这条古道称之为秦楚古道。因为它通达楚与秦,一头连着秦国,一头连着楚国。
在蓝桥峪口,蓝关道旁,有一六朝古刹,名曰水陆庵,其原本叫作水陆殿。唐时,水陆殿与上、下悟真寺组成了一个佛寺群,宋、元、明、清曾多次重修。后因水毁,仅存水陆殿。水陆庵是蓝关道上的景致,以古代精巧彩塑闻名,人称小敦煌。壁塑群融绘画、圆雕、浮雕、镂刻为一体,于墙、梁、柱镶满3700多尊自然万物塑像,栩栩如生,方寸之地,气象万千。
“终南之秀钟蓝田,茁其英者为辋川”,在灞河诸支流中,辋川河是仅次于浐河的第二大支流。辋川因河水潺湲,旋转如辋得其名。峪内青山逶迤,峰峦叠嶂,溪流遍布。“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王维在辋川购得宋之问所置别业,生活闲适恬静,依山川水势,植花木堆奇石,修筑亭台阁榭,20里川谷、20处美景、20首诗画,如梦如幻。辋川与王维,王维与辋川紧密连接在一起,两者在中国山水诗画中印记深刻。王维在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也是终南隐士中的一员。在《终南别业》中王维写道:“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著名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派诗人孟浩然也是一位终南隐士,与王维并称“王孟”。孟浩然《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其实,有人真隐,有人假隐。《新唐书·卢藏用传》记载:卢藏用想做官,隐居在终南山,借此获得名声达到做官目的。后来,司马承祯想退隐,卢藏用建议隐居终南山。司马承祯说:终南山确是通向官场的便捷之道啊,这便是成语“终南捷径”的来历。如今,福银高速公路(G70)穿辋川而过,不再有当年王维享有的宁静,怕是通往官场之路也已经被堵塞。
2012年,陈忠实小说《白鹿原》被改编为电影搬上荧屏,白家和鹿家的故事耐人寻味,白鹿原也因此名声大噪。其实,白鹿原原本就是帝都文化名原。传说,周平王东迁洛阳途中,原上曾有白鹿游弋,由此得名白鹿原。因居灞水之上,古称“灞上”。汉高祖刘邦“沛公军霸上”,驻军扎营处称刘邦营,后世传为刘家营。汉文帝刘恒(其陵曰霸陵,灞河西岸原上),其生母薄太后(其冢曰薄姬冢)亦葬于原上,故也称灞陵原。北宋天圣年间,名将狄青征西时在此安营扎寨,故也有狄寨原之称。
从生态地理看,白鹿原分开了灞河与浐河。浐河是灞河最大支流,人们习惯将二者合称为浐灞。浐河有三源:东源岱峪,河源云台山,谷幽林秀。其下,有汉上林苑之鼎湖延寿宫,承载着黄帝升仙的传说。中源,也是浐河正源,曰东汤峪,又名石门峪,河源月亮石。“桃花三月汤泉水,春风醉人不知归”,在此泡汤已有千余年历史。石门泉暖即是说东汤峪温泉。在石门峪的后山,开设了陕西省紫云山森林公园。库峪是浐河西源,在蓝田、长安交界处,因其水苦,转“苦”为“库”而得名。库峪水出光头山,也称太兴山,亦有铁武当之名。库峪内开辟有库谷道,其上开设陕西省太兴山森林公园。
以库峪为界,库峪之东是帝都生态院落的东院。库峪向西,即进入了潏河流域,也进入了帝都生态院落的中院。少陵原横卧在浐河与潏河之间,汉代以前,少陵原曾称鸿固原、凤栖原,其地势高亢,视野开阔,北望长安,南眺秦岭。汉宣帝葬于此原,因是古杜柏国所在,秦代设杜县,汉宣帝陵曰杜陵,汉代设杜陵县,故名杜陵原。汉宣帝许皇后葬于此原,坟冢比杜陵小,习惯称之少陵,故名少陵原。少陵原向北延伸出乐游原,秦代设宜春苑,汉代设乐游苑,唐代称乐游原。乐游原是唐长安城的最高点。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著名的曲江即是少陵原向乐游原过渡地带的一处天然湿地湖泊。
少陵原东侧是浐河之库峪水,西侧是潏河之大峪水。大峪,古称“义谷”,也称大义谷,今简作大峪。大峪是潏河河源。唐以前,潏河是渭河一级支流,纳小峪、太乙峪、土门峪水后,沿今皂河(也称漕河、飞渠)北流,从汉长安城西入渭河。现在,潏河与滈河在香积寺附近合流,于西安市鄠邑区秦渡镇附近注入沣河。
大峪水源自光头山(太兴山),与乾佑河背流。北周保定二年(562)自义谷至柞水修筑义谷道。沿乾佑河—旬河顺流而下,可直达金州(今安康),这是古代长安通往安康的最便捷孔道。唐代贞观八年(634)李世民整修义谷道,唐开元五年(717)李隆基整修义谷道,栈道木板改用石条。北宋乾德二年(964)设乾祐关,亦称旧县关。南宋割乾祐给金,贞元二年(1154)加宽义谷道。明天启三年(1623)官兵围剿李自成义军补修义谷道。
大峪之西是小峪,小峪不小,尚在长安八大峪之列。在小峪出山口,其河畔有地名一曰王莽,一曰刘秀。据说,王莽笃信方家术士之言,认为刘秀有天子之气,而此时刘秀正在长安太学读书。于是,王莽带兵追杀。刘秀闻知,慌忙逃跑,王莽军追之。因天色已晚,不辨行迹,各自歇息。第二天刘秀侥幸逃脱。后来,王莽驻军的村子叫王莽村,刘秀藏身的村子叫刘秀村。
小峪的西邻居即是名声显赫的太乙峪。太乙峪头顶有四大光环。其一,终南山光环。“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汉武帝曾在此建太乙宫,祭祀太乙神。这也是终南山称之太乙山的来历。在地图上,太乙峪沟垴山顶标注终南山(2604米),这里是终南山地理标志所在。其二,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光环。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由翠华山山崩地貌园区、骊山裂谷地垒构造园区、冰晶顶韧性剪切带与构造混合岩化园区、玉山岛弧型花岗岩峰岭地貌园区、南太白板块碰撞缝合带与第四纪冰川园区等五大板块组成。其中,翠华山山崩地貌是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山崩遗迹规模仅次于塔吉克斯坦的Usoi山崩和新西兰的Waikaremoana山崩,居世界第三。若论单个崩石体积,则居世界第一。翠华山素有中国山崩奇观、地质地貌博物馆之称。其三,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光环。1992年,开设陕西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划分为南五台、翠华山、石砭峪、罗汉坪四个景区,主要景点多达58个。其四,佛教圣地光环。山上有五峰,分别名曰清凉、文殊、舍身、灵应、观音。五峰暗合五台,由此得来五台山之名。因与铜川市耀州区的五台山遥遥相对,所以称之南五台。山上曾有寺庙数百座,多历经战乱如今荒废。现存观音寺、五佛殿、圆光寺、西林寺、圣寿寺塔等。其中圣寿寺塔建于隋代,为西安现存最早的佛塔。南五台峰峦重叠,风景秀丽。《关中通志》评价道:“今南山神秀之区,惟长安南五台为最。”
经潏河诸流冲刷,形成的一个小川道,即是著名的樊川。樊川夹于少陵原与神禾原之间,土肥水美,景色秀丽。据说,樊川之樊,乃樊哙之樊。樊川是汉高祖刘邦封给樊哙的食邑,今樊村即樊哙花园遗址。唐时,城南樊川桃树连片,在清明时分,崔护郊游至此,叩门求饮,柴门之内一美貌女子倚桃而立,令崔护销魂荡魄。次年清明,崔复往寻之,却未见女子。于是,题诗门扉,即《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由此引出一段韵事,二人终成眷属。传统戏剧《金碗钗》《人面桃花》《借水赠钗》皆述其事,崔护也因一首诗而名垂青史。出生于长安的著名散文家杜牧,年轻时作《阿房宫赋》,晚年居樊川别墅(今瓜洲村),号称樊川居士,后世人称杜樊川,以《樊川文集》传世。盛唐时代,樊川僧侣云集,先后建成牛头寺、华严寺、兴国寺、兴教寺、云栖寺、禅经寺、洪福寺、观音寺,合称樊川八大寺。真可谓一步一珠玑,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尚道士、传闻轶事俯拾皆是。
太乙峪西邻石砭峪,因古时谷口有巨石如鳖得名石鳖谷,又叫石壁谷、石鳖峪,后谐音石砭峪。石砭峪是滈河河源,沟垴是终南山牛背梁,西安—安康铁路、包茂高速(G65),均经过石砭峪,穿越牛背梁。石砭峪的西邻是天子峪,相传因唐高宗李治生于峪内而得名。峪内至相寺又名国清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初年,古木环绕,景色秀美。隋唐时极盛,高僧辈出。寺内遗碑铭曰“终南正脉,结在其中”。天子峪的西邻是抱龙峪,原名豹林谷。抱龙峪向西是子午峪,古称“子午谷”。子午峪不大,森林植被也乏善可陈。然而,此峪气场大、故事多。古代称北方为子,南方为午。黄土高原上有子午岭、西安有子午大道,终南山前有子午镇,穿过子午峪,秦岭之中有子午道、子午河,至汉江岸边也有一个子午镇。由这诸多子午构建出中国本初子午线。如今的子午峪失去了昔日的繁华。子午峪西侧是沣峪,1958年开通了经由沣峪口的西万公路(G210)。而在此前,从子午峪进山,翻山入沣峪喂子坪,沿沣峪而上,过子午关,翻越秦岭入旬河河谷,经旬阳坝再翻越平河梁,沿长安河入子午河,形成一条南北向古道——子午道,也称子午栈道。刘邦赴汉中就任汉王通过此道。王莽执政期间,升级子午道,设子午关,使其成为连接关中—汉中—巴蜀的一条国道,也是帝都的西南大孔道。“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能让杨贵妃喜笑颜开的荔枝,就是经子午道直达长安,因此,子午古道也有荔枝道之名。
石砭峪、天子峪、抱龙峪、子午峪水,皆汇入了滈河,并与潏河在香积寺合流。经滈河诸流冲刷,形成的平川即著名的御宿川,也就是今之王曲川。御宿川比樊川大,“王曲川一个弯,胜过樊川一个川”。在汉上林苑,曾设御宿苑。《三辅黄图》卷四载:“御宿苑,在长安城南御宿川中。汉武帝为离宫别院,禁御人不得入。往来游观,止宿其中,故曰御宿。”神禾原在御宿川与樊川之间,是潏河与滈河的分水岭。为什么称神禾原?一说,远古时炎帝神农氏治天下,教稼百谷,有仙鹤衔谷穗降于此地,后人传称为神鹤原。另一说是,贞观元年(627),唐太宗李世民巡游此地,见一禾生双穗,呼其神禾,由此得名神禾原。
沣峪是长安八大峪之首,也是沣河的正源。其源区是凤凰嘴、麦秸磊(光头山),与旬河同源而背流。麦秸磊(2887米)峰顶高山草甸格外迷人。登峰可西眺太白积雪,东观华岳仙掌,南望茫茫林海,北瞰八百里秦川。韭菜滩、骆驼峰、蛤蟆石,形象逼真。1992年批准设立陕西省沣峪森林公园,观音山、万华山、青华山、沣德寺、净业寺(律宗祖庭)、古子午栈道和红军沣峪口会议遗址等景点纷呈。沣峪之东一小峪曰黄峪,峪内一小村曰黄峪寺村,此处是唐代著名行宫翠微宫所在,也是李世民临终之地。李白诗歌:“初登翠微岭,复憩金沙泉。践苔朝露滑,弄波夕月圆。饮彼石下流,结萝宿溪烟。鼎湖梦渌水,龙驾空茫然。”沣峪之西是祥峪,在祥峪与沣峪之间有一古寺叫古观音禅寺,建于唐贞观年间,为终南山千年古刹之一。寺内有一棵千年银杏树,据传为唐太宗李世民手植。祥峪内大锅寺、兴神寺、五神庙、大悲寺、灵岩寺、阎王庙、玉泉庙等,多为明清所建。2000年开设陕西省祥峪森林公园。
高冠峪是西安长安、鄠邑两区的界峪,因山内石帽峰似巨人头戴高帽而得名。高冠峪口高冠潭上有瀑布,“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喷壁四时雨,傍村终日雷。”高冠峪西侧有一小峪,名曰紫阁峪。汉代张良在此无量洞避暑,北周时法藏,唐代高僧道宣、楚金、飞锡、慧昭均曾在此修行。李白《君子有所思行》:“紫阁连终南,青冥天倪色。凭崖望咸阳,宫阙罗北极。万井惊画出,九衢如弦直。渭水清银河,横天流不息。”紫阁峪之西为太平峪,因隋朝时代在此建太平宫而得名。太平峪沟垴冰晶顶是终南山最高点(静峪脑3015米)。2004年建成太平国家森林公园,2009年成为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一部分。内有瀑布群,瀑下皆有潭,飞瀑入潭,激起千层雾,形成万道虹,尤以彩虹瀑布、玉带飞瀑、仙鹤桥瀑布、龙口飞瀑引人入胜,称得上是终南山中九寨沟。在圭峰山下,高冠河与太平河口之间,有著名的草堂寺。东晋末年,后秦姚兴皇帝曾在此建逍遥园,后迎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此苫草为堂,翻译佛经。草堂烟雾是关中八景之一,清朱集义曾写道:“烟雾空蒙叠嶂生,草堂龙象未分明。钟声缥缈云端出,跨鹤人来玉女迎。”
沣河之沣本来就是水量丰沛的意思。沣河接纳祥峪、高冠峪、紫阁峪、太平峪等峪口来水后,继而接纳潏河(滈河)水,一路向北,经咸阳市秦都区沣西乡、沣东乡渔王村入渭河。这样,沣河就汇聚了终南山中段北麓的全部水源,由此也成为长安城最重要的水源。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城市之源、帝都之源。一部西安城市史,一部长安帝都史,也是一部沣河开发利用的历史。
3000多年前,周王室从周原来到沣河流域,先在沣河西岸营建丰邑(今西安长安区马王镇),后将重心转移至沣河东岸,建造了镐京(今西安长安区斗门镇),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京”的地方。终南山在镐京之南,所以也称之为周南山。在沣河两岸,周王室相继建设了灵台、灵沼、灵囿。灵台是与神灵相通的土台,灵沼是与神灵相通的水池,灵囿是与神灵相通的苑圃,以这种方式来调和神、魂、魄的关系。灵台、灵沼、灵囿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建筑灵台,需从周边平地起土。《三辅黄图》记载灵台:“高二丈,周回百二十步。”在灵台取土之处形成洼地,河水入洼成湿地湖面,这就是灵沼(今西安长安区灵沼乡)。以灵台、灵沼为基础,配以相关设施,布局果木蔬菜园圃,放养动物,便形成灵囿。《诗经·大雅·文王之什》中有一首《灵台》,72个字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营造灵台的场景:“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于牣鱼跃。虡业维枞,贲鼓维镛。于论鼓钟,于乐辟壅。鼍鼓逢逢。矇瞍奏公。”诗歌赞美文王设计建造灵台,百姓爱戴文王,自发参与建设,干劲大、工期短。当灵囿竣工,文王来到时,漂亮的母鹿、洁白的鸟儿,它们温顺乖巧、悠然自得。池里的鱼儿,欢呼雀跃。绕灵台、灵沼修建灵囿,被认为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早期形式,也是后来皇家园林的模板,被尊称为古典园林的始祖。此后,囿的规模成为统治者地位的象征。灵囿也由专指周室苑囿到泛指帝王园林。
秦国定都咸阳后,即开始对渭河南沣河流域进行建设。秦惠王即位后,励精图治,实施以咸阳为中心的宫苑建设计划,并开始建设阿房宫。后来,秦始皇称帝,开始实施大规模建设,阿房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合称秦始皇四大工程。扩建阿房宫是秦始皇大咸阳计划的一部分,也是秦帝国新朝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宫”。《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五年(前212),……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阿房宫在潏河古河道之西、沣河之东。沿阿房宫中心线向南延伸,正对着终南山沣峪口。“表南山之颠以为阙”,意味着以终南山为大咸阳城郭南缘,可见气派之大。阿房宫是大咸阳的几何构图中心,是秦新帝都的政治中心,也是秦上林苑的中心。从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在渭南布局上林苑,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亡,秦上林苑建设持续了140年。秦上林苑内,森林葱翠、树木繁茂,时而有野兽出没,它们则成为皇帝射猎之物。凶猛的野兽一旦被捉就被关进了笼子,因此,上林苑内有狼圈、虎圈,并在一旁修筑台、观之类的建筑。
刘邦也非常喜欢上林苑。《汉书·萧何传》云:“后何为民请曰:‘长安地挟,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为请吾苑!’乃下何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侍,前问曰:‘相国胡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闻李斯相秦皇帝,有善归主,有恶自予。今相国多受贾竖金,为请吾苑,以自媚于民。故系治之。’”可见,萧何建议开放上林苑,让百姓来耕作,而刘邦不答应。汉惠帝二年(前193),在今兴平城西30里兴建黄山宫,这是史料记载汉代在上林苑的第一处建筑,也足见汉初黄老之学的突出地位。汉文帝在上林苑为太子建了一个园中园。《西京杂记》载:“孝文帝为太子,立思贤苑以招宾客。苑中有堂隍六所。客馆皆广庑高轩,屏风帷褥甚丽。”汉武帝实施了扩建上林苑的计划。“于是,上以为道远劳苦,又为百姓所患,乃使太中大夫吾丘寿王与待诏能用算者二人,举籍阿城以南,周至以东,宜春以西,提封顷亩,乃其贾直,欲除以为上林苑,属之南山。又诏中尉、左右内史表属县草田,欲以偿鄠、杜之民。寿王奏事,上大说称善。”杨雄《羽猎赋》载:“武帝广开上林,东南至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西至长杨、五柞,北绕黄山,滨渭而东。周袤数百里。”司马相如《上林赋》载:“终始灞浐、出入泾渭。沣镐涝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东西南北,驰骛往来。”据此,后来常将灞、浐、泾、渭、沣、涝、滈、潏合起来,称之长安八水。其实,原本是上林苑八水。这八水中,灞、浐、潏、滈、沣、涝是来自终南山的渭河支流,可以称之终南六水。其中,灞水、浐水合流,即今之灞河;潏水、滈水注入沣河。涝河古称“潦水”,“潦”与“涝”相通,皆是雨水过多的意思。涝河以西至黑河是终南山西段,也是帝都生态院落的西院。涝河源出涝峪静峪脑(冰晶顶),接纳了皂峪(皂河)、甘峪沟(甘河)、栗峪(栗峪河)之水,在西安市鄠邑区西域形成渼陂湖。杜甫、岑参、韦应物、温庭筠等曾在渼陂湖泛舟游宴赋诗。至宋代,渼陂仍是“翠峰横前,修竹蔽岸,澄波浸空,上下一碧,信乎其气象清绝,为关中山水最佳处也”。
上林苑终南六水实是终南三水:灞、沣、涝。灞河居东,涝河居西,沣河居其中。也正是因为居其中的位置,沣河开发历史最长,利用强度也最大。西汉元狩三年(前120),汉武帝在沣河东岸开凿昆明池,遗址在今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道石匣村、上泉北村、沣镐村、孟家寨、万村、张村、马营寨、白家庄一带,面积10平方公里。《汉书·武帝纪》载:“西南夷昆明国有滇池,汉欲伐之,故作昆明池象之以习水战”。经考证,为长安城供水是修筑昆明池的重要目的之一。隋开皇年间修建永安渠,从香积寺西引滈水。经今赤栏桥、郭杜、第五桥,由城南大安坊西街入城。开凿清明渠引潏水,经今韦曲、塔坡、三爻,由大安坊入城。唐开元年间开凿黄渠,由大峪河(龙渠村)引水,经鲍陂调蓄,曲折北流,注入曲江。明成化元年开通济渠,北流至郭村转东筑堤至安定门入城。后复由潏河碌碡堰引水入。明清两朝,以至民国,曾多次疏浚。以农田灌溉而言,明代以前在沣河东岸开沣河渠(俗称张王渠)引水灌田,明代在沣河西岸开高桥渠(韩家庄渠)。清代在沣峪口沣峪河东岸开三官渠,在三官渠口以下沣河西岸开无名渠,在无名渠口以下沣河东岸开暖泉渠,在高冠河西岸开草堂堰、肖家堰,在石砭峪口河西岸开金家堰,在大峪河南岸开王家堰。20世纪40年代,在沣河、潏河交汇口东岸开沣惠渠,灌细柳、义井、镐京农田。
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建设石砭峪水库、大峪水库,20世纪70年代建郭杜水库、甘河水库、沣西自动闸水库、斗门自动闸水库、小峪水库。20世纪50年代建成潏惠渠,自潏河右岸设闸引水,西北流经韦曲、上塔坡、东江村,东北流经瓦胡同、金花路雨水渠入兴庆湖。20世纪50年代,在沣峪口桥以上东岸开沣峪渠,灌上王、大新农田。在石砭峪口内河东岸开神禾渠,引水入神禾原,1977年神禾渠改建为石砭峪水库东干渠。20世纪60年代,在沣峪口公路桥下开底栏栅工程,引水入滦镇灌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量利用地下水资源,沿沣河一带及河西开凿深井若干。20世纪80年代,由大峪水库为城河供水,由石砭峪水库向城市供水。
“长安三千金世界,终南百万玉楼台”,长安有佛教第二故乡之称,一度是世界著名的佛教翻译与传播中心。四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不空、玄奘、义净,分别在四大译场——草堂寺、大兴善寺、大慈恩寺(大雁塔)和大荐福宫(小雁塔)译经。中国历代汉译佛典4700余部,多半出自长安。佛法本一味,因接受者智慧、福德程度不同,即根性高下不同、生存时代与发展环境差异,自然出现认知与修行的差异,也就出现了不同流派。近些年来,兴起了对汉传佛教祖庭的热烈讨论。一般认为汉传佛教分八大宗:三论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律宗、净土宗和密宗。这八大宗祖布教传法之处即是汉传佛教八大祖庭:禅宗祖庭少林寺、天台宗祖庭国清寺、三论宗祖庭草堂寺、唯识宗祖庭大慈恩寺(大雁塔)、律宗祖庭净业寺、净土宗祖庭香积寺、华严宗祖庭华严寺、密宗祖庭大兴善寺。禅宗祖庭少林寺在河南、天台宗祖庭国清寺在浙江,其余汉传佛教六大祖庭均在帝都长安,沣河流域,终南山下。
“一片白云遮不住,满山红叶尽为僧”,所以在长安出现这般世界罕见的佛教盛况,除大唐盛世的因素外,也与终南山下优美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比如辋川,如果现在去看,一定会觉得普通,而在1300多年前,辋川的美丽令人惊艳不已!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啸傲林泉、隐避消俗,多咏山水田园,用精妙的语言,向后人记述了唐时的美丽辋川。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唐,赢得诗佛美名。王维是长安佛家寺院常客,留下了异常美妙的文字,让我们去了解净土宗祖庭唐时的环境之美。王维《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香积寺位于终南山下子午谷正北,神禾原西畔,樊川与御宿川在此拥抱,镐河与潏河汇流萦绕,整个寺院幽而不僻、静而不寂。寺内现存善导塔,修建于681年。706年,即中宗李显神龙二年,修建香积寺,以祭拜佛教净土宗门徒善导和尚。善导和尚是山东临淄人,在终南山修行,著有《观无量寿佛经疏》《般舟赞》等。王维描绘的香积寺生态画卷今日已经难觅踪影,是因为沧海桑田,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
如果再将时光倒推1000年,来看看汉代终南山下上林苑的曼妙。“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东西南北,驰骛往来,出乎椒丘之阙,行乎州淤之浦,径乎桂林之中,过乎泱莽之野。汩乎混流,顺阿而下,赴隘陕之口。触穹石,激堆埼,沸乎暴怒,汹涌滂湃。”透过司马相如《上林赋》的华丽辞藻,我们感受到了大汉王朝的盛世气象,感受到了上林苑的恢宏巨丽,感受到2000年前终南山下的生态环境之美。也许,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上林苑最精彩的部分是由山水与动植物构成的生态画卷、美丽的田园风光。上林苑与终南山连为一体,上林苑中的动植物接续了秦岭野生动植物。上林苑中的动植物维持了野性世界的特色。汉成帝都以这个野性世界为基础,点缀了人工建筑,培植了景观园林、生产园林和动物圈舍。
长安有不少称之为曲的地方。杜曲、韦曲、王曲、章曲、宣曲……其中,杜曲是杜氏家族世居地,韦曲是韦氏家族世居地。在当世,杜、韦两大家族显赫齐名,俚语所谓“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也。这些“曲”,实际是河流拐弯的地方。长安曲多,反映了流往终南山河流的曲折的实况。在经过长期开垦后,河川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以致今日要为为何叫曲而争论不休。长安最著名的曲,当然要算曲江,但曲江不是江。这里原本是上林苑中一片天然湿地湖泊,秦时曾建离宫宜春宫。汉武帝时因水波浩渺、池岸曲折,形似广陵之江,取名曲江。所以称江,足见其大。此江中,曾有岸曲而长的洲,称隑州。《汉书·司马相如传》:“临曲江之隑州兮,望南山之参差。”隋代修建大兴城,纳曲江入城郭,称芙蓉池。唐代营建曲江,凿黄渠、辟御苑、筑夹城、建大雁塔、修新开门……“曲江流饮”是名冠京华的游赏胜地。白居易有诗作“细草岸西东,酒旗摇水风。楼台在花杪,鸥鹭下烟中……”,此时的曲江,已是一处人工湿地景观。时至唐末战乱,人造曲江池因缺少来水而干涸,终被田圃替代。此后,帝都离开长安,且渐行渐远,一去不复也。
终南山是绿色水库,水资源量占关中地表水资源总量的一半。大西安引水,不仅从黑河,也从石头河引水。而黑河、石头河,已经分别引入汉江支流湑水河、褒河之水。目前,从汉江黄金峡至黑河金盆水库的引汉济渭正在进行,其核心是济关中、济西安。
自从3000多年前开启长安建城史的那一刻起,终南山下农业化浪潮滚滚而来,人们清除终南山下的原始植被,继而连次生植被也被清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人工粗略雕琢的田园系统。时至今日,工业化、城市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村庄、城镇,以及彼此连接的道路,以高楼大厦为主体构成的水泥森林替代了以动植物为主体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原本雍容华贵的帝都生态院落,变得衣不蔽体,甚至千疮百孔。庆幸的是,在终南山主脉保有最后的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这也是终南山生态修复的最后希望。1987年设立陕西省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将东西长28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的终南山主脉保护了起来。这等于是保护了终南山的命根子,也是保护了终南山的生态种子。
也许,我们应该有更多的生态自觉:我们的生活生产用水、生态景观用水来自于终南山,来自于大秦岭。长安与终南山、西安与大秦岭始终是一个紧密的水圈、生态圈,也是一个唇齿相依的生命共同体。终南山曾美丽富饶,享有“惇物山”美名,是哺育、护佑千年帝都的绿都终南。帝都长安与绿都终南处在同一个生态院落,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保护帝都长安,必保绿都终南。保护绿都终南,就是保护生态家园。在重振汉唐雄风,梦幻千年帝都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多地关照绿都终南。
出处:秦岭简史/党双忍著.--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社有限公司,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