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秦岭文献>秦岭简史
大商山:古道丹青三千年
 
    商山,秦岭生态的一个重要板块,也是秦岭文化的一个重要板块。
    在终南山之东,有两支山脉。拐向东北的一支是华山,正东的一支是蟒岭。华山是秦岭支脉,而蟒岭接续秦岭主脊,是黄河、长江的分水岭。蟒岭北坡是黄河一级支流洛河,南坡是长江二级支流丹江。在丹凤、商南、卢氏三县交界处(一脚踏三县)的玉皇尖(2057.9米)是蟒岭主峰。蟒岭的东界是老鹳河干流,因两岸多鹳鸟而得名。古时,也曾称作斯水、均水、析水。现在筑堰修坝、引水灌田,又名老灌河。由老鹳河东岸,接续秦岭分水岭任务的山脉是伏牛山脉。
    蟒岭西连终南山,东连伏牛山,是大秦岭分水岭的一部分。蟒岭隔洛河北望华山山脉,隔丹江南望流岭、新开岭。流岭是丹江、金钱河、银花河之间的山域,是小商山所在,流岭也常称商山。秦汉时期的武关道(蓝关道)、商於道,在唐时也称商山道、名利路。商山古道一半蜿蜒于丹江河谷,一半盘旋于蟒岭山中,著名关隘武关,即在蟒岭之中的武关河畔。在古人眼中,丹江两岸群山皆是商山,包括北岸的蟒岭,南岸的秦王山、流岭、新开岭。这就是文化意义上的大商山。丹江是流淌在大商山之间的水道,也可以称之为商水,商山商水浑然一体。
    商山得名,耐人寻味。在今商洛市丹凤县,有一历史文化名镇商镇。在商镇之丹江南岸有一村庄,叫作商山村。商山之名,起因于此处的山势造型,如同一个“商”字。相传,在夏时,这里是殷契封国。殷契的后代建立国家曰商国,朝代曰商朝。商周时期,此地是古都国所在。春秋属楚,战国归秦(前351年后)。秦孝公二十年(前342),商鞅(原名卫鞅、公孙鞅)因破魏有功,受封商於十五邑,包括了丹江流域大部分地方。卫鞅,因封地为商,而称商鞅、商君。由商山,而商邑、商於,商君、商鞅,继而商镇、商县、商州、商南,商於道、商山道、商州路,以至小商山、大商山。
    商鞅封邑,治所在今丹凤县城西的古城村。近年来,在古城村遗址清理出土一批文物,包括鱼纹彩绘陶、盂、鬲、盘、陶罐等陶器,铜鼎、铜釜、铜鍪、铜钫等铜器,铜剑、铜剑簇、铜戈等兵器。在建筑构件上有模印小篆“商”字的瓦当、戳印“商”字的瓦片,以及云纹、凤鸟纹瓦当,以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纹饰的空心砖。可以说,这是商山里第一个军事、商贸经济、文化中心,在历史上存续了100多年(汉代移至夜村上洛塬,隋唐移至今商州)。商鞅的封邑,原是楚国地盘,因商鞅变法,强盛起来的秦国将其并入版图。人们看到古城村历史遗存,不免要为商鞅变法肃然起敬,为商鞅之死扼腕叹息。
    在中国历史上,秦国的商鞅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商鞅变法”。秦孝公申变法改良之义,先后以商鞅为左庶长、大良造,强力推进变法进程: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奖军功、统一度量、建立郡县,实行连坐之法,等等。变法日久,秦民大悦。毛泽东在《商鞅徙木立信论》中说:“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记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因强行变法,商鞅得罪的人太多、积怨太深,加之权倾朝野、功高盖主,受车裂之刑,并祸及全家。虽然商鞅粉身碎骨,而商鞅之法仍存。
    早在秦穆公时代,因百里奚等贤臣辅佐,秦国一跃而为春秋五霸之一。这一时期,将滋水更名为灞河,南山、周南山也更名为终南山。然而,这并不是秦人称霸道路的终结,而只是在称霸道路上迈出的一小步!至秦孝公时代,在商鞅等贤臣辅佐下,秦国强势崛起。至此,秦人已不满足于雄霸一方,而是要一统天下。当秦人从楚人手中夺得少习关后,随即将其更名武关。并于之后不久,将商於之地封于商鞅。
    此时的终南山,在事实上已经成为傲视天下的大秦岭。“南山,天下之阻也”,这只是居于关中一域的看法。此时的秦人,已经站在了秦岭之巅,笑傲群雄,势吞天下!
    秦人从咸阳出发,沿灞河河谷而上,翻越秦岭(终南山),进入丹江河谷,与楚人展开了一个多世纪的战争。这条道路,今人习惯称之为秦楚古道。而在秦汉时期,称之武关道、蓝关道,其核心路段,也是秦楚咽喉,起于商(商邑)止于於(柒於),也称之商於古道。武关,秦楚咽喉之锁钥,秦之四塞之一,自是兵家必争之地。
    商於之地是秦楚争霸的前沿,继而也是战国时代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为秦国献上了决定国运兴衰的连横之计。秦惠王以张仪为相,以横破纵,瓦解合纵抗秦,促成连横亲秦,以图各个击破。张仪是商於古道上的常客,并一再使用诈术,戏弄楚怀王。公元前313年,秦惠文王意图攻伐齐国,但忧虑齐楚联盟,派张仪入楚游说。张仪利诱楚怀王:“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不知张仪使诈,不听屈原劝告,果然与齐绝盟。向秦索要土地时,张仪却说:“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怀王恼羞成怒,发兵攻打秦国。《史记·楚世家》载:“(楚怀王)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虏我大将军屈匄、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余人,遂取汉中之郡(治所今安康)。楚怀王大怒,乃悉国兵复袭秦,战于蓝田,大败楚军。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楚,至于邓。楚闻,乃引兵归。”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丹阳之战、蓝田之战。由此,楚国从强大走向弱小,从崛起走向衰亡。在汉中并入版图之后,加上之前(前316)并入的巴蜀,大秦岭之岷山、米仓山、巴山,皆已并入秦国的版图,秦国已经占有了秦岭的大部分。由此,也极大压缩了楚国在秦岭生存发展的空间,形成了秦楚短兵相接的战略态势。
    公元前299年,在秦国攻占楚国八座城池后,秦昭王假称与楚结盟,邀楚怀王至武关进行结盟会谈。当时,流放于西峡县回车镇的屈原,拦住楚怀王的车马,力图劝止。但楚怀王听不进谏言。果不其然,秦伏兵断绝其归路,强迫他割让巫郡、黔中郡(长江三峡南北,从巴蜀攻楚通道)。楚怀王断然拒绝,秦军扣押了楚怀王。次年,秦军出武关,斩楚首5万,占城16座。唐时,杜牧途经武关,写下《题武关》,吊古伤今,感叹时事:“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公元前280年,司马错率军攻楚,楚献上庸之地。秦昭襄王诈以公主许配楚顷襄王,屈原看出破绽,长跪城外力谏不果。公元前279年,蜀守张若率军沿长江而下,攻占巫郡、黔中郡。同年,白起出武关,攻占邓县(今襄樊)、鄢城(今宜城)、西陵(今宜昌)。公元前278年,秦军趁顷襄王开城迎亲,长驱直进,攻入楚都郢,烧楚王陵。楚国迁都到陈丘(故陈国,今淮阳)。至此,今天称之为南秦岭的岷山、米仓山、巴山、神农架、武当山、荆山,全部并入秦国版图。公元前224年,秦遣王翦统师60万,相持一年后大败楚军,俘虏楚王负刍,俘杀熊启,楚国灭亡,秦楚争霸宣告结束。
    屈原是一位改革家,主张法治,“循绳墨而不颇”。然而,屈原的制度创新被楚怀王束之高阁,历史没有为屈原提供成为楚国商鞅的舞台。屈原很早就看出了秦国的野心,而楚怀王、楚顷襄王熟视无睹,非但如此,屈原还被疏远。无奈之下,屈原以《离骚》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后来,屈原处境愈发艰难,一再被贬谪放逐。屈原第一次被放逐在汉北,即丹江流域之西峡、淅川一带。眼看秦国咄咄逼人,而楚国每况愈下,屈原曾经的政治理想变为政治幻想。古代将未成年而夭折的人,或是为国战死者称为“殇”。楚国诸多将士死于秦楚血战之中,这自然成为屈原心中的举国之殇。于是,屈原《国殇》曰:“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漫漫古道,滚滚丹水,掩埋着无数吴戈和秦弓,映射着无尽的忠魂与鬼雄。后来,楚国的命运急转直下,日暮穷途,屈原极度苦闷、彻底绝望,于公元前278年5月5日,投汨罗江自尽。
    也许,屈原的国殇,正是秦人的自豪与骄傲。天下一统后,秦楚大战的古道武关道演变为大秦帝国的东南走廊,其地位仅次于长安—洛阳之间的东方大道(两京道、中华廊道)。坐拥天下的秦始皇,曾五次“亲巡天下,周览四方”,三次经由东方大道,两次经由东南走廊,出武关、过丹阳、下钱塘、上会稽……透过临潼兵马俑铜车马,不难想象当年秦始皇出巡时耀武扬威、浩浩荡荡的宏大场景。文献记载,观摩过如此浩大场景的刘邦感叹“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更是发出“当取而代之”的呐喊。
    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在出巡途中驾崩。此时,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大秦帝国岌岌可危。次年7月,陈胜、吴广于蕲县大泽乡揭竿而起,举起了反秦义旗。其以陈县(今淮阳)为都城,号为张楚(取张大楚国之意)。于是,中原大地处处“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反秦浪潮迅速席卷大江南北。紧随陈胜、吴广之后,刘邦,项梁、项羽分别于沛县、会稽举事。鉴于陈胜过早称王,终被自己人杀害的教训,项梁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依旧号曰楚怀王,并先后定都盱眙、彭城(今徐州)。不久,项梁战死,刘邦、项羽合兵一处。在楚怀王授意下,刘邦率领西路军直奔关中。当刘邦攻打洛阳失利后,放弃从函谷关攻取关中计划,继而向南攻南阳,沿丹江河谷北上,攻击武关。在过武关后,刘邦坐骑诞下马驹,此地即是龙驹寨。刘邦出武关继续北上,出蓝田关,入灞河河谷,长驱直入,直捣咸阳,闻风丧胆、乱作一团的大秦军队不战而溃,秦朝逐亡。可见,秦楚古道是秦亡楚之道,也是楚亡秦之道。
    刘邦创建的王朝,没有称楚,而是称汉。王莽篡汉,国号曰新。23年,绿林军从大洪山出发,沿丹江北上,武关督尉开关相迎。绿林军势如破竹,攻陷长安,火烧未央宫,终结了16年的新莽政权。
    有学者统计,历史上发生在武关的大小兵战多达50余次。秦朝末年,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u)里先生周术,他们原本是秦始皇时70名博士官中的4位。商山四皓是《史记》记载的一个隐士团体,因难以承受秦始皇焚书坑儒之痛,长期隐居于商山之中。《紫芝曲》是中国第一首隐士诗,也是一首隐士宣言:“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不如贫贱而肆志。”其中,“唐虞”是唐尧与虞舜的并称,即是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人以为,尧舜之世是太平盛世。《论语·泰伯》载:“唐虞之际,于斯为盛。”诗歌言:“唐虞世远,吾将何归?”已经道明四人隐居的根由。史料记载,刘邦曾邀四皓出山为官遭拒。因刘邦有意废掉太子刘盈,刘盈母亲吕后循张良意,聘商山四皓为太子师。刘邦见四皓辅佐,逐消除改立太子的念头。据说,太子登基后,四皓重返商山,终老山林。曾在商州为官的宋人王禹偁在四皓庙碑中写道:“先生避秦,知亡也;安刘,知存也;应孝惠王之聘知进也;拒高祖之命,知退也。四者俱备,而正在其中矣……先生危则助之,安则去之,其来也,致公于万民;其往也,无私乎一身。此所谓进退存亡不失其正者,千古四贤而已!”
    在中国隐士文化和商山文化中,商山四皓是重要一笔,现商洛市洛南县有四皓镇,丹凤县有四皓墓、四皓碑林,商山古路有四皓驿。古往今来,关于四皓的文献俯拾皆是。向来狂放的李白,一口气写了3首与四皓有关的诗。而且,写四皓也不忘一“酒”字。李白《山人劝酒》:“苍苍云松,落落绮皓。春风尔来为阿谁?蝴蝶忽然满芳草。秀眉霜雪颜桃花,骨青髓绿长美好。称是秦时避世人,劝酒相欢不知老。各守麋鹿志,耻随龙虎争。欻起佐太子,汉皇乃复惊。顾谓戚夫人,彼翁羽翼成。归来商山下,泛若云无情。举觞酹巢由,洗耳何独清。浩歌望嵩岳,意气还相倾。”四皓庙又称四皓祠,一处在商镇的商山脚下,一处在商州城西。祭祀四皓庙的唐代文人,多会有感而发,留下不朽文字。白居易《题四皓庙》中载:“卧逃秦乱起安刘,舒卷如云得自由。若有精灵应笑我,不成一事谪江州。”李频《过四皓庙》:“东西南北人,高迹自相亲。天下已归汉,山中犹避秦。龙楼曾作客,鹤氅不为臣。独有千年后,青青庙木春。”
    商山四皓的功过是非,元稹和杜牧似乎有不同见解。元稹《四皓庙》:“巢由昔避世,尧舜不得臣。伊吕虽急病,汤武乃可君。四贤胡为者,千载名氛氲。显晦有遗迹,前后疑不伦。秦政虐天下,黩武穷生民。诸侯战必死,壮士眉亦颦。张良韩孺子,椎碎属车轮。遂令英雄意,日夜思报秦。先生相将去,不复婴世尘。云卷在孤岫,龙潜为小鳞。秦王转无道,谏者鼎镬亲。茅焦脱衣谏,先生无一言。赵高杀二世,先生如不闻。刘项取天下,先生游白云。海内八年战,先生全一身。汉业日已定,先生名亦振。不得为济世,宜哉为隐沦。如何一朝起,屈作储二宾。安存孝惠帝,摧悴戚夫人。舍大以谋细,虬盘而蠖伸。惠帝竟不嗣,吕氏祸有因。虽怀安刘志,未若周与陈。皆落子房术,先生道何屯。出处贵明白,故吾今有云。”杜牧《题商山四皓庙一绝》:“吕氏强梁嗣子柔,我于天性岂恩仇。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
    “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隋唐以后,武关道称为商山道,出现了商贸异常繁荣的景象。名称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路作用与功能的变化。与武关道相比,商山道少了“武”、少了“关”,少了征战、征服,多出来的是“商”是“山”,是金色的名与利。武关道显现秦楚争霸之路本色,商山道显现争名夺利本色。唐贞观七年(633),沿丹江河谷北岸,人们开辟出一条在茂密的森林中穿行的新路。李商隐《商於新开路》:“六百商於路,崎岖古共闻。蜂房春欲暮,虎阱日初曛。路向泉间辨,人从树杪分。更谁开捷径,速拟上青云。”唐代之后,在经多次修缮后,增设了仙娥、商於、洛源、棣花、四皓、桃花、武关、青云、层峰、富水等驿站。商旅驮骡络绎不绝,“商”字本色彰显,“武”字本色淡出。明清时期,开通丹江航运,东南的丝、茶、糖、米、瓷器、香皂一类生活用品,一部分经武关由陆路运至龙驹寨,进而运往商州、关中等地,一部分沿长江、溯汉江进入丹江,水运至龙驹寨水旱码头,再由骡马驮运至大西北。同时,驮运汇集了西北所产的绿丝烟、食盐以及商州油桐、药材、核桃、牛皮等货品,或由陆路经武关向东南运出,或在龙驹寨水旱码头船载顺流而下,直达重镇汉口。“鸡鸣有未寝之人,午夜有可求之市”,昔日繁荣的商贸活动,曾使丹凤龙驹寨发展为大商山中的商贸中心。十里长街上店铺鳞次栉比,十大商帮会馆各霸一方,18座庙宇昼夜香烟缭绕,各种杂耍说唱不绝于耳。
    大商山的灵气激越了诗人的才智,诗人的才智又增添了大商山的灵气。商山古道,也是一条唐代诗歌之路。有学者统计,仅唐代往来于商山的诗人就达200余人,留下近千首诗歌。仅白居易一人就写下商山诗20余首。白居易《登商山最高顶》:“高高此山顶,四望唯烟云。下有一条路,通达楚与秦。或名诱其心,或利牵其身。乘者及负者,来去何云云。我亦斯人徒,未能出嚣尘。七年三往复,何得笑他人。”元稹七度武关,张九龄四过商州,李白曾在商州盘桓过七八个月。一批又一批的诗人在商山古道上边行边吟,踏歌而来,放歌而去。直至今日,依稀可见商山崖壁之上的栈道孔穴,似乎是将已经飘散在风中的往事一一收拢。有李商隐《商於》一诗为证:“商於朝雨霁,归路有秋光。背坞猿收果,投岩麝退香。建瓴真得势,横戟岂能当。割地张仪诈,谋身绮季长。清渠州外月,黄叶庙前霜。今日看云意,依依入帝乡。”
    商山诗的作者多是晚唐诗人,且多与写下“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诗句的韩愈有着类似际遇,或是遭贬谪出京,或是屡试不中,皆是仕途不顺之人。他们或是停宿于古道驿站,或是行走在古道山间,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这已经不是屈原的《国殇》,而是文人举子的心伤。有些诗作侧重于内心愁苦,有些侧重于商山景物,有些侧重于古道感怀。表现内心愁苦的诗,著名者如李涉,曾隐居庐山,做官不久遭贬谪峡州(今宜昌),内心苦闷非同一般。李涉《题武关》:“来往悲欢万里心,多从此路计浮沉。皆缘不得空门要,舜葬苍梧直到今。”毛泽东曾手书李涉的《再宿武关》:“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孟郊曾隐居嵩山,两试进士不第,遂放迹林泉,清寒终身。孟郊《商州客舍》:“商山风雪壮,游子衣裳单。四望失道路,百忧攒肺肝。日短觉易老,夜长知至寒。泪流潇湘弦,调苦屈宋弹。识声今所易,识意古所难。声意今讵辨,高明鉴其端。”吴融参加科举考试24年,登第后仕途并不顺遂,遭谗言,贬荆南。吴融《宿青云驿》:“苍黄负谴走商颜,保得微躬出武关。今夜青云驿前月,伴吟应到落西山。”岑参《过武关》:“来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羞见关城吏,还从旧路归。”显然,岑参是考试不第,求官不成,心境不佳。白居易也曾遭贬谪,多次进出商山。白居易《发商州》:“商州馆里停三日,待得妻孥相逐行。若比李三犹自胜,儿啼妇哭不闻声。”《答崔十八》:“劳将白叟比黄公,今古由来事不同。我有商山君未见,清泉白石在胸中。”
    商山诗歌中,也不乏表现商山美景的名篇。杜牧《入商山》:“早入商山百里云,蓝溪桥下水声分。流水旧声人旧耳,此回呜咽不堪闻。”看来,杜牧也曾进入商山。然而,不同时点有不同感受。杜牧《商山麻涧》:“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秀眉老父对樽酒,倩袖女儿簪野花。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此诗描述的是一幅山村春日的黄昏,岚烟笼罩山庄,柔桑垂柳掩映农家,禽兽归林,鸡牛进栏,老者对酒啜饮,村姑簪花打扮的图景,诗中景色气氛淳淡而深厚,简朴而亲切。李白受朋友之邀入商山,临别也忘不了赞誉一下商山之美。李白《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蹇帷对云峰,扬袂指松雪。暂出东城边,遂游西岩前。横天耸翠壁,喷壑鸣红泉。寻幽殊未歇,爱此春光发。溪傍饶名花,石上有好月。命驾归去来,露华生翠苔。淹留惜将晚,复听清猿哀。……”温庭筠多次考进士均以落榜告终,一生很不得志。然而,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虽饱含落寞失意和思乡之情,却不失为描写商山初春景色的佳品:“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白居易《仙娥峰下作》描写商山美景更为直接:“我为东南行,始登商山道。商山无数峰,最爱仙娥好。参差树若插,匼匝云如抱。渴望寒玉泉,香闻紫芝草。青崖屏削碧,白石床铺缟。向无如此物,安足留四皓。……”白居易的好友元稹,虽连年遭贬谪,一旦受命回京,满眼皆是商山美景,不由得心花怒放。元稹《西归绝句》:“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商山古道虽没有“蜀道难”,却也不轻松,“仅容单骑,比于蜀道”。这一点,商山诗歌中也得以体现。孟郊《自商行谒复州卢使君虔》:“一身绕千山,远作行路人。未遂东吴归,暂出西京尘。仲宣荆州客,今余竟陵宾。往迹虽不同,托意皆有因。商岭莓苔滑,石坂上下频。江汉沙泥洁,永日光景新。独泪起残夜,孤吟望初晨。驱驰竟何事,章句依深仁。”赵嘏《仙娥驿》:“翠泾衣襟山满楼,竹间溪水绕床流。行人莫羡邮亭吏,生向此中今白头。”明人吴显也写道:“乱石深处是商颜,石磴险地鸟道间。”“马惫时防石,山荒不见村。乱烟封古壑,积雪压关门。”从韩愈一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也可辨明商山古道的艰辛。商州城东50里的罗公碥,是最艰辛的一段路程。长约五六里,悬崖峭壁下的宽度不足3尺,上仰巴人洞高高在上,下俯丹江水激流险滩。清代钟麟书《罗公碥记》记述,水落时,商旅从江滩行,水涨时水漫路断,只能走碥路。“岩倾苔滑,石齿如剑,人马相扶以度,摇摇然。旁观者皆神惊,一失足颠坠附不可稽”。于是,乾隆年间,一个叫罗文思的商州知州,“遂捐廉俸五百,招募石工,辟成大道。又在碥道边上凿石为栏,并在道左右壁宽敞处僻出行人临时歇脚之地”。因此,这段路被称为罗公碥。
    商山古道一直沿用至20世纪30年代。1936年,穿越秦岭的牧护(虎)关隧道竣工,西荆(西安—荆州)公路建成通车。由此,商山古道完成了使命,淡淡隐藏于历史烟尘之中。进入21世纪,两条西北—东南方向的高速公路——沪陕高速(G40)、福银高速(G70)穿山而过,商山进入高速时代。
    21世纪以来,商山商水欢歌笑语,大步流星迈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在追赶工业化、城镇化的浪潮中,无数山区深处的追浪人进城就业,山林得以休养生息。丹水是秦岭湖的重要集水区,也是重要水源保护地,一江清澈的丹江水或南下或北上。由此,生态成为商山的重要标识,绿色成为商山的主色调。韩偓《商山道中》:“云横峭壁水平铺,渡口人家日欲晡。却忆往年看粉本,始知名画有工夫。”商山原本就是一幅天然的美丽生态画卷,重现美丽商山生态画卷,已经成为当代商山发展的主旋律。
    在历史上,商山曾经是“殇”山、“伤”山、“商”山。现在以及未来,商山将是“尚”山,是引领绿色、生态、时尚之山。
出处:

秦岭简史/党双忍著.--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社有限公司,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