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飞瀑深潭、溪流潺潺的龙吟峡
龙吟峡距华阳镇3公里,是华阳河下游的一段河谷,长9.8公里,水景变幻丰富多彩,傥骆道从河谷通过。
1.溪流潺潺
华阳的水是有灵性的,龙吟峡两岸众多的山泉喷薄而出,汇成溪流,洒脱而奔放,清澈而明静,峰峦有多高,流水就有多长,众泉齐喷,四季流淌,汇积于龙吟峡。峡谷宽50~300米,溪涧怪石嶙峋,水流时而越陡崖急泻形成瀑布,时而在乱石堆蹦蹦跳跳滚出洁白的水花,时而停滞成水滩,静显波光云影。洪水季节,波涛汹涌,水声雷鸣,声震峡谷;水量小时,细流潺潺,阴柔妩媚。溪流中瀑、潭、滩拥抱,分合流储,构织出晶莹透澈的水的世界,它没有污染,空间没有噪音,空气清新甜润,负氧离子高,让人感受到的就是大自然的绮丽。在这里游玩,游人只觉夙愿已偿,心旷神怡。
2.瀑布银珠飞落
9.8公里的龙吟峡悬挂大小瀑布十余处,似天河飞练、银珠倾泻。有呐喊呼啸的瀑布群,也有秀丽多姿、婀娜妩媚的单瀑。水动风移,送出哗哗之音;泉涌瀑飞,溅起雾里珠玉。比较大的瀑布有隐龙潭瀑布、浴凤池瀑布、飞龙洞瀑布和雷雨潭瀑布。
隐龙潭瀑布,20多米宽的河床,清流撞击乱石,白花花的雪浪翻滚,流水到了裂点,收成玉带,5米宽的瀑水从8米高的悬崖下落时,喷珠溅玉,发出吼声,激起雪沫烟雾浮游,竟使周围处于细雨中。水流出潭后,蜿蜒穿行了300多米,来到浴凤池,又从悬崖飞腾而下,形成宽约10米、落差8米的瀑布,似绸带飘逸飞舞。从浴凤池到飞龙洞相距700米,溪水流淌多级陡坎,激浪翻滚,倾泻而下,真是“明珠万斛从天落,素练千寻动天来”。一朵朵晶莹浪花,似银龙飞腾,鲜活灵动,摄魄荡魂,令人心悦、心动。
雷雨潭瀑布,距华阳镇4公里,又名鱼头潭瀑布,因潭边一巨石酷似鱼头而得名。滔滔河水在瀑布前方形成水面宽阔的浅滩,很平静。到了折点,一改温顺外表,收缩成宽约20米、高8米的瀑布,晶莹如玉练,气度雍容,气势磅礴,喧若雷动,水雾升空,腾起一片蒙蒙细雨,阳光照射,偶呈彩虹。用“云波雪浪三千垄,玉埂银树数万塍”来形容,虽有夸张,却很传神。
3.深潭浅滩五彩斑斓
山有水则灵,水有山则神。龙吟峡,蜿蜒曲折,山青葱妩媚,水澄清缤纷,溪水淙淙,跌宕成瀑,瀑水落下回旋下蚀河床成潭,水溢出潭,就快活地向前奔流,激石,雪花翻滚;河床平坦宽展处,水面扩大,水流平缓形成滩,波光粼粼。龙吟峡溪水、瀑水、潭水、滩水错落栖息,远离尘嚣,清凉甘甜,与奇石、青山一起,犹如仙境。近看,潭水墨绿深不见底,白浪翻滚;滩水清澈有游鱼,底部石、沙、植物都看得清清楚楚;远看,蒸腾的雾气环绕着潭,波光闪烁在滩水。峡谷有流,聚为平湖,大者数百平方米,小者几十平方米,层层叠嶂,层层储水,一年四季,不管天公旱涝,无论气候寒暑,龙吟峡的潭与滩总是那样玉洁,清澈艳丽。隐龙潭水深,碧绿发黑;情侣潭水白浪翻滚,浴风池潭水泛珠成雪窝;飞龙洞多级瀑布多个潭,瀑潭一色,碎玉飞溅,浪花朵朵。那千层碧波,在金沙铺地的河滩上漫流,由于滩底的积物各异,水流回环,受光线折射等种种原因,形成水同源而色各异的现象,有漾绿、漾绿泼黑拖黄、荡黄,似蓝非蓝、似白非白拖灰、漾红等颜色,引入入胜。触摸这龙吟峡水景的变幻莫测、五彩斑斓、淡雅清秀,让人放怀吸取这大自然的灵感。
4.观景道上赏奇景
9.8公里的龙吟峡,沿河两岸开发了11公里的观景道,有石砌的、混凝土的和绝壁凿孔架木修成栈道的和沟壑上架有风雨桥,主要景点的河上架有铁索桥,方便游人来往两岸观景;瀑布点上还建有攒尖式凉亭。所有建筑物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做到了锦上添花。景观道的设置既拉近了人与景观的距离,又让人们真正置身于美景之中,融于大自然,感知大自然,感悟大自然,同时也避免了对生态环境的过度干扰,最大限度解决了生态旅游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龙吟峡还有绿浪滔天的林海,千姿百态的山峦,刀削斧劈的断崖绝壁,引人入胜的洞穴。行走在景区的观景道上,享受的是林荫,山上烟波浩渺,泉水呜咽。河水时急时缓,时分时合,迂回曲折,有时流淌在古树间。河边老木悬爪,翠木苍劲挺拔,山边藤蔓攀树,花香鸟语,那奇花异草随风摇曳,蜂飞蝶舞,泉水叮咚,林中鸟鸣。踏上悠悠吊桥,晃动着的身体,一身活泛。山河真美啊!水清澈,山碧绿,空气新鲜,令人沉醉在绿色的海洋里,仿佛躺在诗的温床上,做着如画的美梦。美哉!幽哉!在这里,彰显的是灵动,得到的是畅快,呼吸的是新鲜空气,构成的是沁人心脾的喜悦和激情,龙吟峡,令人神往。
(二)熊猫观赏园
洋县曾出土过更新世晚期大熊猫小种化石,说明大熊猫在秦岭生活100多万年了,它是洋县真正的土著。自然的变化和人类侵占了大熊猫栖息地,逼迫大熊猫退到密林深处,原本是食肉动物,为填饱肚子,改吃竹子,却又保留着食肉动物所具有的简单消化道,只能吸收17%的碳水化合物,它的觅食对策是“快吃快拉”。大熊猫都有自己的小家园,雄性“巢域”6~7平方公里,雌性4~4.5平方公里,活动范围小,减少了奔波和转移所消耗的能量。
大熊猫性情孤僻,喜欢单独活动,只有在交配期,才可见到2~5只雄性尾随一头雌性熊猫,进行争偶角斗。争斗极为残酷,有的抓破肚皮,有的打得头破血流,有的甚至掉下悬崖,只有胜者才能取得与母兽交配的权利。大熊猫繁殖能力较弱,孕期约6个月,每胎1~2仔,初生幼仔遍体粉红,只有100~200克重,10厘米左右长,经6~7年后才发育成熟。大熊猫对幼仔特别疼爱,受惊时用嘴衔着幼仔逃跑,当幼仔会走后,便带着外出活动,3岁左右才同母兽分居。大熊猫的视觉、听觉、嗅觉较迟钝,会涉水游泳、攀树等,遇到敌情时,它用前脚抱头,身体缩成球形,顺坡滚下,迅速钻入竹林。如果逃避不及,便以大树为后盾,同敌决斗,用尖而锐利的爪子作为御敌的有力武器。
华阳熊猫观赏园,又叫大熊猫抢救中心,建在华阳红石窑村熊猫岭,距华阳镇7公里。大熊猫会患疾病,爬树走崖也会摔伤,争偶角斗也容易受伤,建立大熊猫抢救中心,利于对受伤和患病大熊猫的救治。依据大熊猫生态需要,抢救中心建在青山绿水的丛林里。抢救馆青砖黛瓦,两进小院,有门楼,很像过去财主庄园。因熊猫产仔必须在洞内,馆内大熊猫居住的是套间屋舍,藏在地下,所以我们仅能看到的是熊猫从房舍走出的洞口和室内通气的天窗。大熊猫喜欢饮露天山泉水,场内设有石砌假山、喷泉,还建有木头平台、秋千供熊猫玩,山坡上有竹林和乔灌木,供大熊猫生活和游玩。
馆内住着一对大熊猫,它们是2010年国庆节前由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乔迁来的,丈夫“屏屏”1991年出生于佛坪县,属秦岭大熊猫,妻子“雪雪”1988年出生于四川兴宝县,它俩童年都有不幸遭遇,分别在当地大熊猫保护站的抢救下才幸存下来。专家研究指出,秦岭大熊猫与四川大熊猫遗传分子发生了较大变异,分子证据表明,秦岭大熊猫种群约在10000年前产生分化后,在进化力作用下,已发育成为两个亚种。两个亚种在形态上已经形成了明显差异,通过头骨对比,四川亚种头大牙齿小,头长近似熊,秦岭亚种头小牙齿大,头圆更像猫。二者毛色也有差异,四川亚种胸部为深黑色,腹部为白色,下腹部毛尖黑色,毛干为白色;秦岭亚种胸部深棕色,腹为棕色,下腹部毛尖棕色,毛干白色。
全球野生熊猫仅在中国一共有1596只,而秦岭大熊猫亚种仅有273只,这意味着秦岭大熊猫亚种更加濒危,也更珍贵,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和保护。“雪雪”已经6胎产了9仔,成活4只,大女儿“美香”2000年出使美国,现在是华盛顿国家动物园大使。“屏屏”是一只优良的种公兽,通过本交和人工受精方式,现在一个女儿出使西班牙住马德里动物园,孙女赠给了澳门特区。“屏屏”和“雪雪”结发后,曾分别去卧龙和成都进行繁殖合作,2010年再一次结合,10月携手来到华阳进驻这个熊猫馆。
由于大熊猫生性孤僻和喜欢独居生活,所以熊猫馆场地用栅栏分开,它俩各住一处,自由活动,有时相互观望,有时走在一起隔着栅栏说悄悄话。各在自己的域地很自由,或入洞,或上山,或晒太阳,或在树荫下走来走去,用散步的方式养生。休息时,常用后肢搔痒,或是低头咬啃后肢和腹部皮毛,有时还将背部靠在倒木上蹭痒。不过,大多时间是吃食,或闭目养神,不管游人怎么逗,它都不搭理。每年3—5月、9—11月大熊猫发情,雌熊猫以叫声或追随求偶,它俩就在一起住了。
大熊猫圆乎乎的脸蛋,适合咀嚼竹子。脸上的咀嚼肌肉经过长期锻炼,代代相传变得特别丰满,显得憨厚而诚实,逗人喜爱。两只眼睛虽然很小,但有两个黑色眼圈,好似戴着一副墨镜,骤然看去又像是一对大眼睛。眼球里边的瞳孔像猫一样是纵裂的,在夜间能调节光的变化和适应深山林海密竹的隐居环境。熊猫还有两只奇特的大耳朵,又圆又大,黑得像头上插了两支黑牡丹,可以帮助收集音波,一听异声响,就很快跑开或爬树躲藏。熊猫总喜欢到竹林中偏僻的岩洞休息、产仔,岩石与大熊猫黑白相间的毛色浑然一体,形成了很好的保护色。大熊猫在生存竞争中已适应了环境的变化,其性情温顺,而憨态可掬的身影也深受人的喜爱。
(三)朱鹮观赏园
朱鹮观赏园位于华阳瓦子沟村,距华阳街不到两公里。朱鹮是古老的鸟类之一,1960年世界鸟类学会将其列为“国际重点保护鸟”。成年朱鹮体长77厘米,长长的嘴像一根弯管,嘴端呈朱红色,身体背部羽毛呈灰白色。朱鹮两翅的下侧和尾巴内侧都泛出朱红色,在阳光下飞翔时,翅膀羽毛透着淡红色的光芒。1981年5月,中国陕西洋县野外发现7只朱鹮,成了轰动世界的新闻,随后在洋县建立了国家朱鹮自然保护区。朱鹮从1981年的7只,到2011年国内朱鹮种群数量发展到1600多只,其中野外种群997只,人工饲养种群数620只,加上我国赠送给日本和韩国的繁育数量,现在全世界已超过1800只。
“玉姿常把丽影弄,红光彤彤映长空。华阳本是吉祥地,朱鹮筑巢在村中。”华阳景区距国家朱鹮自然保护区较近,生态环境也相似,2003年华阳罗坝村老银杏树上飞来朱鹮,受到村民的呵护。2004年到2006年,洋县国家朱鹮自然保护区与全国鸟类环志中心联合在华阳镇开展了世界上首次人工饲养朱鹮的野化放飞试验,连续两年放飞朱鹮23只,成活13只,成活率56.5%。放飞的朱鹮于2006年与野生朱鹮配对繁殖,当年成活幼鸟3只,截至2011年已繁殖成活幼鸟40余只,野化放飞实验成功。
放飞,是专家利用无线电跟踪与电视监控系统,对野化放飞的朱鹮进行监测和野化巡护,同时对回归自然的朱鹮的生态学和行为学进行研究,为以后更多的朱鹮放归野外提供科学依据。
野化放飞,是指在模拟的自然生态条件下,将人工繁殖的朱鹮进行野化训练,使其适应野外环境后,再放飞到野外的经历过程,是避免疾病和自然灾害对朱鹮种群造成毁灭性灾难的途径之一。华阳朱鹮野化放飞成功,为朱鹮人工种群在野外自然环境繁衍生息积累了宝贵经验,标志着中国朱鹮保护拯救工作进入到回归大自然阶段。为了更好地开展朱鹮野化放飞和科学研究,2010年在华阳瓦子沟村建立了朱鹮种源地和3600平方米的野化训练大棚网笼,即朱鹮观赏园。在这里,你可以见到体态秀美典雅、行动端庄大方、十分美丽动人的朱鹮在浅水或泥里觅食,长而弯曲的嘴不断搅入泥土或水中探索,一旦发现食物,立即啄而食之。朱鹮休息时,把长嘴投入背上的羽毛中,任凭头上的羽冠在微风中飘动,非常潇洒动人。飞行时头向前冲,脚向后伸,鼓翼缓慢而有力,飞羽下面是红色的绒毛。朱鹮在地上行走时,步履轻盈、迟缓,显得娴雅而矜持。它们的叫声很像乌鸦,除了飞行时偶尔呜叫外,平时很少呜叫。
旅游华阳,在田间、地头、河边、树林都能见到朱鹮的身影,在路上走着,就有朱鹮像火焰一样掠过头顶;在田野能观察到野生朱鹮觅食;在村庄大树旁,晨观朱鹮成群起飞鸣叫出巢;黄昏观成群朱鹮回巢、飞起飞落的壮景。
(四)金丝猴谷
金丝猴谷位于吊坝河村,距华阳街10公里。
从华阳沿着吊坝河东岸的水泥路前行,青山绿水,心情十分惬意。一路上,河谷逐渐在变窄,农田减少,树木越来越密,突然发现一个小山包的树枝没叶子,只剩下孤零零的树干,这里生活着一群金丝猴,长期在这里上蹿下跳,树叶被它们折腾光了。站在观猴台上望去,一群身披金色披风,拖着和身体一样长的尾巴,鼻子朝天的金丝猴聚集在树林里。有的蹲在树上观望,有的上蹿下跳嬉戏打闹,攀枝悬空回荡,夜间相依相偎在树杈上蹲着睡觉。每到吃饭时间,饲养员一边唱着歌,一边扬手,把食物投向地面。这时,猴子从树枝攀跳下山来吃食。猴王先吃食,随后近五六十只金丝猴才陆续来吃。猴王威风凛凛受到尊敬,有的还给它送来吃的,给它理毛搔痒。其他猴子是以家族围聚一起吃的,还见到大猴子抢小猴子手里的食物。吃饱了,有的去沟边喝水,更多的是三三两两追逐嬉戏,爬树飞荡。小猴子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吃奶或跟着妈妈走步,相互理毛或自我理毛。还见到猴子龇牙咧嘴,发出尖尖的怒吼声,相互撕咬,打起架来了,败者灰溜溜地逃走……猴群那精灵的动作,吸引众多旅客观看,逗人喜爱。
金丝猴,比起其他种类猴子,长得美丽。它拖着约60厘米的大尾巴,周身披以金黄如丝的长毛,背上最长的毛达50多厘米,由此得名。它那宝蓝色面孔和金色项圈最为醒目。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那宝蓝色的面孔上长着一副朝天的鼻孔,因而有人称它为“仰鼻猴”或“狮子猴”。
秦岭金丝猴多半生活在海拔1500米到3000米的针阔叶混交林中,过着典型的树上群栖生活。它们在树上吃食、行走、休息、嬉戏,很少下地。一群猴子有五六十只到上百只。如果遇到惊扰就立即鸦雀无声,身子紧贴树干,静观周围动静。如果遇到追赶,则迅速转移。它们动作灵敏,攀越如飞,一次飞跃可达二三十米,一分钟在树上能转飞好几百米,因此,又俗称“飞猴”。
过着群居性家族生活的金丝猴,纪律性很强。一群猴中,不论白天黑夜,都有站岗放哨的,称为“哨猴”,先爬到最高树顶观察,若无外扰,就安居下来觅食。一有动静,发出“嚁嚁”声,让猴群飞逃。
“猴王”是一群猴子中的天然统治者,不但指挥猴群活动,而且处理猴群中的纠纷。如果发现猴子斗殴,它就立即跑去,追赶、痛咬,争斗的猴子看见了猴王,赶紧逃避,它变怒为训,一场格斗立即平息。
母爱在灵长目中显得非常突出。母金丝猴无微不至地关心和疼爱着孩子,尤其在哺乳期,母猴总是把孩子紧紧地抱在怀中,或是抓住小孩的尾巴,丝毫不给它玩耍的自由。在这期间,朝夕相处的“丈夫”献尽了殷勤,又给她理毛、剥痂皮,但是也别想摸一摸自己的宝宝,更别想抱着小猴子亲热一番了。母猴总是抱着小猴子,把背朝着自己的丈夫,丝毫不给丈夫抚爱子女的机会。在危机时刻,母猴为保护幼仔,可以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如眼看被猎人擒获,母猴就毅然将小猴抛下山逃难,宁愿自己就擒。
据介绍,2010年春,一场倒春寒使深山金丝猴的食物减少,有几只金丝猴到吊坝河村偷食玉米,村民向政府报告,政府布置专业人员去吊坝村投食,帮助金丝猴渡过难关。之后,一个大家族的金丝猴群来到了吊坝河村落户。这就是华阳景区金丝猴谷名字的来历,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这群金丝猴。
金丝猴也是我国特产种类,与大熊猫齐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青自然保护区有野生金丝猴8个家族,六七百只,它们主要生活在海拔2000~3000米的高山针阔叶混交林中,长年生活在树上,很少下地生活。
汉中文化之旅/来文基,魏素娟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