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旅游景区融自然生态、古镇文化、红色旅游为一体,坐落在华阳山间盆地里。山、水、石、林自然风光优美,更有珍稀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人文景观很丰厚,有古傥骆道、华阳历史古镇、红军二十五军司令部等胜迹。
(一)华阳盆地风光
华阳盆地是一个以花岗岩为基岩的山间盆地,由汉江支流酉水的三个源头——华阳河、吊坝河、红窑河共同侵蚀而形成,它们都发源于北部秦岭主脊。吊坝河与红窑河由北而南在华阳镇北一公里处汇合后称西河,在华阳镇南与东河汇合后称酉水。华阳河由北而南,流在华阳镇称东河,在镇南口与西河交汇称酉水。东、西河之间夹一块台地,形似一舟,华阳古镇商业街就坐落在舟(台地)上,素有“千年古船城”之称谓。古傥骆道从街上通过。
华阳镇四周三山对峙,花岗岩山体,造型丰富,质坚形朴。北部的兴隆岭,最高海拔3071米,直插云霄,雄伟高大,有顶天立地的气概。盆地边缘的山峦方圆兼备,敦实可爱,如鼓如台。妙者似人像、走兽,呼之欲出,这里就有象山、牛岭、龙山、狮子岩、凤头山、姊妹山、仙人台等地名;奇者苍松翠柏破石而出,云烟雾霭相依为伴,空气新鲜,负氧离子高。7平方公里的盆地坝子平均海拔1080米,河网密布,小桥流水人家,有稻田1000多亩。作家王蓬《山河岁月》载:“在华阳的日子,晨昏我常独自散步。观云霞变幻可以静心听松涛阵阵可以致远;眺群山苍苍,飞鸟归林则可以游目骋怀……我甚至觉得,华阳是一个最适宜把梦幻、希冀、山水、历史、眼前、未来糅合在一起来静心思考的地方,可以进入哲学的境界……是一部让人感叹不已的历史和永远阅读不完的大书。”
华阳的风光真是随处可见,在龙吟峡观瀑,在牛岭观雪,在兴隆岭观日廊,还有狮岩落日映辉,女儿潭一泓碧水,晒羞石栩栩如生,乱石滩奇石多姿,华阳山里百鸟争鸣,还有美丽的珍禽、各种珍兽的趣闻,很多很多,文人也难以名状。华阳人纯朴、热情、善良、好客,有关朝代更迭、征战讨伐、交通邮传、商贾往来、人物春秋、民谣民歌、风俗民情、饮食文化、奇闻怪事、地理气候等方面的口述资料很多,令人总想依偎在他们的火塘边,听故事,谈传奇,唱山歌,拉家常……
(二)傥骆道与华阳古镇
傥骆道是穿越秦岭经过汉中去四川的四条古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中最近捷,也是最艰险的一条古道,南口曰傥,即洋县城西的傥水河谷,北口曰骆,即周至县西骆峪,以这两条河谷口命名,故名傥骆道,长约240公里。史书上见傥骆道最早是《三国志》,可见道在这以前已经形成。历史记载,傥骆道上曾发生多次重大军事政治活动,仅在三国时期大的战事就有三次,公元244年曹魏大将曹爽率军10万从傥骆道直驱入汉中伐蜀;公元257年蜀国大将姜维率数万大军从汉中出发经傥骆道北进伐魏;公元263年魏大将钟会率领两路人马分别从子午道和傥骆道会师于汉中南下灭蜀。
唐王朝建立后,傥骆道经多次修整,成为唐王朝主要驿道。官吏往返,驿马飞驰,商旅络绎,墨骚不绝,岑参有《骆谷行》,诗人元稹、杜甫、白居易,皆有雅吟。杜甫带领全家走傥骆道,留有诗篇:“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齿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白居易两次经过骆谷:“今年到时夏云白,去年来时秋树红。两次见山心有愧,皆因王事到山中”。唐朝中后期,傥骆道更是皇帝南下的御道,成了唐王朝复兴之道。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唐明皇经陈仓道仓皇南逃,宰相房琯、散骑常侍高廷等取傥骆道南逃,达官贵人云集一时,华阳塞壅。后来傥骆道成为军需辎重输送的专线,见证了唐室的中兴。唐朝后期,唐德宗和唐僖宗避兵乱南逃都经傥骆道。唐德宗李适为躲避朱泚叛乱,经傥骆道逃往汉中,坐镇指挥,是年五月朝廷大臣李晟率兵收复长安,使盛唐文明得以继续。德宗回朝后将年号更改为兴元,并下诏将梁州(今汉中)升为“兴元府”,以南郑为京畿,其“判与京兆同”。以皇帝年号为一府名,此为首创,誉汉中为临时首都不为过,傥骆道当时连接着西安与汉中两个首都,汉中在唐后期是全国瞩目的中心与焦点。
傥骆道在秦岭四条古道中最短,但翻越秦岭兴隆岭这一段路很奇险。唐德宗和他的嫔妃、皇子、皇女,在这里面临了空前绝后的生死考验。诗人元稹《望云骓马歌》云:“忆昔先皇幸蜀时,八马入谷七马疲。肉绽筋挛四蹄脱,七马死尽无马骑。天子蒙尘天雨泣,巉岩道路淋漓湿。……嫔娥相顾倚树啼,鹓鹭无声仰天立。”“望云骓”为唐德宗幸梁之御马,元禛以此为诗题,写傥骆道翻越秦岭时云绕雾盘的艰辛与险阻,唐德宗以天子至尊,也无法例外,也必须面对。由于颠沛流离,唐安公主死在傥骆道上了。“掣开流电有辉光,突过浮云无朕迹”,这就是历史的文明,这就是秦岭古道。更为狼狈的是唐僖宗李儇南下,《旧唐书》载:“广明元年庚辰朔,辛巳,贼据潼关……是日,上与诸王、妃、后数百骑,自子城含光殿,金光门幸山南。文武百官不知,并无从者,京城宴然。”唐僖宗南下没有官员跟随,只带着内眷和诸位王爷,可以想象当时行走在傥骆道上的皇帝该是加倍的辛酸了。
华阳镇是傥骆道上的著名驿站,唐柳宗元《驿馆传壁》记载:“自长安至周至,其驿有一,其蔽曰洋州,其关曰华阳。”严耕望先生在《骆谷驿道》中写道:“开元十八年置华阳县,去京兆府四百里。天宝三年废。八年夏,因得玉册,更名真符。其地区可能在今洋县北一百五十里,骆谷道中之华阳镇。”近年,在华阳古镇南端二水交汇处西岸发现唐代得意阁摩崖石刻,4行27字,写道:“建中三年,造此得意阁并回河镇,同节度副使张大侠,石工沈光浚记。”可以看出华阳古镇不但是唐代傥骆道上的咽喉要塞,还是军事重镇,当时驻军首长级别之高,为“同节度副使”,见证了唐朝对华阳的重视。华阳镇的兴起繁荣,主要是取决于傥骆道驿道的开通。在历史上,它是一个依托傥骆道交通发展起来的军事、经济重镇,二者荣俱荣、衰俱衰。
“华阳”这个名字来源更早。《禹贡》对华夏九州的命名中有“华阳黑水惟梁州”。《尚书·禹贡》是中国第一部地理书,属儒家五经之列,也为道家推崇,影响巨大,所以全国华阳山名很多。晋代学者常璩著有《华阳国志》。所谓华阳国即秦岭以南中国领土,相当于华夏九州中的梁州,这是最宏观的华阳概念;中等意义上的华阳概念,来自于华山之阳,即秦岭南坡,相当于今日陕南;最狭意的华阳概念,指今日汉中市洋县华阳镇,唐代它是傥骆道上重镇,且又因在此设有华阳县而得名。唐代以后,国家首都东移,傥骆道逐渐降为简道,但华阳镇仍为该地域商埠和政治文化重镇。
今天,沿华阳河北上翻越秦岭,古栈道遗迹很多。华阳旅游局在华阳河龙吟峡景区恢复了一些古栈道作为景观道,方便了旅客游览。在县坝恢复了傥骆道谷口驿站,修复了三间四柱雄伟的石牌坊,壮观的栈道雕塑马队,用几十米长的石质雕塑墙介绍了傥骆道丰厚的文化。驿站内的翠湖、水碓水车、鸳鸯草亭、驿舍、谷口栈道等,再现了古傥骆道驿站昔日的辉煌。傥骆道谷口驿站与乱石滩的奇石自然风光一起成为华阳景区中一个亮丽的景点。
(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华阳
华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建于秦汉,兴于唐宋,是傥骆道上有名的古驿站、军事要冲、经济重镇。这里古迹较多,明清建筑保存较好。山上有纪念炎帝的神农阁,街道上有古傥骆道牌坊,还有那河边唐朝的得意阁光彩夺目,唐代华阳县治城驿残垣轮廓依稀可见。
1.华阳老街建筑群
华阳老街坐落在东河、西河交汇前所夹的舌形台地上,从高处看老街就像一只大船漂在水中,这也使华阳有了“古船城”之名。老街由齐家街、中街、下街一字排列组成,长600多米,宽5米,明清建筑风格。青石板铺路,街房翻修一新,木结构,铺板门面一律赭石色,大红灯笼悬挂,街市新颖、整齐、清洁。家家临水傍河,前面商店,后面在河边取水浣衣,一派水乡风情。宅院依地势有一进院、两进院、三进院的四合院,厅堂相连,为灰瓦屋,街面以二层为主,有商店、当铺、客栈、酒楼等。屋檐下的门簪木雕、柱椽头木雕、窗雕、砖雕,以及装饰板画,艺术精湛。窗框门楹古彩绘画,人物栩栩如生,祥禽瑞兽活灵活现,花木藤草婀娜多姿。匾额“大德人家”“正德厚生”“奕代流芳”“瑞气盈庭”“德福风光”“缆笼松茂”“福衍箕筹”“古道茶楼”等蕴含着深刻哲理,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尽显人文历史的厚重。老街最繁华时,曾有11个省市会馆,如山西会馆、四川会馆、河南会馆、两湖会馆等。这些繁盛景象随着岁月的印痕而消失,留下来的是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风格和古镇鲜为人知的故事。现在中街三官庙遗址周围住宅还可看到江南房屋上的马头墙,西河边的茶馆,茶香四溢,古香古色。
中街有傥骆古道牌坊,单梁高12米、宽14米的三间四柱木结构牌坊,前面另有4根斜柱支撑,上面单额板,顶盖灰色筒瓦,极显古朴大方。额板上书“傥骆古道”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古傥骆道曾从这条街上通过,唐朝皇帝德宗、僖宗避战乱在华阳住过。
东河畔的镇水塔,清乾隆三十年(1760)建,方形砖塔,五层,塔顶呈宝瓶状,塔身四面佛龛里有佛像,至今仍巍然屹立,名曰“镇水塔”。华阳镇经常遭东、西二河洪水侵袭,房屋受毁严重,故修镇水塔,以驱妖除怪,保佑华阳人民吉祥安康。
中街有古戏楼,设有后台,始建年代无考。戏楼高8米,长13米,宽12米,面阔三间,屏风折扇形,上下两层,单檐、单拱、歇山顶,顶盖灰筒瓦,重脊饰吻兽,飞檐翘角上挂风铃。台口楹柱、横梁、坊梁、坊板均有雕刻,全部彩绘,极显富丽堂皇。图案有鲤鱼、龙凤、花草等,栩栩如生,美丽壮观。
2.船头广场、风雨桥、得意阁
古街南头,东河与西河交汇处的河滩地,曾经是农贸市场,现整修为群众娱乐活动的桥头广场。此地三面流水。广场周边柏树浓荫,有护栏和坐凳。东河、西河上有风雨廊桥,西河廊桥连着西河西岸的得意阁。这一带,山水交融,亭台、廊桥、阁楼相连,与老街一起构成了古镇景色独特的诗画风光。游人多在此拍照、亲水、散步,或于广场赏景。这里也是华阳人轻歌曼舞、晨夕操练、习拳的地方。
东河上的平梁廊桥60多米,红柱支撑的廊房上盖黛瓦,两头有攒尖式六角亭,华丽而庄重。西河上的拱形廊桥长40多米,红柱支撑的廊房从两头呈阶梯向中间升高,桥呈拱形,错落有致,美丽而雄壮。两桥桥下各有三孔,似缺月欲圆。河水冲撞乱石,翻滚着洁白浪花,洪水季节,廊桥如长虹卧波,又似蛟龙出水。
西河西岸唐代“得意阁”的复制品,是在遗址上恢复起来的楼阁,呈正方形三层,为四角斗拱攒尖顶,飞檐翘角上覆琉璃瓦,朱红柱醒目,藻井彩绘,既有雄浑气势,又有俏丽风采,给人一种金碧辉煌、典雅壮丽的美感。南宋王象之所编《舆地纪胜》卷一九〇《洋州·碑记》中载:“建中三年造此得意阁并回河镇。”1977年6月,在此处发现得意阁摩崖石刻,高75厘米,宽40厘米,楷书四行,前三行每行6字,后一行9字,上刻“建中三年造此得意阁回河镇。同节度副使张大侠,石工沈光俊记”。在得意阁摩崖下河床大石上有凿孔多个,想是当年得意阁旧址。“建中”是唐德宗李适年号,其“三年”为公元782年,说明此阁建于唐代,从“得意阁”题名看,似为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之意。得意阁是当地驻军首长或行政首长自我消遣或招待客人、隔三岔五摆酒设宴的处所。华阳在唐朝曾是县治,驻军首长“同节度副使”,得意阁见证了唐代华阳的繁荣和重要关塞的地位。
3.神农阁、观景台、象山
过西河廊桥,便能看到有“象鼻”伸入西河吸水,“象鼻”后有一天然石洞,长约20米,有公路通过。象山山腰有黄琉璃瓦盖顶、六角飞翘攒尖式楼阁,这就是神农阁。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载:“神农氏,姜姓也。母曰妊姒,有蟜氏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农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从这段材料可以看出,神农氏母亲在华阳生产生活过,长青—华阳景区的茅坪朝阳山北坡,有炎帝诞生地黄龙洞,神农阁是华阳人民为纪念炎帝而修建的。在神农阁前方建有宽阔的观景台,可登高望远。从象山脚下到观景台,沿着相对高度大约为150米的“之”字形白玉石护栏登山,极为壮观。在观景台瞭望四方,只见东边青山连绵不断,像一条游龙飞向天边;西边,峰峦起伏,犹如波涛翻滚,一片浓绿;北眺,兴隆岭隐于云天,不由人想起唐朝皇帝在傥骆道上“八马入谷七马疲,七马死尽无马骑,嫔娥相顾倚树啼”的情况;上仰蓝天白云飘浮,雄鹰在天空盘旋;俯视,古街鳞次栉比,河水似玉带,河上廊桥飞架,烈士纪念碑立于林海中。田园沃野,烟村相望,翠竹、池塘、小桥流水,委实一幅美丽绝伦的江南风光。有诗云:“城在山头市在舟,万家烟火一船收。上有宝塔系古渡,下有魁楼锁咽喉。山环两岸排衙走,水插三道绕曲流。莫道华阳无名地,石有将军领卧牛。”站在观景台,寻觅华阳这“八景”和古栈道,可以感悟旅行中生命的鲜活、精神的愉快和心情的舒畅。更重要的是,可摆脱时空的羁绊,尽情在美景中流连漫步,在青山绿水中畅游,在历史的天空中翱翔,增加知识。
走进华阳,总会临风怀想,凭古思今。感受的是历史的沧桑变迁,流转的是青山林海碧水和现代气息的宾馆。滴水思源潭见清,肇翁雅,乡贤雄,谋与划,共修德,气势如虹,古往今来受人敬。这座文化的古镇越来越好,无论多古老,依然风韵犹在;无论怎么现代化,依然会古香古味。
(四)华阳,国家红色旅游经典区之一
1.红二十五军在华阳
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苏区奉中央指示,陈子华、徐海东、吴焕先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二十五军北上到达陕西南部,很快创建了以商洛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1935年2月初,红二十五军连克宁陕、佛坪,西进汉中,意欲配合红四方面军作战并与之会合。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3月8日到达华阳镇,政治部设在华阳城南的高峰村,司令部设在华阳镇北4公里的红石窑村余家大院。就在红二十五军到达华阳的时候,陕西警备二旅紧追上来。3月10日,红军在石塔寺布下了三道防线的“口袋阵”,经过激烈战斗,歼敌五个营,敌人死伤200多人,缴获了大量武器,史称“石塔河伏击战”。此战之后,红二十五军召开了史上著名的“华阳会议”,确定了红二十五军下一步行动方向。红二十五军在华阳地区成立了七个乡级苏维埃政权,组建了华阳游击队和茅坪游击队,批斗了恶霸,又成立了华阳抗捐军。3月12日下午,红二十五军准备与川陕红四方面军会合,离开华阳到达城固,但在得知川陕红四方面军已到达甘肃后,便于3月16日返回华阳,继续对华阳苏维埃政权、华阳游击队、茅坪游击队及抗捐军进行整顿,改编华阳游击队为三个排一个队,至此,华阳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和壮大。3月19日,红二十五军离开华阳,北上到达陕北,与中央红军会合。红二十五军先后在华阳时间只有十几天,但红军在华阳的光辉业绩,成为华阳人民万古传颂的佳话。至今,华阳山区还流传着歌颂红军的歌谣:“二月初六炮声响,苏维埃成立在华阳,穷苦人民得解放,土豪恶霸挨了枪;分田分地又分粮,穷人今日把家当,翻身不忘红廿五,永远跟着共产党。”
2.红二十五军司令部革命文物展室
红二十五军先头到达陕北与陕甘宁苏区会合,为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到达陕北铺平了道路。毛泽东同志评价说:“红二十五军北上的战略行动,成了主力红军北上的先导,为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建在西北,建立了特殊的功勋。”洋县华阳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作为陕南红军革命根据地系列景区之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成为陕西省党史教育基地、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5年3月8日,红二十五军将司令部设在距华阳镇4公里的红石窑村余家大院内,这里也是以程子华为军长、徐海东为副军长、吴焕先为政委、郑维三为政治部主任的军首长住地,在当时成为华阳苏区军事政治中心。当时的余家大院有两个院落65间房,规模宏大,红二十五军离开华阳后,游击队又遭失败,余家大院遭国民党“围剿”,部分折毁损坏。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遗物进行了积极的保护和维修,现在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有房屋两院11间,古柏44棵,为近现代重要革命史迹陈列馆。司令部周围山环水绕,青砖黛瓦,门前紫荆花开,房舍古朴典雅;围墙上有斗大字的醒目大幅标语:“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财产分给贫苦农民”“穷人要有饭吃、有衣穿,只有参加红军”。院内建起了反映革命和英雄人物的大型浮雕群像。在革命文物展室里,首先看到的是程子华、徐海东、吴焕先三位军首长在华阳模拟地形图前运筹帷幄的蜡像,墙上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红二十五军在华阳的事迹。实物展室里有红军当年用过的枪支、大刀、望远镜、衣服、雨伞、行军锅,以及文件等,再现了红军当年战斗生活的真实情景和红军艰苦奋斗的革命作风。
展品牛角号,曾吹响了我军石塔河伏击战获得全胜的战斗号角。
一杆杆老式步枪、枪筒、扳机,虽锈迹斑斑,但当年却铮亮闪光,紧握在红军战士手中,举起来瞄准,一颗颗仇恨的子弹穿透了敌人的胸膛。
还有简陋的生活用品:草鞋、蓑衣、斗篷……为了革命,红军就是这样艰苦卓绝、不怕牺牲,取得革命的胜利。
一件件珍贵文物,使人们想起中国革命走过的艰难险阻的战斗历程,留给了后人永远的记忆。这些文物告诉着我们:忘记过去等于背叛。
3.洋县革命烈士纪念碑
红二十五军撤离华阳不久,敌人就调兵遣将,从1935年3月29日到7月中旬对华阳进行三次重兵围剿。华阳革命委员会领导苏区人民与敌人巧妙周旋,华阳游击队、茅坪游击队声东击西,设伏游击,逼迫敌军两个营仓皇逃窜。敌特工队600余人进行清乡,对苏区进行疯狂的烧、杀、掳、掠。一时间,华阳山区腥风血雨,30个村庄被洗劫,17户革命者的家被抄劫一空,67名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89年6月29日,洋县县委、洋县人民政府在华阳烟家岭山头上,举行了“洋县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典礼。纪念碑东侧是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先念题词:“红军二十五军长征是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一页”;南侧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程子华的题词:“烈士精神永垂不朽!”北侧镌刻“死难烈士万岁!”碑高19.35米,宽2.5米,象征着1935年中共鄂豫陕省委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到华阳,创建了洋县历史上人民当家做主的红色政权。西侧碑体上铭刻着为人民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228名烈士英名。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目中,人们以崇敬的心情瞻仰烈士纪念碑,怀念着他们。
汉中文化之旅/来文基,魏素娟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