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野外朱鹮种群的保护和发展

 

  陕西洋县发现了朱鹮!这里是地球上唯一的朱鹮营巢地,几乎是一夜之间,洋县和朱鹮成为世界上生物界人士的话题。

  1981年7月成立朱鹮临时保护组,1983年建立了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2001年建立了陕西省朱鹮自然保护区。2005年7月,国务院国发办(2005)40号文件批准成立陕西省朱鹮国家自然保护区。

  多年来,洋县朱鹮国家自然保护区有效地保护朱鹮了野外种群,同时加强了对朱鹮救助和人工繁育研究,走出了一条野外保护和人工繁育同步发展的道路。

  (一)全民动员参与野生朱鹮的保护

  姚家沟7只朱鹮被发现后,洋县林业局专门抽调4名职工组成保护小组,住进一间废弃的青瓦房,昼夜跟踪观察这群朱鹮。7只朱鹮,对于一个物种来讲太过于脆弱,万一忽然发生灾难,很有可能一下子灭绝,责任谁也承担不起。当时,发现筑巢繁殖的仅有两对朱鹮,为使他们不受外界因素干扰和天敌伤害,在3—6月繁殖期内,朱鹮保护人员24小时监护。为了防止蛇、黄鼠狼等动物上树,在树干上涂抹黄油,安防护刀片架。为了防止幼鸟掉巢摔伤,还在每个巢下悬挂尼龙网。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卵和幼鸟的安全,使野生朱鹮的成功繁殖得到保障。

  当地政府很重视。1981年8月,洋县人民政府颁布《关于认真保护世界珍禽朱鹮的通知》,在朱鹮活动区禁止开矿、狩猎、砍伐林木;不准开枪、放炮。1983年,根据专家建议,通过政府倡导,保护区以引导的方式等,鼓励农民不在朱鹮活动和觅食的稻田使用农药、化肥,并扩大和保留一定面积的天然湿地和冬水田,使朱鹮觅食得到了保障,朱鹮及其主要食物泥鳅中毒死亡的问题得到遏制。同时当地政府还争取资金,恢复天然湿地3500多亩,保留和整治冬水田1500多亩,疏通渠道30多公里,种植树木3000多株,为朱鹮营造了一个适宜生存的栖息环境。对发现和保护朱鹮有功人员,国家给予表扬和奖励;对捕猎、毒杀者,依法严惩。一位工人误杀了一只朱鹮,他当时确实不认识朱鹮,判了一年徒刑,缓期一年半执行;一位外来工作者在野外狩猎误杀了3只朱鹮,被判有期徒刑四年,在洋县引起不小震动。

  1984年,邮电部门发行了一套朱鹮特种邮票,让全国更多的人知道了朱鹮。1986年经省政府批准,扩充建立了朱鹮保护观测站。政府发出布告,减免朱鹮栖息地内农民的公粮任务和农业税,优先作为扶贫区,并且对停止使用农药、化肥的农户给予经济补偿。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也先后投资600多万元,扶持社区发展多种经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资助失学儿童,引导农村发展绿色无公害食品产业,以高附加值的有机产品增收,弥补因朱鹮保护管制措施造成农民减少的收入。2003年以来,开展的“朱鹮大米”项目,在从根上改善了朱鹮栖息地环境质量的同时,为当地群众发展绿色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做了一次成功尝试。

  野生朱鹮生存必须有三个条件:大树、湿地和人家。大树为朱鹮繁殖期结巢提供条件;湿地可满足朱鹮主要取食水生物鲫鱼、黄鳝、青蛙、泥鳅等小动物的需要;人居住的地方必有湿地,如稻田;朱鹮的天敌也会相对减少。随着朱鹮种群数扩大,保护站将朱鹮保护任务包给有巢树的农民,让他们参与保护,抽时间对朱鹮进行监督检查,发现情况立即报告,还能定期拿到补贴。农民积极性很高,成了保护朱鹮的生力军;保护站也能迅速掌握信息,采取对策。

  30多年来,农民增收的同时野生朱鹮种群也迅速发展,每一个野生朱鹮繁殖的巢树都落实有专人管理。槐树关镇蔡河的一片茂密树林,近百只朱鹮在那里安然入睡,地面上留着一层厚厚的朱鹮粪便。天色渐晚,朱鹮几声欢快的鸣叫声从远处传来,村民压低嗓门说:“朱鹮回来了!”然后一只一只地数。朱鹮在树顶上空盘旋,粉红色的羽毛辉映着夕阳。居民称朱鹮为“红鹤”,是一种吉祥鸟,在谁家筑巢,就代表那里风水好,主人人品高。大家都积极投入到保护朱鹮的行列。保护站的同志说:“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朱鹮栖息地。”

  (二)忠贞的爱情鸟——朱鹮

  朱鹮生活在湿地或河滩附近,生性胆小、怕人,性情温和好静,所以常常隐居在山间盆地的山林里,白天到水田、小溪附近觅食,傍晚飞回到大树上过夜。食物以小鱼、小虾、软体动物、水上昆虫为主。春夏之交群居于水边或低洼处,自在地慢步觅食,时而远望,时而翩翩飞舞,其静丽的倩影让人陶醉。人们相信它能带来好运、乐趣和圣洁的爱情。朱鹮已成为人们心中的圣鸟。

  朱鹮被称为“忠贞的爱情鸟”。因为它们对爱情忠贞不贰,虽然没有山盟海誓,但认准了目标,雌雄相随,四季不分离。如果配偶死去,另一只至死不再选偶。实验证明,朱鹮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它们绝对不允许第三者插足和打扰。特别是在繁殖期,一对亲鸟为了捍卫爱情会采取各种手段,如假交尾、发出警告叫声、合力追打入侵者等等。

  朱鹮爱情生活很浪漫,每年3至6月为繁殖期。交尾时,往往众鸟群集于草丛、水边,相互依偎或嬉戏,载歌载舞,非常有趣。专家研究发现这是朱鹮在进行交际,自由恋爱和选偶。因此人们亲切称它为“爱情鸟”,视它为纯洁和忠贞的美好象征。

  有了爱情就要婚育、营巢。朱鹮2岁时就到了生儿育女年龄。每年3—6月繁殖期间,雌鸟会把漂亮的羽毛染成难看的铅灰色,和树干颜色相近,是为了能够安全繁衍后代。其巢区多选择山顶或山腰阴坡、半阳坡,巢树一般为主干粗壮的栓皮栎和马尾松。这样不仅通风良好,光照足,栖息舒适,而且可以保持广阔的视野,容易发现可能的侵袭。朱鹮巢呈盘状,结构简单,用枝条和藤本植物在巢树侧枝茎部分杈处筑成较为松散的多层巢架,内垫干草、草根和树叶等。营巢时雌雄分工明确,巢材由雄鸟叼回,雌鸟负责枝条安置和内垫物填充。雌鸟产一枚卵即开始孵化,每两天产一枚,一般情况下每窝产卵2至4枚,大小如鸭蛋,椭圆形,呈褐色,重约60~80克。与众不同的是,亲鸟轮流孵卵,雄鸟也承担责任。孵化期约27天,育雏期间暖雏、喂食、护卫等也由双亲共同完成,且每天轮换。刮风下雨或阳光暴晒时,亲鸟会以身体覆盖雏鸟,以免其受到伤害。亲鸟以口饲的方式将半消化的食糜喂给幼雏。40多天后雏鸟就能离巢出飞,但仍需亲鸟带领活动觅食和夜宿。育雏期对食物需求是量大质高。

  朱鹮筑巢、产卵、育雏,会选择有稻田的僻近村落附近的高大树冠上。7月中旬,朱鹮进入游荡期,此时正是水稻生长旺盛期,多选择在池塘、水库、河流浅滩地取食,偶尔也到荒山阴湿草地或低杆农田中取食。每年11月至翌年1月,朱鹮进入越冬期,这一时期,朱鹮多活动于临近巢区海拔1000米左右的低山带,取食量、活动量相对减少。

  朱鹮生活条件比其他类似生活条件的鸟类更严格,它们在幽静的田野、偏僻的村落等很少受到污染的环境寻找食物。

出处:

汉中文化之旅/来文基,魏素娟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