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工饲养朱鹮走在世界研究的前列

 

  按照濒危物种保护的国际惯例,在加强野生种群保护的同时,通常采用人工种群的方式迅速增加物种数量。保护区朱鹮人工种群的发展和繁殖技术的成功,使朱鹮快速摆脱了濒临灭绝的危险。

  (一)朱鹮生态园中心

  朱鹮生态园中心,位于洋县城北3公里,占地1.5公顷。该中心集朱鹮的繁育、科研、教育、旅游为一体。1990年,原国家林业部在这里建立了陕西省朱鹮救护中心,建有饲养笼舍30间等配套设施,专门负责病伤朱鹮个体的抢救、饲养、繁殖工作,通过对80余只朱鹮的抢救与治疗、饲养,总结了一套成功的经验,使野外保护和人工饲养同步发展。2000年抢救中心首次开展了人工饲养朱鹮自然育雏实验并获得成功,实验培育和恢复人工朱鹮种群的自然繁殖能力,攻克了饲养繁殖领域的难关。

  因为人工饲养的朱鹮野外觅食能力差,适应能力差,需要对人工饲养朱鹮进行适应野外环境的训练。为此,2003年5月,建成了近似野外自然条件状态的朱鹮野化放飞实验大网笼8000平方米,高35米,大网笼内有树、有草、有水、有池沼的湿地环境。人工饲养的朱鹮通过在大网笼里进行飞翔、觅食等野外生存能力的训练,为实施野化放飞培养了放飞个体。大网笼既是对人工饲养朱鹮的保护,又便于科研观察与研究。

  自1987年以来,朱鹮保护站和生态园中心开展了朱鹮环志标识、种群谱系、人工繁殖代孵代养、野化放飞实验等实用技术的研究,一直走在世界朱鹮研究的前列,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以《朱鹮生态学研究》《朱鹮的人工救护饲养繁殖》为代表的科研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朱鹮拯救与保护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朱鹮栖息地环境背景监测》等多项科研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朱鹮》《朱鹮研究》等专著成为朱鹮保护的指导性文献。科技工作者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二)朱鹮野外放飞

  野化放飞,是专家利用无线电跟踪与电视监控系统,对人工饲养的朱鹮,经过野化训练后,腿上系着电子遥感器,放飞到大自然,对野化放飞的朱鹮进行监测和野化巡护,同时对回归自然朱鹮的生态学和行为学进行研究,为以后更多的朱鹮放归野外提供科学依据。

  经过对朱鹮野外适生地的考察,2004—2006年洋县朱鹮国家自然保护区与全国鸟类环志中心联合,在洋县华阳镇进行了人工饲养朱鹮的野化放飞试验,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连续两年放飞23只朱鹮,成活13只,放飞成活率达到56.5%。放飞的朱鹮于2006年与野生朱鹮第一次配对繁殖,成活幼鸟3只。截至目前共繁殖成活幼鸟40余只,野化放飞实验取得成功,为朱鹮异地引入积累了经验和方法。2010年,又在华阳建立了朱鹮种源基地和3600平方米的野化训练大网笼,并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野化放飞和异地饲养管理系统,走在了世界前列。

  2002年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饲养研究中心从洋县朱鹮国家自然保护区引进30对朱鹮,经过5年多繁殖饲养已经有200多只。2007年3月,他们将20只朱鹮在陕西宁陕野化放飞基地进行了野化放飞试验。1981年在北京动物园开始了朱鹮的人工饲养,2007年3月北京动物园的两对朱鹮在河南信阳董寨国家自然保护区放飞,再建野生种群;2007年3月又在浙江省德清县下渚湖湿地放飞。2013年7月在陕西铜川放飞23只朱鹮。这一系列人工饲养的朱鹮,经过野化训练,放飞成功,增加了朱鹮的野外种群。

  朱鹮保护种群数量增长很快,但专家认为朱鹮仍未摆脱濒危境地。专家认为影响朱鹮种群数增长因素主要有:第一,由极小建群种发展而来的群体,其遗传多样性必然是很低的,种群必然是脆弱的。第二,高死亡率必然会影响恢复的效果,如朱鹮寄生虫感染率就很高,寄生虫或继发性疾病是造成朱鹮死亡的主要原因。还有局部区域群体密度增大,食物不足,经过一个整体体质下降的积累过程,可能会造成群体规模死亡。另外,冬水田减少,农药化肥普遍使用也给朱鹮带来威胁。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朱鹮发现者刘荫增说:“种群不超过2万只,依然是濒危鸟类。”

出处:

汉中文化之旅/来文基,魏素娟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