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昆仑与南山

  横亘于中国中部的秦岭是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其气势如从太平洋蛟龙出海般逆淮河西去,在河南与陕西交界处奋力甩开三条尾翼而崛起。中为熊耳山,逶迤东游,如疾风劲马般赶着秦岭向西狂奔猛进;南为伏牛山,飘然南去,延伸至湖北郧县,似一头雄起的巨牛将秦岭推向前进;北为崤山,沿黄河南岸悠然矗立,与南支伏牛山形成两支划动的双桨,护佑秦岭飞速前行。秦岭从河南进入陕西突然崛起,形成了壁立千仞的华山,一直到达太白山,挺起龙脊高达3767.2米。在宝鸡经过嘉陵江,被分为东西秦岭。西秦岭又分为南北秦岭,中间夹杂着金徽县、银成县的徽成盆地。南秦岭则以徽成盆地南缘山地过陇南止于白龙江。北秦岭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甘肃达渭源,在洮河东岸昂然挺立起3888米的白石山和3941米的露骨山,然后跳过洮河与昆仑山相连。西南秦岭则蜿蜒至迭部县与卓尼县之间的迭山山脉,仰起头颅到4920米的迭山主峰措美峰为止,然后一头扎进了青藏高原和昆仑山。

  自此,秦岭山脉已东西连绵1600余公里,这在世界山脉的长度中并不多见。

  这就是让世人引以为豪的中华龙脉大秦岭。

  但有两点需要厘清:一是秦岭中段从陕西宝鸡至凤县到留坝达略阳、宁强接巴山的山脉,脉象并没有中断,自此南到广元,东至湖北武当山,西到嘉陵江的巴山,也应该是秦岭的范畴,习惯上称为秦巴山地;二是西秦岭由渭源、漳县、岷县、卓尼县之间的露骨山、白石山也没有被洮河水切断,而是向西南一直连绵至迭山,与青藏高原和昆仑山紧紧相连,形成了秦岭与亚欧大陆东西走向的一系列山脉相承相袭的巨龙气象。

  早在清初,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就指出:“盖终南脉起昆仑,尾衔嵩岳。”

  2012年,我逆白龙江越过洮河,到达甘南卓尼县,与藏族文友马旭在洮河考察时,远望苍穹下,群山起伏,静静的洮河在阳光下泛着金光,好似无数的水银在流动。再仰望秦岭龙头露骨山,高耸入云,真是“甘南有个露骨山,离天只有三尺三”。站在卓尼县柳林镇洮河岸边南望,迭山最高峰措美峰直插云天,隐约望见苍岩裸露,银装素裹,气势磅礴,一片圣洁。

  秦岭,这一龙脉气势延绵舞动的同时,在其怀抱中还孕育出长约100余公里,宽5至30公里的洛阳盆地、汉中盆地、徽成盆地、天水河谷与八百里秦川,山高水长,川塬相间,世界之山独此丰饶。

  秦岭至洮河,其龙脉气象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联结青藏、紧衔昆仑至帕米尔高原,越过阿富汗的兴都库山脉,穿过伊朗高原和托罗斯山脉,跳过黑海,越过巴尔干山脉,与阿尔卑斯山紧紧相拥。

  2010年秋,当我穿过洮河绕过西秦岭跨越昆仑山,到达新疆西部帕米尔高原边缘,完成了对中国境内山脉考察时,才真正体验到秦岭的伟岸,昆仑的高峻,龙脉的延绵。

  2011年,我随陕西省作家协会访问团,穿越俄罗斯到达欧洲,在阿尔卑斯山向东遥望时,仿佛看到了秦岭逶迤长龙般的脉络和太白山的皑皑白雪,腾云而起。

  这一横贯亚欧大陆东西走向的山脉长达10800余公里,是世界最长、最为壮观的龙形山脉,比美洲的安第斯山脉还要长1900公里,不仅决定着亚欧大陆的南北气候,而且影响着亚欧大陆所有山脉走向,被誉为“华夏龙脉”“世界丰碑”。

  狭义的秦岭是秦岭中段山脉,位于陕西省中部。因位于关中以南,又名“南山”。秦岭北侧断层陷落,山体雄伟,势如屏壁,有“九州之险”的称号;群山沟谷冲出的72峪被渭河一网收尽,汇入黄河,成就中华文化之母体。南麓则延绵缓展,携汉中盆地、四川盆地和徽成盆地,是为天府之国;将漫山清流收进汉江,交给了长江,滋养了灿烂的楚汉文化。

  可秦岭最早并不叫“秦岭”,而叫“昆仑”或“南山”。

  古人把昆仑山称为中华“龙脉之祖”,给予“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秦岭名叫终南山,它包括了昆仑山,并延伸到今天中国和巴基斯坦边境线上的乔戈里峰,长达3500公里。

  燧人取火时,就把祁连山称为昆仑,直到夏代才有“四岳”之称,这说明夏代之前中国西部最有名的山是昆仑山。由于古人对山岳非常崇拜,就把秦岭及秦岭以西的山叫作“昆仑”。

  古地理学家认为,中国大陆众多山脉的根在昆仑山。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岭一直被称为昆仑。《穆天子传》中记载周穆王曾经西征犬戎于陇西,入河伯之邦并礼河于兰州一带,观昆仑丘,因此至少在西周时把西秦岭就已经称作昆仑。所以在秦代以前,秦岭和昆仑山一直被笼统地称作“昆仑”。

  昆仑改名秦岭,源于古代秦人和秦帝国的威名。在甘肃天水西秦岭南北,是秦人最早的发迹之地和安身养命立国之所。早在商周时期,秦人就流落在甘肃天水西秦岭一带,以养马为生,后来马大蕃息,得到了周王朝的认可,赐予秦姓,封在秦亭,县曰秦安,山名秦岭。至今,在西秦岭甘肃礼县西汉水流域的大堡子上,还保留着秦人先祖陵墓。

  后来秦人依托秦岭经过五次东迁,在春秋战国时期,最终在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兼并过程中强大起来。至此,他们把这座成就秦人、秦国发展壮大的山脉和横亘在秦国腹地的巨大山系,称作秦岭,立国为秦,人为秦人,一脉相承。

  秦国地处西部边陲,长期与西戎为临,深受西戎的侵略与骚扰。《秦本纪》中说:公元前623年(秦穆公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面对秦国的强大攻势,西戎的一部分人逃到欧洲,在他们的记忆中东方只有秦国、秦人及秦岭最深刻。致使秦的威名闻名遐迩,以致“秦人”很早就成了中国的代称。古代印度梵文称中国为“支那”,希腊地理家托勒密的《地理书》有“秦尼”国之称。直到今天欧洲人仍称中国为“China”,将中国译音为“希尼”。这些,都是由“秦”字读音演变而来的。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了当时古罗马的政治、风貌:“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这是东方大国对形似自己的西方大国的称谓。自此,“大秦”代表罗马的习惯直至16世纪末仍然在中国存在。

  在周至县城东南20公里的终南山北麓,有一座大秦寺塔,立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它是公元7世纪中叶,罗马基督教传入中国内地最早的见证之一,当时称基督教为“景教”,因唐代时称罗马为“大秦”,所以称该教为“大秦景教”,称景教寺院为“大秦寺”。

  故而,又有人说秦起源于欧洲。

  秦岭,矗立在秦国都城之南,故秦岭又被称作终南山或南山。

  柳宗元云:“居天之中,在都之南。国都在名山之下,名山随国威远扬。”

  从远古时代开始,中国人就把终南山视为天神和地衹的家,敬天拜地,面向南山极为虔诚。终南山东望骊山,西接太白,与西岳华山一脉相承。古代堪舆家认为“君山龙脉正结于此”,更把终南山视为龙脉,认为终南山下,是最适宜帝王居住的地方。

  《诗经·秦风》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后汉书·东方朔传》中说“南山出玉石、金银铜铁良村,百工所取,给万民所仰足也。又有粳稻梨栗桑麻竹筒之饶。上宜望芋,水多锅鱼,贫者得以人给家足,无饥寒之忧。” 汉唐时代,长安居民、手工业者所用的薪炭、木材等大都取于终南山。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曾在周至做官,创作的诗歌《卖炭翁》中的诗句“伐薪烧炭南山中”,就记载了这一历史。西安的气候,受终南山影响很大,这在古代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唐文宗曾说:“每闻京师旧说,以为终南兴云,即必有雨;若晴,虽密云他至,竟夕不沾濡。”

  终南山取名在前,秦岭得名在后。终南古称“中南”,早在西周初年,我国最早的历史地理文献《尚书·禹贡》中已提到“终南”之名:“荆岐既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周代建都镐京(长安)就将终南山称“周南”。据潘岳《关中记》云:“中南,言居地胳阴阳之中,在都之南。”《诗经·秦风·终南》又曰“终南何有?有纪有堂。”说明早在殷周时代,就有终南山之称,并且人们把终南山当作祭祀崇拜的对象。加之,所处地段不同,又有“太乙山”“武功山”“太白山”等称谓。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其中多篇提及“南山”。《诗经·小雅·南山有台》曰:“南山有台,北山有莱。”《诗经·小雅·节南山》曰:“节彼南山,维石岩岩。”《山海经》中将终南山简称为“南山”。《左传》有“终南九州之险也”。这些早期先秦著作记载里秦岭都不叫秦岭,而叫南山,或者叫终南山。这些都表明“终南”得名甚早。直到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下“秦岭,天下之大阻也”之后,秦岭才有了正式的文字记载。

  秦汉之后,特别是唐代诗人韩愈被贬潮州,路过秦岭时写下“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名句之后,秦岭才声名鹊起。

  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秦岭与终南山的名称是通用的,广义的终南山即为秦岭。《史记》有“秦岭,天下之大阻也”的记载。《汉书·东方朔传》云:“夫南山,天下之阻也,南有江淮,北有河渭,其地从陇以东,商以西,厥壤肥饶。”这和《括地志》中提到的终南别名“秦山”相一致。班固《西都赋》注解:“秦岭,南山也。”《魏略》在记述魏延建议诸葛亮由子午谷攻取长安时,也将终南山称为秦岭。《读史方舆纪要》中也说:“秦岭,终南,本一山矣。”

  《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云:“南山,一名秦岭。今自通过陕西至河南陕县以南诸山皆是。”同样,《辞源》“终南”条目称:“终南山,又泛称秦岭、秦山。”

  今天的秦岭,横贯中国版图中央,已被世人公认为中国南北地理气候分界线,秦岭与昆仑山也被截然分开,互不相属与交叉,而南山和终南山则成了陕西人口中秦岭的代名词。

出处:

华夏龙脉大秦岭/周吉灵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