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斯年前地球只是漂浮在太空里的尘埃,周围被巨大的水球包裹着,46亿年前才逐步形成。通过距今约46亿年之前的太古代、24亿年至5.7亿年前的元古代、5.7亿年至2.3亿年前的古生代、2.3亿至7000万年前的中生代和7000万年左右到现在的新生代(分第三纪、第四纪),才形成今天的模样。
1951年夏,时任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的张伯声教授,在东秦岭嵩山之太室山南麓及君召乡一带,偶然发现了一处距今25亿年前典型的全球性地壳运动留下的珍稀遗迹。经科学测定,这一片绝对岩龄超过30亿年的“变质岩”,局部岩龄达35亿年以上,为全球已知最古老的山体。这一消息一下子在世界地质界投下了重磅炸弹,打破了中国无太古代山岭的结论,被地学界称为“登封群”。后经研究探测,这是在距今36亿年前,当地球还是一颗“水球”的时候,秦岭嵩山地区就在全球最先发生了火山喷发,形成了海底火山,且恰好积淀成今天嵩山的一部分,并露出地表,存留至今。到了距今约29亿年前的太古代时,嵩山已经形成,巍然屹立在中国版图的中央。到距今6.6亿年前元古代时,秦岭的伏牛山、华山也相继崛起;到距今约6亿年前的元古代震旦纪时太白山也已形成,那时整个秦岭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当时秦岭地区地面凹陷下沉,海水不断变深,海相沉积发育,逐渐形成石灰岩、白云岩等,海底偶有零星岩浆喷发。在距今3.75亿年前的加里东运动中,秦岭南部不断上升隆起,逐渐褶皱成山。此后,在海西运动和印支运动中,秦岭与海完全隔绝,其雏形进一步发展。据地质资料记载:太白岩基的同位素年龄主要在2.06亿年至2.29亿年之间。在距今2.3亿年前古生代到距今8000万年燕山运动后,洮河东南的西秦岭由湖泊褶皱开始上升,形成了陆地。
这样,秦岭的主体呈蜂腰状雏形在约6亿年前的震旦纪就已形成,这在世界名山中也算是最古老的。
在地球沧海桑田演变中,距今24亿年前的太古代,地球表面已经形成了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但那时地壳很不稳定,火山活动频繁,岩浆四处横溢,海洋面积扩大,陆地上的山都是秃山。直到距今24亿年至5.7亿年前的元古代,地球上大部分地方仍然被海洋掩盖着。到了晚期,地球上才出现了大片陆地,而这时海生藻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开始产生。
时光行进到距今5.7亿年至2.3亿年前的古生代,海洋中出现了几千种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北半球陆地上出现了蕨类植物,有的高达30多米。这些高大茂密的森林,后来变成大片的煤田。直到距今2.3亿年至7000万年前中生代时,地球才进入了爬行动物的时代。那时恐龙称霸,还出现了原始的哺乳动物和鸟类。蕨类植物日趋衰落,而被裸子植物所取代。中生代地球表面繁茂的植物和巨大的动物,后来就变成了许多巨大的煤田和油田。中生代还形成了许多金属矿藏。
无数考古资料证实,在1.4亿年前的侏罗纪,甘肃陇中的渭源、陇西、临洮曾经有翼龙翱翔,有中华弓鳍鱼、鹦鹉嘴龙、蜥脚类巨龙、鸭嘴龙、食肉恐龙、巨齿龙等古生物生存。
距今只有7000万年左右的新生代,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阶段,时间最短。新生代时地球上被子植物高度发展,各种食草、食肉的哺乳动物空前繁盛。自然界生物的大发展,最终导致人类的出现,古猿逐渐演化成现代人。人类学家研究认为,人类是第四纪出现的,距今约有240万年的历史。
据地质考察证实,早在20亿年前,喜马拉雅山脉的广大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称古地中海,它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时期,一直持续到30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末期,这个地区的地壳运动总的趋势是连续下降的。早第三纪末期,地壳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使这一地区逐渐隆起,在第四纪冰期之后,它又升高了1300至1500米。
秦岭是一块古老的褶皱断层山地,北坡早已在4亿年前就上升为陆地,而南坡却浸于海水中,接受了古生代时期的沉积,在距今3.75亿年前的加里东运动中,才隆起露出海面。在距今约1.95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受印支运动的影响,秦岭与海完全隔绝,雄伟的身姿基本形成。进入中生代以后,秦岭地区以剥蚀为主,形成许多低洼地区。距今约8000万年前燕山运动,使秦岭形成以断块活动为主的南北褶皱带构造。
大约1.8亿年以前侏罗纪时,西亚有一条深深的特提斯地槽,与整个欧亚大陆的南缘交界。这时古老的贡德瓦纳超级大陆开始解体,形成贡德瓦纳碎块之一的印度次大陆岩石圈板块,在随后的1300万年间向北运动中,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使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才逐渐将特提斯地槽,局限于自身与欧亚板块之间的巨钳之内。
6500万年前,由地壳巨大隆起的环球板块构造力,形成了从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到东南亚山脉这一连串欧亚大陆山脉。
在此后经过3000万年的沧海桑田,由于特提斯洋海底被向前猛冲的印—澳板块推动起来,它的较浅部分逐渐干涸,形成西藏高原。在西藏高原的南缘,首先展露出了喜马拉雅山脉,成为亚洲地区首要分水岭,并升高成世界最高的气候屏障。
在整个古地中海地槽的东延亚洲部分,受中古生代泥盆纪末期海西造山运动的影响,海槽褶皱逐渐上升为秦岭山地。在海槽上升中又发生了断裂下沉,自甘肃礼县罗坝经城关楚家沟门、永兴、祁山到宽川形成了一个横跨礼县的大断层,断层以北为泥盆系大草滩群舒家坝组,断层以南为大草滩群西汉水组。断层区域下沉,四周秦岭山地抬升,形成了一个湖泊,转为湖相沉积的徽成盆地,成就了南北秦岭。在晋宁期由于华南和华北两个板块的作用,形成了武山—天水断裂带、唐藏—商南断裂带、内乡—桐柏—商城断裂带。
中生代初,燕山运动之后,在湖体主部继续下沉,四周秦岭山地又一次上升过程中,洮水河以南的大山、牛顶山,太阳坡和西汉水以东的香山、金子山、孟家梁、太塘以南的大部分地区由湖泊褶皱上升形成陆地。侏罗纪、白垩纪之后,西秦岭地区形成了大量的紫红色砂砾岩。
在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当印度大陆向亚欧大陆碰撞时,伴随着这一活动就形成了秦岭、祁连、昆仑一系列与走滑拉分、升降旋转活动有关的如陕西、商丹、山阳、淅川、周口等红色盆地沉积。
秦岭又在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强烈改造下,经大幅度的块断式垂直升降运动而最终形成了现今秦岭的地貌格局,横贯东西,龙脉气象,南北有长江和黄河两条大河护佑。这样,秦岭把喜马拉雅山与昆仑山紧紧地连接起来,然后穿过帕米尔高原,一路向西联结大高加索山脉,与阿尔卑斯山脉相接,横亘亚欧大陆,成为了世界上最长的龙形山脉。这条龙形山脉不仅决定着亚欧大陆的南北气候状况,而且是亚欧板块中最坚强、最有气势的一脉。这实现了世界最著名两大山系的联袂,比世界最长的安第斯山脉还长。才成就了东长安、西罗马,使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交相辉映呈现出璀璨光华。
在世界最著名三大名山中,阿尔卑斯山脉决定着欧洲南北气候,孕育了多瑙河和莱茵河南北两条大河;落基山脉决定着北美洲的东西气候,孕育了密西西比河和科罗拉多河东西两条大河。但这两座山脉的动植物的多样性远远没有秦岭丰富,其决定气候的作用更没有秦岭明显。北美洲常常被大西洋飓风和北冰洋寒流席卷,欧洲则被海洋性气候严重影响,南北气候差异并不十分明显;秦岭却挡住了北方的寒流与南方的雨水,形成了鲜明的南北气候差异。
后来,秦岭在喜马拉雅断块造山运动作用下,主脊急剧上升,渭河谷地沿着大断裂带迅速下陷,使秦岭山地作北仰南俯的倾斜变动,并形成变度参差的山体,成为了名副其实、气势磅礴的华夏龙脉。
华夏龙脉大秦岭/周吉灵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