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后花园

  元末爆发了红巾军起义。义军首领朱元璋在江北红巾军掩护下,到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相继攻灭江南汉帝陈友谅、吴王张士诚政权后,统一江南。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突破秦岭北定中原、南略沿海并举,以夺取全国统治权。

  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绕过秦岭,从东部平原一路北上直取中原,进克大都(今北京);汤和为征南将军,消灭割据浙东的方国珍势力;胡廷瑞为征南将军,攻取福建;湖广行省平章杨璟等攻广西。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在各路大军接连获胜之际,朱元璋于应天(今南京)即帝位,国号大明,是为明太祖,建元洪武。

  朱元璋随即进行了长达22年的南北统一战争,最终才将秦岭纳入明朝版图。

  他采取稳扎稳打,渐次推进的北伐战略:“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如我掌握。然后进兵元大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

  朱元璋根据这一战略构想,将整个战略行动分为三个阶段加以实施。第一阶段,首先攻取山东,继而转攻河南,占据潼关,紧盯关中、秦岭,始终把秦岭当做心腹之患,害怕稍不留神就有势力占据秦岭居高临下而与大明分庭抗礼;第二阶段,攻取河北及元朝大都,消灭元朝;第三阶段,主力由大都南下攻取山西,略定陕甘,控制秦岭,才完成北方之统一。

  1369年(洪武二年)三月,明军入陕西,克西安、凤翔,迫元将李思齐率部十万奔临洮(今属甘肃)。朱元璋致书招降,右副将军冯胜往攻,李思齐出降。五月,徐达乘胜取平凉、延安。北元主力扩廓帖木儿部精锐,被歼于兰州东,尽克东西秦岭。六月,常遇春回师北平(今北京),进克上都,元顺帝北逃应昌(蒙古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哈尔和林)。八月,徐达克庆阳,斩元将张良臣,占陕西,克定了全国。

  元顺帝虽然被赶出了中原,却仍然是蒙古帝国的大汗,对蒙古各汗国、部落享有宗主权。所以,元朝灭亡了,但蒙古帝国的势力和根基仍然存在。历史上将这一政权称为北元,终明一朝,北元始终对明朝的北部边疆构成强有力的挑战和威胁。《明史·兵志》中说:“终明之世,边防甚重。”这边防,主要是为了防御蒙古北元的势力。北元政权持续了260多年,差不多与明朝相始终,最后统一于清王朝。

  明初定都南京,实现了政治与经济重心的重合。但是偏安江南一隅,使北方军力部署太弱,不足以抵御少数民族的进犯;南方军力部署太强,则有尾大不掉之患,最终发生了“靖难之役”,引发了动荡,最终明朝还是土崩瓦解了。

  明朝最后灭亡之时,在云南先后建立了弘光、隆武、绍武、永历偏安政权,试图东山再起,但始终没有认识到秦岭的作用,没有据秦岭而北进,最终灭亡。其实从秦岭到四川虽说有天险,但从贵州入川,比从中原入川更为便捷。若从云南北上占领四川、汉中,据秦岭高地,借高屋建瓴之势,进可取八百里秦川,退也可凭险自保。若此方略成功,明朝可以说是进退有余,光复山河大有希望。可是明朝虽不缺将才,只可惜皇帝鼠目寸光,用人不当,没有把秦岭当做进退自如的基地,这让最后的反击机会也白白流失。之后,李定国败退缅甸,含恨客死他乡,永历皇帝被吴三桂活捉,用弓弦勒死。明朝也就因没有攻取秦岭要地而寿终正寝了。

  由此看来,并不是满清灭亡了明朝,而是明朝没有看清秦岭重要的战略作用及用人不当,自己葬送了自己。

  1627年(天启七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赋税,白水县农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饥民冲进县城,杀死张斗耀,燃起了明末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1628年(天启八年),陕西府谷王嘉胤、汉南王大梁、安塞高迎祥等人领导饥民起义,张献忠也在延安米脂起义,李自成后来投入高迎祥军中。

  在明末如火如荼农民起义爆发的同时,处在辽东的后金一直向关内蠢蠢欲动,搅得明朝南北不宁。1630年(崇祯三年)八月二十六日,先后取得了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广渠门之战等胜利的民族英雄袁崇焕,由于己巳之变后金实施反间计,最后被崇祯帝以通敌谋叛等罪名磔杀。一代忠臣竟被喋血于市,年才四十有六。崇祯自毁长城,从此守边抗金无人,亡国已定矣!袁妻黄氏也在藤县投江自尽。

  彼时,继任三边总督洪承畴,集中力量围剿西北起义军。起义军为了保存实力,继续在高迎祥、李自成等领导下,从山西转入河南,经渑池县突破黄河防线,转移到明军力量薄弱的豫西,进入了秦岭地区,如虎添翼,游刃有余,展开了惊天动地的战斗。

  1636年(崇祯九年)夏,高迎祥率部从秦岭南麓陕西汉中突围,遭到陕西巡抚孙传庭埋伏,被俘牺牲。高迎祥牺牲后,起义军逐渐形成为两支劲旅,一支由张献忠领导,战斗在湖北、安徽、河南东秦岭一带;另一支由李自成领导,运动在甘肃、宁夏、陕西西秦岭一带,东西呼应,居高临下,出入自如。

  当时在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的歌谣:“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迎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闯王领导的起义军,凭借秦岭,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1641年(崇祯十四年)一月,李自成攻占东秦岭要地洛阳,镇压了福王朱常洵。次年,攻下襄阳,称新顺王,初步建立了政权机构。在政治上提出“均田免粮”口号争取群众,并确定了立足秦岭,先取关中,继取山西,后占北京的策略。1643年(崇祯十六年)五月张献忠攻下武昌,把楚王投入江中。张献忠在武昌称大西王,初步建立了政权。次年,张献忠带兵入川,八月攻陷成都,在成都称帝,改元大顺,建立大西政权。

  1643年(崇祯十六年)十月,李自成立足秦岭商洛山中攻破潼关,率十万大军围歼明三边总督孙传庭,十一月起义军不战而胜进入西安,占领陕西全省。1644年(崇祯十七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年号永昌,还颁布了新的历书,铸造永昌钱币,平抑物价,招抚流亡,镇压地主豪绅,废除八股文,选拔官员接管地方政权。

  这时,李自成的起义军经过在秦岭山中的洗礼已经是雄兵百万了,开始向明王朝首都发动了总攻击。1644年三月十七日,起义军包围了明王朝的都城北京。十九日李自成率兵开进北京城。克勤克俭的明崇祯皇帝吊死在皇宫后煤山的一棵歪脖子树上。统治中国276年之久的朱明王朝,终于被依托秦岭而发家的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推翻。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攻打驻守山海关将领吴三桂,吴三桂乃降于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两军联手击溃李自成,李自成一时怒杀吴三桂一家大小34口,次日逃往西安,随后再次退入秦岭商洛,最后在湖北通山县南九宫山被忠于明朝的程九伯地方民兵杀死。李自成依托秦岭、八进八出秦岭及商洛山中,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推翻旧政权的第一人,为中国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辉煌一页。

  可以说李自成成亦秦岭,败亦秦岭。

  之后,成为清朝重臣的吴三桂,最后在反清复明时,由于没有把秦岭当做复兴的战略要地,同样没有翻过秦岭这道险关道坎,最终也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1674年农历十二月一日,吴三桂自云南出兵开始反清复明,其北伐战争迅速推进到湖北。四川巡抚罗森不战而降,投靠吴三桂。这时康熙十分重视四川秦岭一线防御,立即派多路军向四川集结,可是康熙任命的西北军事首长莫洛与吴三桂的老部下平凉提督王辅臣不和,在秦岭山中发生兵变,导致了清朝江山差点落入了吴三桂之手。

  1674年十二月初四,王辅臣部在秦岭山中略阳,接到莫洛征调其军马两千的命令,很不满意,王辅臣行军到宁羌县后便秘密兵变,在南教场突袭其部,莫洛受伤后死于阵中,其部为王辅臣所并。接着王辅臣引兵北返,至沔县(今勉县),闻洞鄂率满营骑兵至,恐势孤难敌,便与总兵蔡元、副将白光勇等率部西入秦岭陇右。

  王辅臣率部自沔县到略阳,就派使持书去见吴三桂,愿随其部反清。旋即进入陇南,阶州(今武都)、徽县及所属成县、文县等皆依附。决定以地处陕甘要冲的平凉为根据地,北控宁夏,南接巴蜀,东拒清军。于是又率部北抵平凉,驻平凉游击李师膺开城迎降。不久,庆阳、平凉各州尽附于王辅臣。此时吴三桂已封王辅臣为平远大将军、陕西东路总管,并助饷银20万两,还令王屏藩、吴之茂率部北进,援助王辅臣攻取整个陇右。清廷大惊,西部战场急转直下,秦岭西部被王辅臣控制,与吴三桂形成南北夹攻之势。

  1675年(康熙十四年)正月,王辅臣派部将白光勇克清水,秦州知州巴山刚率秦州守军克巩昌。陇右其余府、州、县,包括伏羌、宁远皆为王辅臣攻据,几乎占据了所有西秦岭地区。

  在甘肃成县鸡山普贤殿前,有一方《重修普贤殿碑记》石碑,该石碑落款为“大周洪化元年岁次己未南吕望日”。据文史学者石志刚研究,“大周”是清朝康熙年间“三藩之乱”时,平西王吴三桂反清称帝时的国号,“洪化”(1679年至1681年十月)是吴三桂孙子吴世璠的年号,而“大周洪化元年岁次己未南吕望日”即1679年(康熙十七年)八月十五日。这说明当时吴三桂在西北的王辅臣伪政权已经占据秦岭腹地,并开始使用其年号。

  王辅臣反清后,清廷大震,康熙帝欲亲征,被众臣谏止,遂下诏斥洞鄂“退缩失机”,令急速进兵攻取平凉和陇右,收复西秦岭。1675年二月,洞鄂与安西将军穆占、西安将军佛尼埒率军西进,先收复清水,三月进至秦岭山下秦州城郊,巴山刚等趁清军扎营未稳,率军出击,清军慌乱撤退,反清军凭城固守,清军久不能克。四月,王辅臣派兵援秦州,南下直取清军陇山粮道,攻掠咸宜关。洞鄂遣佛尼埒部救援,沿山追击,始败援军。旋因反清军进入陇州(今陇县),佛尼埒又率部转战陇州,由此秦州攻城力量减弱,连攻两月,秦州城未下,康熙闻讯,再次下诏问责。

  吴三桂此时兵力虽然强盛,但却不具战略眼光,看到王辅臣把秦岭地区囊括在手中,有些沾沾自喜,颇有战前观兵的状态,停止不前,错失良机。特别在其起兵之后,既没有“疾行渡江,全师北向”,设法以军事上的胜利去推动政治上的成功,把西南和西北战场连成一片,占据秦岭制高点;也没有“下金陵,扼长江,绝南北”,掌握军事上的优势。

  最终,吴三桂掀起的这场持续八年之久的大规模的内战,没有“出巴蜀,据汉中,塞崤函以自固”,建立以秦岭为基地的巩固后方,而是分兵湖南、江西、湖北,逐地争夺一些战略价值不高的城镇。贻误了战机,给清朝政府以从容布置反击的时间,从而使反清大军卡死在秦岭一线,最终以失败告终,不然清朝历史将要改写。

  秦岭不仅仅是兵家必争之地,还是中华民族危难之时的庇护地。元末明初至清代,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河南、山东等地人民,因战乱、土地兼并、租税徭役与灾荒和禁海所迫,纷纷逃往陕、豫秦岭山区避难,搭棚居住,烧荒开地,刀耕火种,艺麻种箐,逾150余万人在秦岭山中苟全了性命,既使秦岭发挥了在乱世之中是中华民族最好庇护地作用,又使秦岭留下了五方相聚、八方杂处的人文风情。秦岭真乃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和极具包容敦厚的父母胸怀。

  1796年6月23日(清嘉庆年间),白莲教在襄阳发动起义,先后组织了义军十万余人,在秦岭地区战斗达九年之久,起义军势力遍布秦岭五省。

  此后清同治年间1862年到1866年太平军又三据秦岭,发起了对西安的进攻,搅得清廷坐卧不宁。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光绪皇帝和慈禧仓皇西逃,首选之地仍然是秦岭庇护下的西安。他们认为西安南有秦岭可靠,又有川蜀和西域可退,只有居住在这里,心神才得到安宁。在西安前后一年的时间里,他们遥控指挥在北京的奕劻与李鸿章作为清政府的全权代表,与外国侵略者谈判,并愿“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接受列强的一切议和条件。直至1901年8月24日各国列强相继撤兵,才启程返回北京。

  之后,秦岭这座明清的后花园,终因没有得到当政者的足够重视,而将明清两朝埋葬了。

  由此可见,秦岭是当之无愧王者之道、王者之山矣!

  辛亥革命后,1911年10月22日(清宣统三年九月初一),同盟会会员张凤等在西安率领陕西新军发动反清武装起义。次日,起义军以西安军装局为临时司令部,号称秦陇复汉军。10月27日,秦陇复汉军政府宣告正式成立,西安爆发反清起义后,清廷立即命令驻豫清军周符麟部、王占元部、赵倜部等数万人马向西猛攻潼关,陕甘总督长庚和前陕甘总督升允(西安起义时从草滩西逃,清廷任命他为陕西巡抚督办陕西军务)率甘肃清军数万人由西向关中进攻,企图消灭西安反清革命力量。奉秦陇复汉军司令部命令,钱鼎(在渭南牺牲)、张钫先后领兵开赴东部前线抗击豫西清军,张云山、万炳南等率兵赶赴西部前线抗击自甘肃入陕清军。因军情紧急,西安的士兵随招随编随走,先后组建30多个标和19个独立营,纷纷开赴东、西两路前线增援。至此,起义军已有七八万人。到1912年(民国元年)春,关中地区的战事渐告平息。

  同时,1911年10月12日,在西安师范学堂就读的秦岭南麓略阳县金家河镇天台山下康家庄的康炳熙,与西安警官学堂略阳籍学生同盟会会员张谔、任紫垣等在得到辛亥革命胜利消息后,积极同西安各界人士发动了西安起义,于九月初一推翻了清政府在西安的统治,随后他们日夜兼程翻越秦岭,步行回到秦岭南麓山城略阳,与住在略阳县城的同盟会会员张俊彦、地方士绅刘筱枫等秘密筹备辛亥革命略阳武装起义。

  1912年2月19日(正月初二)以刘筱枫、康炳熙、刘利川为代表率西路民团先锋1000多人从秦岭山中天台古刹汇集誓师出发,浩浩荡荡向县城进发,20日与县城代表张谔等四路民团义军会合。分别驻扎在与县城一河之隔的南坝和横现河一带,成立了以康炳熙为总指挥的指挥部,并派民众总代表张俊彦、康炳熙直抵清政府县衙大堂,武装要求县衙归权于陕西省民主政府。清知县满人桂超当时迫于义军武装起义的压力,一面派人与之周旋议和,并派人送钱宴请利诱康炳熙等人,被拒绝后答应于2月25日(正月初八)交权投降、让义军退兵,一面密谋调集绿营游击和团总镇压。由于义军未识破阴谋,事先将各路义军退回,只留下各路义军代表过河进驻在东关嘉陵书院,最后遭到清兵残余势力的围攻,24人遇难,血染略阳城,被称为“略阳辛亥革命24烈士”。2月27日(正月初十)慑于勉宁川北同志军进逼略阳何家岩誓师夺取略阳县的威力,清政府最后一任略阳知县满人桂超投降交权送印,释放了起义军刘筱枫等人,暴尸荒野死难烈士的遗体才得以安埋。3月11日,略阳民主县署成立,略阳才结束残酷的清朝封建统治。

  一时间,秦岭南北又成了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重心。

  1918年(民国七年)2月2日,在陕西又发生了三原兵变。秦岭南北又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护法运动历史大剧。当时靖国军向西安发动进攻,陈树藩以陕西省长职务为饵,诱使豫西军阀刘镇华率兵入关助己。1926年春,刘镇华率镇嵩军三个团约5000人进抵西安,与陈联手对抗靖国军。靖国军进攻西安失利后,退守渭河以北地区。7月,于右任奉孙中山之命回陕,出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并得到西南护国滇军第八军叶荃部的增援,后又有川、滇、鄂、黔等省护法军入陕支援陕西靖国军,使长达八个月的西安之围被解。

  1922年春陕西靖国军失败后,于右任越陇山,从天水进入秦岭,潜山南去。7月由重庆到达上海,才保存了一点西北民主革命的种子。

出处:

华夏龙脉大秦岭/周吉灵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