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系秦岭

  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周世宗柴荣突然一病而死,这时年仅7岁的恭帝即位。于是赵匡胤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被尊为宋太祖。宋朝建立,建都东京开封,想彻底摆脱对秦岭的依赖。

  宋朝建立后,秦岭南北仍然处于隔离状态,还没有完全统一,赵匡胤开始谋划越过秦岭攻蜀事宜。于是派人勘察秦岭山中川陕地理形势,以备由陆路攻蜀;同时修造战船,训练水军,以备由水路朔江入蜀。这时,后蜀也感到了宋军的威胁。蜀主孟昶采纳王昭远的建议,决定严兵拒守,以抗宋军。当时北宋东临三峡,北控陇右和秦岭各隘。于是后蜀一面派兵东屯三峡,另一面派人约北汉同时举兵夹攻宋朝。哪知派出的使者中途投宋,向赵匡胤密报了后蜀实情,并绘呈后蜀山川形势和兵力分布图。正欲伺机攻蜀的赵匡胤,以此为借口,于946年(乾德二年)十一月初二,发兵两路攻蜀:北路以王全斌、崔彦进、王仁赡等率步骑三万越秦岭出凤州,沿嘉陵江南下;东路以刘光义、曹彬等率步骑两万出归州(今湖北秭归),溯长江西上,两路分进合击,会师成都。由于孟昶荒淫腐朽,不修军政,蜀军士气低落,抵挡不住宋军的凌厉攻势,秦岭天险很快被突破。宋军两路兵马交相推进,势如破竹,连败后蜀军的反抗,迅速进逼成都。乾德三年正月初七,孟昶见大势已去,被迫向王全斌投降,后蜀最终因失去了秦岭才灭亡。

  北宋时期定都开封,由于脱离了秦岭的庇护,宋朝江山无险可依,最终造成“靖康之耻”,徽、钦二位皇帝被俘,客死北国的历史悲剧。

  到了南宋,赵构在选择巡幸之所(临时都城)时,李纲建议道:“巡幸之所,关中为上,襄阳次之,建康为下。”又说:“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能复中原而有西北。”后来张浚为川陕宣抚处置使,有人对张浚说:“天下者常山蛇势也,秦蜀为首,东南为尾,中原为脊。今以东南为首,安能起天下之脊哉!将图恢复必在川陕。”

  然而,离开了秦岭的南宋,面对辽夏不断侵扰,只有签订“澶渊之盟”一等耻辱的赔款协议来应对。后来范仲淹、韩琦等重臣多次上书要求都城西迁据险,一直没有得到响应。最后,赵匡胤只好无奈地决定将其父与自己的墓地选在东秦岭邙山之下巩义,建成庞大的宋陵墓群,有“八帝九陵”之称,更有“生在南方,葬在北邙”之说。最终,宋朝只有退避江南一隅而残喘。金蒙也相继由北向南席卷而下,终于导致了大宋江山被外族占领。

  自此,历史上以大汉民族为主的华夏民族一直被北方少数民族侵袭与统治,直到中华民国的建立,才真正建立了多民族相融的共和国。

  难道秦岭真是王者之山?不立都在秦岭的庇护之下,就会有外忧内患么?

  宋退避南方在宋金对决时,由于南方气候潮湿河道纵横,加上南宋军民的英勇抗战,金主帅完颜兀术决定撤兵北上。在北撤到镇江时,被宋将韩世忠断掉后路,结果被逼入黄天荡。宋军以8000人的兵力围困金兵10万人马,双方相持48日,最后金兵用火攻才打开缺口,得以撤退。金兵又在建康被岳飞打败,从此,金兵再不敢渡江南下,形成了以长江和秦岭为天险南北对峙局面。

  东边进攻失利,金兵又试图从西边秦岭打开缺口,攻取南宋。1131年(绍兴元年)三月至五月,五万金兵多次从宝鸡进入秦岭进犯和尚原,都被吴玠率领的几千人马凭据秦岭山中险关要隘打退。对此,金兵统帅兀术恼怒至极。当年秋天,金兀术亲率十万金兵,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叠阵法,向和尚原发起了更大规模的进攻。在此情况下,吴玠命其弟吴璘依托秦岭险要地形,用强弩劲弓组成“驻队矢”,轮番齐射,矢如雨下,挡住金兵,卡住了金兵擅长的骑兵战马。又派出奇兵袭击金军后路和金军大营,截断金兵的粮道,使金兵顾此失彼,损失惨重。经过30多次的激战,金兵大败。就连金兀术也身中两箭,割须脱袍,逃回燕山。宋军在秦岭取得了以少胜多的大捷,并成为靖康之变以来同金作战的第一次大捷。为此,高宗十分高兴,遣使授年仅39岁吴玠为镇西军节度使,吴璘则以功升泾原路马步军副总管,坚守秦岭。

  金军自然不会甘心在秦岭惨败。1133年春,金大将撒离喝纠集十多万兵马,企图绕过秦岭和尚原,从当时相对薄弱的饶凤关夺取蜀地,以掏空南宋心腹。饶凤关是连接陕西和四川段秦岭的一个重要关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在接到饶凤关守军的求救情报后,吴玠便立即亲率2000精骑,一夜疾驰三百里,赶在金兵之前到达饶凤关。面对身披重甲的金兵“敢死队”,吴玠机智沉着,指挥应战,其弟吴璘则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在激战六昼夜后,金兵尸如山积,损失惨重。但由于叛徒的告密,金兵得以从小路攻破关隘。吴玠只好退守秦岭南麓的仙人关。但不久,在吴玠实行的坚壁清野的措施下,金兵粮草耗尽,不得不退兵。宋军由此收复失地,吴玠因功进封检校少保,吴璘因功升秦州知州、兼节制阶、文州军马。

  1133年九月,吴玠还命部将杨政率兵北出秦岭从陇山西进,抵达秦州清水境,以扫除金兵。如今的吴砦古城据说就是当时吴家军修建的。此后,吴玠又命统制官吴胜等率忠义民兵进取秦安莲花城,大败伪齐军。

  1134年(绍兴四年)春天,金兀术又率领十万金兵攻打秦岭仙人关,仍然遇到了吴玠、吴璘军队的顽强抵抗。面对身着两层重铠并数倍于宋军的金兵的连续急攻,吴玠命令驻队矢猛射,并用叠阵法袭击。

  在吴玠兄弟的顽强阻击下,金兵尸骸枕藉,就连金大将韩常左眼也被射伤。被打得落花流水的金军,从此一度不敢再逾越秦岭进窥四川。

  吴氏兄弟因凭借秦岭险阻屡败金军,声威大震,名扬陇蜀。此后,吴玠兄弟乘胜分兵北上,收复秦州,并进而攻克位于如今马跑泉的陇城县。之后又率军北进突破秦岭,大败金兵于腊家城。次年,吴璘还率军出仙人关,经祁山、天水关、皂角堡北上,几次打败围攻秦州城的金齐联军。

  1139年,吴玠去世,吴璘接任右护军都统制、秦凤路经略使兼知秦州。两年后,吴璘率军与金兵又战于西秦岭剡家湾。这一仗,比和尚原、仙人关的战斗更为精彩,不仅斩俘了敌人大量兵力,更使金兵士气一落千丈,狼狈而逃。史学家认为此战是“川陕用兵以来,未有如此之胜”。金人在秦岭遭此大败后,逃入腊家城,吴璘又指挥宋军将城包围,加紧猛攻,直吓得敌兵心惊胆战。这时,南宋朝廷急于求和,便以驿书命吴璘班师。吴璘奉命退兵,以秦岭为界,新复秦岭以北诸地重又划归金朝。

  吴玠、吴璘兄弟凭借秦岭天险的抗金斗争,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使金军逾越秦岭入蜀的美梦始终未能实现,南宋王朝因秦岭得以保全。

  1232年(绍定五年)十二月,蒙古遣使商议宋蒙合作夹击金朝,把秦岭以北金人占领的土地收复后交给蒙古,当朝大臣大多赞同,只有赵范反对。宋理宗答应了蒙古的要求,蒙古也允诺灭金之后将河南还给宋朝,双方以秦岭黄河为界,互不进犯。但这只是口头协定,没有留下书面协定,因此埋下了后患。金哀宗得知后,也派使节来宋朝陈述利害,希望金宋联合抗蒙,但被宋理宗拒绝。宋理宗任命史嵩之主管灭金事宜。

  1233年(绍定六年),宋蒙联合灭金,宋军攻克邓州。1234年(端平元年)五月,蔡州被攻克,宋控制了东秦岭黄河一线,金哀宗看大势已去自缢而亡,金朝最终没有越过秦岭。

  金朝灭亡后,蒙军北撤,河南空虚,宋理宗意图借秦岭险阻据关(潼关)守河(黄河)收复三京(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归德),光复中原。1234年(端平元年)五月,理宗任命赵葵为主帅,全子才为先锋,下诏出兵河南。六月十二日,全子才收复南京。七月五日,宋军进驻开封。但由于粮草不济,贻误战机,宋军进攻洛阳时被潜伏在东秦岭的蒙军伏击,损失殆尽,各路宋军全线败退。端平入洛宣告失败,宋在此役中损失惨重,大量精兵与物资付诸流水,也为之后蒙古侵宋提供了借口。

  1235年(端平二年),蒙军首次绕过秦岭,从东部越黄河南侵,被击退。蒙军并不甘心失败,于次年九月和第三年两次南侵,其前部几乎接近长江北岸。由于宋军奋勇作战,打败蒙军,再一次挫败蒙军渡江南下的企图。而后,南宋军民又在抗蒙将领孟拱、孟瑛、余玠等人的指挥下,多次击败蒙军,使其不得不绕道而行。

  于是,蒙军便在西线纠合西夏、女真、回回、吐蕃等计划突破秦岭,从甘肃天水、巩昌、陇西入蜀,趋施湖北恩施、黔、四川彭水,然后东出湖湘与东中路军会合,沿江而下灭宋。

  蒙古军入川前先突破西秦岭,攻占秦岭腹地河池、阶州、勉县、略阳一线,利州统制曹友闻,据守仙人关,以保蜀口(今陕西略阳北),最后战死阳平关。面对蒙军精骑战马,宋军毫无办法,只有在秦岭山中筑寨修堡,据险抗击。1236年十月,蒙军沿秦岭古栈道攻破利州朝天关,占领剑门关,十月中旬以后,两路蒙军进到成都附近,成都府只有千人守卫,十月二十四日成都失陷,屠杀蜀民约200万人,“54州俱陷破,独州一路及泸州、果州、合州仅存”。这时蒙古中路军阔出死于军中的消息传来,蒙军被迫北撤,但在秦岭战略要地汉中兴元、沔州石门和阶州两水派兵守卫,作为“陇蜀之冲”,便于再次南下攻城略地,不让秦岭和四川变成南宋反攻的后方基地。

  1237年六月,炎炎夏日把秦岭洗礼得苍绿叠翠,蒙军从凤州出发进攻宋军孤立的据点金州(今安康),夺取大巴山水道,进窥川东达州、开州、进逼瞿塘。宋军守云安、白帝关隘的军队未战先逃。十一月蒙军进至巫山地界,由于宋军水上优势明显,陈兵江南南岸,蒙军无法向南岸和长江中游推进。1238年,蒙军再次越过秦岭入川,攻取隆庆,进入西川直至黎、雅到大渡河边。1239年夏天,蒙军进攻东川,沿嘉陵江南下取重庆,汪世显攻下开州,进抵万州,宋军退守万州南岸凭江设防。

  1242年一月,蒙军又从京兆取道商州、房州自东秦岭入蜀,进攻泸州。至1254年,蒙军俘获大理国末代君主段兴智,大理国灭亡。至此,蒙军突破秦岭,完成了对南宋的军事大包围。1259年(开庆元年),蒙古大汗蒙哥在征战合州时受宋军的流矢所伤而死于军中。其弟忽必烈正在鄂州与宋军交战,听到消息后,立即准备撤军以便夺取大汗之位,贾似道借机派人与忽必烈议和,以保太平。这样忽必烈直接返回北方自立为汗。1271年(咸淳七年),忽必烈在中原建国,定国号为元,定都北京。

  忽必烈定都北京后,于1272年决定攻下宋军的最后据点襄阳,遭到都统制张顺、张贵两兄弟的义兵血战抵抗。

  1273年,秦岭以南的最后一个据点樊城失守,岳飞收复襄阳100多年来的物资军备积累一夕而尽。襄阳城破,宋军继续巷战,吕文焕最终投降,六年的襄阳保卫战结束,宋军也大势已去。1276年,元军攻占秦岭南北,最终掏其核心,直逼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俘虏五岁的南宋皇帝恭宗,控其全国。南宋主体政权宣告灭亡。但此时的西秦岭地区,蒙古铁骑并没有征服和完全占领,直到蒙古人夺取政权后推行汉法才慢慢同化。

  宋朝开国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采取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为避开唐代长安遗老,将都城东移,由于军事上积弱,加之脱离了秦岭庇护,使其无险可守,无山可靠,无岭可藏,无关可守,造成了金人长驱直入。1127年徽、钦二帝被金人掳去,迫使宋室南迁,最后宋高宗一路从淮河、长江,到杭州恢复宋朝,在杭州临时安顿下来。1131年(绍兴元年)正式定都临安,名为“行在”(陪都),实为首都。金朝也一路南扑,直逼临安,宋高宗无路可逃,只得入海逃避,在温州沿海漂泊了四个月之久。到1276年,忽必烈破宋都临安,宋朝最终因没有秦岭的依护而亡国。

  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与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1000年GDP总量约为265.5亿美元,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为当时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

  在北宋与辽夏的战争中,北宋没有将都城设在秦岭的庇护之下,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地步,导致了强大的国家始终因为没有强有力的靠山而不堪一击;在北宋与金人的战争中,北宋加强了西秦岭的防守,以险关要隘抵御迅猛骑兵。加之,政治清明,武将拼死相抗,文官忠贞不渝,就像文天祥一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才保全了南宋的偏安一隅。而在宋蒙战争中,南宋把岳飞等抗金名将杀害,人心离散,这样卸磨杀驴的政策,即使再富裕、再强盛的国家,也会缺钙,最终都会轰然倒塌。更为关键的是南宋并没有充分认识秦岭的作用,如果在遭遇蒙古铁骑的大举入侵时,把大本营和撤退的重点放在秦岭以南的巴蜀与云南一带,有秦岭险阻护佑,完全可以抵消蒙古骑兵的优势,那么这么强大的国家,谁能征服和占领?

  离开了秦岭的北宋和南宋,是可怜的,软弱的,始终是被动挨打的。最终,被蒙古军队掠过秦岭而灭亡。

出处:

华夏龙脉大秦岭/周吉灵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