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岳华山何壮哉

  相传大禹治水时,把黄河导出龙门,流到潼关时,由于南边的华山与北边中条山紧紧相连而阻挡,造成山西、关中大片土地被淹。此时有位叫巨灵的神仙来帮忙,将两山掰开,但是华山却被掰成一高一低两个山,高的叫太华山,低的叫少华山。这也是李白诗作中“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的来历,也留下了华山仙掌的美丽传说。

  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及华山一带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

  最早述及华山的古书是《尚书·禹贡》,称华山为“惇物山”。华山被称为西岳,命名为“华山”,与东岳泰山并称,最早见于《尔雅·释山》一书。西岳这一称呼是因华山在东周京城洛阳之西,故称“西岳”。之后秦王建都咸阳,西汉建都长安,都在华山以西,那时华山不再称“西岳”。直到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建立了东汉政权,华山就又恢复了“西岳”之称,一直沿用至今。

  据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考证,华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华”“华夏”皆因华山而得名。

  由于华山太险,所以在唐代以前很少有人登临。我国历代君王祭西岳,都是在山下西岳庙中举行大典。《尚书》记载,华山是“轩辕黄帝会群仙之所”。《史记》载:“黄帝、虞舜都曾到华山巡狩。”在中国历史上,曾有56位皇帝在华山祭奠或巡游。据记载,秦昭王时命工匠施钩搭梯攀上华山。魏晋南北朝时,还没有通向华山峰顶的道路。直到唐朝,随着道教兴盛,道徒开始居山建观,逐渐在北坡沿溪谷而上开凿了一条险道,形成了“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奇观。

  我是在1989年初夏登上华山的,那时血气方刚,当晚住在玉泉院,半夜时分人声鼎沸,起床一看,火光如龙,人们蜂拥着沿沟上山,遂加入人流,前簇后拥,没费多大工夫,越过老君犁沟、爬上千尺幢,早上五点钟便大汗淋漓地登上华山的东峰。

  站立峰巅,日出华山红胜火,春来黄河一丝流,夏日云霞漫天火,云潮如海天际流。登罢五峰归来,走过长空栈道、鹞子翻身、老君犁沟、千尺幢、惊心石、苍龙岭、韩愈投笔处,处处惊心动魄,山若刀削,峰如莲花。回到山下,双腿如灌铅,再也不想挪动脚步,再也不愿登临他山,真乃华山归来不看山,华山壮我心胆肝。

  华山天下险自古让人折服。山上的观、院、亭、阁,皆依山而建,一山飞峙,恰似空中楼阁,奇险无比,而且有古松相映,更是别具一格。山峰秀丽,形象各异,如韩湘子赶牛、金蟾戏龟、白蛇遭难……峪道的潺潺流水,山涧的水帘瀑布,更是妙趣横生。华山自古以其巍峨挺拔矗立于渭河平原,东、南、西三峰拔地而起,如大刀一次削就。处在华山下的渭河平原海拔仅330~400米,而华山海拔却达2155米,高度差为1700多米,山势巍峨,更显其挺拔与威武险要。唐朝诗人张乔有诗曰:“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

  华山还有“沉香劈山救母”“吹箫引凤”等典故广为流传。相传八仙之首的铁拐李曾经来到华山,找太上老君求学修道,陈抟与赵匡胤对弈赌天下等神奇故事言也犹在耳。

  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河南鹿邑人。陈抟不慕名利,隐居华山,潜心于理学的研究与著述。又能诗善弈,书法亦佳,颇有传奇色彩。

  赵匡胤是后周世宗的一员战将,当时领兵路经华山,听闻陈抟老祖棋艺高深,不觉技痒难挨,遂登上华山,向陈抟挑战。陈抟何等眼力,早看出赵匡胤不是等闲人物,不肯挫其锐气,于是连和两局。赵匡胤杀得性起,当时夸下海口,以华山为赌注,与陈抟决战第三局。这一局本也是和局,只因赵匡胤贪胜忘守,对残局操之过急,一着漏算,满盘皆输。只好写下契约,将华山输给陈抟。

  此后,赵匡胤在乱世之中继续他的戎马生涯,及至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平定群雄,河山一统。陈抟则笑曰:“天下自此大定矣!”当然,陈抟没有忘记华山赌棋之事,赵匡胤也承允前诺,将华山拨归陈抟,并免其赋税。

  后来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也默认了华山为陈抟所有,不过提出了一个附加条件,希望陈抟能辅政为官。而陈抟淡薄素志,不肯出山,在其谢诏表中说道:“一片野心都被白云锁住,九重宠诏休教丹凤衔来。”自此,陈抟离开华山,四处云游。

  为此,海灯法师有诗曰:

  明知失足恨无穷,弄险原非圣主风。

  疑是齐东传野语,为张鬼斧与神工。

  汉《刘向·列仙传·卷上·萧史》中说: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风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同仙而去。

  弄玉是秦穆公的女儿,长得非常漂亮,是一个吹箫高手。有一天晚上,她在凤楼中,对着满天的星星吹箫。轻柔幽婉的箫声飘向天边,在星空中回荡。隐约中,弄玉觉得,自己并不是在独奏。因为,星空中似乎也有一缕箫声,正与自己合鸣。

  后来,弄玉回房睡觉,梦见一个英俊少年,吹着箫,骑着一只彩凤翩翩飞来。少年对弄玉说:“我叫萧史,住在华山。我很喜欢吹箫,特地来这里和你交个朋友。”说完,他就开始吹箫,箫声优美,听得弄玉芳心暗动,于是也拿出箫合奏。他们吹了一曲又一曲,非常开心。这是一个多么甜美的梦呀!弄玉醒来后,不禁一再回想梦中的情景,对那位俊美少年再也不能忘怀。

  后来,秦穆公知道女儿的心事,就派人到华山去寻找这位梦中情人。没想到果真找到一位名叫萧史的少年,而且他也真会吹箫。等弄玉见到萧史,她真是太高兴了,因为萧史就是她梦里的少年啊!

  萧史和弄玉结婚后,非常恩爱,两人经常一起吹箫,秦国的山林、溪边、蓝天、夜空,几乎时时可以听到他们的合奏,他们卿卿我我,如漆似胶,形影不离。

  秦国的少年男女被他们这种浪漫的行为感染,也开始爱唱歌跳舞,全国的气氛由严肃变得活泼。这种现象让朝廷臣子很忧心,怕社会风气因此变坏,所以不断向秦穆公反应。萧史和弄玉为了不为难父王,也为了逃避这些烦人的闲话,于是不辞而别,躲到一个让人再也找不到的地方。民间为他们的消失编了一段美丽的神话。将萧史和弄玉说成是仙人下凡,有一天当他们夫妇正在合奏时,忽然天外飞来一条龙和凤,载着他们一路吹箫,飞到华山明星崖。为纪念萧史与弄玉,后人在华山修建了“引凤亭”,在山峰上修建了玉女祠。这段奇事,《东周列国志》载有“弄玉吹箫双跨凤”。

  《西岳华山志》载:“老子见周衰,至函谷关,为关令尹喜著书上下篇,后隐华山昭文馆。”而其他古仙神迹更多,不胜枚举。

  华山亦留下了无数名人的足迹。自隋唐以来,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咏歌华山的诗歌、碑记和游记不下千余篇,摩崖石刻多达上千处。自汉杨宝、杨震至明清冯从吾、顾炎武等不少学者,曾隐居华山诸峪,开馆授徒,一时蔚为大观。而建于汉武帝时的西岳庙,有着“陕西故宫”和“五岳第一庙”之誉,这是五岳中建制最早和面积最大的庙宇。在中国历史上曾有56位皇帝到此山巡游或举行祭祀活动。

  山下的玉泉院是我国北方一座有名的全真道观,也是中国道教活动主要场所之一,建于宋仁宗皇祐年间,是道士贾得升为师傅陈抟所建。几经破坏,几经修缮,到了明清才成规模。名希夷祠,因宋太祖赐陈抟号“希夷先生”而得名,后改名为玉泉院。“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000多年来,这里曾会聚许多名人高道在此讲学修炼,像明代顾炎武、清代王宏撰等,也留下一些不灭的碑石题刻。

  华山是由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的,它的演化可追溯到1.2亿年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华山记》谓“山顶池中,生千叶莲,服之羽化,因名华山”。山上现存72个半悬空洞、道观20余座,其中玉泉院、东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山海经》说它“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它奇拔俊秀,气象万千,古称“西京王气所在”,是一块修身养性的宝地。《尚书》载周武王讨伐商纣之后,就“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而它的高不可攀、神奇莫测,古人更视其为与天界相通的门户、飞升仙境的路径,是一座神仙居住往来的仙山。

  早在距今20万年前的大荔早期智人,就在黄河岸边捕鱼狩猎、生活繁衍,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的序曲。

  一万年前“禹门洞穴堆积”证明,现代人已能走出山谷,进入“平上而居之”繁荣时代,他们继续为黄河文明的诞生默默耕耘。8000年前的华县老官台和7000年的大荔沙苑细石器文化遗址,2700年前的韩城梁代村两周青铜器文化遗址,遍布黄河东岸,给西岳华山增添了厚重感。

  华山名字的来源有很多,但与华山山峰像一朵莲花是分不开的,古时候“华”与“花”通用,正如《水经注》所说:“远而望之若花状”,故名。华山属秦岭东段,东临潼关,西望长安,南依秦岭,北靠黄渭,古称太华山,又称西岳华山。由中玉女、东朝阳、西莲花、南落雁、北五云五个山峰组成,似太上老君五指仙掌。远望主峰状如金元宝,与周边环绕小山形似莲荷;西峰翠云宫前又有倒扣莲花花瓣石,古称“花山”,又因近临黄河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人们口音传唱等,故称“华山”。

  华山又被誉为“华夏之根”。华山历来被称之为“奇险天下第一山”,据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记载:“华山广十里,高五千仞,一石也”。华山是由一块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7.5公里,高出地面以上2000多米的巨大整体花岗岩构成,在全世界独一无二。有诗云:“莲花峰耀华夏根,千古一石定山河。”

  传说巨灵山神手推华山掌印留在华山东峰,所以华山东峰又叫仙掌峰。这个传说可能来源于地壳曾大规模移动扯裂、聚抬的现象。华山脚下的“中华”民族,却因大洪荒与剧烈的地壳运动被迫隔离,但仍然牢记着自己部族的名字“中华”,仍然牢记自己的人种初祖花胥氏。人种初祖居花山,古代花华相通,华夏民族人种意义上的始祖就是生活在“花山”脚下的“花胥氏”。花胥氏的女儿是女娲、儿子是伏羲。传说中华民族最早起源于女娲与伏羲结为夫妻而生育繁衍,也有说是女娲抟土造人,所以中华母亲花胥氏作为华夏民族人种意义上的始祖,就再自然不过了。同时随着“华”字的诞生,“花胥氏”也变成了“华胥氏”。如今华氏子孙遍布天下,人们在祭祀人文初祖黄帝的同时,都不忘祭拜人种始祖华胥氏。

  华山旁边的蓝田县华胥镇就有一座世界上唯一的华胥陵,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为夏,西边各属国都尊夏王为盟主,但各辖其地各治其民,相当于国中之国。那时夏的西部边境只达到华山,关中诸强国或部落是被夏朝防范的少数民族。作为西部屏障的华山,是个“保西垂佑夏民”的天然屏障和界山。因此,夏朝人将“华山东南的夏朝人”称为“华夏人”。而由第一个朝代“夏”和人种始祖“华胥氏”的“华”组成的“华夏”,就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称谓。自此,灿烂的中华文明一直绵延辉煌至今。

  在中国的传统哲学和思想观念中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和春、夏、长夏、秋、冬五时之说。华山自古被尊为西岳,属五行中的“金”和五时中的“秋”。金乃利,象征险要之地,华山在地势上易守难攻,是一个天然屏障,“金”也象征刑法、象征统治,说明华山脚下的关中平原是建立政权,实行有效统治的王者之地。五时的“秋”,寓意华山周围八百里秦川,是一个风调雨顺、适宜万物生长的风水宝地。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农神有两位,一位是神农氏,另一位是后稷,二者都曾生活在关中平原,所以有学者认为二者为一人。稷乃周朝的先祖,因培育了黍而得名,是我国北方农耕文明的始祖,是他使北方华夏民族由游牧状态转变为农耕文明。以华山为险峰呵护下的八百里秦川,正是因为种植了稷培育的黍等农作物而迅速富足强盛,为周、秦拓疆统一和汉、唐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成为中国历史上13个朝代建都之基,是中华灿烂文明的顶峰象征。

  “华夏”一词最早可追溯至传说中的炎黄两帝时期。4000多年前,炎帝和黄帝两族以及部分九黎族最早生活在华山和夏水(今汉水)一带,自称“华夏”,有时也单称“华”或“夏”。华夏族就是汉族的前身,但“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尚书·正义》亦曰:“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而在《左传·定公十年》则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古人以服饰华彩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文化繁荣与礼仪道德兴盛为夏。后来把华山之南称为华阳,将汉水称作夏水,原本华夏是处在华山以南汉水流域炎帝部落的代名词,后来炎黄两部落相融,华夏一词盖源于此。可见,“华夏”一词的本义既有疆界、文明礼仪、华彩与美丽的含义,又是展示服饰华美之意,统合炎黄血统、礼仪文化和中华疆土的有机结合。

  炎黄两族在夏水和华山一带居住过程中,两者联盟战胜蚩尤,后经过多次分分合合,最终结成联盟,并逐步东移,定居河南、山东一带,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原土地。他们认为四方之中,又属华夏之族,所以把中原称为“中华”。由于华夏族和其他各族不断融合,华夏族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他们与东方的夷族、南迁的九黎族,以及苗族、蛮族等,在经济文化上交流融合,中原文化逐渐扩展到各地,“中华”二字就成了代表整个中国铿锵有力的代名词。

  秦岭是父亲山、华山是中华根。西岳华山除了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外,还拥有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观。正如宋朝宰相寇准诗中所描绘的华山的险峻、雄伟一样,“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看来华山自古就蜚声海内外、名扬天下了。

  所以,清末民初学者顾炎武说:“中华、华夏皆因华山而得名。”

  现代著名学者叶舒宪则说:“华山五峰如仙掌,中华之表乃华山。”

  华山,一个民族的象征,如秦岭的脊梁,挺立在华夏大地上,昂扬在世界的东方。登上华山,你会觉得天圆地方乾坤大,中华气象何壮哉!

出处:

华夏龙脉大秦岭/周吉灵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