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
  
     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登进士第,任祁州司法参军,升任丹州云岩令,佥书渭州军事判官公事。熙宁二年(1069),宋神宗召张载到都城汴京,为崇文院校书。第二年,张载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愿继续留在京城,请求辞职回乡。此后,张载依靠家中数百亩薄田生活,整日讲学读书,当时学者称他“横渠先生”,因为弟子多为关中人,后人称他的学派为“关学”,与同时代周敦颐的濂学,程颢、程颐兄弟的洛学以及南宋朱熹的闽学,并称理学四大派。熙宁十年(1077),张载被召回京任职,知太常礼院(礼部副职),但因为与朝中一些官员在礼制方面的意见不合,加上身患重病,张载又一次辞官。这年冬天,他在经过临潼时病逝在途中。

    汇百家之长
    张载原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祖父张复在宋真宗时曾任给事中、集贤院学士等职。父亲张迪在仁宗时任涪州知州,后来死在任上。当时正值战乱,张载和弟弟张戬都很年幼,加之家境贫寒,无力返回故乡,只好把父亲安葬在凤翔眉县横渠镇。这以后,全家人也在横渠镇定居,后人称张载为横渠先生,即源于此。
    张载从小天资聪明,兴趣非常广泛,各种知识无所不学。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正值西北边地与西夏战乱不断,21岁的张载给时任陕西经略安抚使的范仲淹写信,呈上《边议》九条,陈述了自己的见解,还提出愿意联合一些人夺取被西夏占领的洮西之地(现在的甘肃一带)。范仲淹很欣赏张载的勇气,认为他日后可成大器,建议他先从《中庸》读起,将精力放在儒学研究上。两晋南北朝以来,儒学的地位有所降低,佛教、道教盛行,到隋唐形成三教并行的局面。经过唐末五代的大动荡,人们感到传统儒学不能继续担负起维护纲常名教、维系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任务。而佛、道二教崇尚虚无、不涉实际事务,更不适合社会政治的需要。重新确立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价值体系,就需要对儒学进行再创造,这是北宋时代文化思想界的任务,范仲淹关于读《中庸》的指导反映了这一趋势。张载接受了范仲淹的建议,认真读完了《中庸》,但他不愿意把自己的学术局限在儒学一家之内,坚持广采百家之学,遍读佛学、道家之书,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

    经世以致用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38岁的张载考取了进士,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登进士第后,张载先任祁州司法参军,以后又到丹州云岩县当县令。任职期间,他将自己对于孔孟之学的理解运用到了为官实践中。他贯彻大兴教化、移风易俗的政治主张。据说,他任云岩县令期间,每个月会选定一个日子,准备酒席召集乡里的老年人到县衙聚会,亲自向老人们敬酒,席间询问民间疾苦。目的是希望人们发扬尊老、敬老的传统,也借此机会传播自己忠孝仁爱的政治伦理观念。此外,他还经常把基层的乡长们召集起来宣讲礼仪教化,再让他们回到乡间教谕乡里百姓。除了重视道德教化,张载也很注意深入基层社会,为百姓办实事,如兴办学校、赈灾济民、发展农业生产,等等。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在御史中丞吕公著的举荐下,张载被召进京,任崇文院校书。宋神宗询问张载治国为政的方针,张载阐述了恢复三代(夏、商、周)之治的政治主张。不过,对于当时王安石变法的许多具体方案,张载都不赞成。熙宁三年(1070),张载的弟弟张戬因上书反对变法被贬官,张载见自己的政治主张得不到贯彻,决定辞职还乡。

    开创关学
    张载辞官回到横渠镇后,潜心治学,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并且开始广招学徒,讲授学问,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关中学派”。在他讲学的时期,张载已经是门生云集。据说当时求教于张载门下的有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三吕兄弟,还有范育、薛昌期等人。
    在张载早期著作《易说》一书中,他继承了《周易》的传统,进一步发展了“太极”的观念,确立了“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他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太虚,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气”是“太虚”与万物的合称。“气”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凝聚,一种是消散。凝聚时形成万物,通过光、色显现出形体,人们能够看到;消散时则为“太虚”的状态,无光无色。不过,凝聚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所以叫“客”;而消散也不是说什么也没有了,只不过是人们的肉眼看不到而已。
    隐退关中讲学时期,张载又写了《东铭》和《西铭》两文章。《西铭》原名《订顽》,后世理学家对之备加推崇,被后来程颐、程颢两兄弟称为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在《西铭》中,张载主要阐发了他“民胞物与”的道德理想,即倡导一种普遍之爱的思想,力求将“仁”推广于普天之下。不过,张载在强调“泛爱”的同时,又再三强调这种“泛爱”不同于墨子的“兼爱”,是有等级之分的。他认为宇宙好比一个大家庭,乾坤就是父母,人好比它们的儿女,君主是父母的宗子(嫡长子),作为这个大家庭的成员,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这种等级,恪守伦理道德,担负应尽责任和义务。张载的“民胞物与”说对后世影响很大,它所宣扬的现实之爱有等级、最后又同归为一气的主张,经过程颐的发展,成为北宋以后调适人伦道德关系的重要原则。
    如果说,《西铭》一书是张载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可以说他晚年写成的《正蒙》标志着他思想体系的最后确立。除了完善“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张载进一步推论指出,正因为“气”是天与人共同的本源,所以,天与人是合而为一的。这样,人只要“穷理尽性”,不断地反省自己的内心,就可以发现自己的本然之性,与万物浑然一体,找到“仁心”,达到“诚”和“圣”的道德境界。这些思想,将儒学从传统经学的范畴引向道德修养的领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熙宁十年(1077),因为吕大防的推荐,58岁的张载最后一次被征入朝,被授予太常礼院的差事。但是因为在古礼的实施上与朝中官员分歧很大,加之身患重病,张载又一次请求辞官还乡,经过临潼时,病逝途中。
    张载的关学没有依靠政治力量,以其特立独行的学术风貌和规模宏大的思想系统赢得了一代学术宗师的地位。《张子全书》是张载一生著作的合编。张载的著作被认为是理学的经典著作,无论是程朱派理学或者陆王派心学,都对张载的学术相当尊崇。张载的关学与同时代周敦颐的濂学,程颢、程颐兄弟的洛学以及南宋朱熹的闽学,并称理学四大派。
    张载的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明清两代,张载的著作都被认为是理学的代表作,是开科取士的必读书。他的学派和他的哲学思想,对宋以后的中国文化有重大影响。他创设的“以气为本”的唯物主义宇宙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地以气和阴阳(物质及其运动)说明世界的哲学体系。他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他作为一个儒家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也激励了后世许多学者。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出处:

人物中国.隋唐五代十国辽宋西夏金元 /《人物中国》编委会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