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彬
  
     曹彬(931~999),北宋将领。字国华。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后周时为晋州兵马都监,后累官至引进使。北宋初年任客省使,兼枢密都承旨。北宋乾德二年(964),宋太祖命崔彦进、刘光义、曹彬分兵两路向四川进攻,曹彬以归州行营都监参加灭蜀之役,第二年,宋军会师成都,北路都部署王全斌纵兵殃民,只有曹彬治军严明,禁止士兵杀掠,得到了宋太祖的表彰,晋升为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开宝七年(974),北宋出兵进攻南唐,曹彬受命率军增援,约束宋兵不得肆意杀掠,使南唐都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免遭破坏。因为屡立战功,回师后不久被任命为枢密使。雍熙三年(986),宋太宗分兵攻辽,曹彬任幽州(今北京)道行营前军马步水陆都部署,为东路主将,在岐沟关(今河北涞水东)之战中因指挥失误惨败而归,因此被降为右骁卫上将军,第二年又被升任为侍中、武宁军节度使。宋真宗即位后,复拜枢密使。咸平二年(999)病逝,终年69岁。

    庄重谨慎  一丝不苟
    据说,曹彬刚满周岁的时候,父母为他举行抓周仪式,在摆在席子上的许多东西中,他左手拿起刀枪之类的玩具,右手抓起了俎豆之类的礼器,一会儿又拿了一枚官印,其他的看都不看,人们都觉得这个孩子与众不同。后汉乾佑年间,他已经是成德军的干将,节帅武行德看他正直诚实,气度不凡,指着他对身边人感叹说:这个人的器量很大,见识长远,不是一般人啊。
    曹彬家与后周太祖有姻亲关系,蒲帅王仁镐对他特别优待,然而曹彬却不因此而稍有懈怠。周太祖登基后,将曹彬召回京城,任命他为晋州兵马都监。官职虽然升迁了,曹彬却更加恭敬有礼,公府举行宴会时,他一整天都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王仁镐对随从说:老夫自认为日夜辛劳,不曾懈怠,等到见识了曹监军的庄重严肃,才觉得自己平时是多么散漫。
    后周显德五年(958),曹彬奉命出使吴越地区,任务完成后就立即起身还朝,别人私下送的礼物他一样也不接受。吴越人乘小船追来给他送礼,他推辞了三四次,见无法拒绝,就一一登记后拿回来全部交给了朝廷。后周世宗坚持要将礼物退还给他,他才拜谢接受,且全部分赠给亲朋故友,自己什么也没有留下。

    破西蜀  灭南唐
    北宋乾德二年(964)冬天,宋太祖任命曹彬为归州行营监军,带兵攻打蜀国。乾德三年,宋军会师成都,北路都部署王全斌纵兵殃民,只有曹彬治军严明,禁止士兵杀掠,所到之处无不心悦诚服。班师回朝时,其他诸将多满载金银珠宝,掠夺奴仆和女子,曹彬的行李中却只有书籍、衣物而已。宋太祖赵匡胤听说后,下诏予以褒奖,授予他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
    开宝七年(974),宋太祖命曹彬率军出兵进攻南唐,平定江南,宋军把事先准备好的架桥材料移至采石矶,架起了一座浮桥,长江以北的军队和后勤物资得以顺利运达南岸,很快包围了金陵城,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浮桥渡长江成功的先例。就在士兵们斗志昂扬想要一鼓作气攻城之时,曹彬惟恐诸将又像在灭蜀时那样纵兵殃民,于是突然称病。将领们听说主帅患病,纷纷赶到营帐探望病情,急着寻方献药。曹彬却说:我的病不是药物能治好的,只要各位能真心实意发誓,保证在攻下城池的那天不乱杀一人,我的病自然就好了。将领们齐声答应,一起焚香对天发誓。第二天,曹彬的病就好了。又过一日,金陵城被攻破,南唐后主李煜被俘虏,而宋军果然秋毫无犯。灭南唐之后,曹彬升任枢密使。随后,他又跟随宋太宗征讨北汉,击退了辽国援兵,因功被进封为鲁国公。

    兵败岐沟关
    雍熙三年(986),宋太宗三路兴兵攻辽,曹彬任幽州(今北京)道行营前军马步水陆都部署,率宋兵主力自雄州(今河北雄县)向涿州(今河北涿州)进发。起初,宋军诸路进展颇为顺利。这时,辽国南京留守的耶律休哥因为兵力很少,所以不敢正面与曹彬的部队对抗,只是设法拖延宋军的时间,并派出一支部队埋伏在宋军侧后,断绝宋军的粮道。宋太宗闻报,大惊失色,立即遣使制止曹彬不要再向前进军,等待潘美、田重进与他会合之后再全力与契丹大军决战。
    曹彬奉诏后本不准备继续北上,但是部将们听说潘美、田重进等部连战连捷,求功心切,纷纷主张再次出兵北进。曹彬为人谦和有余,决断不足,便顺从了部下的意见,携带了够吃五天的粮食,再攻涿州。时值酷暑,耶律休哥又伏兵狙击,宋军一边急行军,一边迎战敌军,路上花费了四天才到达涿州,可此时人困马乏,粮草不继,只得再次弃城而去。耶律休哥率兵一路追击,直到歧沟关对宋发动总攻,宋军大败,其他两路军也被迫退兵。曹彬兵败回朝,被宋太宗贬为右骁卫上将军。宋真宗即位后,才复拜枢密使。
    五代十国时期,将帅多为暴戾之人,视百姓如草芥,滥杀无辜。曹彬身为大将,在为朝廷东征西讨的过程中,始终以安抚民心为首要之事,他所统帅的军队,纪律严明,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战争的破坏。
    仁恕清慎,能保功名、守法度,唯彬为宋良将第一。——《宋史·列传第十七》
 
出处:

人物中国.隋唐五代十国辽宋西夏金元 /《人物中国》编委会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10